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妻为大都督-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府州分行地处城南,位于闹市之中,乃是一间非常宽阔的店面,人流不止,生意也是非常不错。
  目前朝廷对于军债封令已解,振武军又可以继续发行军债,自然而然吸引了大批前来顾客,有前来购买军债的,也有前来借钱还钱的,当真是热热闹闹一片喧嚣。
  得知崔文卿前来,吕惠卿丝毫不敢怠慢,连忙亲自出迎。
  “惠卿兄,这位是朝廷翰林院知制诰苏轼,苏兄,这位便是河东银行副行长吕惠卿。”崔文卿笑盈盈的为两人作着中介。
  得知面前这位年轻士子就是大名鼎鼎苏轼,吕惠卿立即就为之色变,连忙振奋不已的拱手言道:“没想到阁下便是新科苏榜眼,在下吕惠卿,有礼了。”
  苏轼微笑拱手道:“吕兄不必客气,其实我早就听文卿兄说过吕兄你的大名,今日一见实在得偿所愿。”
  崔文卿分别执着两人的手,笑道:“好了,你们就不要相互客套了,有什么话咱们进去再说。”
  进入府州支行公事房,吕惠卿首先是向崔文卿汇报河东银行最近运行的相关情况。
  “崔行长,由于朝廷禁令已解,前来咱们银行购买军债国债的人数大是增加,府库内所存的银两也是直线上升,但总的说来,百姓们依旧对向咱们银行借钱之事有所迟疑,特别是一些穷苦的老百姓,多数还是宁愿向自己的友人借取,亦或是亲戚借取,使得银两收支严重失衡,目前,咱们可是大把大把的银子花不出去啊。”
  说到后面,吕惠卿顿时一副头痛之色,显然大感麻烦。


第二二二章 异地安置

  崔文卿面色苦闷的点了点头,显然对于吕惠卿所言的情况大感头痛。
  唯有苏轼惊得连连咋舌,暗忖道:目前朝廷府库入不敷出,举步维艰,使得安石相公用钱都恨不得将其掰作两半来花,没想到这河东路以及振武军却是富得流油,银子堆满了府库用不出去,实在太过骇然了。
  崔文卿想得半响,叹息言道:“你所言的的确是一个问题,银子堆在府库中比石头还不如,也只有将之用出去,方能体现其价值。”
  “敢问行长可有用钱良策?”吕惠卿连忙出言询问。
  闻言,崔文卿却是淡淡一笑。
  若论办法,他自然是多不胜数,要用钱,很简单啊,直接圈地搞房地产开发,割百姓们的羊毛,用钱刺激房地产,然后又卖出地皮回收资金,实乃一本万利。
  但这样富的是朝廷,苦的却是百姓,崔文卿自然不会这样行事,必须想到一个朝廷百姓能够共赢,共同富裕之主意,方为上策。
  就这么静静思忖半响,崔文卿猛然想到了一个不错的主意,询问苏轼道:“苏兄,不知现在江南道的灾民究竟有多少?”
  苏轼身在庙堂中枢,对于这一切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言道:“根据户部统计,受灾灾民大概在两百万户左右。”
  “两百万户?”崔文卿皱紧了眉头,“这么说来,灾民人数大概在八百万至一千万之间?”
  苏轼颔首道:“以一户四至五人计算,差不多吧。”
  “那朝廷目前是如何安置灾民的?”
  “说起安置,首当其冲的便是钱,得益于文卿兄的福利彩票的建议,所得的彩票资金已经全部用来支援灾区,但因彩票资金乃细水长流,故此大部分灾民仍然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流离失所多矣!”说到后面,苏轼止不住为之一叹,显然对于这样的情况大感痛心。
  崔文卿想了想,言道:“若是如此,我们倒是可以以购买军债国债的钱来想办法。”
  苏轼一愣,问道:“不知现在国债军债发行了几多钱财?所存银两几多?”
  吕惠卿插言说道:“目前府库中所存银两在八百万两左右。”
  “八百万两啊?”苏轼喃喃一句,继而苦笑摇头,“你们的钱听上去固然很多,然江南道的灾民实在是太多了,用上去也是杯水车薪,只可解决一时燃眉之急。”
  “苏兄,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在下并非是想把银行之钱直接用来救灾。”崔文卿一笑。
  “哦?那文卿兄何意?”苏轼皱眉垂询。
  崔文卿正色言道:“光这样投入钱财不计回报的救灾,所得效果着实不佳,在下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采取异地安置之法。”
  “异地安置?”苏轼和吕惠卿同时一愣,相互目询,显然不解崔文卿的用意。
  “敢问文卿兄,何为异地安置?”苏轼连忙追问。
  崔文卿略一思忖,言道:“记得前不久,都督娘子才在我这么抱怨过,说府州人口不兴,田地荒芜甚多,故此农业生产一直是停滞不前,振武军所用的军粮也是无法保障,还需从外面购买粮食才能勉强度日,当时我就在想,能不能寻得一个一劳永逸之法,改善府州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苏轼被崔文卿冒出的新词汇弄得愣住了,根本不知是何等意思。
  “所谓农业经济,简而言之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使得农业供给既合理,又需求旺盛。”
  苏轼大概明白了崔文卿的话,言道:“文卿兄的意思,莫非是你想要发展府州农业经济?”
  “对。”崔文卿点头道,“以大齐目前的条件,最简单,也是最为直接的发展农业经济唯有一条路可选,那就是增加农业人口,只要有人,生产力便会得到提高,所产的粮食也就会更多。”
  吕惠卿皱眉言道:“行长是想要增加府州人口?但人从何来?”
  崔文卿笑道:“目前府州可谓是有田有钱单单缺人,而江南道,却是无田无钱灾民人满为患,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得到互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安排一部分江南道灾民前来府州异地安置,灾民们前来途中所耗所需,均由我们府州一力承当,而他们安置所需的田地、房屋、家什、耕牛等等,也由我们府州来出,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江南道灾民安置问题,又增加充实了府州人口,实乃何乐而不为。”
  一席话听完,饶是苏轼的镇定从容,也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情,傻乎乎的望着崔文卿,半响都没有回过神来。
  崔文卿所想的这个“异地安置”之策,当真是一个绝妙非凡的办法,朝廷不花一文钱,就能让府州江南两地互补解决问题,实乃旷世之举!
  细细思忖半响,苏轼再也忍不住心内激动的心情,猛然狠狠一掌拍在了座案案面,振奋高声道:“文卿兄,你他娘的还真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办法也能想出来!”
  吕惠卿亦是一脸崇拜的言道:“行长这个办法当真大妙,既把咱们府库内的钱财用了出去,为灾民们置田置房,又能增加府州人口,还能够勃兴府州的农业生产,实乃一举三得。”
  苏轼兴奋补充道:“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此法施行若能异地安置五十万户,江南道灾民人数必定会大幅度削减,朝廷赈灾救灾也会轻松不少,甚至还能多出钱粮来应对西北战事,我想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得知此法,必定全都会振奋不已的。”
  崔文卿摇手笑道:“好了,你们先不要尽说好的方面,也需要说说异地安置的不足,崔兄,你身居庙堂,不知你觉得异地安置可有什么问题?”
  苏轼颔首露出思忖之色,想得一阵,这才言道:“在下觉得此策有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那就是背井离乡。相信文卿兄也应该知道,大多数黔首百姓所讲究的是生在家乡,活在家乡,死在家乡,要他们从江南道前来数千里之远的府州,相信不少人都会心存顾忌,再则,江南道乃富裕风华之地,而府州毗邻北方边陲,与西夏辽国接壤,时刻都有被敌国入侵之危,只怕百姓们更会有所迟疑。”
  苏轼的话可谓十分中肯,也说出了异地安置之策的不同,崔文卿微微颔首,不由露出了深思之色。


第二二三章 震撼不已

  窗外的嘈杂声熙熙攘攘,崔文卿丝毫没有受到半分影响,脑海中的念头翻转不休。
  过了许久,他笑着开口道:“苏兄之言可谓是一针见血,直击异地安置的诸多弊端,其实说起来,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前往一个陌生之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呢?”说到这里,笑容忽敛,神色渐渐变作了凝重,“然对于江南道许多灾民来说,家园早就已经被洪水化为了乌有,所耕种的田地也已经满是淤泥,不可耕种,若是朝廷稍微放松对灾民们的救济,必定会饿殍遍地,人人易子相食,我觉得在此时候,当以活下去为目标,而非是留恋故土,不肯离开,只要朝廷愿意支持府州的行动,我相信应该不会是太大的难事。”
  崔文卿这番话还是有着一些道理。
  的确,在大灾面前活下去才是唯一的标准,也只有活下去才能保持生命的延续,何必固守故乡,饿死于此。
  在清朝末年的湖广填四川,就是一次非常伟大的移民,极大的解决了当时四川人口不足的问题。
  而后来二十世纪新疆解放,建设兵团无数儿女扎根新疆稳固疆土,也是移民政策非常成功的一种体现。
  故此,异地安置虽则很困难,但也并非是不能实施。
  见到苏轼露出了深思之色,崔文卿不由笑语言道:“苏兄,都督娘子现在不在这里,我权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倘若江南道的百姓愿意前来振武军所管辖的府州、麟州,隩州、丰州四地,那么振武军可以给出极大的优惠,第一,振武军可以免费为移民盖房置田,所有费用均由我们振武军一力承当,不花朝廷以及灾民一文钱;第二,振武军可以承诺免除移民粮税数年,甚至可以做到用不对移民加赋,当然,这需要朝廷的支持;第三,振武军可以给出移民许多优惠政策,例如减免兵役,减免徭役,甚至河东银行还可以为移民给出一部分无息借款,只要愿意前来,振武军一定不会亏待他们。”
  苏轼听得连连颔首,满是敬佩的言道:“若是按照文卿兄这么说,异地安置倒是有了几分极大的可行性,府州得利,江南得利,朝廷也可免除持续救灾之苦。”
  崔文卿颔首一笑,言道:“但是这一切都是我纸上谈兵而已,娘子是否同意,还有朝廷是否同意乃未知之数。”
  苏轼斟酌半响,正容言道:“在下觉得崔兄当把异地安置之事对折大都督仔细言明,请求大都督上书朝廷,容政事堂诸位相公进行决断。”
  崔文卿想了想,欣然点头道:“那好吧,待会回去,我会把这件事对娘子说明的。”
  “行长,另外还有一事。”吕惠卿又启话题。
  崔文卿笑问道:“何事?惠卿兄但说无妨。”
  吕惠卿微微颔首,却又瞟了坐在旁边的苏轼一眼,显然心存忌惮。
  苏轼心知吕惠卿必定是有涉及河东银行秘密的事情禀告,自己留在这里多有不妥,连忙起身笑道:“既然两位还有要事商量,那我就不打扰了。”
  崔文卿一把拉住欲走的苏轼,毫不在意的笑言道:“苏兄乃是在下高朋,有什么东西听不得的,无妨,坐下便是。”
  其实苏轼也想多了解一下河东银行的运作,见到崔文卿没有见外,自然也不会拒绝,顺势就坐。
  吕惠卿再无顾忌,连忙沉声禀告道:“其实在下这次前来府州,除了向行长你禀告银行最近的运行情况外,还有一件大事须得请行长定夺,童相公对发行银票之事念念不忘,托在下询问行长,不知这银票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