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妻为大都督-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安石的公事房并不算大,一排几乎占据了北面墙的书架,架上的书卷书籍摆放得非常的整齐。
  房间居中处有一张宽大厚实的红木案几,上面摆放着一块青铜赑屃镇纸,一方唐三彩笔筒。
  房内最是醒目处设着一个铜壶滴漏,显然屋子主人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
  此刻夕阳西下,残红如血,王安石正站在窗前细细的品读着一张书信,神情隐隐有着几分不同于往日严肃凝重的兴奋。
  这封信是今天午后刚送到尚书省的,也是前去府州公干的苏轼送来的第一封书信。
  待收到书信之后,向来勤政敬业的王安石甚至不惜放下了几件较为紧急的公务,脸上隐含期盼的拆开了信封,开始认真阅读信内内容。
  然刚大概浏览一遍,王安石就露出了震撼之色,其后又细细阅读,震撼之色更是转为了止不住的兴奋。
  其后他长吁一口气站起身来,在房内来回踱步思忖,一时之间竟是高兴得不能自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知道,这件困扰朝廷多日的大事难事有了一个非常妥善的解决之道,而且苏轼心中还有一个更是大胆的提议,使得他更觉心潮澎湃,振奋不已!
  及至过了许久,王安石才拊掌长叹道:“希文先生诚不欺我,这崔文卿当真是一个鬼才也!如此磐磐大才却不为朝廷所用,也实在太可惜了。”
  心念及此,王安石稍事思忖了片时,打定主意之后,便整理官衣带上幞头官帽,步履轻捷的朝着内廷而去。
  夏日天长,待王安石离开尚书省的时候,正是夕阳坠落西山,漫天晚霞渲染天际之时。
  他也没有乘着步辇,就这么连续穿过应天门、永泰门进入内廷,又从东面宫道绕过了含元殿,大齐皇帝的寝宫宣武殿已是出现在了眼前。


第三五四章 名声传宫廷(二)

  王安石轻车熟路的登上了九级殿阶,行至门前对着守候在此的黑衣内侍拱手言道:“本官王安石,求见官家,还请公公代为通传。”
  王安石本就是宣武殿的常客,那黑衣内侍倒也见怪不怪,他颔首一笑,拂尘一扬尖声言道:“请王相公稍等,咱家这就进去禀告官家。”言罢,转身进入了宫殿之内。
  王安石也不着急,负手站在台阶上望着天边灿烂的晚霞,心内斟酌着待会觐见的言辞。
  很快,黑衣内侍就一溜碎步的小步走出,笑道:“王相公,官家有请。”
  王安石轻轻颔首,衣袖一甩大步走入宫殿,行至殿中便对着北面御座深深一躬,亢声言道:“臣尚书令王安石,见过官家。”
  北面御座上传来一个平稳厚重的男子嗓音:“恩师不必多礼,来人,赐坐!”
  很快,便有小内侍搬来了一张绣墩,请王安石落座。
  王安石拱手致谢,落座在了绣墩之上,目光也看向了高坐在御座上的大齐天子陈宏。
  陈宏年过三十,正是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中年时期。
  他头戴一顶纱罗直脚幞头,身穿绣有龙纹的赭黄色圆领袍服,腰系玉装红束带,脚蹬黑色翘头履,相貌英伟,脸膛刚正,眼睛很细很长,为陈氏独有的丹凤眼,鼻梁高挺,嘴角厚阔,颌下短须,威武中透出刚毅英健与从容镇静。
  见到恩师王安石,陈宏脸上泛出了几丝笑意,也没有率先开口言及正事,笑盈盈的言道:“想来恩师还没有晚膳吧?要不就留在这里与朕一道用膳如何?”
  王安石心知今日商议内容只怕耗时颇久,当下也不推辞,拱手言道:“多谢官家赏赐,臣自当奉命。”
  陈宏颔首一笑,吩咐内侍捧来了晚汤。
  王安石有些奇怪天子晚膳为何竟会变得如此简单,但此刻不便多问,只得压下心头疑惑慢慢喝下晚汤,顿觉周身上下冒出微微细汗。
  然而陈宏却是有些食不甘味,他放下玉碗轻叹一声,言道:“朕每每想到江南道灾民尚未得到较为妥善安置,许多百姓忍饥挨饿的时候,便食不甘味,故此一再缩减内廷用度,晚膳也改作了晚汤,希望能够多多节约钱财,以便赈灾。”
  王安石恍然大悟,真心实意的赞叹道:“官家心系灾民,仁爱无双,真乃朝廷之福,社稷之福啊,其实不瞒官家,今日老臣求见,便是为灾民安置一事而来的。”
  闻言,陈宏勉力一笑,颔首言道:“不知恩师有何高见,朕自当聆听。”
  话虽如此,然陈宏心内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
  盖因朝廷已经多次举行朝议,专门商量江南道灾民安置等问题。
  然总的说来,却是问题较多,办法较少,钱财更是匮乏,使得赈灾之事一拖再拖。
  好在前不久朝廷发行福利彩票,倒也极大的缓解了赈灾资金上的压力。
  王安石微笑开口道:“说起来,这并非是臣的高见,而是府州崔文卿的见解,臣觉得非常不错,故而前来求见官家,特地禀告。”
  “崔文卿?”陈宏眉头一皱,想了半天,闷闷问道,“谁也?”
  王安石捋须笑道:“就是那个福利彩票啊!”
  “哦哦哦,你说他啊!”陈宏顿时一阵恍然,哈哈笑道,“朕知道,振武军大都督在折昭的夫君对不?据说还是科举落地秀才。”
  “对,正是此人。”
  “呵呵,恩师啊,你怎么对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有兴趣呢?”
  “官家有所不知,前不久希文先生曾专程来信,向臣推荐崔文卿的才华,臣不敢大意,故而令翰林院知制诰苏轼前去府州调查了解。”
  “什么,希文先生居然专程来信推荐那崔文卿?”闻言,陈宏顿时面露惊讶之色,显然觉得非常吃惊。
  要知道希文先生可是先帝最为倚重之肱骨,在当年齐军梁河大败之时,范仲淹更是力挽狂澜,拯救了几乎摇摇欲坠的大齐江山,被誉为绝代名臣。
  即使范仲淹目前已经挂冠致仕而去,但他在朝野内外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就连如今的宰相王安石、司马光,对范仲淹已是钦佩不已。
  没想到范仲淹居然专程来信推荐一人,实乃令人难以置信。
  王安石轻轻颔首,言道:“根据苏轼回信所言,一日他与崔文卿谈及江南道水患赈灾之事,崔文卿丝毫不觉为难,略加思忖便说出了一则‘异地安置’之法,苏轼当时便惊闻天人,连忙回信回报微臣,微臣刚才左思右想,觉得这异地安置之法非常不错,所以才前来向官家你禀告。”
  “异地安置之法?”陈宏一双丹凤眼顿时就亮了起来,急不可耐之下,他的身体微微前倾,急声询问道,“不知何为异地安置?”
  王安石略一沉吟,出言道:“崔文卿所谓的异地安置,是因府州多荒芜田地,多军债资金,却又人口稀少,而江南道因受灾之故,田地毁灭,房居不在,灾民人满为患的现状,所采取的两地互补之法,根据他的建议,可迁一部分江南道灾民前去府州安家落户,沿途以及安置所有开销,均由振武军大都督府以及其所管辖的府州、麟州、隩州、丰州财政负责,不花朝廷一文钱,如此一来,既可解决江南道灾民人满为患,不得安置的问题,二来也可以充实府州、麟州、隩州、丰州人口,可谓得到双赢。”
  陈宏细细琢磨半响,猛然重重一拍御座扶手,颔首言道:“此计确实不错,没想到这崔文卿竟是如此了得,能够想到如此妙计。”
  “官家所言不错。”王安石点头表示肯定,言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明教在江南道一带为祸甚烈,蛊惑无知灾民更是无数,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说不定江南道还会产生不小的动荡,如果朝廷能够采取这种异地安置之策,可谓是一种釜底抽薪之法,臣建议可在深受明教势力影响的江南路睦、歙、婺、越、台、括六州抽调灾民前去安置,减轻明教之祸。”


第二五五章 君臣盘算

  大殿之内,青烟缭绕,喁喁之声不断。
  一听王安石之言,大齐天子陈宏倍感振奋,连连颔首沉思不语。
  这明教又称为摩尼教,乃是发源于波斯的一种教派,在大唐初年经西域传入中土,其后生根发芽,盛行于江南一带,在民间颇有教徒。
  不过这明教并非是一个安稳的教派,常常成为农民起义的工具,如唐高宗初年在江南道所发生的陈硕真起义,就是利用明教教徒为根基,引发的叛乱。
  到得唐玄宗朝,西平郡王陆瑾以明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对明教大肆打压,摧毁摩尼寺无数,使得明教从公开传教渐渐转为了地下。
  大唐盛世延绵数百年,明教无以作为,然经过大唐末年的战乱,明教却暗地里发展壮大,在江南道为祸甚深,根据传言,其忠实信徒可达十万人,势力庞大实在可见一般。
  如今江南路水患刚刚平息,明教便借此在江南道大肆发展信徒,朝廷自是引为心腹大患。
  故此当王安石言及可以以被明教为祸甚深的州郡灾民前去安置,自是对明教一种非常大的打击。
  思忖半响,陈宏很快就想到了几点不足,沉声言道:“恩师,此计固虽不错,然却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目光还是不够长远,第一,若迁移江南道灾民前去府州边地,若是灾民水土不服,该当如何?第二,还有冒然开垦府州田地、增加人口、只怕西夏、辽国会更会觊觎府州之地,若是将来两国打草谷,府州首当其冲;第三,强迁江南路百姓前去府州,逼迫他们离开家乡故土,只怕会弄得怨声载道,这些问题敢问恩师可有良策?”
  闻言,王安石在心内暗赞一声“圣天子聪慧”,满是欣慰的言道:“官家之言大是,对于官家所提出的第一点,臣觉得对于灾民来说,缺衣少食之际当以活下去为主要目标,的确,灾民前去府州后,肯定会有人因水土不服而患上疾病,特别是一些老人,更会如此,但两权相害取其轻,比起留在江南道等死,前去府州至少还有活下去的生机。至于第二点,西夏辽国觊觎府州久矣,狼子野心始终未灭,不管府州穷也罢,富也好,两国都不会放弃入侵府州的念头,当此之时,臣觉得正可以利用江南道灾民前去开垦府州良田,充实军粮,而振武军也可在灾民中遴选兵员壮大振武军,巩固边防,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听到这里,陈宏眉头微微一挑,满是忧虑的轻声言道:“恩师啊,原本三万人的振武军,目前已是不低于五万人,若在扩大振武军的兵员编制人数,这……合适吗?”
  王安石心知历来在外领军大将,均是朝廷心腹大患,特别是如折家这种手握大军,几乎是世袭罔替的尚武大族,更是如此。
  然只因为当年太祖皇帝率军攻打太原,与折氏达成归顺协议,才换来折家出兵相助,故此折家一直延续大唐之时受封的振武军节度使威风不减,成为了大齐军事编制中的一个另类。
  心念闪烁几番,王安石拱手言道:“官家,折氏以前本就是云中大族,尚武善骑,族中子弟更是弓马娴熟,乃对付北方草原异族的坚实力量,唐朝西平郡王陆瑾以折氏镇守云中,正是出自这一点考虑,数百年以来,折氏对朝廷均是忠心不改,即便是大唐末年局势动荡,也是镇守府州麟州固守边疆,匹马未曾越过黄河前来中原争霸,他们的忠心在当前,毋庸置疑,而扩充振武军,正可以抵御西夏辽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