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妻为大都督-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家对于安石相公之请尤为上心,没过多久便微服来到国子监与陈学士商议此事,陈学士自当满口允诺。
故此,才有了崔文卿前来洛阳之事。
今天将所存的万字存稿更完,共五更,现在是第一更,明天更新是今天所写字数,求票支持!求正版订阅!
第三百零二章 好友相聚
不过,安石相公尚想多多观察崔文卿为人品,万不能提前让崔文卿得知安石相公对他的赏识,故此这些秘密苏轼也只有烂在了心里,丝毫不能对崔文卿提及。
见苏轼微笑不语,崔文卿自以为然的言道:“你不说我也知道,那陈学士乃司马唐的老师,不用问也是司马唐在陈学士面前说了我什么坏话,才让陈学士招我来洛阳,借此教训我一顿。”
听罢崔文卿如此猜测,苏轼好气又是好笑,言道:“文卿有所不知,陈学士乃当朝集英殿大学士,有职司国子监国子丞,你以为她这么空闲收你为徒闹着玩么?至于司马唐,虽则乃陈学士爱徒,但他何德何能,岂能左右陈学士的决定?陈学士更非护短之人,你安心便是。”
听苏轼这么说,崔文卿才明白原来这一切并非是司马唐在里面作怪,然到底是因为何种原因,让陈学士产生如此念头呢?
见到崔文卿皱眉兀自沉思,苏轼哑然失笑道:“文卿兄啊,劝你也不要想多了,在陈学士门下安心钻习学问便是,待到来年备战科举,到时候你我便可以同殿为臣了。”
崔文卿想想也对,不禁颔首言是。
片刻之后,酒菜上桌,两人边喝边谈,畅所欲言。
苏轼着重给崔文卿讲解了科举的诸多事宜,以及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毕竟以他去岁新科榜眼的经历,许多经验都是难能可贵的。
而崔文卿则聊了苏轼较为感兴趣的府州异地安置之策,讲到了他在刺史们面前侃侃而论的那些观点。
听到酣处,苏轼不由拊掌笑道:“文卿兄大概不知道,官家以及诸多重臣,现在都对异地安置之策甚为支持,特别是安石相公,更在一月之内连下十余道涉及异地安置的公文到各地,据说第一批灾民已经由官府大船从运河进入了大河,不日就将抵达府州,到时候可有得折昭忙的了。。”
崔文卿笑道:“如此一来,自当最好,其实政策的实施,最关键的就是上位者的支持,只要朝廷能够政通人和,支持异地安置之策,娘子他们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才会减轻难度。”
“是啊。”苏轼深有同感的点点头,笑道,“文卿,明日在下带你前去一个地方,认识一位高朋,不知你可有兴趣?”
崔文卿心念呆在杨府中也是百般无聊,于是乎欣然颔首道:“苏兄高朋必定是人中之杰,那好,就有劳你引荐了。”
苏轼颔首笑道:“对了,此行前去还有一段距离,只怕会夜宿那里,还请文卿兄作好安排。”
崔文卿这才听明白苏轼的这位友人还非住在洛阳城,而是住在城外,但既然答应了下来,他也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出尔反尔,笑道:“无妨,夜宿在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到时候我给三舅父说一声便是。”
返回府中之后,崔文卿把将要与苏轼出城一游的事情对杨怀玉说了。
后者自然是满口允诺,甚至还让崔文卿多与苏轼这样的文才名士接触,以便提升自己的文章水平以及交际圈子。
第二天一早,崔文卿便带着荷叶来到乌头门前,等待苏轼前来。
大概卯时,一辆双马驾拉的马车从街口驶来,车辕上除了驾车驭手之外,苏轼也坐在其上。
“文卿兄。”人还未至,苏轼已是对着崔文卿遥遥挥手,爽朗大笑远远传来。
少顷马车抵达门边稳稳停下,崔文卿与荷叶上得马车,苏轼已是对着崔文卿摇手道:“来,文卿兄,坐外面。”
崔文卿正在奇怪当儿,忽地看见车厢帐帘微微一动,探出一只洁白如玉的素手,苏三柔美的嗓音已是从里面飘了出来:“荷叶,快到里面来。”
“呀,苏三姐姐。”见到好友,荷叶自当十分惊喜,可怜兮兮的望着崔文卿,含意不言而喻。
崔文卿哑然失笑,大手一挥言道:“这里不用你伺候,进去吧。”
“谢公子!”荷叶喜滋滋的行得一个礼,连忙钻入了车厢之内,顷刻之间,里面就传来了少女们欢乐的娇笑声。
崔文卿失笑摇头,这才坐在了苏轼的旁边,问道:“苏兄啊,直到此刻了,你还不告诉我前去何处?”
苏轼爽朗大笑道:“我还以为你能耐得住好奇,一直不问哩,实不相瞒,咱们此行是前去城东二十里之外的白马寺。”
“白马寺?”崔文卿着实一愣,讶然问道,“你那友人莫非是和尚,竟在寺庙当中?”
“去了你就知道了。”苏轼对着他颇显神秘的眨了眨眼睛,吩咐车夫策动马车,从定鼎门出城,顺着官道向着城东而去。
时至七八月相接的初秋时节,洛阳城外宽阔的原野上稻浪翻滚,道边村畴连绵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之声不绝于耳,显然是热气蒸腾的富庶气象。
坐在车辕上的崔文卿自然将原野上的一幕幕丰收场景尽收眼底,忍不住叹息言道:“洛阳国都,真乃非同凡响,光这丰收气象,便远远强过府州了。”
闻言,苏轼却忍不住失笑了,言道:“文卿兄莫非以为,这些都是农人们所种植的稻谷?”
“当然,难道不是么?”崔文卿惊讶了。
苏轼轻叹言道:“洛阳城外良田虽是无数,然这些土地都被城内的豪门大族所兼并购入,而里面的农人全都是豪门大族们所请雇农,幸幸苦苦一年,却是得不到多少粮食。”
崔文卿一听,脸上顿时凝重了起来:“苏兄的意思是,洛阳城外的土地非寻常农人所有,而全是豪门大族之田地。”
“对,自太祖开国以来,允许农田自由买卖,便有豪门大族依仗权势购买农人田地,当然,其中大多数乃买卖自愿,然也有小部分,乃是非法强买所得,就洛阳城外这些良田而言,几乎都已经没了农人之地,而这些农人为求糊口,要不入城寻得一门技术手艺,要么就沦为了这些豪门大族的雇农,丰收的粮食再多,也没有一粒米是属于他们的。”说到这里,苏轼止不住为之一叹。
第三零三章 齐王卫率
崔文卿穿越前本就是出身农村,自然懂得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默然半响开口询问:“面对如此局面,难道朝廷就视而不管么?”
“唉!管,怎么管?!”说到这里,苏轼变得有些愤愤然,“朝中制定庙堂长策的,正是占据土地的豪门大族,达官显贵,这些人会自己为难自己么?即便是官家,对此也是毫无办法,只得听任由之。”
崔文卿叹息颔首,正容言道:“古语常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若朝中显贵们无视农人疾苦,实乃杀鸡取卵,愚蠢至极。”
“是啊,这个道理你懂我懂,他们也懂,但是……”苏轼摇头苦笑道,“要他们放弃既得利益,却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苏轼忽地精神一振,言道:“鉴于这些情况,安石相公才主导朝廷多项制度的改革,相信改革渐深之后,田制必定是安石相公的重中之重。”
崔文卿深知王安石的了得,不禁大觉振奋的点了点头,然在他从前的那个世界的宋朝,王安石变法可是失败了的,故此,崔文卿也忍不住有些担心,问道:“苏兄,安石相公多主导的这场变法,究竟可有成功的把握?”
“这怎么说呢,”苏轼却是一叹,“如果朝局稳定,官家能够不遗余力的支持,到也有成功的把握,然如果出现什么变数,是怕……”
崔文卿明白了他的意思,不由沉声一叹。
便在这个时候,两人突闻身后马蹄声急,愕然回首望去,却见一队骑兵正顺着官道飞驰卷来。
这些骑士身穿红甲,胯下白马,身后黑色披风随风鼓荡,看上去极其威风。
而在骑队上方,一面上书“齐”字的大纛旗迎风舒卷,飘荡不止。
见状,苏轼脸色微微一沉,想也不想就对着驾车车夫吩咐道:“车夫,将马车赶下官道,先让他们过去。”
车夫点头言是,连忙策动马匹从一条分叉小路弛下了官道,停在枯黄的草地上等待。
骑队飞速而至,激起一片尘土呼啸卷过,沉重的马蹄声直如战鼓般响彻不停,当真是一往无前,锐不可当。
饶是崔文卿的早有准备,也吃了一阵尘土,握着嘴鼻咳嗽不止。
半响之后,骑队渐渐远去,烟尘也是飞散不见,崔文卿这才开口询问道:“苏兄,刚才过去的骑兵来自何处啊?竟鲜衣怒马,疾驰官道,无视路人?”
望着骑兵离去的方向,苏轼嘴角飘出了一丝若有所无的冷笑,冷冷言道:“此乃闻名洛阳的齐王卫率。”
“齐王卫率?”崔文卿眉头大皱,“你是说,他们为齐王陈轩的亲卫?”
“对,除了那位声名赫赫的齐王殿下,谁人胆敢如此放肆啊!”话到此处,苏轼的口中已是满含揶揄讥讽。
崔文卿深有同感的点点头,却是一阵默然。
历来皇室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然当初临朝称制的谢太后却是一个另类。
虽说当今官家陈宏与齐王陈轩都是她的亲生儿子,但她一直对长子陈宏没有半点喜爱之情,反倒是特别偏袒维护幼子陈轩。
据宫廷里那些道听途说传来的消息,谢太后之所以不喜欢陈宏,乃是因为在她生陈宏的时候差点难产而死,加之陈宏降临当天一颗扫把星横空出世,被视为了不详之人,故此谢太后才对陈宏没有半点母子之情。
而这陈宏也忒煞怪也,完全没有普通孩童那般对母亲的依赖,反倒是自小就非常独立,也非常懂事,两人的母子之情更为淡漠。
据传若非当年正当盛年的太宗皇帝梁河大败郁郁而终,说不定继承大统的,就非是陈宏,而为陈轩了。
即便如此,谢太后依旧对两子是亲热不一,特别的钟爱陈轩。
在陈轩年幼的时候,便封爵齐王以示尊荣,而“齐”乃是国名,其用意不言而喻,也激起了朝野内外一片议论之声。
如今,陈轩恩荣更盛,齐王之名几乎快要盖过当今官家。
而谢太后也有意让陈轩担任洛阳府尹。
要知道这个官职可不简单,当初太宗皇帝以及如今的天子都在当太子的时候,权兼过洛阳府尹。
故此,这个职位在某个时候,会被视为储君的象征。
只是因目前的洛阳府尹包拯宝刀未老,加之其断案如神在民间有青天之美誉,一时半刻谢太后也不便动他,情况在这样僵持了下来。
心念及此,崔文卿叹息言道:“这位齐王如此招摇,相信也不是一个简单之辈,看来这朝局实乃波澜云诡啊!”
苏轼也懂得即便是两人的关系,但许多话还是不便挑明讲开为好,颔首表示认同,微笑言道:“时候已经不早了,文卿兄,咱们还是继续赶路吧。”
※※※
初秋时节,霞举云高。
坐落在一片开阔平原上的白马寺金顶辉煌,气象庄严,沉沉的撞钟声不断低鸣而起,阵阵青烟袅袅而上,恍若人间佛国。
这间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乃中原第一古刹,因天竺高僧受汉天子之邀,以白马托经前来为名,取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