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妻为大都督-第3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多百姓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来,然他们却懂得什么叫做礼义廉耻,什么叫做为人道义。
  崔文卿此番话可谓是准确的集中了他们心内道义的天平,使得他们在恍然大悟之下,更是无地自容。
  望着安静成一片的百姓们,崔文卿轻叹言道:“诸位父老乡亲,其实说起来,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哪里有利益就会去争夺,哪里有危害就会进行躲避,这也是人之常情,昔日江南路困苦,隩州富足,所以你们选择了隩州,现在隩州面临辽人入侵,江南路歌舞升平,所以你们又想返回江南路,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然你们可有想过你们这么做,却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义,今后当你们再次面对危险困难的时候,谁人再敢再来帮助你们?!”
  一席话落点,百姓们更是鸦雀无声,许多人低下头已是惭愧得无地自容了。
  王老翁也是听得老脸变红阵阵发烫,就连呼吸也忍不住急促了起来,额头更是流出了涔涔细汗,一股强烈的内疚之感也在心底蔓延而生,让他大觉无地自容。
  是啊!若非是当初隩州接纳,说不定自己就已经饿死在了江南路,如今因为隩州有危险了,自己却要忘恩负义的弃之而去,如此行径,实在是太过无耻卑劣了。
  心念及此,王老翁脸膛已是涨成了猪肝之色,猛然站起亢声言道:“崔大人说得对,吾等岂能成为那忘恩负义之徒?!过河拆桥,人走茶凉之事老朽可是干不出来,崔大人,老朽听你的话,咱不走了!”
  “对,不走了!”许多人也是出言附和,原本寂静一片的人群瞬间就沸腾了。
  崔文卿无比欣慰的点点头,言道:“诸位能够有这点觉悟,也不枉费本官一番口舌,然本官见还有许多百姓没有出言应合,亦没有提出异议,这样吧,本官再给大家五天时间进行考虑,五日之后,还想离开的百姓,再到县衙来,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崔文卿此言可谓体贴,不少心中犹豫不定的百姓都是点头叫好。
  这时候,有人问到:“崔大人,倘若我们坚持要离开,也不知道朝廷可否能够将我们送回江南?”
  面对着这个问题,崔文卿没有丝毫的犹豫,坚定不移的开口道:“诸位百姓,朝廷并非善堂,当初异地安置之前曾是以自愿为原则,也是你们自己愿意前来隩州,故而朝廷才担负了你们沿途的开销伙食,倘若要选择离开,对不起,朝廷不会再花上一文钱,还请自己返回江南路。”
  此言落点,一片轻轻哗然。
  隩州离江南路不下七八千里之远,倘若靠百姓们自己回去,先不说路途遥远,行路困难,单是沿途的花费开销就耗费惊人,足可令人望而生畏。
  崔文卿这一句话,可谓是让那些想要离开的百姓茫然无措,都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返回江南。
  然此时此刻,却是无可奈何,况且崔文卿也给出了考虑的时间,不少百姓都选择离去,待五日之后再作打算。


第六九九章 蛇之七寸

  夜幕降临,百姓们终于散去,县衙复归平静,一轮硕大的圆月挂在了东方城楼上,美丽而又迷离。
  舟车劳顿十来日,加之又强忍疲乏开导百姓,崔文卿早已累得不轻,吩咐衙役在正堂内摆上了一桌酒宴,权作慰劳自己一番。
  虽说是酒宴,然嗜酒的崔文卿和苏轼都没有喝太多久,当先要做的就是填饱肚子。
  的确,一路上,除了在河东路经略府饱餐一顿之外,这二十来天都是风餐露宿,往往一张大麦饼,一块酱牛肉,就应付酬和了一顿,这么多天下来,崔文卿嘴中已是快要淡出鸟来!
  几番好不容易来到了保德县,自然是大块朵颐,好不畅快。
  待饱餐一顿之后,仆役煮来了热茶驱寒,崔文卿几人这才闲聊开来。
  苏轼当先笑语言道:“文卿兄,今日你这番话可谓颇得攻心为上的精髓,三言两语就让许多百姓打消了离开隩州的念头,实在非常了得。”
  苏三微笑言道:“是啊,崔公子先是借惩治县令叶长春,博取了百姓们对他的好感,继而又待那位王老翁客客气气,取得百姓们的信任,最后施以猛药,一席话可谓是醍醐灌顶,发人深省,百姓们自然服气。”
  听两人交口称赞,崔文卿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微笑言道:“两位啊,其实我也是碰碰运气而已,若遇到不讲理的百姓们,还不是只有一筹莫展,对了,你们可曾注意到,今日有多少百姓表示打消离去之念头呢?”
  苏轼约莫估计了一下,言道:“大概有三成左右吧。”
  闻言,崔文卿长吁了一口气,言道:“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咱们得还需让更多的百姓留在隩州,苏兄,你可知道我为何要设定五日之期限?”
  苏轼不明就里,拱手求教道:“愿闻其详!”
  崔文卿正容言道:“其实我所要求的这五日,乃是给我们争取留下更多百姓作准备的,在咱们大齐乡间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宗族制,据我所知,这次提出返回江南路的,有许多都是数百人的大宗族,以我看来,只要取得了这些大宗族的支持,自然能够事半功倍。”
  苏轼微微思忖,顿时明白了过来,笑道:“文卿兄不愧是高招啊,而且还有一点,这些大宗族彼此之间都有联系,甚至会作出人云亦云之事,一个走说不定所有都会跟风走,而一个留说不定所有也会跟着留,常言打蛇七寸,只要切中要害,何愁不能安抚百姓。”
  “对!”崔文卿轻轻一掌拍在了椅子上,笑道,“与苏兄合作,真是如虎添翼,这次咱们就打蛇七寸,拿保德县最是强盛的宗族开刀!”说完之后,沉声一唤:“李师爷。”
  “小的在!”时才出来请崔文卿一行进入县衙的师爷跑了进来,满脸谦卑讨好之色。
  这位师爷姓李,本是叶长春在县衙内的亲信,目前崔文卿将叶长春就地免职之后,李师爷已是低眉顺眼的表示要跟随崔文卿。
  崔文卿心知自己要处理保德县事务,离不开这些地头蛇的支持,加之又确实需要李师爷前来打点衙门里面的内部事务,且了解保德县情况,故而也就留下了此人。
  崔文卿点点头,问道:“李师爷,也不知道这次前来隩州的异地安置之民,可有大宗族集体而来的?”
  李师爷久在县衙,对于这一切自然是了若指掌,闻言点头哈腰的言道:“启禀钦差大臣,据小的所知,去岁保德县共安置江南路百姓三万两千人左右,其中以整个宗族前来的百姓,共有两万三千人上下。”
  崔文卿听明白了,问道:“那不知这两万三千人中,又以何等姓氏为最?”
  李师爷捋须想了想,言道:“保德县最为出名的大宗族,当属江东陆氏一个旁支宗族,足足有一千人之多。”
  苏轼听得一阵咋舌,惊讶道:“江东陆氏乃是书香门第,历朝历代门内所出的王侯将相多不甚数,这次居然有旁支异地安置前来隩州?这是什么道理?”
  李师爷解释道:“苏大人,相信你也应该知道江东陆氏多居住在苏州一带,而苏州正是洪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据说这支陆氏旁支一来与陆氏大房相隔甚远,二来人丁过多且勉强温饱,已经算不得是书香门第,这次遭遇水灾之后,陆氏族长才决定全族前来隩州。”
  崔文卿点点头,问道:“那这次陆氏是否也想要返回江南路?”
  李师爷笑道:“不瞒崔大人,陆氏可谓是最为重要的发动者,许多小宗族唯陆氏马首是瞻,故此才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浪!”
  苏轼笑着建言道:“文卿兄,看来陆氏就是蛇之七寸啊。”
  崔文卿颔首道:“不错,那好,咱们明日就出发,前去会一会这个陆氏!”
  决定之后,崔文卿苏轼等人便下去歇息。
  而与此同时,在保德县外的一座宽阔荒凉的庄院内,正有几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王堂主,今日新来的钦差大人似乎有些不简单呐,三言两语就将这些百姓打发离去了,白费咱们一番功夫。”
  “桀桀,一个初次茅庐的愣头青而已,所有仰仗的也不过几分运气,放心,待几天我就让他好看。”
  “怎么,莫非王堂主已经有所定见?”
  “那是当然,你们且附耳过来。”
  一阵窃窃私语落点。
  “哈哈,这个办法高啊。”
  “不错,但是那陆小娘子是否会就范呢?”
  “哼,她有把柄抓在咱们手中,容不得她选择,况且她也不是非常想要返回江南么,这次咱们也算是志同道合。”
  “但是堂主,他们必定是江东陆氏啊,尝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桀桀,若是在江南路,咱们自然拿他们无可奈何,然这里可是隩州,即便是那陆小娘子再是了得,也只有听从咱们的摆布了。”
  ……
  春风呼啸而过,泯灭了这些喁喁之声,终变得不可闻也!


第七百章 前往陆氏庄院

  翌日清晨,崔文卿早早起身,在县衙内用罢简单的早膳之后,就与苏轼、宁贞同路,一道向着城外的陆氏庄院而去。
  来到北门,崔文卿并没有急着出发,而是折转向西,前去了护卫营地。
  昨日,朝廷所赐的百余护卫并没有跟随着他们同路进城,而是在童擎的带领下,驻扎在保德县西南的一处草原河谷中待命策应。
  当崔文卿一行抵达的时候,可见幽幽河谷中已经矗立起了十来座牛皮帐篷,恰如草地上生出的巨大蘑菇。
  童擎年纪轻轻不假,然安营扎在倒是颇有章法,虽然在大齐境内,且还是在能征善战的振武军驻地,但他还是安排了一应的防御措施。
  整个营地全是用木栅栏围上一圈,围裹得严严实实,毫无懈怠。
  而营门正前方矗立着一排排拒马木障,随后便是一个负责警戒看守的十人队,烈烈战旗飘荡长空,只要是遇到敌人奇袭,营内的士卒很快就能做出反应。
  见状,崔文卿满意的点点头,看来将这支百人护卫队交给童擎统领,倒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
  当下也不迟疑,纵马走入了营中。
  此刻,童擎正在营地内歇息,听到崔文卿到来,自然是非常高兴,连忙出了中军大帐亲自迎接。
  “哈哈,文卿姐夫,你可终于来了,我还以为你会在保德县内呆上几天呢。”见到崔文卿,童擎便露出了笑容。
  崔文卿拍了拍他的肩头,失笑言道:“你以为这大冷天的我愿意出城来么?没办法,这安抚使就是一个劳碌命,走吧,带上几个人,陪我一道去一个地方。”
  童擎点点头,连忙安排去了。
  苏轼淡淡笑道:“怎么,有宁护卫同路而去,莫非文卿兄还有什么不放心之处?居然还要带上护卫?”
  崔文卿笑道:“依我看来,隩州百姓升乱并非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有备无患总比措手不及好,况且遇到危险,宁贞一个人只怕也是应付不过来。”
  苏轼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心内却有些不以为然,暗忖道:这文卿兄为何竟变得愈发谨慎呢,去老百姓的庄院而已,能够遇到何等危险?
  当下也不多言,待等待童擎挑选了二十余名骑马护卫,一行人这才出了大营,朝着官道向东而去。
  陆氏庄院建在保德县东南,由于乃是举族迁移而来的江南大族,加之又是江东陆氏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