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妻为大都督-第3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的好事。”
  崔文卿笑道:“是啊,所以我昨天晚上思谋如何增加异地安置之民收入,增加北地四州钱粮的时候,首先所想到的就是养猪致富。”
  “若真要养猪,夫君可有更加具体的谋划?”折昭展颜一笑,出言询问。
  崔文卿言道:“依我目前的设想,百姓们是绝对不会出钱购买猪仔进行养殖的,故而我觉的,还是以河东银行为养殖主体,进行合同养殖、合同收购。”
  “合同养殖?合同收购?什么意思?”苏轼一头雾水,只觉崔文卿所言自己完全听不懂了。
  崔文卿笑道:“合同养殖合同收购两则其实可以混为一谈,先说猪仔来源,咱们购买猪仔的钱由河东银行来出,你们可知一只猪仔价格几多?”
  折昭想了想,言道:“大概是五十文左右吧,毕竟猪肉乃是贱肉,猪仔价格非常便宜。”
  “五十文,的确很便宜啊!”崔文卿认真思忖半响,“目前异地安置之民有七十万人,以每户十口人计算,也就是七万户左右,每户可养猪两到四头,算起来就需要二十万头猪仔,花费不过一万两银子。”
  折昭言道:“猪仔的价格是很便宜,然咱们从四面八方购买猪仔,运送而来沿途也会死亡不少,必须得多买一些备用才行。”
  崔文卿点头道:“那就买三十万头吧,也就是一万五千两银子,加上沿途运输费用开销,满打满算三万两。”
  说罢之后,崔文卿又是估算了一番,继续言道:“以我之意,这二十万头猪仔可以就这么发放给异地安置之民的百姓们,签订养殖合同,也就是养殖合约,由百姓们进行妥善养殖,每头猪每月咱们支付给百姓一两银子,算作养殖费用,十个月也就是十两银子,也就是说,咱们花费两百万两银子,就可以将这些猪全部养大。”
  “而猪养大之后,咱们在统一进行合同收购,如长到两百斤的猪再支付百姓五两白银,一百五十斤的猪支付三两白银,从而调动百姓养殖积极,算下来,所有一共花费两百八十万两,就能得到大概三千四百万斤猪肉。”
  一听到如此骇然的数字,折昭和苏轼都愣怔了。
  崔文卿问道:“可知目前肉类价格几多?”
  折昭时常处理振武军采购肉食的军务,自然知晓,回答道:“就目前北地四郡的肉价而言,牛肉三两银子一斤,羊肉六百文一斤,鸡鸭鹅肉三百文一斤,鱼肉一百文一斤。”
  崔文卿知道大齐禁止杀耕牛,一般世面上所流通的牛肉,都是老弱病残之牛,故而价格非常昂贵,以寻常百姓的收入,自然是吃不起。
  而羊肉乃是主流肉食,五百文一斤的肉价不算太贵,小康之家每月吃上几次还是完全可以的。
  至于鸡鸭鹅鱼肉,则便宜许多,寻常百姓之家都能以此为食。
  将诸多肉价进行比对之后,崔文卿笑着言道:“以咱们三千四百万斤猪肉计算,宰杀之后的猪肉大概有个三千万斤,咱们不对比牛羊肉价格,就对比三百文一斤的禽肉吧,也就是说,光凭这些猪肉,就可以为北地四州带来九百万两的收入,再除去河东银行还款,算宽松一些三百万两,咱们就可以为四州获利六百万两的收入。”
  听完崔文卿这番可谓非常详细的计算,折昭和苏轼面面相觑,心头都是咚咚大跳,震撼不轻。
  光凭七十万异地安置之民,就带来六百万两的钱财收入,实在非常惊人,即便是收税,也最多只能收百万两左右,崔文卿的养猪致富之法,可谓是直接翻了税收六倍之利。
  且还不算百姓们养猪获利的收入。
  实乃非常惊人至极了。
  激动之下,折昭娇靥上泛出了阵阵红晕,就这么思忖半响,轻叹言道:“夫君,你真能保障猪肉能有你所得那么好吃吗?”
  崔文卿点头道:“娘子,我可以保证,的确如此。”
  “那你觉得猪肉会在大齐流行起来么?”
  “既然猪肉好吃,且价格低廉,自然会受到百姓们,特别是那些吃不起肉食的穷苦百姓的欢迎,肯定会大为流行的。”
  此话崔文卿说的是自信满满,况且他本来也是信心百倍。
  毕竟在他以前那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去除腥膻味的猪肉很快就击败羊肉,成为了数百年来第一肉食,其地位是任何肉食都不能撼动的。
  崔文卿相信历史必有其规律,既然他现在提前发明推出阉割之法,那么猪肉也一定会在大齐真正红火起来的。
  而作为猪肉发展之地的隩州,将来也肯定会成为养殖大州,带来的好处自然多不胜数。
  折昭早就视崔文卿为神人,自然相信崔文卿的话,拍案定策道:“那好,咱们就依照夫君之言行事,开始养猪,夫君,购买猪仔的数量太过巨大,还请你们河东银行多多出力了。”
  “那是自然。”崔文卿点头笑道,“不过购买猪仔只怕须得发动举国之力,到时候还需请安石相公帮忙为上。”


第七一八章 另外两个办法

  闻言,苏轼为之莞尔,笑道:“堂堂秉笔宰相,为你前去购买猪仔,哈哈,文卿兄可真是大材小用啊。”
  崔文卿失笑道:“只要是能够富国强民,相信恩师一定不会拒绝的,不过在这之前,还需的恩师支持我的免税之法才行。”
  折昭略作沉吟,言道:“免税之事牵连太大,相信也会在朝廷激起不小的争执,夫君,我觉的你现在应该向安石相公修书一封,讲明实情,以便让他能够在朝廷之中支持你。”
  听到折昭的话,崔文卿却认为没有那个必要,笑道:“娘子,离开洛阳之前,我已经拜托恩师为我在朝堂中斡旋了,若他面对朝廷群臣对我免税之法的攻讦,却缄口不言,那么咱这个安抚使也没有当下去的必要了。”
  折昭眉头一皱,问道:“夫君,你就这么相信王安石?”
  “对。”崔文卿肯定点头,历史证明,王安石在人品方面的确没话说,他自然非常相信。
  见状,苏轼喟叹道:“恩相能够有文卿兄这样堪称知己的学生,相信一定会老怀大慰的。”
  折昭却是白了崔文卿一眼道:“也不知王安石灌了什么迷魂汤给你,算了,就依照你的想法行事吧。”
  崔文卿点点头,正要出言,苏轼已是急不可耐的问道:“文卿兄,养猪致富乃是你所想到的三个办法之一,也不知后面还有何等良策?”
  崔文卿笑道:“我为北地四州所想到的第二条致富方法,便是种棉致富。”
  “种棉致富?”苏轼露出了一个惊诧之色,“文卿兄的意思,莫非是种植木棉?木棉乃御寒之物,咱们大齐许多地方都有种植,即便是咱们发动北地四州大规模种植,也是拾人牙慧而已,何谈能够种棉致富?”
  “苏兄,你错了。”崔文卿摇了摇手,笑道,“你说的这个木棉我自然知道,乃是充填枕褥、衣物从而达到御寒的棉絮,也是咱们中原千年以来冬日御寒首选,然我口中的种棉,非是种植木棉,而是种植一种叫做棉花的作物。”
  “棉花?什么东西?”苏轼登时就一头雾水。
  折昭蹙眉言道:“据说西域等地的百姓不善种植木棉,故而种植从天竺大食传来的舶来品棉花,夫君所言的棉花,可是就是西域的这一类作物?”
  崔文卿点头道:“对,正是此物。”
  闻言,折昭失笑了,言道:“夫君啊,根据文献记载,那棉花种植极少,产量低下,除了西域之外,很少有人用之来当作御寒之物,你这样大规模种植,即便有所产量,但又如何能够撼动丝麻木棉的地位?只怕到头来别说赚钱了,说不定还会亏损不少。”
  崔文卿笑道:“娘子,在目前看来棉花的确如你所言那般,非是主流,然我觉得将来棉花一定会力压丝麻木棉,成为百姓们织布制衣首选之物。”
  “何以见得?可有真凭实据?”折昭正容一问,显然想要刨根究竟。
  崔文卿长吁一口气言道:“其实要论棉花种植纺织技术,西域并非领先,目前棉花技术最为高超的,乃是居住在崖州的黎人,他们才是棉花纺织业发展的始祖。”
  苏轼皱眉道:“崖州乃是中原王朝流放人犯之地,从来都是蛇虫鼠蚁横行,满是穷山恶水,而那些黎人也全都是未经开化的蛮夷,他们有文卿兄所言的这么厉害?”
  崔文卿淡淡笑道:“不管是汉人还是黎人,劳动人民的智慧始终是无穷无尽的,故而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觑,只要我们能够从黎人手中学的先进的纺织技术,再种植棉花,待过上几年,纺织业一定能够在北地四州大力发展起来的,到时候还怕不能赚钱乎?”
  崔文卿相信自己的推断。
  毕竟在他穿越之前的古代历史上,棉花种植正是宋末元初开始发展,特别是黄道婆改良了纺织技术,更使得纺织业突飞猛进,而江南也成为了纺织业的渊薮,其地位数百年来也未曾发生改变。
  就目前大齐历史,离宋末元初不过两百年的时间,崔文卿相信崖州黎族人手中的纺织技术,已是卓有成效了。
  故而棉花种植,完全值得一试。
  只要成功,那铁定便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折昭和苏轼听崔文卿所得这样煞有其事,不由信上了几分,折昭询问道:“那敢问夫君,咱们要如何从黎人手中获取纺织技术呢?”
  崔文卿笑道:“依我之想,最好还是能够迁移一部分黎人前来北地安居,由他们传授种植棉花的经验,传授棉花防治技术,咱们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展壮大棉花纺织业,娘子,你觉得黎人会愿意来咱们北地四州么?”
  折昭苦笑道:“黎人所住的崖州位于中原最南端,而咱们北地四州,在中原的最北端,两者之间相隔几近万里,只怕难矣哉!”
  苏轼笑道:“我倒觉得黎人生存环境恶劣,来北地四州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崔文卿点头道:“对,而且只要黎人愿意前来,咱们也可以将之视为异地安置之民待之,赋税全免,且还对种植棉花给予一定的钱财补助,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定会有人前来的。”
  折昭想了想,言道:“那好吧,不过迁移黎人之事关系甚大,夫君最好还是请求安石相公帮忙。”
  崔文卿点头言道:“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办,购买猪仔以及迁移黎人之事,就只有拜托恩师了。”
  两件事议定,折昭顿觉北地四州的前途一片光明,似乎免除五十年赋税也算不得什么了,此际笑问道:“夫君,目前你已经说了两策,不知最有一个办法是什么?”
  崔文卿笑嘻嘻的言道:“至于最后一个办法,更是一个一本万利之法,那就是采煤致富。”
  “采煤?”折昭和苏轼面面相觑,都非常意外。
  崔文卿笑道:“对,就是采煤,咱们所出的这片地域,物产不算丰沛,种植作物也称不上合适,然在大地之下,却隐藏在着煤矿无数,只有咱们能够开采煤炭进行贩卖,想不发财都很难。”


第七一九章 夕阳下的相吻

  对于这一点,崔文卿更是自信满满。
  北地四州所在之地便是后世的山西。
  说起山西,自然是与煤炭这个词汇有着很大的关系,崔文卿所在的那个世界中,山西的煤炭更是造就了无数的富翁。
  就目前大齐之世而言,煤炭开采已经进入了发展之期,特别是太原等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