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妻为大都督-第4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想河东路一间普普通通的银行,居然承诺十年内无偿拿出五百万两来,支援大齐农业建设。
  如此大的手笔,自然令刺史们感到了非常的震惊。
  经过短暂的愣怔之后,猛然间,大厅内欢声如雷,喝彩连连,显然所有人都是激动了。
  当然,有人伤心就有人发愁。
  听罢崔文卿的话,吕惠卿就很发愁。
  因为刚才眼前的这位崔行长,几句话就送出去了不少银子。
  那可是足足五百万两啊!
  堆在一起堪比一座银山,没想到就这么轻而易举的送出去了!
  想到这里,吕惠卿的心更是犹如滴血般难受。
  然他不知道的是,崔文卿此举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也是他早就准备加以实施的事情。
  从远处来说,他既然为王安石的学生,那就铁定为变法派的核心人物,此生都将为了变法事业而努力,为了华夏免受异族的侵略而努力。
  他首先要做的,自然是会发展农业支柱型产业,改变甚至是淘汰落后产能,投入巨资正当其所。
  从近处来说,这也是他为折昭以及北地四州的百姓必须去做的事。
  况且现在猪仔养植已经铺排开始,棉花种植也已箭在弦上,剩下再用个三百万两,也就不足为道了。
  况且这五百万两乃是十年内的总投入,算上去一年才花费五十万两而已,以河东银行目前的财力,完全可以承担。
  所以,崔文卿才做出了以上决定。
  没过几天,河东银行“五个一百万”就如同飓风般席卷了整个河东路,许许多多的老百姓都是耳闻。
  城市里,乡野间,百姓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大谈“五个一百万”之好。
  特别是听说河东银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农业科学基金会”的组织,将会对耕种厉害的农人,善于改善农业工具的工匠,以及善于纺织的妇女提供资金奖励,且奖励不菲的时候,百姓们对河东银行以及崔文卿的欢呼声顿时达到了定点。
  要知道从古到今,有谁这么尊重耕种农人?有谁这么尊重手工艺人?又有谁这么尊重纺织妇女?
  如此从没有过之壮举,实乃称得上是开天辟地,也称得上是敢为人先。
  总之一点,所有的农人、手工艺人都是群情振奋了。
  消息传到京师洛阳,也在朝廷之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面对昔日崔文卿所作所为均遭到不少的口诛笔伐之情况,河东银行的这“五个一百万”却是让朝臣们纷纷称赞不已,也使得作为崔文卿老师的王安石更是与荣俱荣。
  就连官家陈宏,也在公开场合大是赞扬了崔文卿数次,称其为少有的能臣贤臣。
  而当位于隩州军营中的折昭与闻如此消息,却是忍不住苦笑了。
  “这个夫君啊,做事情总是这么高调,五个一百万,呵!真是好大的手笔!”
  瞧见折昭轻笑摇头,站在旁边的穆婉不由微笑问道:“那大都督,姑爷这么做莫非不对么?”
  折昭略显不满的轻哼一声道:“几句话就用出去这么多钱,且这么大的事情也不与我商量一下,也着实轻率,当然做的不对。”
  穆婉促狭笑道:“那……为何末将却没有从大都督脸上看到责怪姑爷的意思了,不仅没有责怪,反倒还满是笑意……”
  “你这丫头,真是讨打!”折昭笑着轻捶穆婉一圈,满是欣慰的言道,“夫君可不是那种只讲付出而不计回报之人,今日他所用出去的银两,相信来年他一定会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收回成本,故此对于这一点,我倒是不担心。”
  穆婉深有同感的点头道:“姑爷的经商才能的确非常不错,相信这五个一百万,理应会为河东路诸州,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折昭深信不疑的轻轻颔首,美目中充满了期待之光。


第七七七章 折昭之七寸

  与此同时,位于府谷县城北的一间幽静府邸内,正有一场密议正在进行。
  自被折昭解除了兵权军职之后,折惟本已经蛰居了足足一年之久。
  在这一年中,折惟本体会到了从巅峰落下摔入深谷的狼狈,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人情冷暖,什么叫世态炎凉。
  在一个人得志的时候春风得意,满目望去均是笑脸,耳中听闻均是恭维赞颂。
  然当失意之时,却落魄得无人理睬,就好似现在的折惟本一般。
  故此,折惟本整个人恍若一座沉默的火山般静静等待着,等待可以容他爆发的那一天。
  而直到那个时候,他相信他所迸射出的火山熔岩,足可以吞灭一切的东西。
  包括那个可恶的折昭以及崔文卿!
  这一年来,折惟本咬紧牙关苦苦支撑着,终于,机会被他等到了。
  此时,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带着鬼怪面具的黑衣人,嗓音中有着一丝意外的嘲笑之意:“没想到,萧枢密使让本使前来寻找之人居然是折长史,哈哈,实在本使意料之外啊!大齐的官员,难道也会出卖大齐么?”
  折惟本自然听出了黑衣人口中的嘲讽,淡淡言道:“本官早已非是齐臣,而是效忠于没藏太后以及西夏皇帝的西夏臣子,这一点还请易左使不要弄错了,况且易左使身为汉人,不也是在为辽人卖命么?何必五十步笑百步?!”
  易左使一脸认真的摇头道:“折长史,你错了,我们明教和辽人只是合作关系而已,可非投敌。”
  听到投敌这个字眼,折惟本瞳孔很明显收缩了一下,继而一声冷笑,言道:“这次萧陌连线大辽大夏两国,共同出兵欲共同瓜分大齐河东路,三军未动阴谋先行,本官也是受了没藏太后之托,答应相助明教而已,说句不好听的话,辽人对我来说也是无所谓而已,劝你不要把本官惹急了,免得到时候大家竹篮打水一场空。”
  易左使嗤笑道:“没想到折长史是如此刚烈之人,倒是大出本使意料之外,难道你这么做派,就不怕西夏那位没藏黑云太后责怪么?”
  折惟本冷哼一声,言道:“阁下谨记将相不可辱,折昭辱我折惟本所以我折惟本才会选择西夏,倘若阁下辱我,本官也用不着对你客气。”
  硬梆梆的几句话,顿时让气氛有些沉闷尴尬,也让易左使愣怔了好一会儿,半响他才冷笑道:“折长史果然满是傲骨,在下倒是轻言了。”
  此话相当于变相的道歉,折惟本脸色转好,淡淡道:“无妨,易左使有事说事。”
  易左使点着头开口道:“好,那本使就直言不讳了,不知折长史对于这次辽人南侵,有何高见?”
  折惟本略加思忖,言道:“辽国南院萧陌乃骁勇善战之辈,而折昭也非是凡人,两人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虽然辽军战力比大齐历来强悍,然经过折昭的统领,振武军已非昔日吴下阿蒙,故此两者相斗鹿死谁手却是不好说。”
  “那若加上西夏出兵呢?”
  “去岁兔毛川一役,大夏大败丧师三万,加之目前新皇即位,没藏太后欲平息国内纷争,故此对于南侵之心理应不大,即便是派军参战,只怕也非是国中劲卒,而为偏师一支。”
  明白了折惟本的意思,易左使不禁笑道:“听折长史之言,似乎对这次合作没有多少信心啊!”
  折惟本冷漠得犹如高山之上的顽石:“你们太过小看折昭,就如本官昔日那般,一定会吃大亏的。”
  易左使轻哼了几声,言道:“在下已经想到了对付折昭的办法,必定能够在大战来临之前,让折昭方寸大乱,关于这一点,折长史放心便是。”
  折惟本心头一跳,忍不住问道:“是何计策?居然可以对付折昭?”
  易左使目光望向了波光粼粼的水池,那里正有一条乌色的水蛇在静悄悄的游动着:“打蛇打七寸,只要我们找准折昭的七寸,不就行了么!”
  似乎察觉道了易左使的目光,折惟本也是转了视线,同样落在了那只水蛇身上,淡淡言道:“那不知折昭七寸何在?”
  易左使冷冰冰的笑着,半响才缓缓吐出了三个字:“崔文卿。”
  闻言,折惟本若有所悟,捋着胡须冷笑了起来。
  ※※※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扫去了夏日的酷热,顿让如同蒸笼般的府谷县降低了不少温度。
  时至夏末秋初,早晚天气已经变得非常凉爽,加之此季多雨,倒也让人大觉惬意,用不着整日躲在房中多阴避暑了。
  大雨过后的清晨,府谷县城门在朦朦胧胧的晨曦中打开,走出了一支马队。
  这支马队大概十来人,其中七八人作振武军亲卫打扮,而其余人则衣衫各异。
  有锦衣华服的公子,有青皂布衣的书童,有身穿公服的差人,更有穿着色彩斑斓袍衫的异族之人,实乃让人大开眼界。
  马队之中,崔文卿手指马鞭正微笑介绍:“德伦族长请看,咱们府谷县地处于黄河西岸,乃黄河从云中高地进入洛阳平原的最顶端,这里水草丰盛,土地肥沃,便于耕种,虽则不比上江南鱼米之乡,然在大齐境内来说已经算非常难得之妙地了。”
  骑马走在崔文卿旁边的苏轼也含笑符合道:“是啊,早在隋唐之时,府谷一带便是重要的粮食种植地域,只因唐末之后战乱频繁,土地荒废严重,才值得这片沃土无人耕种,今后黎族人若能定居在此,必定能够以之生存繁衍。”
  德伦巴郎对着崔文卿和苏轼两人行得一礼,古朴的脸膛上布满了真诚的笑意:“多谢两位大人不遗余力的介绍,其实我们黎族要求不高,就一城五十里地足矣,完全够我们两万族人生活了。”
  另一旁,苏凝和荷叶两女正凑在一起谈笑嫣然,而宁贞则是捏紧马缰轻策骏马,不紧不慢的跟在崔文卿身后,三人都对他们的谈话是漠不关心。


第七七八章 选择城址

  今日,崔文卿为履行替黎族人建立黎族城的承诺,特地出城勘验新城选址。
  在崔文卿的计划当中,黎族城当靠近土地肥沃的黄河沿岸,以府谷县西南至麟州的这段百里地中最为合适。
  这片地域土地便于耕种,也十分利于种植棉花,而且远离大齐与辽国的交战区,对于向往安居乐业的黎族人来讲,实乃非常不错。
  所以崔文卿的初步意向便是将城池建在这里。
  德伦巴郎自小在崖州长大,还是生平首次来到北疆,随着崔文卿沿着黄河一路行来,自是忍不住叹为观止。
  他既感叹北疆地域之博大广袤,也感叹北疆之人杰地灵,生平首次觉得这次迁徙而来实在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一路行来,就这么走的两天边走边看,马队终于在大堡津附近停了下来。
  大堡津乃是府州三大渡河津渡之一,位于府谷县与麟州的中间地带,于两者均是相隔了六七十里,而在渡口东面便是隩州,可为辐射三地,地势便利。
  当看到大堡津那片茫茫的芦苇荡和河滩地,德伦巴郎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对着崔文卿恳切言道:“崔大人,不用再看了,我族就以此为城。”
  闻言,崔文卿点点头,环顾一周,也很满意这个地方,翻下马背走到河边捡起一根细长的树枝,就在沙地上花了一个圈,笑言道:“那好,依照振武军大都督府对黎族迁徙百姓的承诺,新的黎族城就建在这个地方,我会将此事禀告给折大都督以及府州姜刺史知晓,待他们同意,德伦族长就可以迁移族人来此,扎营建城。”
  德伦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