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妻为大都督-第4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斗!”
  杨文广此话自然是在为崔文卿助威造势,也在众大臣面前旗帜鲜明的表明了支持崔文卿的态度。
  人言杨文广极其护短,今日一见果真不凡。
  崔文卿大是感动,点头言道:“外祖父,我记住了,我代表了折氏一族悠久的历史的传统,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
  杨文广满意的点点头,伸出老手重重拍了拍他的肩头,转身走了。
  待到宰相们的背影消失不见,入城宫门业已打开。
  望着隆隆洞开的城门崔文卿长吁了一声,对着苏轼道:“苏兄,咱们走吧!”
  此际,风雨渐收,东方天际终于露出了曙光。


第九零九章 韩琦的诘问

  卯时方至,巍峨耸立的则天门城楼敲响了晨鼓,轰然之声犹如暴雨疾风席卷整个洛阳,唤醒了沉睡中的城市。
  今日,皇宫正殿乾元殿殿门大开,殿脊斗拱金碧辉煌,红木殿柱粗壮结实,雕栏玉砌洁白如玉,整座大殿巍峨如天上宫阙。
  殿口平台,四排手持长戟的威武甲士沿着四十九级白玉台阶延伸而下,直至殿前广场,甲胄生光,旌旗招展,彰显着威武霸气。
  在四名殿中侍御史的相引下,文武百官经龙首道穿过广场,又步上四十九级台阶,最后进入殿内分列两班而站。
  当然,能够入殿议事的大臣多为高官显爵,更多的大臣则是站在了殿外平台之上,峨冠博带密密麻麻,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
  今日卯时两刻,官家陈宏坐殿上朝,群臣三呼万岁,滚滚声浪震撼天地。
  面对群臣,陈宏目光环顾一周,开宗明义道:“诸位爱卿,近日户部金部员外郎,大齐银行副行长崔文卿上书《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其内涉及到对官制体系、度支管理、衙门机构的多项变革,政事堂群相商议之后争论颇大,均不能断,故朕于今日特地召集大朝会,听群臣畅所欲言,以便决断。”
  说到这里,陈宏大手一挥:“安石相公,将崔文卿的《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一文念给众臣听听。”
  “诺!”王安石出班干脆利落的拱手应声,侧身一步面对众臣侃侃而言道:“诸位同僚,众所周知,大齐银行乃是我朝新设立之官衙机构,隶属于户部,主要从事朝廷国债发行以及民间贷款等多项事宜,前段时间因大齐银行各种业务陷入萎靡,故朝廷擢升北地四州安抚使崔文卿为副行长,负责大齐银行的具体事务。”
  “崔副行长上任之后,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想方设法拓展银行事务,并根据银行发展,拟就出《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呈送朝廷,其中多项建言切中时弊,具有较大的意义,现本官现将这十二条建言念出,供诸位同僚一听。”
  说完,王安石望着自己手中所抱之笏板,对着上面所记载的文字掷地有声的念诵道:“崔文卿所奏第一条建言,乃是行储蓄,丰国之府库;第二条建言,是为印银票,变国之货币;第三条建言,则为规范银行,权在中央;第四条建言,是为细分贷款,支持工商发展……”
  洋洋洒洒的十二条建言念完,王安石并没有多作赘述,因为在几天前,朝廷已经将十二条建言发至三省六部九寺等衙门供群官浏览观看,对于这些建言的含义,许多人都已经基本清楚。
  待到王安石念完,陈宏轻轻一拍御座扶手,沉声言道:“不争不辩大道不显,对于《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其内所涉及内容,不知诸位爱卿作何感想,还请大家畅所欲言。”
  陈宏话音刚落,西面文臣序列中当先走出一位老臣,幞头紫袍,显然是赫赫重臣,老臣拱手询问道:“微臣敢问官家,这十二建言事倘若无较大争议,朝廷是否就要着手实施?烦请官家告之。”
  众人定睛一瞧,却见乃是三司使韩琦。
  要说这三司使,本就是唐朝后期为分六部之权设立的一个特别机构。
  特别是在六部中排行第二的户部,更是因三司使的成立,而丧失了度支、盐铁、租赋等关键权力。
  如今,三司使更是成为了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机构,主官号称“计相”。
  《大齐银行发展建言事》几乎都与三司使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而然引起了韩琦的高度警惕和特别反感。
  因为他觉得,是大齐银行再向他三司使夺权,也是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再向他三司使夺权。
  此不仅有违法度,更是对三司使的挑战。
  所以陈宏话音刚落,韩琦便急吼吼的站起出来了,自然是因为此理。
  面对着韩琦,陈宏多多少少有些尴尬。
  作为保守一派的关键人物,司马光的支持者,韩琦历来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也多次在御前据理力争,使得昔日许多变法新政为之夭折。
  可以说,韩琦是一个讲理守序的大臣,也是一个固礼守法的大臣。
  在他看来,任何违背祖宗财赋制度的改变,都是不正确的。
  陈宏身为官家,自然不能在大殿上亲自与群臣辩驳,只能将这一切交给其他人来办,于是乎态度公允的回答道:“既是建言,好的建议自当可以颁布实施,反之不切合实际的建议,则因弃之不用。”
  韩琦重重颔首,目光四下巡睃落在了站在朝班之后的崔文卿的身上,冷笑言道:“既然如此,那好,老朽今日就与那建言者辩驳一番。”
  大朝会刚一开始就遇到当朝宰相亲自质问,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了。
  端坐在御座上的陈宏手心冒汗,因为他知道身为三朝元老韩琦之了得,毕竟作为管理大齐财赋几近二十年的人物,韩琦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坐在大殿帷幕后,权作旁听的集贤殿大学士陈宁陌心头也揪紧了,忍不住为崔文卿暗暗担心起来。
  而站在殿外,只能远远观看的大臣们也通通引颈张望,目光落向了殿外。
  霎那间,殿内殿外充满了凝重之意。
  面对着群臣的逼视,紧张的气氛,崔文卿却是镇定而从容。
  没有半分犹豫,他缓缓的踱得两步走出了朝班,先对着高坐在御座上的陈宏抬手一拱,这才拱手对着韩琦言道:“下官崔文卿,聆听韩相公高论。”
  “哼!”韩琦冷哼甩袖,态度一如刚才般恶劣,“崔文卿,老夫且问你,你年龄几何?”
  如此问题是在大出所有人意料之外,也使得崔文卿愣了愣,他如实回答:“启禀韩大人,在下今年刚满二十。”
  “为官几年?”
  “为官一年。”
  “昔日可曾担任过管理财赋的官职?”
  “未曾!”
  “呵!未曾!”韩琦的语气满是嘲讽,“未曾担任财赋官职,小儿安能懂得财货之根本?赋税之根本?又何能理解大齐度支收支情况?运作规律?光凭一些天马行空之想法,便对着大齐财赋制度指手画脚,妄加断言,崔文卿,你如此做派,不是胡言乱语是什么?不是妖言惑众是什么?以老夫之见,向你这样满口胡言的乱臣,当立即处死才是天下之福音!”
  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落点,震得大殿嗡嗡作响,即有据理力争,也有语带诛心,却是非常不好回答。


第九一零章 司马光出招

  按韩琦的意思,你崔文卿年龄尚小,为官尚浅,不通财赋,你那些建言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光此论点,就让不少反对《建言事》的大臣们纷纷点头,都觉得韩相不愧目光老辣,话语说到了点子上。
  倘若是一般人面对这番质问,说不定已经呐呐不能言。
  可是,崔文卿会是一般人么?从小到大他都是二班的!
  于是乎,他抬手环拱,淡淡的笑容中有着几分似乎根本不以为然的自信:“老子道法自然,通晓万物,著《道德经》出关西入流沙,被列为道家始祖,然老子他当过一天道士么?显然没有!孙子兵法大圣,知兵谋战,著《孙子兵法》名扬于世,然在著书之前孙子乃一隐士,他以前统过军么?显然也没有!韩非子法家名士,权变大家,著《韩子》阐扬法治,其书法、术、势相结合,即便是到得千年之后的现在,也是君主御下必读之书籍,然韩非他当过一天官,了解权力要务么?显然更没有!”
  说罢,崔文卿潇洒摆手,对着韩琦正容言道:“诸如此类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相公乃当朝名士,德高望重,名扬天下,所以岂能以年龄差距、为官经验、未曾接触就对建言事全盘否定?还请相公仔细思之。”
  此话落点,整个大殿安静得犹如空山幽谷,唯闻大臣们急促的喘息之声。
  高坐在御座上的陈宏更是面色微微泛红,捏紧御座扶手的手掌更是青筋毕露,隐隐发白,显然心内非常激动。
  精彩!这番言论正是太精彩了!
  时才面对韩琦的诘问,这崔文卿也没有直接开怼,反倒是讲述了老子、孙子、韩非子三个历史名人的事迹。
  按照崔文卿的逻辑,老子唯一闲官而悟道知法,作出道家代表《道德经》;孙子唯一隐者而知兵善战,作出兵家代表《孙子兵法》;韩非子唯一学士而知权懂谋,作出法家代表《韩非子》,难道他崔文卿就不能对财赋之道进行建言?
  韩琦显然也没有料到崔文卿居然有这么好的口才,一时之间竟是有些语塞,心内更是充满了恼羞成怒的愤然,铁青着老脸咬牙切齿的怒声道:“崔文卿,老子、孙子、韩非子均是古之圣贤,你何德何能,居然想要与圣人比肩?!”
  崔文卿不慌不忙的作答道:“回韩相之话,圣人也是人,只是他们的品德才能远高于常人,固显得天赋异凛罢了,在下没有多少优点,然对于财赋之道,还勉强算得上是天赋异凛,不敢说独步天下,但也算得上是冠绝当代。”
  “哗!”
  霎那间,群臣为之哗然,显然都被崔文卿之言所惊讶了。
  这个崔文卿,到底要不要脸?懂不懂谦虚之道?居然这样大言不惭的说自己管理财赋之道冠绝当代?
  有这么恬不知耻的夸奖自己之人么?
  高坐在御座上的陈宏也是有些忍俊不住,然仔细想了想,抬手示意群臣们暂且安静,就事论事的言道:“关于崔卿之言,朕说几句,第一,银行业的构思乃是来自崔卿,从古到今成立的第一间银行,也是出自崔卿之手,而国债军债也是根据崔卿之意而发行;第二,现在令朝廷赚的盆满钵盈的福利彩票,亦是由崔卿所想而得,这些年为朝廷可是增加了不少的收入;第三,目前在北地四州进行得如火似荼的畜牧种植、棉花种植以及银票发行,均是由崔卿所想而来,从目前形势来看,已经是造福一方百姓。所以朕觉得,崔卿对财货之道的见解,还是非常不错的。”
  平静而又清晰的嗓音落点,众臣一片安静,不少人已经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殿下,老臣有言!”
  话音落点,却见又有一人走出朝班,竟是中书令司马光。
  见状,又立即吸引了一片惊讶的目光,众大臣均是有些呆愣了。
  今日大朝会着实有些奇怪,议事方式与往日也是迥然而已。
  昔日朝廷商议难以决断之事,均是由那些卑微小官当先开口,而作为显赫重臣的宰相,一般都是最后发言,这也是朝会惯例。
  就如同象棋一般,开始都是车马炮士相等先行,谁一来就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