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红楼之磨石为玉-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的?你错哪了?”

    “不该把朱鹤大人一个人留在吴府。”

    黛玉这才哼的一声原谅了她:“给你个教训要记着。他们私下如何不干你事,可你带着朱大人去的,与情与理都不该把他一个人抛下就走。幸亏朱大人是三郎的朋友,不会跟你计较。否则,怠慢公事,你是认罚不认罚。”

    薛宝琴一边嗯嗯的答应着,一边眼珠子乱转,明天该把堂姐宝钗从扬州请过来的,让她也立规矩。

    谁知道黛玉悠悠的说了一句话:“别想着别人,她们来了只能是客,想立规矩都要看我的心情。休想打这主意。”

    薛宝琴拉开被子盖住了脑袋,羞恼的琢磨着家里谁能帮她管管事,她可不想天天围着灶台去转。

    黛玉则趁她看不见,握着嘴不敢笑出声,小媳妇不受点气怎么行,等着她们来了,你再去欺负她们去,我好在一旁喝茶看戏。

    。。。。。。

    豫州开封府衙,豫州巡抚原翰林院院首刘玄,站在门前看着瓢泼大雨,紧缩眉心。

    他是永正朝龟山进京的第一批受害者,翰林院执掌着修书撰史,起草诏书的重任,那时的龟山人怎么肯让他继续留在那个位子上。

    一番周旋过后,他回了豫州老家出任巡抚。也就有了李修穿豫州而过的事情。

    现在他想的就是李修,来不来?派谁来?怎么个赈灾之法?

    正愁眉不展时,梅文鼎,这位倒霉翰林,因为两边不讨喜,也被他带到了豫州,做了开封府知府,急匆匆一身雨水的跑了进来。

    “院首,商都急报,水淹全城了。”

    “什么?!”

    怕什么来什么,商都县城都被淹了的话,附近的村镇农田就可想而知了。

    “黄河堤坝怎么样?”

    “还好还好,不过,照这个大雨的下法,恐怕也撑不了多久。院首,如何是好?”

    刘玄嘿的一声,他又能怎么办呢?

    只能先派人上堤坝守住吧,万一大堤决口,半个豫州都要泡在水里。那个时候,才是最要命的时候。真的要重演十几年前的那一幕吗?

    他不禁想起当年的惨状,无数灾民流离失所涌向京城,太上皇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永正派系,逼着下了罪己诏,从而失去了皇位。

    这一次呢?难道真是上天看不过李修无君之举,降下灾荒惩罚天下吗?

    胡思乱想间,噼里啪啦的雨声中,隐隐传来人喊马嘶的声音,一个差役冒着雨飞报而进:“巡抚大人!金陵来人了!”

    刘玄和梅文鼎精神一震,李修就在金陵,难道是他这么快的派人来了吗?

    “快!快快有请!”

    不一会儿,一个一身雨披,脚步蹒跚的年轻人,被人架着进了大堂。

    那人裂开嗓子就喊:“金陵薛蟠,奉督帅之命前来报信!我的屁股哟,我的裆哟,疼死我了!哪位是刘巡抚啊,快让我见他。”

    刘玄急忙过去搀住他:“老夫就是豫州巡抚刘玄。快说,李督帅有何政令?”

    薛蟠实在是站不住了,瘫在地上对刘玄说道:“先给您一个口信吧。让您亲自去洛阳坐阵,安西的粮食源源不断的经铁路运过来,一定要保住铁路不被冲毁。”

    刘玄忍住了激动,再问:“还有吗?”

    “有!豫州全境府军集合,开往黄河岸边抗洪,违令者,斩!”

    。。。。。。

    齐鲁枣庄微山湖,一阵突突突的声音打破了平静,随着一阵阵黑烟的冒起,一连串的沙船被前后连在一起,随着头船劈开湖面飘了进来。

    改装了蒸汽机的平底沙船,日夜不停的经运河北上,终于在第五天头上,赶到了这里。

    此地距商都,仅剩八百里。

    晴雯坐在船头痴痴的望着西边的方向,那里是她的家乡。

    十几年前,李修被拐到了察里津,而她却被一场大水冲毁了家园。她爹娘带着她沿途北上,就在曲阜,把她卖了换来了小半袋米吃。

    自己的娘推自己走的时候,就喊了一句话,孩子,别怨娘狠心,为了你弟弟,咱家要活下去啊!

    随后的日子里,她不知道自己被卖了多少回,直到被卖进了京城赖家以后,她才第一次的吃饱饭。

    从此,她再也没有提起过这段往事,纵是见到了一路逃荒来的远房表哥,她也没有打问父母的下落。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自己阴错阳差的又回来了这里。父母什么样她都记不起,家乡是哪里也忘得差不多。

    只是记住了那时人们惊恐的喊着黄河溃堤了!

    慢慢的打听过后,她知道了那年溃堤的地方,正是自己这次来的地方。

    我是这里的人吗?

    身上一暖,晴雯回头看过去,李修给她批了一件厚衣服。

    “想不起来就别想了。”李修陪她坐下,冲她眨眨眼:“我有时也想不起来一些人和一些地方。就让他们藏在自己心里面吧,多想也是枉然。你好歹还是这里的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评断自己。”

    哪有那么容易的融入啊,重整山河后的那座孤岛上,有多少第一代人的遗愿就是回来。

    以前闲暇时看书,总也以为是既来之则安之。怎么会融入不进去呢。

    有了媳妇之后,黛玉总缩在他怀里哭着想自己的娘亲,让他一下子明白了道理。

    就是后世你娶一个媳妇回家,你看她是想着娘家多,还是融入夫家多?

    哪怕就在一个城市里住着,她们也愿意回去娘家。就如那些陪着媳妇们回娘家的男人一样,坐在丈人家里,总是不那么舒服,总有一些拘束。

    晴雯抹了一把泪,白他一眼:“又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你怎么学的跟那个凤凰蛋一样,总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呢。”

    李修用肩膀撞她一下:“不是要安慰你吗。”

    晴雯一撅嘴略有得意的一笑:“你怎么知道我是这里的人呢?”

    我怎么知道的,当然是猜的呗。家乡一场大水把你冲到了京城,十岁时卖进了赖家。原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你,我胡乱猜猜哪里发的大水不就好了。

    晴雯撞了一下李修的肩头:“可不许你胡思乱想了。你现在是这天下的元首,还是人家两个的丈夫。”

    李修一笑,看着晴雯问道:“那咱俩呢?你到底想好了没有。”

    晴雯没好气的推了他一把:“左一个右一个的,你还不够啊!男人,哼!全都一个样!这次你别想,我是来救人的,不在你身边伺候!”

    脾气够大的,李修小声问问她是不是有情况了,被晴雯拳打脚踢的给轰回了客舱。

    一个时辰过后,船队停靠在了岸边,李修跳下船骑上快马,不等慢慢卸货的众人,带着卫队向着八百里外的商都疾驰而去。

    商都,挺住!

    。

 第二百一十五集相爱才能相杀

    中原的百姓,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电报,每日里的事情,甭管隔着有多远,那滴滴答答的家伙一响,就能知道了。

    豫州大水,就是随着电报的传播,一天之内就让各地的电报馆有了最新的消息。

    京城,陆政相调集了第一批的应急署官员,亲自送他们在通州码头上船,押解着河套的存粮赶赴豫州。

    江宁,林如海收集千余条乌篷木船,挂在火轮沙船后面,运往豫州。

    而豫州,督帅正带着豫州府军奋战在黄河岸边,豫州官民上下拼命保卫家园。

    没有灾民逃荒,没有天下告急征粮纳税,虽有每天更新不断的伤亡者数字让人伤心外,天下莫名陷入了一种亢奋之中。

    朝廷可信,官民一心,连几万府军都扔下了刀枪去救人,华夏新朝有大气象也!

    豫州商都黄河岸边,浊浪滔天,滚滚黄河携着万钧的气势,冲向下游。堤坝上过万人喊着号子砸桩填土,要把狂奔的河水束缚在高高的河堤之内。

    梅文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带着河道的官员,测量水速,计算土方,忙的不可开交。李修半躺在帐篷里一身的泥水酣然大睡。

    晴雯端着盆热水进来,给他擦脸洗脚,愣是弄不醒他。

    心疼的一叹,转身去找应急署的官员:“药品不足。急缺驱寒祛热的小柴胡汤剂,还有金鸡纳霜和玛丽梅也不够用,最缺的还是人手,您看?”

    这一问给官员问住了,皱着眉反问晴雯:“本官还真不懂这些药是要从哪里调集?要不要叫醒督帅,问问他的意见?”

    晴雯看了一眼酣睡的李修,不想叫醒他,自己琢磨了一下说道:“您给两地的太医院发报,要他们调集药材,没有的只管去找林娘子要。”

    家里制药是贾探春的买卖,可晴雯分的明白,自己不能直接去找探春,只有通过黛玉才行。

    官员连声称谢,用救灾应急署的名义给江宁发报。

    林如海把电报带回了家,给女儿去看,笑着说她是两江布政使,啥都要经她的手才行。

    黛玉羞红了脸嗔怪李修:“自己拿主意不就好了,还偏偏的推到我的头上。真是不让人省心。”

    林如海嗯了一声,问她要不要骂他一顿,推了这事儿。

    黛玉怎么能干:“都挺忙的,何必又生事呢。”

    林如海说了句口不应心,就去忙着继续给织厂找地方,留下一个不敢抬头看自己的女儿在家调兵遣将。

    等着爹走了,林黛玉才消停下来,喊来宝琴吩咐:“去扬州找探春买药,价钱你和她谈。买贵了就扣你的嫁妆。”

    “凭什么?!”宝琴当然的不肯:“药方子是咱家的,凭什么给她钱买药。姐姐在家等着我,我一分钱不出,就让她把药送过去。”

    黛玉使劲的给她拍手:“好好好!就是要这样才好!我去建学堂了,这事都由你管着。”

    说完了不让她看,找张纸写了些什么,叠好了给了抱琴:“藏好了不许她看。看了就不灵了。要是探春不肯让你们赊账的话,再把这条子给她。”

    宝琴嫌她啰嗦,叫上抱琴就走,坐船去了扬州。探春、妙玉和宝钗都还在扬州布局江南的生意。

    数薛宝钗的动作快,金陵一搞取缔青楼,她先占了安定书院,把烟花们请了进来刺绣纺织,仿着慧纹,让她们各抒心机别出心裁。

    成品一出,果然卖的不错。每天喜滋滋的心情不错。

    也不着急去金陵,林黛玉摆明了是躲着她们,各过各的。不嫁过去就难进家门。

    见了妹妹来,好一顿埋怨,半含酸半玩笑的问她是不是被家里的大娘子给赶了出来。

    偏宝琴是最不怕她,反而劝说她赶紧收拾嫁妆等着花轿抬,要不排在最后面,可是有苦头吃。

    姐妹俩你一句我一句的斗了会嘴,贾探春才从外面回来。

    “稀客稀客!琴妹妹怎么来了?”

    宝钗插话:“林大娘子有旨意给你,还不拿着红毡子跪听。”

    探春一挑眉:“红毡子就该李三哥给我备着。我不挑的,什么时候都行,给琴妹妹敬茶都行。”

    宝琴一吐舌头,你们过得也很热闹吗,每天倒是不孤单,吵吵架拌拌嘴也很好玩。

    “三姐姐不要听我姐姐说的,她是故意的气你。等办完我的事,咱们去踢了她的绣馆。我可也会一手刺绣。”

    探春鼓掌叫好,宝钗恨得牙痒痒,瞪了她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