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红楼之磨石为玉-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紫鹃算船,他昨天半夜也在算,算的不是船本身的市价,而是一个月甚或一年能创造多少价值。

    算到最后,把算盘一推,不算了,自己可以退休致仕颐养天年了。

    又是铜锣声响,余三鱻面如死灰的看着学政的牌子开了过来,后面跟着几十辆空的马车。

    落轿之后,微微的跟等在一边的县令、县丞点点头,然后问了一下情况,用手一指余三鱻:“那日,我是怎么跟你说的?休要误了秋闱,否则我公事公办不留情面!嘿嘿,你却阳奉阴违,致使安定书院百多位学子面临无书可读的境地!可恼,可恨!”

    余三鱻等一众教习傻在原地不知所措。

    学政一抖袖子:“我身为扬州府的学政,怎能看着不管呢。各位学子勿惊,搬上你们的行李去后面的马车,跟着我去官学继续读书待考。”

    有学子问:“能否回家待读?”

    学政刚一犹豫,李修立即接话:“去了官学的各位,可以立即参考。回家的么,恐怕要去重新注册学籍了。因为,这家书院被注销了。”

    学子们面面相觑,学籍没了还考个屁啊,走吧,人家车都备好了,不走等着院长请吃散伙宴吗?

    呼啦啦跑回了学舍,捆书包打行李,热闹非常。

    到了现在,余三鱻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看看学政备好的马车,你特娘的要是没有和李修沆瀣一气,我跟你的姓。

    黛玉咬着下嘴唇,又是解气又是憋气,解气的是干得好,这等坏人就要一个比他更坏的人来磨。憋气的是,自己终究是个女儿身,若是能亲手了结此事,才是最好的。

    “你又捡了条船?”

    李修忍不住笑出了声:“还又?我哪捡那么多去,一共就十二条,吵了一宿才分好。”

    黛玉狠狠的砸了一下车框,奸臣!贪官!墨吏!

    紫鹃给她揉着手,雪雁去问李修:“船在哪儿呢?能去玩玩吗?好久没有游河扬州了。”

    “等着这事完了再说。”

    李修不理她们了,过去跟学政见面,聊聊正事:“教习们够吗?这还有不少呢,一起带走省的另找了。”

    学政哎呀了一声:“没钱付工钱啊。”

    李修很诧异:“这些学子可是出了束脩的,现在转学,当然也要带着束脩走了,怎么能让人家再出一份。”

    学政一眯眼睛:“是这个道理。”

    李修看看人群中目光闪烁的教习们,点了一位出来:“这位先生,可否把学院名册和钱粮一并交给学政啊?哦,你也有一家老小要养活是吧,不如去官学怎么样?待遇好,福利高,而且升迁途径畅通,考虑一下?”

    教习一躬到地:“学生愿为学政效劳。”

    一个说了,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余三鱻刚想拦住他们骂几句,扬州提刑司过来几个差役,手里拎着锁链,套在了他的脖子上:“余三鱻,你书院学生赵翼昨日死在了运河边,你有嫌疑,跟我们走一趟吧。”

    围观众人哗然,这还有完没完,书院的地没了,学生没了,教习没了,钱粮也没了,最后还来个刑事案子。嘿!安定真是定了!

    雪雁在车里两条小腿直踢腾,紫鹃喊她老实点,雪雁攥着小拳头对她说:“我第一次觉得做坏人这么痛快!”

    黛玉哭笑不得。

    学子教习散去,可各位大人还没走,李修敲敲车窗,紫鹃赶紧的给黛玉戴好帷帽,门帘一挑,李修一张笑脸露出来:“下车吧大小姐,该你秀的时间了。”

    林黛玉噘噘嘴,不懂他又说的什么胡话,但却把手递给了他,雪雁拉都没拉住,李修隔着袖子抓住那支小手,把黛玉领下了马车。

    叹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子给了紫鹃:“你赢了。怎么这么快拉上手了呢?”

    紫鹃接过来麻利的下车,懒得和她解释这男女之间要是看对了眼的话,能做的更多。小孩子一个,哪懂这些。

    快吗?

    李修捏了捏那只手,够慢的了,这要是写书,前十集男女主没有拉手,书友们都会弃书的。

    二牛带着他的朋友们已经把那块旧匾绑好了挂在钩子上,李修领着黛玉走到吊钩前面,让她用手去拉绳子。

    黛玉使劲一扥。

    没动。

    围观众人哄堂大笑,小姑娘没力气。

    黛玉狠狠的盯着李修,李修摸摸鼻子,大意了啊,忘了这时候的滑轮不是那么好用,早知道我做一个吊葫芦出来就好了。

    “没关系,我帮你。”

    李修也抓住了绳子,使劲一扥,书院的牌子晃悠一下就被吊了起来,站在高处的二牛用手一托,牌子就离了牌座,悬在半空中。

    林黛玉顺着李修的手,一下一下的松着绳子,那块旧匾就落在了地上。

    “请新匾!”

    胡君荣喊了一嗓子,过来两个人抬着一块红布蒙住的新匾过来,仔细的吊在了钩子上。

    “使点劲啊,挂好了匾,带你坐船去玩。”

    黛玉点点头,跟着李修使劲,新匾颤巍巍的吊起来。越来越高,越来越高,二牛等着到了位置,一伸手推了一把,新匾稳稳当当卡在了牌座上,另一边的伙计早就备好了工具,叮当一顿敲打,把匾固定结实。

    鞭炮声响起,林家小厮们端着几大盘子铜钱向人群中洒去。场面顿时热闹起来。

    林黛玉看着李修去跟一众官员答谢,眼里的泪珠实在的忍不住,心里喊了声:娘,你看见了吗,有人带着玉儿挂匾了。

    时光仿佛回流,林黛玉站在原地看见了四岁的自己骑在爹的脖子上去挂上的安定书院这块匾,旁边是自己的娘亲,戴着帷帽扶着自己的身子。

    嘻嘻哈哈的笑声,是小黛玉最快乐的时刻。

    自此以后

 第三十八集 此处离题八百里

    土地对于中华人的感受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我为什么爱你爱的那么深沉,因为你曾是世界第一啊。

    封建文明或者说农耕文明的巅峰,就是中华文明。

    再没有禁海之前,我们一直都是看着世界慢慢在长大。

    李修上学的时候,舍友们曾在卧谈会上讨论过一个问题,第一次的工业革命为什么在中华中断了?如果它能延续下去的话,中华将是个什么模样?

    可惜一群工科男不懂政治,禁海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短视,而是一个时代的人的利益被剥削了。

    李修在这个红楼时代里,率先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也只是治了一次标,关键要治本的话,还得紫禁城太和殿中这群国家治理者们说了算。

    他还在为拉上黛玉小手内心欢呼的同时,太和殿中已经开始点他的名了。

    新皇坐朝,帝号永正,别想着是抄什么雍正,人家就是永远正确的意思。这是李修对这个帝号的解读。

    “朕,今天给诸位臣公讲一个通译郎的故事。”

    永正抿了一口茶,扫视了一眼群臣,兴致颇高的讲述起了李修的过往:“他是金陵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幼子,说起来,为了等他这个儿子,李大人十二年来拒了三次升迁吧?为人父母的心呐,就是这般的深邃。此子第一次为朝中所知是龙禁尉给报来的,被人拐卖到茜香国去了。这事儿,王提督,你知道吗?”

    九门提督王子腾欠了欠身子,回了一句臣不知。

    永正帝一笑:“是啊,你怎么能知道他呢,可太上皇却记住了这个小子,还跟朕说过,要是他能活着回来,要把他招进宫里来,让他讲讲,他是怎么逃出来的。”

    “朕当时也是答应下来了,想着一个小孩子给太上讲讲故事就当解闷了。可到了今天,朕改主意了,不要召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他能考进文华殿,朕就把探花给他留着。”

    内侍赶紧着记下,群臣是一片大哗,皇上这是唱的哪一出啊,探花啊那是,连面儿还没见着呢,说给就给,太不把科考当回事了吧,不行,盘他!

    当值御史喊了几声肃静,压下了喧闹,中书省几位碰碰眼神,还是让后面坐着的翰林院翰林去问吧。他们这个翰林院最是个清水衙门,无权无事无财,问什么都行,皇上也不会恼。

    梅士昌自己正算着一道几何题呢,被同僚拿笏板捅了一下,只好站起身去问:“不知此子有何异处,竟让吾皇如此的看重。”说完就跪坐下了。

    他师从洋人利玛窦的算学,每天钻在数字之间乐趣无穷,是真不愿意给皇上捧哏玩。可没办法,翰林院在朝中的定位就是,凡是不好问的问题,统统归他们问,六部每月还也为此集资凑一些“碳敬”给他们。

    永正帝对此心知肚明,也不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彼此之间留个缓冲也是好的,要不然天天互喷,也对朝政不利。

    点了身边的内侍给群臣科普一下李修在欧罗巴的所作所为,自己拿起一块沉香木做的龙胆在手里盘着,心里很得意。他终于知道他的钱是怎么少的了。

    看着群臣阴晴不定的表情,永正暗想,如果戴权这次真的开成了刀,朕就准了他的奏章以便形成惯例。

    凡是出口的,除特殊物品外,统统退税,让商家多去卖钱;

    凡是进口的,分门别类的加收关税或是免税。

    一进一出,朕还是不花一分钱,却能多收个百万之数进内库。

    这才是倾销,国对国的倾销,把多余的生产力释放给他们的市场去,也能稳住我朝的物价。

    生产力,这个词好啊!

    环扣相连,还能洞晓天下的物价。李修啊李修,朕在京城等着你,不用你干别的,就给朕挣钱!

    等朕有了钱,永正呲一口白牙看着下面又议论起来的群臣,嘿嘿一笑

    群臣这次是信息闭塞了,内侍也根本没提扬州的事,只说了欧罗巴是怎么样的风雨变幻,所以也只对这事站成了三派。

    一派是文臣,直言此子是反贼,抓起来关到死。

    一派也是文臣,却是新皇刚提拔上来的臣子,反驳说,他乱的又不是我朝,何反之有啊?他国乱就乱呗,正好等他考进文华殿的时候问问他,各国朝政有何不同。

    最后一派是武官,不反对也不赞成,就是想知道为什么骑兵打不过步兵了,难道说就因为步兵无马这么简单吗?

    勋贵们左掺乎一下,右掺乎一下,还是左右逢源却不管正事。

    永正帝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喷了群臣一头的口水后,从善如流的撤销了探花的提议。

    改直封李修为扬州市舶提举司副提举兼任通译郎,从七品。

    一个原本从六品的官,改成了从七品。

    群臣都看向翰林院,梅翰林无奈,只好又站起来奏问:“李修可参加今年的秋闱吗?

    这话有意思了,通译郎是专业性官僚,谁会说洋话谁就能干,李修拿个九品的月俸九石工资也没人说什么,比前明涨了快一倍。

    副提举可就不行了,那是实打实进入官僚体系的一员。你总得有个功名才能干,可李修没有功名啊?他就是白身一个!

    给他开了这个例,那科考还要不要了?

    科考,是文臣集团掌握在手中的最大利器。这是他们选拔与他们志同道合人才的途径,皇上也不能绕过这一制度。

    在没有更先进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科举作为唯一能公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