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千秋家国梦之铁血抗战-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你追我赶唯恐落后。英法的舰船和各种制式武器在国际武器市场上更是大卖特卖红火的一塌糊涂。大批英法的退役军官成为极为抢手的军事教官。

    在柳清扬大力推广德制武器和在明军中大批派入德军教官的时候最大的阻力便是来自于这些出身禁卫军系统的英法派军官们。(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现在居然在只能派出十几万部队的情况下制订了一个对围城的一百多万清军进行围堵全歼的计划。而且还要让守城的部队全线出击配合他们,这简直就是一个只有疯子才会做的出来的军事计划。

    今年已经66岁的明军徐州军区司令员朱君器出身大明皇族,是大明军界举足轻重的实力派元老。本来朱君器就对柳清扬的很多做法就有意见,尽管他对柳清扬始终派出大批飞机对徐州战场给予支援一事很有好感,可是面对这样一份计划他还是觉得柳清扬过于自大了。

    尽管此时明军已经把西线的清军全部歼灭并把黄河沿岸的清军分割压缩在黄河岸边,但是朱君器还是认为那只是因为清军在那里的部队数量没有报告中的那样多罢了。而现在正在跟他的部队争夺徐州外围的清军部队可是有足足一百四十万人。运河沿线的明军阵地已经被分割成几段,大批明军部队正在外围的高地上苦苦支撑。现在想要反击的话就得动用徐州城里的二十几万总预备队。就算从河南派来的什么机械化部队进攻能力出众也无非是把围成的清军赶跑了也就是了,全歼的想法实在是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了。

    基于以上想法徐州城内的部队并没有倾巢出动对清军部队发动反击,而只是派出部分部队出击准备接应援军。朱君器的这个保守安排直接造成负责拦阻清军突围的外围部队遭到清军的全力进攻后损失巨大,更为严重的是原来打算趁势追逐清军部队长驱直入的计划直接搁浅。明军的精锐部队在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批清军从来不及封堵的地方扬长而去为后来的收复中原地区留下了隐患。

    经历了最初的慌乱之后,清军的部队发现徐州城内的明军并没有在清军后路被断的情况下发动反击,于是清军的战区指挥部立即调整兵力部署,清军大胆地只留少数部队监视徐州守军,剩余的部队开始轮番上阵对明军插到自己身后的装甲部队发动全力进攻。

    虽然清军的大部分进攻部队都遭受到明军装甲部队和明军空军的沉重打击而损失惨重。但是清军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为了夺回退路的清军部队深知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打开通道的话就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所有被派到前线攻击的清军部队无不使尽浑身解数发了疯一样地拼命冲锋。

    李大勇的装甲部队和另外两个摩步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顶住了清军部队潮水般的连番进攻。两天两夜的时间里清军在北线的明军阵地前面留下了差不多十几万具尸体。负责进攻的9个军的清军部队几乎全都被打残了,可是对面明军的装甲部队损失也很大,尤其是弹药严重不足了。补给线太长的缺点随着时间的延长愈来愈成为制约明军攻击能力的决定因素。

    再次跟朱君器协商无果之后,气的暴跳如雷的柳清扬无奈之下只好给李大勇和右路的部队下令向李大勇所在的位置靠拢,然后再向运河一线集结,把徐州东面的道路让出来。徐州南部的轻步兵师负责像赶鸭子一样驱赶着大队清军向位于徐州东面的大许家一带撤退。

    在得知被围时拼死突围的清军部队在终于打开了通道之后反倒因为都抢着撤退而逐渐开始显现崩溃的迹象,这时如果明军部队开始全力反击的话完全可以截下一大半的清军部队。可是得知清军部队开始全线撤退的消息之后朱君器仍然认为徐州城内的明军部队经过十几天的防御作战已经十分疲惫难以继续作战。因此近百万的明军部队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清军的部队在丢弃了全部物资和重装备之后无比混乱地逃走了,随后赶来的明军第二轻步兵师的部队只是会同一个装甲旅的明军截住了不到三万人的清军后卫部队。

    接到大约将近百万的清军全部逃回运河以北的电报之后柳清扬仰天长叹,该死的朱君器,又给了满清苟延残喘的机会!

    是啊,单凭派出的十几万精锐千里奔袭之后还想要把方圆近百公里范围内的百万大军一口吃掉显然是困难了点,明军高层指挥官的不思进取竟至于斯。尤其是在其他两线明军均已取得全歼战绩的时候居然就这样放任清军部队仓皇撤走。早知如此就直接渡过黄河占领山西了,徐州那里的清军知道老巢出事也会开始撤退的。而且现在黄河以北的清军部队寥寥无几,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现在倒好,疲惫不堪的十几万精锐必须休整补充。东线的战机已经失去了。好在西线的秦岭出口已经控制在自己手中,占领关中是迟早的事。西安一带的清军已成惊弓之鸟这样的机会不能再错失了。

    柳清扬不顾熊况山和大明国防部的劝阻下达了占领关中的命令。

    12月24日上午,谢清明所在的第一重步兵师和从汉中过来的第二轻步兵师以及两个重炮旅,再加上原来襄樊军区的两个经过补充了大批新兵的第13、第15集团军的部队一共十六万人兵分两路,拥有大批重型装备的部队直接冲出黑龙口向古城西安扑去。另一路派出两个整编师的步兵从子午谷轻装穿出负责策应。

    永历中兴以来,大明帝国的部队第一次踏上关中平原的土地。
………………………………

第四十三章 单刀赴会

    第四十三章单刀赴会

    西安城外西北方向的咸阳机场上,满脸凝重心事重重的大清帝国醇亲王载沣正在跟陕甘地区的各级军政要人话别。

    明知天险已失守的情况下陕西清军将领们手里的残余部队根本就挡不住明军的钢铁洪流,但是紫禁城里的那位好大喜功的年轻皇帝在损兵折将之后的暴怒之余得到明军进攻关中的消息之后,仍坚决不同意载沣放弃甘陕收缩入关固守山西的策略,反倒把仍然担任着平南副元帅的载沣摘了顶子让他回京养老。并严令已经无兵可用的陕甘诸将要严防死守,务必使进攻的明军在西安城下血流成河,一定要坚持到援兵的到来。

    援军?!在哪,哪里还会有什么援军,为了你爱新觉罗家的一张脸皮,难道就得让我们陕甘两省的所有人都跟着陪葬?

    看着载沣乘坐的运输机和护航的几架战斗机离地升空,孤零零地站在跑道旁迟迟没有动身的陕甘回族大首领也是被载沣临行前新任命为陕甘经略大总管并负责坚守西安的城防司令马鸿臣心中忧愤难当。

    回到西安城内的家里,满腹心事的马鸿臣没心思吃饭,下令不许任何人来打搅之后便一个人呆在书房里一直没有出来。

    已经是深夜了,心情抑郁的马鸿臣尽管很是疲惫但是难以入睡,一个人靠在书房的罗汉床上想着心事。

    眼下的情势再明白不过,现在西安城内只有残余的甘军的五万人和临时征调的陕西地区原有的少量民团在防守,原来在西安负责坚守的清军八旗兵和绿营已经调到潼关去了。自己和陕甘的所有当地势力现在已经被当做弃子被满清朝廷无情地抛弃了。

    何况就算守住了西安又能怎样,重新回来的满清官员们还不是跟以前一样拿自己和自己率领的甘军回回们不当人看。

    这一次被绑到清朝战车上进攻南明,超过三万的甘军回回们在黑龙口血染沙场,还有差不多数量的甘军士兵伤残。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要不是明军的指挥官让他们到阵地上领回尸体怕是这些战死的回回连孤魂野鬼都当不成。

    以甘肃马家为代表的西北回族在满清的历史上一直是一群难以驯化不甘心老老实实当奴才的倔强族群。三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反抗、镇压、再反抗、再被镇压的起伏历程。从马鸿臣的父亲那一辈开始才在当时满清皇帝的怀柔策略下彻底归顺大清,马鸿臣的父亲也以穆斯林大首领的身份出任甘肃总督为满清经略西北。

    到了马鸿臣父亲去世之后,身为长子的马鸿臣被族人推举继任宗教大首领的职位,并接受了清廷的册封继续担任甘肃总督一职。父子两代为大清兢兢业业镇守西北几十年熬尽心血,族中子弟为边事赴死者近万人。换来的居然是今天被堂而皇之地无情抛弃的无言结局。令人心寒呐。

    书房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马鸿臣知道是外面的家人担心自己。便让门外的人进来。

    进来的是现任甘军火器营都统的长子马步坤,手上端着一个茶盘,上面是一杯温热的参茶和一小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

    知道家人在外面一直很担心自己的马鸿臣看到儿子端进来的东西是老妻一直未睡给他准备的吃食,因长年在外征战的马鸿臣有很严重的胃病,小米粥和参茶是医生吩咐每天都要吃的东西,对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弄得家里人因为担心而坐卧不安,马鸿臣感到有些惭愧。戎马一生屡历生死,怎么老了老了反倒沉不住气了。

    他端起保温青瓷套碗内的参茶慢慢喝了一大口,一股温热从喉咙直入肺腑,人参特有的辛甘味道留在口中使得长时间水米未进的口腔感到很舒服。把参茶放下后又把一小碗稍有些烫手的小米粥很快地喝了个干净。然后接过儿子递过来的茶水漱了口,儿子马步坤喊外面的下人进来把托盘等物端出去。

    平静下来的马鸿臣让一直恭敬地站在书桌前的儿子坐下,问了一下军营里的情况。马步坤说族里的那些人还算平静,来自青海宁夏的一些军官对清廷的背信弃义行为极为愤怒,有一些怨言。

    马鸿臣知道所谓的‘怨言’是针对自己来的。想起自己一直压制着回族部属中的那些对大清歧视回族的政策的极度不满情绪。现在想想那些当初教训下属的话言犹在耳,如今想想自己一颗忠心换来的下场,那些当初教训属下的话就像抽在自己脸上的耳光一样。是自己害了这些对自己和自己家族忠心耿耿的这些西北回回汉子啊。事到如今了,何苦让大家跟着一起遭罪呢。想到这里马鸿臣心中的想法已经基本上确定了。

    坐在一旁的马步坤小心地看着自己面前心力交瘁的父亲,原来只是有一些白发的鬓角现在基本上是全都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比半年前多了不少,自打满清的这个小皇帝即位以来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内地的汉人百姓们已经快没法活了。西北诸族虽说由于地广人稀稍好一些,但平常百姓也是勉强度日而已,一遇灾荒便难以为继。

    马家治理甘陕边地虽有爱民的名声,但是架不住清廷的百般掳掠和欺诈,这些年下来原来殷实的家底也基本上被掏的差不多空了。想到这里马步坤便有些忍不住想说话。

    马鸿臣知道这个恭顺听话的儿子想说什么,因为已经不止一个人跟他说过这些话了。他轻轻挥手制止了想要说什么的儿子,“回去休息,明天卯时传令升帐,到时候我会给所有人一个明确的交代。”

    在通过西安里面的情报眼线得知清军主力已经东撤潼关,西安城内只是原来的甘军残余部队在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