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遇吉抱着一大摞子的资料,心里犯愁,这个要看到什么时候,朱慈烺本来还想再安排一点世情,但是看到对方一副苦瓜脸,只好摆摆手:“你先带部队打娘子关西侧扎营,就地招募流民选拔,等待后边的医疗队到达,医疗队预计会在五日后出发,半个月左右跟你们汇合。”
  周遇吉抱拳准备走,朱慈烺又叫住他:“这次行动没有经过兵部,估计你们的后勤物资兵部也不会供应,你有需求只管跟太子府监军太监胖玄汇报就好,我会在京城给你们筹措。”
  周遇吉正式行礼退下,看着逃跑一样走的周遇吉,朱慈烺也很无奈,这么多年他连皇宫都出不了,只能这样事无巨细的交代,就这害怕对方干的跟自己想的不一样。
  安排完李若琏跟周遇吉的事情,朱慈烺又忙着选人去天津卫购买船厂,大明禁海之后,北方现有的造船厂全部只能生产江河里面走的沙船和漕船,朱慈烺也只能从这些船厂入手,先买下来再说。
  大明虽然不怎么造海船了,但是不代表完全失去了造海船的能力,因为为了炫耀天朝上国的威仪,大明每年都会派出使节到各处宣旨,例如高丽和南越国都要走海路,自然需要专门的传旨船舶。
  还有就是大明禁海之后各地还是有水师的,水师虽然存在战船年久失修,贪污腐败严重等等一大堆问题,不过造船的匠户还是有的。
  大明的工匠都是贱籍,祖祖辈辈都是干同一样的工作,又不准转行,所以即使有少部分技术失传,但是大部分的造船技术都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再说了无论是漕船还是沙船又或者福船,只要是船,那技术还不都是差不多,只要基础技术没有流失,剩下的无非就是放大一点,形状不一样就是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明造船根本不依靠图纸,靠的是船模,这个东西作为证明先辈的荣光的重要物证,内库里保存的就有,还是用上好的木料打造的。
  而登州水师作为对抗建奴实施对建奴海禁和给辽东运输物资的一支水师,一直保留着大批的造船工匠。
  反正只要有钱,两三年内造出能用的海船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不过现在真正的麻烦事郑芝龙夺得了海洋霸权,朱慈烺想要分一杯羹必须要有与之对抗的实力,显然已现在他每年百万两的收入是远远不能跟对方相提并论的。
  因为皇仁堂那边开始筹备山西防疫的事情,朱慈烺从皇店能得到的收入一下子少了一大块,又加上防疫军和锦衣卫花钱,朱慈烺一下子要支出超过五万两银子。
  皇仁堂药局每月能挣两万两左右的银子,而皇家同款等的收入一个月也不过三万多两,至于其他几个店,虽然经营有点起色,但是也不过增加到每月几千两。
  所以想要养海军,朱慈烺只有想办法开辟新的财源,为此朱慈烺特意成立了皇明车马行,由皇宫的能工巧匠设计,根据汤若望提供的欧式马车的转向技术生产的大明版本的四轮马车。
  这个朱慈烺把他宣传为大明贵族的身份象征,成功人士的标配,想要购买需要严格的资格审查,非名门望族,官宦之家不得购买,至于商人即使你在有钱也不准买!除非成为皇明车马的荣誉会员。
  会员费一千两银子,成为会员比车的价格都贵。不仅死贵,而且是一副你爱买不买,我还不想卖给你的样子。


第18章 想出宫看看
  如此高的门槛,又加上皇家出品,皇家指定用车等招牌,一下子让京城的达官贵人趋之若鹜。
  朱慈烺还推出了四轮货车,比两轮马车多拉一倍的货物还多,价格实惠,让车马行都心动不已,订单雪片一样的飞来。
  朱慈烺不关心销售的事情,他更关心的是组装生产线的建设,这个可不仅仅是生产一辆马车的事情,这个可是朱慈烺为了战争生产厢车准备的生产线。
  现在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技术限制使得效率提升的效果有限,不过朱慈烺相信通过他的重金奖赏工匠,工匠们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
  首先是规范尺寸刻度,工匠手里都有尺子,大多都是自己做的,之间误差甚至能达到半尺的地步,华夏自己的测量精确单位不是没有,丈、尺、寸、厘、毫、丝、忽等等。
  故而朱慈烺要做得不是去做什么米尺,而是做一个标准的量尺原器,让大家的尺子都以此为标准制造。
  第二个问题就是零件的标准化通用化,要求大部分零件都可以拆卸更换,便于修理,这不仅降低了后期维修成本,等到战时,零件标准化的好处绝对是好处多多。
  最近朱慈烺手里的算学太监不够用了,即使把那些前期培养的二十个太监都派出去独当一面,还是有很多数据工作没有人做。
  李若琏的锦衣卫派去两组,周遇吉的防疫军两组,医疗队一组,巡查组一组,皇店账册两组,派去天津还要一组,皇明车马生产线上有一组。
  除了这十组之外,剩下的十组都在统计寒季历史资料。这个事情都干了几个月了,朱慈烺觉得也该结束了,把所有收集的资料都汇总过来写一份“历朝兴衰跟天气关系”的调查报告,交到崇祯那边,朱慈烺正式宣布调查结束。
  结果朱慈烺刚宣布完王承恩就来了:“太子殿下,皇上召您去乾清宫。”
  朱慈烺挠挠头:“不是都写清楚了么?让我去干嘛?备辇……”
  摇摇晃晃的到了地方,崇祯还在看朱慈烺的报告,看到他来了,崇祯招招手:“皇儿到这边来,为父这里不太理解。”
  朱慈烺跑到龙椅边上抬眼一看,原来是朱慈烺画的那个曲线图。
  “父皇,这个红色的是各朝代时期动乱数量曲线图,蓝色的是天气曲线,黑色的朝代改变时间线。”
  崇祯嗯了一声:“这个我知道,就是问你这三个线尽然真的这么相近。”
  朱慈烺指着下面的数据说道:“下边有数量,都是根据史料查到的。”
  崇祯心里非常矛盾,他一直梦想着当一个名留青史的明君,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落到这个特殊时期。
  崇祯叹口气:“粮种到哪里了?你说这第一批种在哪里?”
  这个朱慈烺早就有了计划:“自然是种在皇庄里,而且要严防偷盗,不准百姓家种,所有收成都一比一给予兑换成麦子。”
  崇祯奇怪的问道:“如此良种不是应该让各地推广种植么?”
  朱慈烺笑嘻嘻的说道:“父皇,这要是让各地推广,一个是地方官员不懂农事也不会尽心,第二百姓担心是朝廷乱命,不肯好好种。这良种一份只在皇庄种植,另一份只赏赐给有功的将士种植,并且父皇需要把此三样列为贡品。”
  崇祯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此以来百姓一定更加好奇,当收成的时候得知有如此高的收成,必然争相种植,到时不用推广也争着种,我儿妙计!”
  朱慈烺矜持的笑笑,崇祯放下手中的调查报告:“皇儿此次调查寒季劳苦功高,又找到三种粮食发现瘟疫危害,父皇都不知道赏赐你什么好了,皇儿有没有什么想要的?”
  朱慈烺嘿嘿一笑:“父皇,既然我功劳这么大,那皇儿就求您一件事,您一定要答应。”
  崇祯微笑着问道:“皇儿且说来听听。”
  朱慈烺期待的说道:“父皇,孩儿想让父皇允许孩儿出宫,一个是体察民间疾苦,二来也知道大明真实的状况,孩儿最近在研究新的课题,迫切需要出宫走走看看。”
  崇祯脸上的笑容逐渐收敛:“胡闹!京城鱼龙混杂,你身为太子千金之躯,岂能涉险?想要数据让內监派人调查就是了,为何要你亲自出宫?”
  朱慈烺开口说道:“父皇,要是连京城都不安全,那天下何处还安全?那天下还是我皇明之天下么?再说孩儿又不是单独出宫,自然会带着锦衣卫好手,至于数据有很多细致的东西,道听途说总不如亲自看看。”
  崇祯好奇的问道:“到底是什么数据?需要你亲自去看?”
  看着崇祯一脸不情不愿的表情,朱慈烺觉得还是要拿瘟疫说事比较保险:“父皇,孩儿想调查一下如果瘟疫在大城爆发该如何防疫,制定出完备的预案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崇祯还是不同意:“那让太医们去做就好了,你不必去了。”
  朱慈烺失望的说道:“我还想了解一下大明百姓的生活状况,还有赋税对百姓到底有多重的负担,孩儿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百姓抛弃土地去当流民,这个对以后对付流寇和安置流民都非常有用,若是不去看看真的很难保证制定的政策是对是错。”
  崇祯听着朱慈烺的话半天没有吭声,沉默了良久才像下了很大决心一样问道:“那我儿打算怎么调查?”
  没想到说瘟疫崇祯没有心动,说百姓跟流民崇祯确动心了,朱慈烺见崇祯有所松动,连忙说道:“我打算在京城内抽样调查十家人,在京郊调查十个农户,然后在调查十户流民,收集一些基本数据做成表格在让下面的人去其他州县按照我问的方式去收集数据。”
  崇祯听着觉得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那你就去准备准备,明日跟着父皇出宫去看看。”
  朱慈烺惊讶的抬起头:“啊?您也去?”
  崇祯目光深邃的看着远方:“孤登基以来还没有亲自看过百姓为何变成流民,你这样说之后父皇也很想看看。”


第19章 基础数据调研
  其实朱慈烺调查这些东西最后还不是为了给崇祯看,现在崇祯愿意亲自去看,那最好再好不过,不过他想要可不是出去跑一圈就算了,而是以后自由出入皇宫的机会。
  他已经憋在皇宫里快七年了,能玩的他都玩完了,而且来大明这么多年,这天下到底什么样他比谁都清楚,改变命运的愿望比谁都迫切。
  现在谁也不会想到大明会在十年后轰然倒塌,他的每一步都关乎着大明的未来,由不得他不迫切。
  现在只能期待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了,实在不行,他也只能想办法偷偷溜出宫了。第二天一早朱慈烺一副寻常百姓的打扮跟崇祯一起坐四轮马车出承天门走宣武门出西便门一路走到白云观附近。
  朱慈烺早就打听过了。这边是到京城流民的一个重要聚集区,这里不仅有白云观等寺庙会施舍粥饭,还会有很多香客善男信女总会愿意扔几个铜板。
  一大早就出门,晃晃悠悠从辰时走到巳时,也就是九、十点钟的光景,崇祯和朱慈烺在白云观附近停下。
  一大帮衣着华丽的官绅自然吸引了大批流民乞丐上前乞讨,不过锦衣卫组成了人墙把崇祯和朱慈烺护在圈内,锦衣卫几声吆喝,拔出兵刃流民立刻做鸟兽散。
  看他们不屑和失望的眼神,估计这帮人在念叨崇祯和朱慈烺抠门吧。
  等人群散去朱慈烺跟崇祯来到一处破庙旁边的茶坊,招呼过来骆养性:“你去那处破庙边找三个条件最差的,在那边窝棚区三个条件最好的和四个一般的流民带到这边。”
  朱慈烺话说完,骆养性并没有直接去办,而是看看边上的崇祯,崇祯点点头他才行礼去办了。
  崇祯奇怪的问道:“既然了解流民,不是应该选最差的才能知道流民的疾苦么?”
  朱慈烺解释道:“父皇,流民成因千奇百怪,所以流民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我们只有知道他们的需求才能最好的安置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