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个就比较惨了,三个孩子走路上卖了两个,剩下一个也被人贩子拐走了,老婆跟人家跑了,自己独身跑到京城,他是刚刚为数不多的自己拼命吃糕点的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剩下的大同小异,问了十个流民朱慈烺发现自己愿意回原籍的只有三个,有营生能养家糊口的有七个,衣食无着乞讨为生的有三个。
再看崇祯他此时的表情有些古怪,想了半天才叹口气说道:“朕一直觉得流民一定是迫切想返回家乡的,没想到找了十个人只有三人愿意回乡,如此说来以后流民不必遣返了?”
朱慈烺摇摇头:“目前数据太少不好分析,孩儿想让锦衣卫按照我的问法多调查些流民,看看更多人的情况。”
崇祯招招手:“骆养性你过来!”
骆养性跑过来:“臣在!”
崇祯沉吟一下:“刚刚太子问的问题你都清楚了吧?”
骆养性点点头:“臣听清楚了。”
崇祯刚想吩咐,但是刚才朱慈烺忘了告诉他要问多少,再看朱慈烺,朱慈烺把手里的纸递给崇祯:“父皇,您让骆养性指挥使每地派二十人,每人问五十户流民情况,全部送到东宫即可。”
崇祯接过纸张:“你听清楚了么?去办吧。”
接着朱慈烺沉吟一下说道:“父皇接下来咱们看看京郊百姓的生活状况吧?”
崇祯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流问道:“还是去找十户问问么?”
朱慈烺笑嘻嘻的说道:“这已经快午时了,不如父皇带我亲自去百姓家看看他们生活的样子,在看看普通农家到底吃的是什么东西。”
崇祯微笑着点点头,朱慈烺好奇这些事情,才像一个小孩子该有的样子,这也让他体会到了为人父的温情。
摸摸朱慈烺的头:“好!咱们就走一走寻常百姓家。”
朱慈烺谁便挑了一个庄子,崇祯吩咐锦衣卫在外围境界,两人只带十个好手,让他们远远的跟着扮作过路的行人。
到了村头朱慈烺谁便找了一个燃起炊烟的小院,院子里男人正在收拾篱笆,三个孩子追逐打闹着,见到生人来了,连忙吆喝着躲在男人身后。
男人站起身来疑惑的望着崇祯父子,崇祯拱拱手:“这位老乡,孩子赶路饿了,想讨碗饭吃,不知方不方便。”
男人听罢爽朗的一笑:“那有啥!进来坐,只要您不嫌弃俺们饭食粗糙尽管吃就是,翠莲,家里来客人了,多煮两碗饭。”
女人从厨房出来看了一眼,然后又迅速的回去了,男人从屋里搬出一张条凳:“来,你们先坐着。打哪里来?”
崇祯看看朱慈烺,路上两人把词都对好了:“从南边来,到京城投亲的。还未请教尊姓大名。”
男人哈哈一笑:“哪有啥尊姓大名,村里人都叫我洪阿九。一看您这气度就是读过书的人,那才是尊姓大名。”
崇祯抱拳:“我叫朱四,这是我儿朱烺。”
朱慈烺趁机问道:“这位大叔,你家好多农具,你一定种不少地吧?”
洪阿九哈哈一笑:“是啊!我租了白云观十亩地。”
朱慈烺难得抢到说话的机会:“那白云观地不少吧,还能租给你,我们那老道士都是自己种地呢。”
洪阿九嗯了一声,回忆了一下说道:“白云观有田地一两万倾吧,听说宣府、延庆、保定都有他们的地。”
崇祯惊呼一声:“这么多?”
洪阿九点点头:“可不是,白云观香火鼎盛,好多人发愿送地,慢慢的就攒下这么多得地了。”
朱慈烺趁机问道:“那道士不都是神仙了么?神仙不用吃饭,是不是就不收你们地租了?”
洪阿九被朱慈烺的话逗笑了:“道士可不是神仙,还是要吃五谷杂粮的,不过比起普通地收的租子少半分,灾荒年还能减一两成租子,白云观地租才五成,其他地都是五成五甚至六成呢。”
朱慈烺装作不懂的问道:“那他拿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都是你的啦,十亩地能收好多好多粮食吧。”
洪阿九苦笑着:“哪有这种好事,还要交皇粮呢!这两年皇粮越交越多,都快超过三成粮食了,俺们辛苦一年也就得两成不到。好年景掺点野菜还能吃个饱肚要是年景不好就要饿肚子啦。”
崇祯怒道:“胡说,大明赋税不过三十税一,尔如何说要交三成之多?”
场面一度陷入尴尬,朱慈烺拉拉崇祯的衣角:“爹,您先不要生气,洪阿九这么说自然有他这么说的原因,您不如听听看再说?”
崇祯脸色缓和一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抱歉。”
洪阿九哈哈一笑:“无妨,老爷不知道俺们平头百姓的生活也是正常,我给你算算,这正税是三十税一不错,但是这还有辽响、平贼响、乡火耗、抵差钱、抵驿钱、抵役钱、防贼公摊、团练费、补路费、差役粮、县火耗、州府火耗、陆驿钱……”
朱慈烺记了几样就记不住了,这名目太多,他听得头晕眼花,崇祯也是眼皮直抖:“怎么会这样!怎么能这样!恶吏!贪官!”
洪阿九安慰道:“朱老爷不用生气,天下都这样,咱们天子脚下还算好的呐,你没见天下其他地方都逼得活不下去了,造反了么?这老百姓啊,但凡是有一口吃的,谁愿意去造反……”
崇祯满脑子都是洪阿九说道“但凡有一口吃的谁造反……”无力的坐在那里:“天下都这样?”
第22章 火器研制
看着崇祯一副如丧考妣洪阿九也不知道自己说错了啥:“也不是都这样,要回你家有亲戚考上功名或者当官,那也能省掉皇粮。”
听到这个崇祯脸色才稍微好一点,不过他还是有些疑惑:“应该是考上功名免自己的粮税和徭役吧?怎么亲戚也能收益?”
洪阿九羡慕的说道:“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只要亲戚有人考了功名,大家都会把地投献到他的名下,给他分一点钱粮,大家也能少交一点。”
崇祯嗯了一声:“虽有变通但是也无不可。”
朱慈烺知道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当即问道:“那要是考上功名岂不是白得那么多地?一个人能得多少呀?”
洪阿九挠挠头:“这个俺可不清楚,但是俺们邻村有一个秀才投效给他的地有几百亩吧,听说吴村的吴举人能得几千亩呢,俺们没有那个福气,也不懂。”
崇祯惊讶的问道:“朝廷规定秀才免五十亩粮税?哪来的几百亩?”
洪阿九摆摆手:“大家都这样,官府也不管,他们都是老爷,将来都是要当官的,官官相护呗,不过要是哪里有人考上功名乡邻就要倒霉了。”
崇祯奇怪的问道:“为何会这么说?”
洪阿九掰着手算:“要是考上功名他家和他亲戚的地都不用交税了,但是官老爷还要收够那个数目,不就要分摊到其他人身上。不是有人唱个歌谣么‘秀才考,邻里跑。举人中,乡邻空。进士得,全县躲。’”
朱慈烺无语的看着崇祯变幻不定的脸色,这些对崇祯的冲击太大了,朱慈烺问洪阿九:“那你在你们村算中人之家吧?你们村有多少户人家?能吃饱饭的有几家人呢?”
洪阿九思考了一下:“我们村有一百多户人,吃饱的应该有七八户吧,他们自己有一点地,种点菜和粮食卖到京城,像我们这样租地的农闲时在找些零活还能吃个半饱,吃不饱的少只有几户吧,毕竟是天子脚下,只要肯卖力气还是能吃上饭的。”
这话崇祯听着满意,朱慈烺对于洪阿九的话不太认同,刚想说话,洪阿九的孩子跑过来:“爹,娘说能吃饭了。”
洪阿九听罢哈哈一笑:“你们等着,我给你们端饭去。”
农村吃饭很少上桌,一人一碗有饭有菜找个墙角蹲着聊天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所以洪阿久把饭端上来一碗小米野菜粥,一个高粱馍馍。
崇祯接过之后看着黑红相间的馍馍一时不知道怎么下嘴。朱慈烺还是小孩,跟其他几个孩子一起趴在桌子上吃,咬了一口,虽然难吃但是还没有到不能下咽的地步,喝了一口小米粥,也是淡的。
这还真是粗茶淡饭,看着崇祯一脸纠结的喝着小米粥,即使当年当信王不受魏忠贤待见的时候,他也不至于靠杂粮充饥。
吃完饭朱慈烺跟着崇祯告辞,崇祯默默的走在路上,走了很久才问朱慈烺:“我大明普通之家生活竟然如此困苦?”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恐怕情况没有那么乐观,京城毕竟是天子脚下,大家即使粮食收成不好,只要近城找点活干还是能养家糊口的,但是其余地区的百姓生活如何还要调查一下才知道。”
崇祯默默点点头,奇怪的问道:“烺儿,为何你做的事,看到的问题都跟别人不同?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朱慈烺骄傲的仰起脖子;“我读书时书上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王阳明又说格物致知,同理之心,又加上孩儿精通算学自然想到用更多算学的方法来看待问题,所以才跟大家看东西的方式有点区别。”
崇祯接受了这个解释,看了看村子里的布局问道:“皇儿,咱们还继续看么?”
朱慈烺嗯了一声:“咱们在看几家贫困户,看看他们家里为啥贫困,什么原因让他一直贫困,若是持续下去多久他们会成为流民。有了这些数据咱们就可以知道怎么避免流民越来越多了。”
崇祯听着非常有道理,以前他怎么没想到这些问题呢,连忙带着朱慈烺想挨个去问,第一户因为母亲生病借了高利贷,利滚利越来越多,朱慈烺跟他算过要是持续下去估计不用三年他连最低利息都还不起,只能逃跑。
第二户人家没有人,跟邻居了解这人是一个懒汉,平时好吃懒做,干一些偷鸡摸狗吃喝嫖赌的勾当,属于穷了活该型。不过这种人也是最危险的,最容易被钱财诱惑而铤而走险,是社会最不安定的因素。
第三户是因为男人生病,第四户是死了男人缺少劳动力。第五户是孩子太多,六个孩子压力太大……
一番统计下来崇祯算是彻底涨见识了,今天他看到的大明跟他平时听到的大明一点都不一样,原来书上说的体察民间疾苦是这样体察的。
回去的路上朱慈烺又让骆养性按照他的要求进行全国调查,锦衣卫不就是打探消息的么,也算人尽其才了。
崇祯看着朱慈烺在马车上来来回回的计算,奇怪的问道:“皇儿今天有什么收获?”
朱慈烺抬头说道:“收获很多啊,父皇可想过军户逃亡问题?”
这些事情崇祯确实没有想过的,例如朱慈烺仅仅简单的计算一下:“大明有军户两百万户,每家有1人出逃则实际出逃二百万人,若是这些人参加流民动乱,稍加训练战力强过普通百姓很多,且此类人中多有工匠,如此流寇岂不是得到大明兵器制造之法?”
崇祯愣了一下,沉吟了半天问道:“该当如何?”
朱慈烺想了一下说道:“人已经跑了后悔已经于事无补,可聚集天下巧匠研制新的火器,例如西洋人的红衣大炮,秘鲁铳等,只有官军掌握更强大的火器才不会被农民军所乘。”
崇祯心里还在犹豫,朱慈烺接着说道:“而且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叛逃不仅带走了大量的红衣大炮还带走了制造火炮的工匠无数,近几年,建奴火器已经有超越大明之趋势,已经到了非革新不能破建虏的地步。”
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