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军的新武器,新战法让适应能力不怎么强的建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特别是根据探子汇报,新军把大凌河野战愣是变成了攻城战。
不要说城难攻了,明军在大凌河大营外挖的三层九环十八道壕沟都让建奴挠头不已。
每层有三环防线,每一环防线都有两条壕沟,第一条为反骑兵沟,不仅又深又宽,里面还有竹签、陷马坑、绊马索、铁蒺藜等等。
而且对岸还有拒马和铁丝网等,三环防线交替掩护,就算拼着损失攻下一环,那后面依旧是同样的防线。
如果不想冒着大损失的风险,那么这一战就要损失不少汉军旗和奴隶了。
跟攻城的时候填护城河一样,让他们冒着敌人的火力,不停的填壕沟,只要过了反骑兵沟后面骑兵就有的发挥了。
不过想想对方的火炮、地雷、手雷、虎蹲炮的散弹。还有火油箭,在这样的防护下填壕沟和进攻,一样无解。
皇太极的想法很简单,要么困死对方,要么就调动对方,让对方无法依托工事防守。
困死就不要想了,拿不下大凌河,只要春暖花开,明军战舰必到,到时候不是大凌河被困死的事情了,他要是留在这边,搞不好被对方困死。
所以皇太极觉得要想办法调动大凌河守军,只有这样才能取胜。
正好多尔衮不是闲着呢!夏天蒙古诸部吃了大亏,科尔沁人虽然跑得快,但是不少投建奴的部落反应没有那么快成为了曹文诏的战利品。
多以皇太极打算让多尔衮带着蒙古部再次入关。
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明朝的京城被威胁,他们的崇祯皇帝往往就会乱了方寸,调集辽东军队回师。
到时候大凌河新军肯定要出乌龟壳。
皇太极和多尔衮两人现在虽然相互不信任,但是建奴现在情况这么糟糕,他们又必须携手应对。
皇太极军令一到,多尔衮觉得办法不错,只要能再次入关,就算调动不了大凌河新军。
仅仅入关的收益足以弥补损失,两年多没有入关,听说大明北直隶又恢复了元气,尤其是京城附近异常繁华,能抢不少好东西。
不过皇太极确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调汉军旗随他一起进攻大凌河。
理由也很简单,一个是协助八旗用他们的火器对抗大明军军。
第二就是给填沟的奴隶提供防护,这种事情总不能让高贵的八旗兵来吧?
至于多尔衮提出自己入关也需要汉军旗协助,在皇太极看来,那纯粹是扯蛋,带着炮去,那速度还入个屁关,等走到了都春暖花开了。
多尔衮直接以明军已经在长城外的归化城、答鲁城、赤峰等城池为由,要求必须携带汉军旗。
很明显,皇太极是看多尔衮跟汉军旗走的太近,找一个理由想把汉军旗拉过来。
多尔衮也看出来皇太极的目的,所以自然不同意。
两人现在处于一种均势,多尔衮正是靠着汉军旗才取得这个均势。
两人争来争去,汉军旗并没有感觉到受宠若惊,反而诚惶诚恐,两边都是主子爷,他们也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几天之后,两方终于达成妥协,多尔衮交出一部分重炮部队和一部分火器部队。
皇太极则交出一部分马匹。
不论是去年的扫荡蒙古部落,还是今年的进攻高丽,多尔衮都是赚了不少。
肥起来的多尔衮更希望加强自己的实力,虽然从蒙古得到不少马匹,但是无奈女真人口太少,有马没有人骑岂不是浪费。
皇太极指责多尔衮携带汉军旗行动慢,多尔衮干脆提出给汉军旗配上马匹,他自己有一部分马,让皇太极在出一部分马。
这样一来,汉军旗就变成了骑马步兵,既不耽误行军,又增强了实力。
皇太极现在最缺的是人口,特别是这次高丽战役,鳌拜死后,正黄旗在高丽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导致战利品分配上多尔衮没少做手脚,分到两黄旗的青壮明显偏少。
皇太极根据线人汇报,知道多尔衮正在悄悄的把高丽人编入汉军旗,然后从汉军旗把一些优秀的兵员抬籍入正白旗。
通过这样的模式增加自己的兵力,既然多尔衮可以,那皇太极自己自然也可以这么干。
所以皇太极迫切想要一部分汉军旗,消弱多尔衮的实力倒是其次,关键是要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次鳌拜去高丽,不仅自己死了,两黄旗因此也损失了八个牛录,不仅跟多尔衮的兵力对比又拉近了。
跟其他各旗的兵力差距也没有那么明显了。
称帝仅仅是落了个好听的名声,实际上皇太极对于建奴各旗的控制力反而下降了。
建奴一直信奉的是谁拳头大,谁就是老大的理念,八王议政,实际上就像是一种团结协作的关系。
因为朱慈烺的参与,皇太极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所以八旗之间并没有形成皇太极想象的那种以两黄旗为尊的帝制。
当然历史上,他做到了,巅峰的时候两黄旗兵力占据八旗近半,所以建奴的帝制才最终稳定下来。
但是现在皇太极名为皇帝,但是大部分事情还是要跟各旗主商量着来。
第390章 新军遗书
张家口往北一百多里的答鲁城,五千新军正驻扎于此,自从入冬之后,各种建设工程都已经停下来了。
民工也都撤回关内,新军草草收拾了建了一人多高的城墙,配合着外围的壕沟工事,抵御可能到来的建奴。
归化城、答鲁城和赤峰城是大明长城外防线的三个支点,三城都是距离长城一百多里,都是当年的互市之地。
相比于赤峰和归化城,答鲁城要差一点,这里已经荒废好久了,有的只是残垣断壁,所以建城工作主要集中在这里。
因为物资转运困难,到了冬天,城池仅仅建了三分之一,为了防止城池被破坏,减轻长城防线的压力。
参谋部特别派驻了五千人在此,按照参谋部的估计,上次多尔衮进攻失败之后,若是在入寇,一定不会再走张家口和喜峰口。
但是无论走那里,想要威胁北直隶,那么答鲁城和赤峰城就是他绕不过的坎。
敌人必攻之地,也就是新军必守之地。
这一年多以来,新军每一战必胜,所以大明百姓对于新军就有了更高的期望。
以前能御敌于边境,让敌人不能进入大明腹地肆虐都是巨大胜利。
现在不一样了,要御敌于国门之外,最好连长城都摸不到才好。
山西新军奉命协防答鲁城和归化城,周遇吉在归化城和答鲁城分别放了五千人,然后留下一万人在大同城,准备随时支援两城。
李让这次就被分到了答鲁城,按照新军的要求,这一战生死难料,要求各自写好遗书并准备好遗物送到后方。
如果战死,寻到尸骨,则跟尸骨一起送回家乡,要是找不到,这些遗物就是他们留给家里最后的念想。
李让咬着笔杆子,翻看着手下送上来的遗书,没错他打算借鉴一下,不过大家的文化水平都相当,识字都是在军营完成的。
所以内容上也都相差不多,李让真心没有抄的欲望。
提笔写下一句:“爹娘小弟”
想了想,听说今年小弟已经说亲了,本来准备年底把事情办了,就等着他回去好给兄弟撑场面,把婚礼办的漂漂亮亮。
这突然要打大仗,所有休假取消,所他也没有回去成,想来弟弟也该结婚了,那么后面要不要加上弟妹?
那就加上吧!
李让继续写到:“寄来的辣椒、棉衣鞋子已经收到,衣服鞋袜太子殿下都给我们发了,您不用再寄来。
我已经放在大同城,你拿回去给弟弟穿吧,我在军队,平时都穿军服,也用不到。”
写完这一句,李让想了想歉意的写道:“弟弟结婚我也没有回去,现在把军饷寄回去,让俺爹在家多置办几亩地,让弟弟生活有个指望。”
想到自己已经一年半没有回家了,他心里不禁唏嘘:“出门已经两年了,我们千户说了,等这一仗打完,就准我的假回家,争取让我弟努努力,给我生个侄子抱抱!”
写到这他面露微笑,但是看到那一摞遗书,他才又想起,这是遗书,并不是普通的家书。
收拾好心情,李让继续写道:“如果爹娘,您收到这封信,那么我就已经不在了,你们不用难过,我这一辈子值了!
按照太子殿下的规定,新军会给一百个月的军饷补助,也就是八百两银子,然后还会给予五十亩土地。
这些钱都一是给您二老养老,另一半就多给小弟买几亩地吧,好好种地!”
看着自己给自己安排后事,感觉还是挺怪的。
李让继续写道:“加入新军这两年,儿子学到很多东西,君恩似海,我等不能回报万一,儿子若是战死,那就是咱们李家的骄傲。
咱们无愧于皇上的恩遇,不仅是对我,我们全家都是靠着太子殿下,才能活命,希望我们家的子孙能永远记住。
如果弟弟能多生几个侄子,我希望能有一个继续当兵,一定要继续当兵!”
李让写到这眼睛有点湿润:“爹娘,今生没能报答您们的养育之恩,但是自古忠孝难两全,来生希望还做你们的儿子!”
李让跟父母说完之后,继续写道:“吾弟小峰,平日里你最为跳脱,但是如今我走了,你就是咱们家的顶梁柱。
上有父母需要奉养,下面也有了家室,切莫在想其他的,好好照顾家人,照顾咱爸妈,努力生孩子,给咱李家开枝散叶。
我的抚恤银子已经跟爸妈说好,除了给爸妈养老的钱之外,都给你买地,但是买的地一个你要照章上税,二不许卖了!咱家好不容易有地,一定不能卖地!“
李让写道这里感觉该说的都说的差不多了,把信小心的晾干叠放整齐,然后交上去。
李让作为百户,已经得到消息,建奴多尔衮会带着一万女真和两万蒙古人加上一万汉军旗共计四万人再次寇边。
而这次答鲁城首当其冲,以五千对四万,战败他们没有想过,但是伤亡那是肯定的。
回想起自己三次进京,第一次在京城西门外表演,鞋丢了一只,太子殿下差人送了一双过来。
那一双鞋早就送回家,作为传家宝放了起来,那可是太子赐的东西,足够他牛气了。
第二次是因功升为百户那次,进京在讲武堂学习,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不少的勋贵还有名将,开拓了他的眼界。
第三次就是今年秋天,因为上次学习匆忙很多课程都没有学全,他们这一批又补学了一次。
这一次没有上次那么紧张,他有机会好好的逛逛京城。
也是第三次,他知道了皇家为了大明百姓做出的牺牲,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不惜把皇族削籍。
他也知道了其实皇上太子并不是每天锦衣玉食,每顿饭都吃几百个菜,按照规定每顿饭也就四五个菜,反而不如一些地主家豪奢。
也知道了皇族的存在不是为了高高在上享受,而是为了护佑大明百姓。
也知道了皇上的辛苦,每天从早到晚处理不完的政务,太子不仅要学习,还要处理各种皇明商号的事物,还要处理新军的事情。
第391章 多尔衮的打算
答鲁城内因为写遗书的事情搞得大家都有点消沉。
答鲁城代指挥使赵安东,看到这个情况,趁着物资充足,干脆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