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平安笑嘻嘻的说道:“这样咱们就能弥补办报纸的亏空了。不过这一个没有批红,看陛下的意思是留中不发吧?还是想问一问您的意思?”
  朱慈烺敲敲椅子扶手:“李若琏,你派人把复社想要办报纸的事情传出去。魏平安你去备辇,孤要去见父皇。”
  两人应了一声都去准备,朱慈烺坐在步辇上,看着今天的报纸,复社跟楚党争论的是最激烈,复社大力吹捧钱谦益的文章和济世之才,而楚党主推丁忧在家的杨嗣昌。
  这温体仁下去了,所以内阁就空出来一个职位,钱谦益跟杨嗣昌自然都想争取,钱谦益靠着复社的关系,为其摇旗呐喊,杨嗣昌他爹杨鹤那也是当过三边总督的人物,无论出身后台都不次于钱谦益。
  而且杨嗣昌素有知兵之名,故此虽然杨嗣昌没有钱谦益后台实力雄厚,但是确正抓住崇祯的痛点,所以能跟钱谦益掰掰腕子。
  今天报纸上就有钱谦益写的治学之道和杨嗣昌的剿贼方略两篇文章刊登,相比于钱谦益那些之乎者也,朱慈烺还是更喜欢杨嗣昌的文章。
  杨嗣昌有对剿贼的规划可归纳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
  这些简直跟朱慈烺不谋而合,而且参考历史可以之道,杨嗣昌的办法确实起到效果,使得李自成十八骑遁入深山,张献忠诏安,一度使得流寇肆虐的状况陷入低谷。
  后边要不是建奴入关,朝廷抽调兵力北上,他真的已经解决了流寇,所以比起钱谦益朱慈烺更希望杨嗣昌能入阁主持围剿流寇的工作。
  历史上杨嗣昌是崇祯九年被夺情,十年才上任,要是能提前一年的话大明的形式或许会有很大的改观。
  到了乾清宫通报之后朱慈烺就抱着报纸进了御书房,崇祯看着他:“皇儿今天又有什么事情?”
  朱慈烺递上宫里洋教传播的名录:“父皇,宫内这些人信洋教,请父皇将他们调离皇宫。”
  崇祯接过看了看:“一个洋教而已,为何要大动干戈?皇儿的火器研究院不是还有洋和尚在制造新式火器么?”
  朱慈烺正色道:“父皇,洋教传教士为何远渡重洋不远万里来我大明传教?除了他们的意志坚定之外,又是谁支持和帮助了他们?支持帮助他们的那些人又是抱有什么样的目的呢?把洋教发扬光大?国际友谊?”
  崇祯听罢细细一想,确实支持他们帮他们的人肯定不是为了洋教发扬光大国际友谊,想想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明显是对大明有所图谋:“那不如把这些洋和尚都统统赶走!”
  朱慈烺嘿嘿笑着:“赶走是要赶走的,但是确不是现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完全可以学一下他们的长处,探听一下他们的虚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崇祯笑笑:“皇儿说的对,既然如此那为何现在就要动这些宫中信洋教的人?不如放到以后一网打尽?”
  朱慈烺担心的说道:“现在大明上层洋教已经有扩散趋势,儿臣派人学习西洋人的知识,西洋人想借机传播洋教,然时间长了就算不信教也必然对洋教抱有同情之心,这些太监宫女生活在宫中也必然会如此,儿臣担心这些人会影响父皇,皇宫作为大明心脏,这里有且只能有一个思想!一个意志!一个声音!那就是父皇您的声音。”
  崇祯听到朱慈烺这么说立刻很欣慰的点点头:“皇儿言之有理,如此王承恩你去办这件事吧。”
  吩咐完宫中洋教的事情之后,朱慈烺想推荐一下杨嗣昌,不过不知道怎么开口,这时崇祯正看到他拿着报纸就问了一句:“皇儿今天的报纸都看了么?”
  朱慈烺啊了一声:“儿臣路上大致看了一下,不知父皇问的是哪一篇?”
  崇祯拿过报纸指了指:“就是这一篇文震孟写的《臣力陈致乱之源奏》”


第79章 罪己诏有啥用?
  朱慈烺接过报纸仔细的阅读起来,文震孟运用华丽的辞藻,引经据典,说以一大堆废话。
  他认为当前诸臣,不能忧国奉公,结党营私,致使江山危若累卵。最近几年来,振肃纲纪都采取了哪些措施?选贤任能用了几人?安内攘外有什么策略?富国强兵有何方法?陛下应奋然一怒,颁发哀痛之诏,追究犯法该职者的罪行,从重处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抚、绥靖政策,放宽对黎民百姓的征派。先收人心以遏制叛逆,慢慢地再筹划增加税收的方法,切毋竭泽而渔。把那些患得患失的官吏都赶出朝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定国乱。如此,国家尚可挽救。
  这话虽然说的句句在理,但是你光大言不惭,有哪些振肃纲纪的措施?该用谁?谁是贤能?你倒是觉得攘外安内没有策略你倒是提出策略来呀?
  又是富国又是强兵你倒是说点办法呀?整篇文章好像就是说让崇祯发个罪己诏?
  朱慈烺看完之后疑惑的问道:“父皇觉得他说的好么?”
  崇祯点点头:“以前廷讲从来没有讲春秋,故而诸臣推荐文震孟讲春秋,朕觉得其言多有可取之处,治学严谨知识渊博。难道皇儿不觉得他这篇文章写的好么?朕打算擢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政”
  朱慈烺抬头问道:“父皇难道不觉得他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其实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其心可诛么?”
  崇祯被问得有些愣了:“皇儿何出此言啊?”
  朱慈烺指着报纸说道:“他开篇就说当前诸臣不能忧国奉公,结党营私致使江山危若累卵。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一切的责任都在诸臣喽!那后边为啥让父皇替他们背锅?让父皇发罪己诏?这岂不是让父皇替那些犯错的大臣顶罪?”
  崇祯当然不想下罪己诏了,这个事情本来他就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现在那些大臣这样说他心里抗拒,所以朱慈烺一说他就立刻有了共鸣:“皇儿继续说。”
  朱慈烺点点头:“他说振肃纲纪都采取了哪些措施?选贤任能用了几人?安内攘外有什么策略?富国强兵有何方法?怎么着父皇您在位八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节衣缩食,每日从早忙到晚,他几个问题就把父皇这几年的辛苦都否定了?”
  崇祯一想是啊,你这把朝廷这几年的政策说的一文不值,那岂不是说我这些年辛苦都是白忙活?
  朱慈烺继续说道:“还有这里,前面刚说要富国强兵,后面就说放宽对黎民百姓的征派。先收人心以遏制叛逆,慢慢地再筹划增加税收的方法,切毋竭泽而渔。怎么不靠税收大明富国强兵靠他们张张嘴说说还是靠巧取豪夺与民争利呀?”
  朱慈烺不屑的说道:“像这种大言不惭,嘴上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之辈,怎可入中枢?这岂不是把朝堂都变成了夸夸其谈之地。再看这里口口声声说人家结党营私,父皇您看这报纸,替他说话的人都是江南人士,这奏章刚刊发天下,这吹捧的文章就一起上了报纸,儿臣可不信这些人都是能掐会算算到他文震孟要发这篇文章。”
  崇祯在看报纸,立刻邹起眉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不悦的转头问王承恩:“大伴,这文震孟可有党羽?”
  王承恩低头想想,看了朱慈烺一眼说道:“好像跟复社那帮人走的很近,最近复社一直在报纸上推举文震孟、周延儒和钱谦益的文章,所以报纸上不得不选用一些。”
  崇祯听到钱谦益更是厌恶:“钱谦益文章虽然有点才华,但是人品有待商榷,科场舞弊一案,其不能洗脱嫌疑。至于周延儒此人皇儿以为如何?”
  朱慈烺奇怪的问道:“父皇不介意他是复社之人么?”
  崇祯叹了口气:“天下士子半江浙,江浙士子皆于复社有关联,若是弃之不用,朝堂上就没有可用之人了。”
  朱慈烺指了指杨嗣昌的文章:“父皇难道不觉得他也是个人才么?”
  崇祯打量了一眼:“其说言不是跟皇儿所说差不多么?再说其入阁资历还不够……”
  朱慈烺开心的说道:“父皇大明已经有了对付建奴的策略,富国强兵富民也都有了方案,现在唯有对流寇缺少一个总览全局的人居中调度,此人从兵部入阁岂不比礼部那些人更适合当前局势。”
  崇祯犹豫的说道:“皇儿已经说过百姓压力过重,看最近的统计数据,朝廷每收一份的税银,地方官府就会加收两份的火耗公摊等银,其策虽好,若是催逼百姓过甚岂不是引起新的流寇?”
  朱慈烺大概计算了一下:“父皇,按照杨嗣昌所言需要加派剿响二百八十余万两,儿臣倒是觉得不用加派就能填补上这个兵力亏空。”
  崇祯惊讶的看着朱慈烺:“皇儿能筹集到二百八十万两?”
  朱慈烺解释道:“那当然不是,父皇其实这些咱们已经在做了。杨嗣昌是要十二万兵而已,其中步兵七万四千人,马兵四万六千人,父皇已经命令曹文诏在招降蒙古人,朝廷只需要提供足够的粮食军饷,此骑兵缺额已不是能解决大半?父皇在招募边塞善于骑射的汉人加入曹文诏骑兵部队,则马军不就有了。”
  朱慈烺在算着:“父皇已然扩大了勇士营,并且打算对神机营进行扩编,加上曹变蛟在开平编练的新军还有山西那边的防疫军,咱们编练的规模要比杨嗣昌想要的规模只多不少,所以募兵这事大可以不必增加练响。”
  崇祯皱眉想了想:“皇儿不是说这些军队是练出来对付建奴的么?若是用来剿流寇,建奴那边怎么办?”
  朱慈烺摊开手:“父皇,既然咱们练了新兵用来对付建奴,那原有的九边部队是不是就可以抽调一部分往中原围剿流寇了?”
  崇祯叹气道:“皇儿有所不知,这些新军编练都是内帑在支持,现在还只是初期,所以内帑尚能维持,但是一旦扩大规模恐怕内帑也入不敷出。”


第80章 又被崇祯上了一课
  朱慈烺得意的说道:“父皇,通过报纸的广而告之,咱们的皇明御用等商号生意都成倍增长,仅仅皇明御用每月利润就超过十万两,皇仁堂药铺成药也足够防疫军扩军使用,其余商号利润也非常可观,儿臣打算以后每月往内库输送银子二十万两,助父皇扩军之用。”
  这话沈万三也说过,他的下场非常凄惨,朱慈烺现在也这么说,他也怕自己会落个那样的下场。
  朱慈烺小心的打量着崇祯,没想到崇祯眼睛微红,脸上满满的都是感动:“好!皇儿能把皇店做到今天,父皇也没有想到,有了这比收入即使不加税也足够完成扩军,看来皇儿比较中意这个杨嗣昌了?”
  朱慈烺摇摇头:“其实父皇也是中意他吧?只不过是体恤民生艰难担心加税使百姓生活困苦。”
  崇祯点点头:“昨日朕去社稷坛看了新栽种的三种作物,农人说庄稼长势都很好,若是培育得当,明年北方都可以分到种苗,明年开始北方再也没有缺粮之忧。所以到明年流寇问题一定能得到极大改观。”
  朱慈烺想了想问道:“父皇对于三种粮食纳入粮税有何看法?”
  崇祯对于朱慈烺旧事重提也很无奈:“上次我在朝议上提出将三种杂粮纳入粮税,可是百官均反对如此,朝廷自一条鞭法以来,一直实行以银代粮,若是改为从新征收粮食,就需要雇佣更多税吏增加仓储运输,得不偿失。”
  朱慈烺自然听说了这件事,不过他确有另外的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