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承宗摸摸胡子:“锦衣卫办差臣自然不会阻拦,此等国贼自然人人得而诛之,殿下尽管放心。”
朱慈烺接着说道:“防疫军到时候也要参与抓捕,当然调动军队孤会跟父皇请圣旨,不过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到时还请孙师帮忙协助调派军队。”
孙承宗嗯了一声,表示自己知道,太子做事还算守规矩,既然提前给自己打了招呼,到时候调动军队又有圣旨,那自己也没有理由不帮忙。
朱慈烺安排了这件事才放下心来,这笔钱可是关系到自己后续一系列计划,包括承诺给内库上缴的银子朱慈烺都打算从范永斗等人身上出呢。
据说这些人掌握的资产至少超过五千万两白银,只要把这笔钱拿到手,朱慈烺的实力绝对能翻上两翻还多。
至于所谓的锦衣卫办案,皇上圣旨,暂时都还没有,所谓的锦衣卫办案就是李若琏在悄悄的查,而所谓的圣旨朱慈烺也打算等准备行动了在找崇祯请一道旨意。
防疫军都是山西户籍,对山西当地情况最熟悉,当初招募的也以流民为主,所以根本不可能跟那些汉奸商人有关系。
第112章 孙承宗的担心
孙承宗见朱慈烺终于开始关注眼前的事情,他也松了一口气,太子虽然好大喜功,不过也没有盲目的胡闹。
朱慈烺接着说道:“宣大那边会参考防疫军再训练两万新军,后勤供给问题都由东宫提供,到时候东宫会派出监军,孙师您只能调动,不能拆分或者安插任免人员。这些人将跟防疫军一样会由御马监管辖。”
孙承宗听罢邹起眉头,宦官监军一直是文臣武将最厌恶的事情,而且听太子殿下的意思,这支军队自己还不能拆分不能任免,那自己靠什么管?这只军队还会听自己的么?
朱慈烺知道这样干挺讨人厌的,但是为了这支军队的纯洁性,避免文官过多的指手画脚,防止被拆分被陷害才是第一要务,朱慈烺相信孙承宗会有办法协调好的。
要不然干嘛把他从家里请出来,不就是他又卓越的指挥协调能力么。
记得这两年勇士营大放异彩,但是回到京城之后,被拆分救火,一点点的被消灭,虽然不一定是有人故意捣鬼,但是军队这种东西当然是越集中使用效果越好了。
给孙承宗说完防疫军和新军,朱慈烺又忍不住说道:“曹文诏部的补充和补给也都是东宫提供,说以东宫也派出了监军,还请孙师莫怪,到时候这几支部队的补给、武器、马匹、补充兵员等问题东宫都会一直负责,孙师只需要好好使用就好。”
孙承宗失望的抱抱拳:“是,臣遵命。”
说了不开心的事情,朱慈烺连忙说点开心的:“孙师,您担心的宣大边军的军饷问题,往后的半年欠响全部补齐,以后粮饷物资也会优先补充,等新粮食下来之后,边军也会优先种植。”
孙承宗摸摸胡子:“如此多谢太子殿下,殿下果然经营有道,宣大边军十多万人,加上新军三万,曹文诏骑兵三万,还有曹变蛟新军两万,殿下手里已经控制了十八万军队了呀!”
朱慈烺呵呵一笑:“孙师说笑了,我可没有控制任何一支军队,这些军队东宫虽然参与,但是御马监都是参与其中的,新军的骨干都是勇士营的老兵,曹家叔侄也都是忠心为国,至于粮饷那也是跟内库监报备的。”
孙承宗打量了一眼朱慈烺:“太子做事果然滴水不漏,但是殿下有没有想过,要是有人捧杀,您该如何自处?”
朱慈烺摊摊手:“父皇春秋鼎盛,我只需要在他羽翼之下安心成长就是,若是父皇觉得我不适合做这些,我自然愿意回学堂继续读书。”
孙承宗不信:“哦?果然?”
朱慈烺肯定的说道:“那是自然,若是大明海晏河清,我当一个逍遥王爷也不是不可呀!”
孙承宗哈哈一笑:“看来太子果然防备臣。”
朱慈烺疑惑的问道:“孙师此话从何说起?”
孙承宗摸着胡子:“这天下谁都可以说自己能安心逍遥,唯有殿下不行,若是你没有表现一丝才能,是个庸庸碌碌的傻子,到还有一丝可能保全性命,但是太子移住东宫半年,所做的一桩一件都是利于江山社稷的大事,即使后来者觉得自己能做的更好,但是他也绝对容不下殿下这样的太子逍遥。”
朱慈烺嘴角一翘:“孙师这是在离间天家亲情么?”
孙承宗摊摊手:“臣也就是趁着没人跟殿下说些交心的话,殿下,您唯有锐意进取才能活着,您所处的位置,不进是退,进步慢了也是退步,殿下应当结交贤士,虚心向学,而不是沉迷军武之事,军武只是小道,修身立德才能让大明长存万事,武宗之祸不远殿下当慎之又慎。”
朱慈烺摸摸鼻子:“孙师,孤王当然知道,武力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有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前提依旧是有一战之力才行不是?
大宋之富冠绝历代,但是没有听说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因为他有钱就直接投降的?反而因为富足引来饿狼的窥伺,最终被蒙古人霍乱中原,太祖当年也是靠着强大的军力驱除鞑虏才建立大明,也不是靠着送钱给蒙古人咱们才有今天呀。
所以武力不是全部,但是强大的武力是基础,大明现在正是因为武力上的缺失,所以才会流寇遍地,之后建奴在外窥视,先生以为给建奴多少钱,给流寇讲多少道理他们才会放下屠刀?”
孙承宗对于油盐不进的太子,也是服气了,这小小年纪咋就这么倔呢?咋一点就不听劝呢?
孙承宗再次鞠躬下拜:“文修武备,殿下为何只关心武备,文修之事也是重中之重,而且在文修之前,殿下万万不可轻视文臣的力量啊!”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孙师一片苦心孤也明白,孙师的劝谏孤也都记在心里。孙师无非是怕孤沉迷军事,孤从来没有轻视过文臣的做用,相反正是知道文臣的作用孤才会办报纸,才不敢参与朝堂之事,大明的文士为民请命者已经很少了,这些人窃居高位,若是孤跟他们争斗在朝堂浪费时间,还不如躬下身来为百姓做些实事。
至于最近一直关心军事,也是因为大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若是不革新军事,大明会在内外交困之中越来越弱,最后流干最后一滴血轰然倒下,若是情势好转,孤跟孙师承诺绝对会关注民生。”
孙承宗虽然也感受到大明处于困境,但是他还没有觉得大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一次听朱慈烺这么说,他也是感受到了莫大冲击:“大明只是疥癣之患,只要陛下励精图治选贤用能,流寇旦夕可平,建奴也……也能挡在关外,太子多虑了。”
朱慈烺呵呵一笑:“孙师犹豫了,恐怕您说的这些孙师自己都不信吧?孙师熟读史书,历史上几次北方民族带甲之士过二十万的时候,中原都是怎么应对的?又都有什么样的结果?秦之陈胜吴广、汉之赤眉、黄巾、隋之瓦岗、唐之黄巢之后有几个再次振兴?孙师如何觉得流寇只是疥癣之患?”
第113章 终被正视
朱慈烺说的这些道理孙承宗难道不知道么?他懂!有些问题他比朱慈烺看的还要透彻,但是为何他一次次被朱慈烺说的哑口无言?
孙承宗猛然惊觉,他最大的失误就是一直还把朱慈烺当成一个孩子,所以回答问题解释说明的时候往往都是习惯性的哄小孩的语气。
现在想起这一路上太子的表现,虽然不能说成熟稳重,但是其心智已经不弱于成人,看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孙承宗没有急于回答朱慈烺的问题,而是先做了一个自我反省,太子已经不是普通孩子,自己也应该拿对待成年人一样的眼光来对待。
孙承宗再次打量朱慈烺,太子身体健康,已经到了自己的肩膀高了,不要说六七岁的孩童,说他十二三岁都有人信,但是脸上还是一副青涩模样,让人容易放松警惕。
收拾了心情孙承宗认真的回答道:“大明困局非一日而成,也非一人之错,殿下只想着剿灭流寇,但是百姓衣食无着落,流民遍地,稍有天灾必然流寇复起,殿下当如何?”
朱慈烺得意的说道:“孙师难道忘了,我有粮种,只要得到推广,那么百姓粮食自然无忧。”
孙承宗微笑着问道:“报纸上最近都在讨论江南地区棉花占用农田的问题,太子殿下还不知道吧,在北方,烟草也在大量侵吞农地。
辽东地区新开垦之地十之七八都种的是烟草,北直隶和山陕地区乃至全大明,男女老少吞云吐雾者不知多少,粮食收成再好也没有一亩烟草获利多呀,所以北方很多地区百姓种粮只留自己口粮田,剩余都种上烟草贩卖交税,故而北方缺粮也并不是只因为天灾导致的粮食减产,烟草、棉花还有麻等物的种植业有原因。”
朱慈烺疑惑的回忆了一下子,他几次出门,路上确实有不少人吸烟,而且京师烟肆也确实众多,作为现代人看到烟草早就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所以他一直没有想到种植烟草的问题,今天孙承宗突然提到,他才惊觉,原来烟草已经在大明盛行了。
孙承宗忧虑的说道:“所以新粮食确实能一定程度缓解粮食危机,但是就像报纸上说的不从根本上扭转大家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的矛盾,那么粮食危机依旧存在,大明依旧有很多人食不果腹。”
孙承宗自信的说道:“流寇之所以肆虐不过是大明没有重视,只要朝廷上下一心,稍微用些心思,那流寇旦夕可平,杨嗣昌所提之策已经足够应对流寇,殿下又补齐了宣大最后一块漏洞,臣相信不要三年流寇一定会被剿灭,但是那个时候大明上下没有了这个共同的敌人,朝局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朱慈烺认同的点点头,是啊,不能让那些朝臣们闲下来,否则他们肯定是又斗得欢快,想要干什么还不是一大堆阻力。
孙承宗接着说道:“历代经略草原,太祖成祖当年北伐蒙古,无不是大胜,但是大胜之后大明并没有得到实际得好处,这些年更是连河套地区都放弃了,太子要经略北方,只靠粮食和士卒不足以成事,殿下应该知道一块土地属不属于大明一个是有没有汉人在耕种,二是能不能给朝廷带来税收,否则这样的地方就是占有太多,最后还是会一点点的丢掉。”
朱慈烺也在才发现原来孙承宗不只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头子,他对大明的问题确实了若指掌。对各种问题都看的很透彻。
孙承宗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太子不喜文士,大概是因为文人官员只顾自己私利,不为大明天下尽力吧?但是殿下,您治理天下总要人来做吧?总不能派军队去管理地方吧?殿下不喜现在的文士,为什么不去其糟怕,早些找一些自己习惯的,加以培养?”
朱慈烺点点头:“孙师所言甚是,烟草、棉花、麻、桑树、甘蔗等作物种植确实侵占了不少民地,但是这岂不是正证明了大明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百姓种植所需?至于解决之法自然是开垦更多的土地啦,难道孙师觉得应该禁止百姓种植棉花桑麻么?那百姓穿衣从何而来?”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至于北方产出有限的问题,孙师没有想过么?为何草原上一代代的游牧民族一茬接着一茬的产生,为何汉人就不能生存,而游牧民族确能生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