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看天色这个时间崇祯十有八九在批阅奏章,朱慈烺坐上步撵朝着乾清宫而去。
到了地方太监通传朱慈烺进来之后看到崇祯难得没有在工作,而是正在抱着一大堆书再看。
看到朱慈烺来了抬头问道:“皇儿快来,我查询史书,这寒季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几十年有时百多年,你觉得咱们大明这次会有多久?”
朱慈烺凑上去看了一眼,崇祯看的是后唐书,朱慈烺想了想说道:“按照现有的数据分析,这次寒季至少还会持续三十年以上。”
崇祯无力的放下书:“这如何是好……”
第12章 忽悠崇祯
朱慈烺安慰道:“父皇,其实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崇祯提起了一些精神:“哦?我儿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发现?”
朱慈烺开口说道:“总结前三次寒季的经验,可以发现气温变冷之后,粮食减产,水旱灾害频发,在之后是蝗灾和瘟疫,中原王朝陷入动荡,人口大量减少,少数民族南下侵占汉人土地。”
朱慈烺每说一样,崇祯的心就抖一下子,这些事情岂不是在他面前一件件的发生着,看着六七岁的儿子在那侃侃而谈,他突然发现儿子的眉宇间有一种跟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朱慈烺接着说道:“所以只要我们一样样的想到应对之策,事情还是能够解决的。”
崇祯皱眉摇摇头:“怎么解决,各地水旱灾害不断,流民一日多过一日。朝廷拿即不出钱又拿不出粮食,所以这流贼才越剿越多。”
朱慈烺自信的说道:“父皇,孩儿听西洋人说,他们在大明的东边发现一片新的陆地,那里有大明五六倍大小,此地有三种作物玉米、土豆和红薯,三种作物即耐干旱产量又奇高,每亩至少可以产二十石以上,有此足可以解饥荒。”
崇祯疑惑的看着朱慈烺:“竟有此事?此地在何处?大明以东多远?”
朱慈烺说道:“父皇此图由西洋人利玛窦所献,万历三十六年宫中绘制十二分藏于京城,中都和南直隶府,此图为坤舆万国全图父皇可以派人取来。”
崇祯立刻喊道:“来人!王承恩!你立刻去文渊阁把利玛窦献上的坤舆万国全图取来!”
崇祯转头又看朱慈烺:“我儿说的三种作物可是真的?那里离我大明有多远?”
朱慈烺想了一下说道:“从天津到高丽,在从高丽到倭国,在从倭国往东走水路怕有两万里以上。”
崇祯惊讶的问道:“竟如此远,那如何去得?”
看着忽喜忽悲的崇祯,朱慈烺不忍心再刺激他:“父皇,何必走着万里之遥,西洋人已经把种子带回并在南洋种植,大明南方也有人试种,我已经派李若琏带人去寻找种子并打探产出情况,相信不过旬日就能回来,到时候是真是假自然清楚。”
崇祯一听眼睛都闪着光:“哦!真的!好!国之干城!当重赏,若真寻来如此良种,当真是天佑大明啊!”
不过崇祯稍微一品又发现不对的地方:“皇儿,既然你已经派人去找,为何还要让父皇寻什么坤舆万国全图?”
朱慈烺嘻嘻一笑:“这个自然有用啦!寻找良种此乃第一步,父皇,孩儿最近统计数据发现,这越是往南方,粮食亩产越高,百姓收成越多,过了长江都有一年两熟的稻子,孩儿就想那要是再往南稻子会不会一年三熟?”
崇祯自然之道水田比旱田产的多,但是他还没有想过一年会有三熟的地方,不禁哈哈大笑:“皇儿说笑了,怎么可能有一年三熟……”
“父皇,我问过西洋人了,安南那边确实能做到稻谷一年三熟!”
崇祯话说到一半卡在那里,惊奇的问道:“真的能一年三熟?”
朱慈烺点点头:“这越往南天气越热,到了安南那里一年到头都没有冬天,所以稻谷能终年连种一年三熟!”
崇祯开始不信,但是想到南方上报上来的祥瑞不是说能一年三熟么,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啊。现在他迫切的想看看那坤舆万国全图到底绘制的是什么了。
朱慈烺接着说道:“当年郑和公公下西洋时就有过描绘,南洋西洋有大片土地,人烟稀少,随便撒下一把种子,就能收获粮食,只是当地人懒惰不愿耕种。”
崇祯听到这里哪里还不明白朱慈烺的意思:“皇儿是想从他们那边获得粮食?”
朱慈烺嗯了一声:“父皇,他们那边想必不缺粮食,我们可以从那边购买运回,以后要是他们懒得种,我们还可以派大明百姓去种,粮食收上来供应受灾地区,如此多种办法并行,就不用担心粮食减产了。”
崇祯想了一下:“想法是好,但是大海风高浪急,若是开海运,百官恐怕会多有掣肘,现在户部一定不愿出钱造海船,内库银子也没有了,如之奈何!”
对于这个问题朱慈烺早就有了腹稿,见崇祯问起立刻说道:“父皇,老师曾经教导我,事在人为,若我们不迈出第一步,那我们就永远停留在原地,所以孩儿请求父皇让孩儿的皇店尝试在海外购粮。”
崇祯思考了一下:“好吧,试试也好,那皇儿打算从何处着手?”
朱慈烺说道:“孩儿打算一面从天津卫设立船厂,招募能工巧匠造海船,一面传书福建海防游击郑芝龙让他派人派船协助,一面寻找良种一面训练水手,若事情顺利一年就会有成效。”
崇祯听朱慈烺提起他才想起郑芝龙这么一个人,他模糊的记得有这么一个海盗被熊文灿招抚,好像封了个海防游击的职位。
对方既然是海盗,那对大海肯定熟悉,崇祯嗯了一声,朱慈烺看崇祯同意了心里又松了一口气,只要破开了这么一个口子,那以后海上贸易他也可以掺和一下了。
两人正聊着,王承恩送来了五个卷轴:“禀皇上坤舆万国全图已经找来。”
崇祯指了指东墙:“悬挂起来!”
太监们忙活着悬挂,崇祯带着朱慈烺走到地图前,五个卷轴连接在一起,一副世界地图出现在两人眼前。
朱慈烺指了指大明东边的美洲说道:“父皇,就是这里,三种高产粮食就是西洋人从这里找到的。”
崇祯看着地图疑惑的问道:“为何西洋人从几万里之外跑到大明的东边,大明确不知道有这片土地?”
朱慈烺解释道:“父皇,其实西洋人并不是朝东走发现的新大陆,而是朝西,从这里穿过去,到达了这里,然后绕一圈就能到达大明,西洋人哥伦布已经完成了这样一圈的航行,证明咱们脚下的土地是圆的了。”
其实地心说在大明并不是没有人知道,在东汉的时候张衡就已经提出过类似地球是圆的这样的观点,并制作了浑天仪,不过天圆地方说更能被百姓接受,所以浑天说才没有市场。
所以这事并没有朱慈烺想象中对崇祯的冲击那么大。
第13章 你不知道的历史
相比地球是不是圆的,崇祯这个时候更关心朱慈烺说的南越国等地,对比大明地图崇祯奇怪的问道:“南洋竟然有这么多土地?”
朱慈烺想指着地图给崇祯讲,但是发现够不找,只好虚空比划一下:“不仅有很多土地还有很多汉人呢!当年宋末的时候,很多汉人为了躲避蒙古人逃到南洋,在那里生根。”
崇祯仔细的看着地图,看了一会他又把目光回转到大明:“现在流寇在何处?”
朱慈烺挠挠头:“这个我不知道呀,最近事情多,没有注意流寇的动向。”
崇祯皱眉道:“身为太子,怎么能不知道国之大事,承恩以后所有奏章都要抄写一份给太子,让他学习一下治国之道。”
朱慈烺一听立刻无语了,想到崇祯每天忙到半夜,自己要挨个看奏章岂不是也要浪费大把的时间。
这事他也不能拒绝,要不崇祯会觉得他不求上进,看奏章就看吧,反正只要知道个大概就行了,又不是要批阅。
崇祯嘴里念叨着:“这陕西大旱,山西瘟疫,江南暴雨成灾,流寇又在中原流窜,这天下……”
崇祯有点丧气,朱慈烺的寒季论得到印证之后,他对于大明的前途多了担心,以前在他看来天下虽然到处大乱,但是他也没有想过会有亡国之祸,但是从前三个寒季的情况看,大明现在真的风雨飘摇。
看着丧气的崇祯朱慈烺安慰道:“父皇不必忧虑,其实这所有问题的核心就是粮食,只要咱们解决了粮食问题,那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朱慈烺掰着手数着:“没吃的所以百姓才变成流民流寇,粮食不够吃所以不能疏通河道打井,旱灾水灾才频繁,因为水旱灾害饿死人,百姓乱窜瘟疫才能大规模流行不受控制。”
崇祯点点头:“那外敌呢?建虏呢?”
朱慈烺不屑的说道:“父皇,要是咱们大明国泰民安,区区建虏何足道哉。不过建虏现在气候已成,已成心腹之患,我们必须小心应对了。”
崇祯还真的没有把建虏当一回事,即使建虏几次攻破长城,也只不过当做是意外事件,大明数次被异族兵围京城,最后不都化险为夷了,大明已经习惯了京师被包围。现在听朱慈烺说建虏是心腹之患,他还有点不信。
不过朱慈烺最近表现了出了自己的才华,崇祯也想听听他的意见:“那皇儿说说为何建虏成为了心腹之患。”
朱慈烺看了一眼地图说道:“从历代统计数据来看,谁统一了北方这片草原,都将会对中原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胁,夏商之犬戎、汉之匈奴、魏晋之五胡乱华、唐之突厥、宋之契丹女真蒙古。”
崇祯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就没有插话,接着听朱慈烺说。
朱慈烺举完例子之后说道:“所以可以看出,每一个北方民族的兴起,都会对汉族进行侵扰,要是国家强盛时,我们汉人励精图治,最终能战胜北方外敌,一旦国家动荡北方的异族必然会乘虚而入。”
朱慈烺看了看建虏方向:“在用北方异族兵力数作对比,历代北方异族南侵,只要骑兵超过十万兵力,都会形成巨大的压力,无论是汉还是唐都需要数年准备才能战而胜之,而国家虚弱的时候根本无力对抗。
现在建虏往东已经逼迫高丽投降,往北太冷人烟稀少,往西又打败了林丹汗,相信不久整个蒙古都会投降建虏,那么西面再无后顾之忧,大明整个北方都会被建虏威胁。”
崇祯心里一惊,在仔细看地图问道:“林丹汗已经败了?为何兵部没有程文送来。”
朱慈烺冷笑一声:“父皇朝堂诸公心思全花在争权夺利,结党营私和党争上,哪有心情管北方的情况。”
崇祯刚想反驳,不过现在他已经不是刚上位的那个小白了,看清了这些所谓众正盈朝的嘴脸,现在他对外臣也逐渐死心。
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崇祯挥挥手:“皇儿无事就先回去吧,还有对于朝堂诸公的牢骚不可说给外人知道,须知小人是有,但是朝堂上的君子还是很多的……”
朱慈烺应了一声准备行礼告辞,腰弯到一半愣了一下:“不对啊!父皇!我要说的话还没有说呐!”
崇祯尴尬的想想,好像光顾着聊天了,真的忘了问儿子来是什么事情了。
朱慈烺从怀里拿出他整理的数据递给崇祯:“父皇,孩儿进来听闻山西有瘟疫,所以请教了皇仁堂的御医,钦天监汤若望说这种瘟疫在西洋欧罗巴洲也有过,这是他给我说的情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