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封赏他弟弟,咋的?他能不同意?虽然知道大明这么干有谋,但是他还是要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
  崇祯关心的问道:“林丹汗的儿子在何处,以前朕怎么没有听人提起过?”
  朱慈烺微笑着道:“阿布鼐又名阿布奈,母为囊囊大福晋娜木钟。崇祯八年生,为林丹汗的遗腹子。故而还没有来得及得到林丹汗的封赏。”
  其实朱慈烺非常想把蒙古部落一分为二,让两兄弟一人一半,但是这阿布奈实在太,第二这蒙古部落现在聚在一起都干不过建奴一个旗,分成两块那不是嫌他们死的不够快么?
  崇祯点点头:“好,朕就加封林丹汗长子额哲为横岗候,领蒙古诸部护卫大明河,封林丹汗次子阿布奈为恭顺候,次京城宅地一座,准其与其母囊囊大福晋娜木钟迁居京师,部落由曹文诏代管。
  额哲感觉自己被路了,大明的皇帝封赏他都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群臣商议,上来就直接确定了,还有横岗候是什么鬼?听着像地名,但是大明封侯不是都不带食邑的么?
  果然有礼部官员跳出来:“皇上,臣不知横岗是何意?可是地名?大明封候并无食邑,此与礼不合,还请皇上另外赏赐。”
  崇祯微笑着没有话,一边的朱慈烺解释道:“这位大人不用着急,赫图阿拉,又作赫图阿喇、黑秃阿喇,皆为满语对音,意为“横岗”。父皇这么封赏是鼓励横岗候锐意进取早消灭建奴。”
  额哲听罢一脸晦气,合着崇祯是把建奴的老家封给自己了,建奴一直称呼那里为龙兴之地,自己当了横岗候,那建奴本来不想搭理自己,听到自己的封侯都想打自己两下。
  这大明皇帝路真深,心好脏!这是要害死他啊。
  额哲把头磕在地上:“臣谢主隆恩,臣的部落缺衣少食,部民不满三万,勇士仅有万余,自保尚且吃力,还请皇上垂怜,让臣的部落休养生息。”
  朱慈烺这次也不话了,朝臣自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时间褒贬之词纷纷送上,觉得应该和不应该的声音吵作一团。
  不过显然这次额哲走的匆忙根本没有准备送给朝臣的礼物,所以为他话的人根本不占上风,没有人据理力争,争吵逐渐变成一边倒的谴责。
  崇祯倒是没有被朝臣的争吵所左右,现在的他已经不在把朝堂意见作为他决策的第一要素了,他开始思考怎么样做对大明才是有利的。
  也就是现在崇祯终于把龙椅坐正了,知道自己代表的不是儒家士林的意志,他代表的是皇室的利益是大明的利益,朱慈烺让他知道做事不一定要全听大臣们怎么,要考虑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就像这次额哲的事,大明收服额哲的目的是什么,是稳定河,是吸纳蒙古人免得他们全部投靠了建奴,还有就是分担宣大防线的压力。
  这些目的显然并不包括让蒙古休养生息变得强大回来,历史上西夏不就是靠着河西走廊和河跟大宋搞了这么多年,朱慈烺更他讲过河的重要,他自然不会再把这块肥扔给额哲。
  崇祯正准备话,朱慈烺又开口了:“父皇,孩儿以为大明应当扶持蒙古重现当年的辉煌,协助其讨伐背叛和不臣的部落,壮大额哲部的实力,以安后来者之心。”


第133章 精其兵足其粮
  朱慈烺要壮大额哲的部落,崇祯觉得绝对不会这么简单,自己这个儿子可是从来都会不吃亏的主,此事必然有后手。
  朝堂的大臣也惊讶的看着朱慈烺,这几个月太子下上朝都是坐在那里要么发呆,要么侧耳倾听,要么若有所思,只有崇祯问起来,他才会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而所谓的发表意见也都是一下,觉得哪个大臣的对,他觉得这事应该相信某个大臣之类的。
  像今这样连续发言,那真的是第一次,而且言之有物,见识不凡,聪慧者猜测这里面的深意,愚钝者感觉太子终于开窍激动不已,中人之资的大臣则看着皇上的表,想看看皇帝对于太子发话的态度。
  而忠心者才会认真考虑太子建议对于大明的利弊,显然这样的人是最少的。
  至于朱慈烺为什么突然这么积极的发言,这事可跟平时这些大臣吵得那些破事不一样,这一步要是走错了,大明以后需要多大的代价才能弥补这次的错误,关系到大战略的事朱慈烺向来不含糊。
  崇祯非常淡定,他知道太子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皇儿怎么扶持蒙古重现当年的辉煌,协助其讨伐背叛和不臣的部落?”
  额哲也一脸期待的看着太子,他又有了一丝希望,现阶段自己的蒙古部落强大才能挡住建奴,所以自己的强大对大明是有利的。
  对了!招抚之策就是太子提出来的,太子一定会支持这个政策执行下去。
  朱慈烺高声道:“父皇,儿臣以为蒙古之拜,在时!在人和!气候变化使得蒙古灾害频发,林丹汗威望不足导致蒙古部落分崩离析,今额哲为我大明臣子,我们当足其粮以安其部众,精其兵讨伐不臣。”
  朱慈烺看了一眼额哲微微笑着:“所谓足其粮,一是开互市,二是选水草丰美处种植新作物,三是帮助其修建邬堡和村镇储存粮食抵御雪灾和其他部落的侵袭。”
  如果孙承宗在这里他一定一下子就听出来,朱慈烺还是在推行他的放牧证制度,太子的话根本就不是一直兴起,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大目标在一步步推进,看似不想关的事,实际上都是整个计划的一环。
  朱慈烺接着道:“而精其兵则是,每年从蒙古部落选拔精锐,对蒙古部落精锐给予扶持,给他们邬堡村镇互市里的房屋、粮食、耕地,让他们有钱购买更好的战马更坚固的盔甲更锋利的弯刀。”
  崇祯疑惑的细细品味着朱慈烺的话,这又是互市,又是给种地又是修建邬堡村镇,还白送给蒙古人让他们壮大自己,换个人崇祯就让大汉将军乱棍打出了,但是自己儿子这么做一定有深意吧。
  这可不是两个人在后边讨论,朱慈烺一句崇祯一句,既然这些话放在朝堂上,下面的大臣自然要怒刷一波存在感,以显示自己并不是吃白饭的。
  兵部员外郎当即跳出:“皇上,臣反对太子之策,当年汉武帝遣卫青北伐,霍去病勒石燕然,汉人拥有整个草原,唐太宗北击突厥为草原人共尊为可汗,两人之功千古唯二,然最后纷纷退回中原,异族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太子如此厚待胡人难道是没有学到安史之乱么?”
  朱慈烺还没有来得及话额哲先不干了:“你咋骂人!报上名来!”
  看着额哲放学别走式威胁,兵部员外郎冷笑道:“我乃大明兵部员外郎,姓林,名丹,字巴图尔。”
  额哲叫嚣着:“林丹巴图尔!你给我等着……,不对,是可忍孰不可忍!本汗跟你拼了!”
  额哲话了一半才知道自己被耍了,怪不得自己念这面子这么顺嘴,这是他爹的名字,狗的姓林,名丹,字巴图尔,这不是在我是你爸爸么!
  额哲跳起就要去撕烂这个官员的嘴,两边的大汉将军立刻怒视两人:“肃静!”
  额哲被吓得一跳,原来这些人并不是木头人啊,额哲感觉自己受了委屈,眼巴巴的看着上面的崇祯。
  崇祯并没有理会这样的闹剧,吵架算啥,在朝堂上打架寻死的他都见得多了,这种事他都懒得调解。
  下面的官员继续一个个跳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反正户部叫唤没钱,兵部叫唤没兵,工部叫唤没人,礼部叫唤着不和礼仪,刑部和吏部没有插嘴,御史又吵着要皇帝重视民生不要好大喜功云云。
  吵了一场之后,崇祯看着色不早挥挥手:“横岗侯先回吏部歇息,封赏之事明再议,退朝。”
  大家各自散去工作,太监把没来得及汇报的奏章都收起来送到后边。
  崇祯跟朱慈烺来到后堂,崇祯疑惑的问道:“皇儿到底是如何打算,朝堂上争吵如此混乱,也没有见皇儿有动作,莫不是不方便被人知道?”
  朱慈烺点点头:“正是这样,父皇,现在蒙古正是最虚弱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额哲控制蒙古部落,但是为了防止以后额哲做大失去控制,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度控制。”
  崇祯嗯了一声:“我听皇儿的几条建议都有深意,具体有何控制之法?”
  朱慈烺掰着指头数着:“这第一就是开互市控制其商贸,通过规定物品的定价来引导牧民养殖的牲畜种类,例如我们提高羊毛和牛的收购价,压低马匹的收购价,这样蒙古部落就会主动去养殖牛羊,蒙古饶马匹少了,那么他们就不能武装更多的骑兵。”
  这种办法齐国管仲就干过不少,大明也有大臣提过,可惜大明很少有这么富裕的钱去纵草原的物价,再,有钱的时候也有,那都是直接开干了好么!花钱哪有直接抢痛快。
  所以朱慈烺一他就懂了,这确实是一个控制之法,但是还不够!
  朱慈烺继续道:“其二就是粮食种植,我们跟草原最大的矛盾就是农耕跟游牧的矛盾,若是草原上有了耕地,他们就会被耕地所拖累,大明也就不用满草原的去找他们的主力,直接占领了各处的耕地,必然有一大半的蒙古人会乖乖就范。”
  听着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崇祯觉得朱慈烺还是有些想当然了,要是蒙古能种地,那人家不早就种了,还用等到今?
  朱慈烺一直叫嚣种地,其实他也知道不现实,尤其是漠北蒙古,那气候降水就是不可能,要是真能种后世就不会一直放牧了。


第134章 诏狱抢人事件
  不过不下雨咱们可以灌溉啊,清朝中后期土地不足的时候,不是很多中原百姓在蒙古开荒种地。
  还是那句话,产量高低不要紧,改变社会结构才是第一要务。
  朱慈烺坚定的道:“至于产量咱们不用担心,大明的百姓,在山上种梯田,在黄土高原上种种庄稼,在荒漠在海岛种庄稼,甚至在船上种出庄稼,那里有土地有水源,只需要花点功夫搞点灌溉设施,一定能种出庄稼。”
  崇祯原则上同意了朱慈烺的设想,反正别的地方不,河肯定是能种庄稼的,成不成先试试吧:“还有什么控制之法?”
  朱慈烺接着分析下一条:“所谓帮助其修建邬堡和村镇储存粮食抵御雪灾和其他部落的侵袭,之后就是划分草场培育牧草,让游牧变成半游牧,到时候更深度的控制这些部落。”
  这一条很容易理解,有了房子冬谁还住帐篷躲雪灾啊,尤其是邬堡城镇里还有粮食,有牧草,还能抵御敌人。
  朱慈烺接着比划:“而且这些城镇都是互市之地,到时候大明肯定要派兵驻扎协防的,牧民想要获得入住的资格,肯定要接受大明的管理,遇到重大灾害大明皇店可以提供贷款业务,让牧民不至于铤而走险,将来牧民拿自己的产出抵扣贷款,皇明商号就能获得一个稳定的货源。”
  杀光异族固然爽快,但是把异族变成自己的工具,变成自己的奴隶比杀光他们更有意思,一直以来草原民族有了灾害就会进入中原抢一把。
  稳定草原不仅关系到大明北方的稳定,更是为了报仇!
  而且大明的国策到底是向海还是向陆,最终还是要看草原的稳定况,若是不能稳定草原,那大明就没有选择权,只能在九边跟草原民族死耗着。
  两线作战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大忌,强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