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7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朱慈烺看来,这就是幸福的烦恼吧,大明的工业化还只是初级阶段,几百万机械加工工匠对于大明来说已经足够用了。
  机械加工并不是技工的全部,这些人取代的是铁匠的一部分工作,当然更多的是蒸汽机出现后新出现的行业和工作。
  大明的机床现在是蒸汽动力机床,结构还很简单,一年的时间足够学会,但是想要学的精就不是一年能办到的了。
  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床受到蒸汽机本身稳定性的影响,所以动力不稳定,机械加工的过程中震动大误差大,需要经验和技术才能弥补这一块的短板,高级技工跟初级技工之间的差距那可是能达到一个小数点的精度。
  新一代的电动机机床正在研制,但是电机这个东西一个是水力发电一个是火力发电,水力发电虽然稳定但是建设难度大,大明目前还没有在大江大河建设水电站的计划。
  而火力发电这一块,依旧受到蒸汽机功率的影响,大明现在还在积累稳定供电的经验,而发电机和电动机整个体系还在实验室阶段,尤其是稳压升压降压这些变电设备,研究的并不顺利。
  变压器的原理很简单,电磁感应原理,上学的时候学过,但是进出电压的测量,变压器的稳定,变压器本身的产热散热,变压器的电阻功率等等这些。
  这些东西高中课本上就没有了,材料学的事情目前以大明的科学能力,只能是不断的实验。
  朱慈烺又本事把大明强行推进到蒸汽时代,但是要是强行推进到电气时代那就不是一个机器一个产业的进步能做到了,更不要说以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了。
  吴启晨说的很对,现在欧罗巴既然已经出现蒸汽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大明这边更快的普及,更快的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
  大明现在已经是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时代,要论起增长速度那肯定不如欧罗巴高,不过大明的体量在这放着呢,大明增加百分之十的收入,那就是几十亿两白银,欧罗巴即使增加百分之五十,那也不过是几千万两白银而已。


第1361章 技术壁垒的尺度
  朱慈烺还考虑过这样一种形式,后世为了遏制华夏的发展,欧罗巴人和丑国采用了封锁加解封的双重策略。
  对于华夏没法掌握的技术,采用封锁,对于华夏将要掌握的技术进行解封倾销,使得这边的相关产业没有发展的机会,最后达到掌握科技制高点的目的。
  大明要是也采用这种办法,那么欧罗巴的蒸汽机研究生产企业绝对是连饭都吃不上的。
  但相对于遏制其蒸汽机研究产业,大明更重要的是遏制对方的生产力发展,蒸汽机可不只是一件商品,他更是一种生产工具。
  既然能够通过战争解决问题,抢的来的东西为啥要好好跟你谈?
  现在欧罗巴已经偷师到二代半到三代左右的蒸汽机技术,大明也是时候全面开放这个技术,当然这个全面开放到底是限制再那些范围就要好好研究了。
  翻看内阁的计划:“你们的意思是包括藩国在内所有的大明以及大明的藩国都开放蒸汽机使用和生产限制?”
  吴启晨拱手:“是的,陛下,内阁觉得既然藩国在将来的战争中对大明有辅助作用,那么大明加强藩国的实力,也就相当于加强了自己的实力。
  当然这个解除也是有限制的,例如开设制造厂的必须是大明公民,雇佣的技术工人也必须是大明公民,而且这种蒸汽机也不许流向大明和大明藩国以外的地区,否则严惩。”
  朱慈烺敲击着桌子,这个决断还真的不好下,藩国虽然现在是跟大明是一条战线的,以后还是不是一条战线就不好说了,这人是会变得,尤其是藩国那么多王室多少人舍不得自己的权力对大明防备甚深。
  不过从目前来看,大明的藩国已经好久没有增加了,自从大明击败莫卧儿之后,再获得的土地都是直接纳入版图,不在扶持当地的藩国。
  大明现在的藩国主要就是高丽三国,倭国六国,中南半岛还剩下阮氏、占城、大城和最南端的柔佛王国。
  苏门答腊岛上有亚奇国,巨港国,爪哇国,吕宋那边还有苏禄国,婆罗洲岛的马打蓝王国,文莱王国,北婆罗洲王国。
  还有就是南亚的锡兰王国,总共二十二个藩国。
  一千还有黎氏、莫氏、小琉球和缅甸四个,小琉球是自己归附了,黎氏和莫氏因为大明缺粮食的时候主动露头被大明吞并了,缅甸因为作死被大明兼并了。
  十多年的时间,就兼并了这个四个藩国,然后就引起一部分藩国警觉,这要是按照这个速度,大明要兼并所有藩国那还不要五六十年。
  再说了,就算兼并了,这些藩国也未必跟大明一心不是,就像现在大明有那么多国土,也未必是所有人都跟大明一心。
  更多人是畏惧大明的武力,不敢反抗罢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大明的低税收和稳定环境。
  但是当一些年过去之后,有些人把这种稳定当做理所当然的时候,商人的欲望是填不满的,现在的税收是百分之十几,看着不多,但是商人多花一分钱都嫌多。
  将来这些地方的异族或者当地成长起来的二代三代汉人,时间久了野心生出来,各种闹事都是不可避免的。
  技术的扩散容易,扩散之后想要再收回来就难了。
  看着大明现在是占尽优势,好像只差临门一脚,随时都能跨入电气时代,但是这个时间是二十年还是三十年,谁也不知道。
  而且后世那么多蒸汽朋克信仰鬼知道蒸汽机的发展极限在哪?
  万一这二三十年大明技术跨代没有完成,其他地区的蒸汽机技术又追赶上来,那大明岂不是随时都有内乱的风险。
  所以这个技术扩散朱慈烺是谨慎的。
  对于吴启晨,朱慈烺没有必要瞒着:“朕觉得这个全面放开做好限制在关内地区为好,关外之地和藩国地区应该依次放开。
  这取决于他们的汉化进程和忠于大明的程度。
  这个也是机械扩散的过程,机械加工行业有其特殊性,它并不是普遍撒网的普惠型效果最好,相反机械加工乃至整个工业,必须集中集中再集中,全产业链集中在一个地区,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大明先推动关内地区的工业进步,然后等关内技术升级之后再把落后的产业向外扩散,这个才是正确的道路。
  而且保持关内地区的工业优势,科技优势,文明优势,这样才能形成大明的向心力,这个才是核心。”
  吴启晨想了想:“那么陛下应该在‘江河四湾’区进行全面的放开,这个不正是陛下希望打造的六个工业集中地么?”
  朱慈烺敲着桌子:“大明虽然有江河四湾这个概念,但是确并没有给这些区域划分清楚边界,如果想要在这些区域都开放蒸汽机和机器加工工业,那么大明首先就是要明确这六个区域的范围。
  还有就是,这六个区域中,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是大明公民占据优势,渤海湾区,长江三角州杭州湾区,珠江红河大湾区这三个区域公民人数占据绝对优势,其又属于关内。
  但是剩下的孟加拉湾,几内亚湾和密西西比河河口区这些地方大明公民并不是占有绝对多数,控制技术扩散的难度就太大了。
  所以综合来看,关内全面开放,孟加拉湾、几内亚湾和密西西比河区三个地方有限开放这个才是好。”
  吴启晨没有立刻回复,想了一会问道:“那么陛下完全可以进行技术代差式的开放,例如关内全面开放到第三代,而关外开放到第二代。
  这样一来即使泄密,对于欧罗巴来说,这些技术也已经是他们掌握的技术,没有什么价值,也能促进当地的工业发展。”
  朱慈烺沉吟了一会:“那就先按照这个拟定一个计划吧,朕这段时间再想想。你还有什么事情么?”
  吴启晨弯腰:“陛下,还有就是关于捕鲸的事情,大明工业增长太快,这导致用于润滑的鲸油一直有缺口,目前的鲸油产量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果全面开放大明需要捕杀更多的鲸才行。
  但是陛下当初做出限制,大明捕鲸也一直都是皇明商号在做,臣请开放。”


第1362章 全面开放
  听到要开放捕鲸朱慈烺又皱眉头了:“现在大明每年的捕鲸数量已经上升到了十万只了,如果继续增加,会不会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
  吴启晨摇摇头:“应该不会,按照生态环境司和统计部的估算全球鲸的数量应该有两千万只,大明每年捕鲸十万只占据总群数量的百分之零点零五,并不会对总群数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而且随着西方机械工业的兴起,还有鲸油灯的推广,近几年欧罗巴的捕鲸业也初现繁荣,大明如果不抓等价格上升之后,自然由欧罗巴人填补这一块的空白,到时候他们无节制的滥捕才是真正的生态灾难。
  再次目前大明远洋捕鱼业发展非常的迅速,鲸又是海洋的顶级掠食者,每一只鲸一年吃掉的鱼类足够养活上千人口。
  通过捕鲸限制鲸鱼的数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缓海洋鱼类资源消耗速度。
  这就相当于一次海洋生态系统的再平衡,不仅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好事。”
  朱慈烺有些不满:“你这就有点强词夺理了吧!杀了更好?人家在海洋中又没有招惹你!”
  吴启晨躬身:“陛下,按照大明远洋捕鱼的增长速度,海洋的生态平衡必然被打破,如果大明不大规模捕鲸。
  大明的渔船也在捕鱼,海洋中的鲸也在捕食鱼类,那么鱼类消耗枯竭的速度就会加快,最后鲸鱼也会因为食物不足饿死。
  想法大明有意识的消减鲸鱼等顶级掠食者的数量,这样就能促进海洋鱼类的保护,减缓他们的消耗速度,这给其它鲸和鱼类提高了生存几率。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大明合理的开放捕鲸业是有益无害的。
  而且从目前的石油研究进度来看,最多十年的时间,大部分机械润滑油都将被石油替代,到时候大明就不必在海洋中索取那么多的鲸鱼。
  到时候没有了需求,陛下再想保护完全可以禁止捕鲸,或者减少捕鲸,让鲸鱼的总群再缓慢恢复。”
  朱慈烺敲着桌子:“那么你们觉得每年开放捕杀多少合适?”
  吴启晨躬身:“每年一百万只以内是比较合适的数字,十年的时间让海洋中的鲸的数量减半,随着海洋捕鱼的发展,这个数字最符合海洋的承载能力。”
  朱慈烺摇摇头:“那要是欧罗巴这些年也开启大规模捕鲸怎么办?大明杀一半,他们在杀一半,那海上的鲸可就没有了!”
  吴启晨抬头:“陛下,四年之后战争一旦开始,欧罗巴人恐怕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海洋捕鲸行业吧?
  十年之后大明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海员进行大规模的捕鲸,这十年即捕鲸又锻炼了水手,何乐而不为。
  等到战争结束,每年捕鲸多少,谁可以捕,那还不是大明说的算。”
  朱慈烺想了想:“那么朱姬润那边怎么说?桂喜,去吧朱总管喊来。”
  朱姬润来了之后,吴启晨又把开放捕鲸业的想法跟朱姬润说了一遍,朱姬润沉思了一会躬身:“回禀陛下,这个事情利大于弊。
  现在皇明捕鲸这一块一年十万只,平均每只鲸能赚取一百两银子,这些大多都是依靠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