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看了看朱慈烺:“听说你打算把讲武堂迁出皇城?”
“是啊,皇城地方狭小,讲武堂很多训练都需要场地,这次京营编练新军,正好让他们过去边实践边学习,将来对于新式战法更加容易上手。”
朱慈烺的理由是很充分,不过看现在的状态,朱慈烺明显感觉的自己对于军队的插手让崇祯感觉到不舒服了。
朱慈烺前两次练兵特别选在京城之外,怕得就是这种父子相疑,崇祯这里说的各守本分到底是在说英国公和內监各守本分还是让他要守住本分?
知道崇祯疑心重,但是自己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也要怀疑么?
第140章 步子不能太大。
崇祯回想了一下朱慈烺的话:“修整百多里的官道为何要用银四十万两?”
朱慈烺疑惑:“多么?不多啊?这可是京城的主干道,规划拓宽到双向十车道,加上征地补偿款等,这些钱刚好够。”
崇祯皱起眉头:“双向十车道是什么意思?”
“就是,进京和出京的车道同时能跑十辆马车,进京五辆,出京五辆,加上行人辅道总宽二十丈。”
二十丈就是六十米,这个宽度足够百年不用拓宽,即使将来有了汽车,只要道路硬化一下,就能使用了。
崇祯惊讶的问道:“这么宽?岂不是浪费?”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这个怎么是浪费呢,进京出京道路拥挤,人员物资转运不便,对于百姓生活有极大影响,例如通州到京师,现在货运马车不要跑了,就是慢慢的走都要时常停下等等,若是新路修好,通州运粮进京效率是以前的十倍,损耗降低到以前的三分之一,对于国家是有利的。”
崇祯不太理解花四十万两修的路是什么样的,不过二十丈的宽度马车当真是可以随便驰骋了。
朱慈烺规划的是三合土路面硬化,单条车道宽度三米,等以后能机械化生产水泥了,在用水泥硬化一遍。
不管怎么,京营整训的圣旨总算下来了,英国公张世泽总览全局,太监王德化监军,王德化正是被方化正顶替了东厂提督的那个。
人家一个好好的东厂提督太监,被方化正挤下来,心里没有想法肯定是不可能的,而这件事朱慈烺又是全程参与的,可以方化正就是朱慈烺扶上位的。
所以崇祯这个安排王德化监督京营,明显就是看中方德化跟朱慈烺不对付,牵制朱慈烺。
东宫负责后勤和新军编练招募工作。
朱慈烺觉得崇祯现在对于平衡这一东西用的已经炉火纯青了,不过他似乎对于练兵掌军这些不太理解。
以现在的模式京营的中下级军官必然都出自讲武堂,即使不是也会在讲武堂培训,而朱慈烺作为讲武堂的创始人和实际掌控者,以后对于新军和京营自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消息传出,京营一下子就炸开了锅,京营改革次数很多,但是很多人一辈子也碰不到一次,按照老一辈的讲,京营一改他们就能提前退休养老了。
当然有理想有抱负的那一批人,也能借此机会快速升迁。
第一批改制的是左右哨营,三千作训营进场,首先就是检点人数,三千人分队进驻,接管防卫,各营不得走动、不得喧哗、不得虚报。
因为提前跟太监和英国公打好招呼,所以没有人故意虚报。
左右哨营原定军官各五千人马,不过检点之后两营合计兵员只有四千三百一十六人。
其中五十岁以上者五百一十人,三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两千二百三十四人,不满十五岁者五百七十三人,十五岁到三十五岁的合格兵员仅仅一千多人。
随后进行检测,测试完成后合格者不到八百人,这还是朱慈烺降低要求的结果。
消息传到崇祯那里,皇帝陛下震怒,朱慈烺不得不再次去安抚。
朱慈烺看到崇祯的时候他还在那气的转圈,看到朱慈烺直接道:“这些混账!蠢虫!一定要彻查,一万人竟然不到一千人合格,一万人竟然只有四千三百人,还都是这样的士卒!”
朱慈烺行礼之后才道:“父皇,其实这是因为京营被抽调剿纺原因,要是京营没有被抽调空饷率才不到四成,参加围剿流寇的京营借调了一部分留守部队的青壮才导致京营缺额如此严重。”
崇祯挥挥手:“你不用替他们遮掩,朕早就知道京营不堪使用,所以特意抽调内监,没想到这些人都该死!”
朱慈烺自然也觉得这些人该死,但是现在可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父皇,京营之事非一朝一夕而成,父皇不必动怒,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次整训不就是有问题才需要整训的么。”
崇祯也不知道是真生气,还是心疼钱,转了几圈之后问朱慈烺:“那你打算怎么办?这一万士卒没有选出一千合格,那十万京营岂不是还没有一万可用之人?要不干脆这次全部梳理一遍算了?”
朱慈烺摇摇头:“父皇,现在京城有勇士营两万,神机营两万,但都是新兵,一无实战经验,二装备不齐,还不足以承担京城防御任务,此事只能缓校”
崇祯看了一眼王承恩:“去把曹化淳喊来。”
崇祯对于这事还是有些不满,转头问道:“那就同时把左﹑右掖营也一同编练了吧,当时你一千人不就能练一万五新军了么,三千人编练四万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朱慈烺也想这样指数级的增长啊,一千练一万,一万练十万,不要一年练出百万大军,但是那只能是想想啊。
朱慈烺苦笑道:“父皇这不仅有问题还有大问题呢!首先这三千人有两千五百人三四个月之前还是白丁,不要打仗了,就是当兵都是第一次,这些人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单独用来练兵还不成。
第二就是武器生产跟不上啊,现在宣大新军一万、永平新军两万、勇士营两万、神机营两万、都在等着新式火铳和火炮生产,以目前的生产能力仅仅这些武器的生产都要排到半年以后,京营只能分批训练才能跟上装备生产的速度。
第三就是新军现在虽然训练的还不错但是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新军到底战斗力如何还有待观察,贸然改革万一不堪使用,到时京城岂不是无兵可用?”
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明年皇太极可能会称帝,五月左右建奴八旗十万人左右入寇喜峰口,这个时候要是步子迈的太大,到时候新兵没有练成旧军又全部遣散,那画面朱慈烺都不敢想。
原本按照历史,今年蒙古被灭,额哲献上传国玉玺,皇太极乘机称帝,现在蒙古投靠了大明,传国玉玺也落到了崇祯的手里,但是皇太极会不会称帝谁也不准,再他就算不称帝,蒙古已经无力威胁他的侧翼,他入寇大明的事也要解决。
第141章 稳步推进
朱慈烺接着道:“第四就是京营整训需要钱粮支持,以现在的内库和皇明商铺的利润仅仅能支持两万京营新军。若是年底则最多可以再训两万。”
现在已经崇祯八年八月中旬,离明年五月只有七个月而已,以现在的新式火铳生产速度,到明年五月能生产十二万杆就不错了。
加上战场损耗,留下预备之后,到那个时候新军的规模应该也是十万,这其中宣大新军会在扩大一倍达到两万人,勇士营两万人,神机营两万人,永平新军两万人,京营四万人。
所以现在大规模淘汰京营训练新军是不明智的,到时候新军练了,结果没有兵器,那还不如原有的京营靠谱。
到时候朱慈烺肯定要跟建奴来一场硬碰硬,不在京城之下就在喜峰口附近,朱慈烺可不喜欢拿国运去赌,朱慈烺要保证即使新军战败京城也万无一失。
当然朱慈烺也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今年冬朱慈烺还给建奴准备了一份大礼,至于能不能拖延建奴的进攻步伐那就要看意了。
崇祯看来要是连朱慈烺这种好冲动的格都觉得大规模改训京营不明智,那这事真的就不明智了。
崇祯无奈的问道:“前一阵子曹化淳不是汇报新式火铳月产已经突破两万杆了么?怎么现在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提起这个朱慈烺心疼的直呲牙:“父皇,一开始材料充足,选的工匠也都是老手,夜不停的加班,生产的自然是快,但是从各地招募工匠进京之后,手艺大不如前,虽然生产的火铳多了,但是不合格的火铳一度达到了两成,一月炸死验火铳士卒二十多人,所以不得不减产提高质量。
而且随着大规模生产,很多原料供应就出现了问题,合格的熟铁需要新的练铁炉,枪托需要烘干的木材,短刃需要优质的钢材,还有枪油、纸弹、火药、硫磺、硝石等很多生产工坊都需要扩大规模培养工匠,故而这个产量已经是极限了。”
如果硝石还能取巧的话,大明的硫磺依赖进口,以前京师存储的火药大多不合格,而造火药的原料存量不够,想要大规模生产还要等硫磺到货。
当然想要继续扩大也不是没有办法,加大投入就是了,可惜崇祯没有这个钱。
两人正聊,王承恩带着曹化淳进来,崇祯看到曹化淳直接问道:“行礼就免了,勇士营训练的怎么样了?为何太子的新军要实战训练,勇士营没有听要求实战?”
曹化淳奇怪的看了朱慈烺一眼,朱慈烺也不知道崇祯问这个问题啊,曹化淳回到:“陛下,勇士营也有计划,趁着新军山西剿纺机会,勇士营也会出击剿灭北直隶股流寇和土匪训练,不过因为武器装备还没有完成,所以还没有呈送给陛下。”
崇祯这才松了一口气:“武器什么时候能准备完?”
曹化淳无奈的道:“火铳月底就能换装完毕,但是火炮预计要到十月份,太子的意思不用等火炮,月底就可以出击了。”
崇祯嗯了一声:“若是没有京营勇士营和神机营一起能否守住京城?”
曹化淳惊讶的看着崇祯:“皇上这是何意?京城城墙周长四十八里,若是仅有四万人守卫去掉城门守军,城内巡视,内城守军等等一丈还无一人。”
曹化淳的意思很明显,这个规模你能不能守。崇祯还不是傻子,一个城墙垛口还分不到一个人那还守个。
崇祯转了一圈问道:“你打算建御马监骑队,这次京营改制就把三千营划给你吧,太子筹措了二十万两银子也一并划拨给你,要善加利用,你先下去吧。”
曹化淳应声而去,崇祯犹豫了半响:“那就按你的计划来吧,对了,近来山西数府上书言收成不佳,明年或有饥荒之忧,你可有这方面的数据?”
朱慈烺点点头:“这个儿臣也发现了,这些年来山西粮食基本都在输入,但是晋商购得的粮食并没有在本地销售而是输往草原。
他们不仅外购粮食没有输入山西,还从本地高价购粮,导致山西粮食即使丰年也常不够本地人实用,加上这几年灾害频发,山西已经无隔年之粮,再有饥荒必然导致惨剧发生。”
崇祯忧虑的问道:“那你可有解决之法?”
“回禀父皇,此事儿臣已经做三手准备,第一就是今年晋商所屯之粮还没有来得及运出关外,此粮可以解燃眉之急。第二就是新粮食作物已经在山西推广,特别是红薯,紧急之时,红薯藤也可充饥。第三就是从江南购买粮食补充粮食不足。到时候即使有缺口,但是也不至于饿死人了。”
崇祯欣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