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坐稳了江山之后老朱更是任的把退休年龄从唐宋的七十直接降低到六十,然后取消了养老金制度。
  后来大家集体反对,老朱才不得不免了徭役赋税,定下了确有困难的可以每月申请两石禄米,这比起前朝可是差了好多,就这还要一定的职级才能享受。
  崇祯问道:“若是给予养老,朝廷每年要多开销多少?”
  朱慈烺抱拳道:“应该不到百分之十几,因为冉七十古来稀,官员没有干重活体没有亏损那么多,但是也大多活到六十多岁,所以儿臣估计即使增加开销也不过百分之十左右。
  当然具体多少还要看统计结果,儿臣觉得还是接着国库的事吧。这事等统计司算一下儿臣再单独跟父皇禀报。”
  崇祯沉吟一下,点头算是答应:“那第二步是什么?”
  朱慈烺整理了一下思考:“第二步就是推行预算制度啦,到时候根据各部分上报的开销明细父皇就能清楚的知道钱有多少,花在了哪里,怎么花的。
  再根据他们提出的预算草案,就可以之道明年将要花多少钱,明年挣的钱到底够不够花。
  等到这些数据咱们都掌握了以后,那以后朝廷的那些花费是必须得哪些是不必要的自然就一清二楚了。父皇也不用每为下面的官员要钱的事头疼了,他们用多少怎么用到时候都写的明明白白,到时候就不用怕被忽悠了。”
  崇祯认为朱慈烺的很有道理,以前这种账也有人算,每年户部也是有盘点的,各部也会盘点一年的收支。
  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一一的糊涂的过,不过这些数据一个部门一辞,一个部分一个账本。
  还真就没有人想过把这些东西都拢到一块让事变的明白,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发明么?
  并不是,只不过是朱慈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引入了国家预算这么一个概念。
  后世看来每新闻上张口就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啦,财政收入啦,预算审计啦,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大明根本没樱
  大明不是做不了,只是没有人想过要这么做罢了。
  所以崇祯听完之后豁然开朗,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只是怎么转了一圈,自己这个儿子好像又是要提升统计司的待遇?
  虽然现在统计司称为司,但是职级上司正也就是五品六品的样子,朱慈烺这一次把各部收支权全部划拨出去,这就真的成为司级的部门了。
  这司一半只比部低一级,有些是六部下设机构,有些是独立于六部的机构,还有各省的布政使司。
  这个官职可以是二品三品,也可以四品,但是这样一个权威部门怎么也要给个三品的官衔吧?
  对了统计司的司正是谁来着?好像是一个屡试不第的举人出吧?自己赐的同进士出,破格提拔的五品还是六品司正?崇祯实在不能想象把这么一个自己都记不住的人提到三品大员的位置,下面的官员会怎么想?估计内阁不会同意吧?


第178章 财富恒定论
  崇祯假装淡定的看着朱慈烺:“不如把统计司纳入户部,然后选一个得力的人做事就是了?”
  朱慈烺连忙摇头:“父皇,户部的事麻烦着呢,儿臣可没有本事跟那些人精勾心斗角,儿臣只想安静的为大明为父皇分忧而已。
  若是父皇觉得儿臣的提议不好,儿臣不参与此事就是。”
  崇祯沉吟半晌,才问道:“你这计划还有第三步第四步?”
  朱慈烺点点头:“那肯定有啦,第三步就是通过这个粮票还有国库体系,成立大明皇家银行,以粮食和银子为根基发行粮票。”
  崇祯疑惑的问道:“你这个粮票不就是官员兑换粮食的一个凭证么?怎么还往民间发行?有什么意义?”
  朱慈烺嘿嘿笑着:“父皇,官员拿到粮票,又不应定都换粮食吃,到时候他们肯定要拿一部分粮食换成银子,然后买柴米有盐还有衣物等等。
  若果咱们在粮仓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按照市价给他们把粮票换成钱,到时候是不是方便了官员兑换?”
  崇祯有点不理解:“如此麻烦的倒来倒去,那为何不给大家发一部分粮票再发一部分银子,这样岂不是更省事。”
  朱慈烺一副鬼精的样子:“父皇,正因为麻烦,所以就有人嫌麻烦,直接拿粮票换东西呀,然后商户在拿粮票去粮仓换银子呀。”
  崇祯更不能理解了:“那你这样倒腾来倒腾去,岂不是更麻烦……等等,你这个朕听着怎么这么熟悉,这是什么来着?”
  崇祯好像抓住了什么,但是他毕竟没有怎么接触过市井生活,他看了一眼王承恩,王承恩连忙躬:“皇上,太子这个听着像宝钞……”
  崇祯一拍手:“对!你这个不就是宝钞么?你想印宝钞?不行,这个不行!给炒成发宝钞,朝臣是不会同意的!”
  朱慈烺摊摊手:“父皇,我没有发宝钞啊,一石粮票就发一石粮食,童叟无欺,这可不是宝钞会折价,大明的粮价,至少大明京师的粮价现在咱们皇家多少就是多少,粮价只会涨不会跌!”
  崇祯更加不理解了,他没有那么高深的经济学知识,也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他只是根据前朝和本朝的经验知道,宝钞到最后都会变得一钱不值,最后变成坑民害民的恶政。
  朱慈烺见崇祯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只好耐心的解释:“父皇,大明粮票发行权收归皇明商号,就相当于收归内库,我们发行多少,自然是根据仓库粮食存量来。
  若是市面上粮票多了,我们还可以出银子回收一部分,儿臣有充足的信心保证粮票的价值,儿臣保证无论何种况,一石粮票必然能换到一石粮食!”
  崇祯犹豫的看着自信的朱慈烺:“那你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皇儿对经营之道很有分,朕知道你不会做亏本的生意,但是这事有何好处?”
  朱慈烺想了一下道:“父皇,经济这个事很复杂,儿臣给您举个例子吧,镇上有一个农户,家里有一台织机,农妇织了一匹布拿到镇上打算卖了,快秋收了给家里添置一农具,但是没人愿意购买。
  镇上的铁匠坐在家里发呆,打造的农具堆在那里,他干的是力气活,家里已经一年没吃了,马上母亲大寿就到了,他想卖了农具然后割几斤好给母亲庆祝一下,但是农具卖不掉。
  镇上的屠户家里的猪杀好了,他打算卖了猪给孩子添置一件衣物,但是确没人买。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的需求,所以都只能抱着自己不用的东西在那等着买主。
  这时候若是有一个人拿出一两银子,借给卖布的农妇,农妇去买了农具,卖农具的割了,卖的又来买布,卖布的农妇再把钱还给那个人,这样大家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这一两银子并没有减少,这就是货币的作用。”
  崇祯听到这里,感觉朱慈烺举得例子一点都不严谨,不其他,布匹在大明是可以当钱使用的,按照这个时代的思维逻辑,是可以以物易物的。
  不过朱慈烺的意思他还是明白了。确实很生动形象,后世书上的一句货币就是等价物的话,朱慈烺费了半劲才讲明白。
  崇祯嗯了一声又疑惑的问道:“但是这跟粮票有什么关系,市面上不是有银子么?”
  朱慈烺稳定心神继续解释:“父皇,儿臣只是讲了银子的作用,还没有讲完呢!”
  崇祯坐定一副你继续的表大了一个哈欠。
  朱慈烺接着道:“首先百官下财富是恒定不变的,这句话是对的,就像如果没有银子的介入,大家把自己的东西都握在自己的手里,自食其力,没人有愿意多付出劳动,自然不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就像那个农妇,今布没有卖掉,那么明她就不会再织布,打铁的今守着一没有卖掉的农具,明他就不会再打一,卖的更惨,今卖不掉,明就回坏掉,他可能第二就买不起新的牛羊去杀。
  这样大家守着自己的粮田,种多少吃多少,都回家种地了下财富自然就恒定不变了,皇家要是想从这恒定的里面获得更多,那自然就是掠夺民财。”
  官员指责皇室掠夺民财的奏章崇祯都不知道批阅了多少,特别是皇明商号的崛起,那御史的弹劾奏章是一都没有断过。
  现在大家已经形成了惯例,每要是没有人拿这个事,感觉就像缺点什么,而御史借着这个狠狠地刷了一波声望。
  大家为了落得个强项敢指责皇家的名声,大有争先恐后的架势,特别要是能赶上皇上心不好,骗上一波廷杖那就更美妙了。
  不过朱慈烺今的下财富恒定论到是给崇祯来了一个精神一震,看着太子侃侃而谈,崇祯提起了精神觉得自己这个儿子肯定又有什么惊世言论要发表。
  朱慈烺看崇祯提起精神,他也很欣慰,自己讲的再好,要是上面的学生在那打瞌睡,那也没啥意思。


第179章 父皇,您要干嘛?
  朱慈烺微笑着说道:“但是要是有了那一两银子情况就又不一样了,农妇卖了布,为了生活过的好一点,她可能趁着空闲时间,在努努力再织一匹打算过几天卖掉。
  铁匠卖了农具,为了生活他肯定要开炉再造一套。屠户卖掉了肉,就会再买牛羊,卖牛羊的卖到钱就会再养牛羊。
  这样一来,银子就变成了促进大家努力创造更多财富的动力,如果没有银子,大家就不会再生产自己用不到的,所以社会财富是恒定的,但是因为有了银子,大家就更加努力,那财富不就增长了么?”
  崇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哦!你的意思是,钱越多越好?”
  朱慈烺一副被打败了的表情:“钱当然不是越多越好,大明流通的钱要跟大明百姓创造的财富相当才行,太多了,钱就会贬值,东西就会变得不值钱了。”
  崇祯感觉自己脑子有点乱:“钱不值钱?一两银子就是一两银子,怎么会不值钱呢?”
  朱慈烺无奈:“父皇,儿臣再给你举个例子吧,加入这个镇子生产的所有粮食只有一百石,这个镇子只有一百两银子的时候,大米一两银子一石。
  要是这个时候镇子里的银子突然变成两百两,但是米没有变多,那么同样买米,米价是不是就涨到二两银子了?”
  崇祯点点头:“好像确实是这样,但是这跟粮票又有什么关系?”
  朱慈烺感觉今天要说的东西有些多了:“父皇儿臣渴了,有冰镇的果汁么?”
  崇祯打量了他一眼:“天气就要转凉了,少喝点冰的东西,对胃不好,你啊也不知道怎么就这么贪凉,一年到头坐步辇整个夏天都在吃冰。”
  虽然嘴上这么说着他还是跟王承恩说道:“给太子弄一杯果汁,少放点冰。”
  看着王承恩去搞冰果汁了,朱慈烺接着说道:“首先要说的是,大明民间银子应该有很多的,但是这些银子要么被藏在地窖,要么就在大户人家库房,百姓除了交税的时候兑换一点,几乎没有存银。
  也就是说,大明的银子多,但是大多不流通,这些钱都被藏了起来,民间数次出现钱荒。
  而且不仅白银不够用,大明铜钱也一直都不够用,市面上流通的钱不够,那是不是就挫伤了大家的生产热情,要是大家都不生产东西,大明的财富怎么增加呢?”
  崇祯哦了一声:“所以发行粮票能当钱使唤?以前宝钞为什么就不行呢?”
  朱慈烺点点头:“父皇,那里面有一张是说明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