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哦了一声:“所以发行粮票能当钱使唤?以前宝钞为什么就不行呢?”
朱慈烺点点头:“父皇,那里面有一张是说明宝钞得失的,就是这个。”
朱慈烺把那一份宝钞成败论拿出来:“父皇,宝钞失败就失败在,他强制发行,根本不符合事情情况,而且只发行不回收,民间宝钞只会越来越多。
就像儿臣说的这钱一多就不值钱了,若是要保证宝钞的价值,朝廷首先税收上就应该接受宝钞,在一个不能滥发,而且保证随时能兑换真金白银,这样百姓才会认可。”
崇祯也多次研究发行宝钞,只不过应为宝钞实在是太烂大街了,全民抵制,大明有很多有识之士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端。
能看清形势的人也不止朱慈烺一个,上书言其中利弊的崇祯也读过很多,所以朱慈烺这一篇总结性的东西,他还是能看懂的。
朱慈烺接着说道:“宝钞发行必须有准备金,初期为了使得百姓对宝钞有信心,一石粮食只发行一石粮票,而且当一地粮票存量过大,应当立刻兑付现银,确保在挤兑时粮食充足。
到了后边,等大家对于粮票建立信心,粮食不在短缺的时候,可以考虑根据银子和其他财富折成银子发行粮票,到时候市面上有了钱,大家的日子也就会更好过了。”
崇祯嗯了一声:“你这就相当于把粮食换成票,变成了流通的钱,到时候不仅银子和铜钱是钱,粮票也是钱,民间的钱就增加了。”
朱慈烺开心的一笑:“就是这个意思,民间的钱增加了,大家就更愿意生产,民间的财富也就增加了,大明的财富就不在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不停增长的了。”
崇祯很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可是大明一直以来以粮税为主,商税收的一直很少,民间即使生产再多东西,税收也不会增加多少吧?”
朱慈烺笑着说道:“父皇,以前是这样,现在可不是了呀,咱们现在也做生意呀,皇明商号的各种生意从中受益之后,父皇的内库不就充实了。
而且大家有钱了之后,动乱不就少了,百姓有钱买粮食,不就不饿肚子了。”
崇祯点点头,朱慈烺继续说道:“不仅仅是这样,以后粮票价值稳定之后,皇明商号就可以插手存钱和放贷业务了,那些才是挣钱的大头。
而且以后要是急用钱,还可以以国家的名义朝皇明商号借钱,用于战争或者修建大型工程等等。”
崇祯听罢脸都黑了,笑骂道:“怎么朕用钱还要借贷?朕看你是想钱想疯了!”
朱慈烺眨眨眼:“父皇,您用咱们自己的钱当然不用借贷,但是儿臣不是说了么,以后皇明商号要是参与存钱业务,那用的都是百姓的钱,自然要付给利息。”
崇祯这样脸色才好转很多:“那你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钱庄存储业务?朕感觉最近钱就有点不够用,听说你在江南抄家得到不少钱财?”
朱慈烺连忙说道:“父皇,抄家的钱都换成粮食、仓库、码头、粮船了。儿臣不也是为了以后父皇不用再为粮食发愁了么!
再说了,儿臣现在不就是在帮父皇解决官员的薪俸问题。以后粮食富余了,朝廷的日子也就过的舒服了,至少在有灾荒,父皇就不用担心有百姓饿死的事情发生了。”
崇祯算是接受了朱慈烺这个说法,不过他好像从朱慈烺这几次抄家中学会了一项新技能:“皇儿,你说这大明的贪官里面那些人最有钱呢?”
朱慈烺一愣:“父皇,您要干嘛?”
第180章 朱慈烺报仇从早到晚
朱慈烺明显的发觉崇祯心里好像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不过这个想法很危险。
崇祯丝毫没有觉得不好意思:“朝廷正是用钱之际。”
崇祯最近算是明白过来了,朱慈烺表面上是在做生意,但是实际上他确是通过抄家再挣钱。
自己这儿子虽然很有经营赋,但是经营所得确远远没有抄家挣得多。
无论是上次的温体仁案,还是这次的谋逆案,朱慈烺都是赚的盆满钵满,崇祯自然不好意思确抢自己儿子的钱,但是大明的贪官不是多的是么?
朱慈烺擦着冷汗:“父皇,要是人人自危怎么办?恐怕群臣不会答应,要是引起下恐慌到时候可是大麻烦。”
崇祯看着朱慈烺,一副你是不是骗我的表,为啥你干就不怕麻烦,我干就会下恐慌?
按道理讲崇祯不会商这么底,连这点都看不明白,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利令智昏吧。
朱慈烺连忙解释到:“父皇,儿臣虽然也抄家得了钱财,但是都是以别的理由办的,要是父皇以贪污之罪处置大臣,那下官员岂不人人惶恐?再儿臣是个孩子贪财点正常。
就这好多大臣御史还揪着儿臣不放呢,要是父皇得钱财,恐怕不仅抄不到这么多,就算抄到了,那些官员还不立刻张口索要。”
崇祯疑惑的问道:“为何你能抄到,朕就抄不到?”
朱慈烺呵呵一笑:“父皇治政以来也抄过不少家,但是所得几何?”
朱慈烺一崇祯立马清醒过来,确实自己也没有少抄家,但是每次都是三瓜俩枣,超过十万两的都没有,为啥朱慈烺一抄家动不动就几百万两?
莫不是自己眼光不行挑的都是穷光蛋?
崇祯还没有来得及话,朱慈烺见王承恩这个时候脸色就变了,皇帝抄家多次都是东厂参与的,太子要是把这事捅出来,他也要跟着倒霉呀。
朱慈烺当然不会平白无故的得罪一个强援,他眼珠子一转就想到一个好主意。
朱慈烺拱手道:“父皇,不如咱们试一试,儿臣最近查候恂案的时候,发现户部度支库库管张百善,乃是候恂一手提拔,算是涉案人员,现在正在南镇府司审讯。”
朱慈烺回忆了一下道:“张百善别看只是个六品的库管,但是因为总管户部度支库,又是候恂的心腹,在位几年已经在家乡获得荣誉称号“章百万””
崇祯疑惑的问道:“何为荣誉称号“章百万”?”
朱慈烺嘿嘿笑着:“就是他家的银子至少有百万两,他还有其他称号,例如章半城啦,章万顷啦等等。”
崇祯万万想不到一个六品的库管能有百万两银子的家产,当即眼睛通红了起来。
朱慈烺笑着道:“经过统计司初步估算,章百善预计田产有一万七千余亩,在常州府各处和京城有商铺一百三十余间,宅院十七处,价值一百五十万两,他自己交代,家中藏银不少于一百万两,合计有家产两百五十万两左右。”
常州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些钱都是他贪污所得?”
朱慈烺摇摇头:“其中三分之一左右是他家历代经营所得,剩下的才是贪污所得,因为他每年贪污户部银钱大概有二三十万两,但是有一半用来送礼走关系,故而实际收入要底一点。”
崇祯生气的拍桌子:“如此贪官,确实可恶!皇儿你的试试是什么意思?”
朱慈烺眨眨眼:“当然是试试父皇要是安排别人抄家您到底能得到多少了,儿臣觉得北镇抚司骆养大人正好带人在常州办案,父皇可以命令骆养负责此事。”
崇祯眯起了眼睛,朱慈烺跟骆养的矛盾由来已久,这么明显的给骆养上眼药,崇祯自然不会看不出来。
不过他也想看看,这下边的人办事到底有几分真心,骆家世受皇恩,又是自己亲手安排的,到底有多少忠心。
崇祯冷冷的道:“拟旨,户部度支库章百善参与谋逆案,令北镇抚司抄家,家人流放荒岛。今之事不可泄露半分。”
一边的王承恩应了一声,忙安排人去拟旨,一边走一边擦擦汗,心里琢磨着把这一部分钱的关系撇清。
同时又幸灾乐祸,骆养这次算是倒大霉了,得罪谁不好,非要得罪太子下,这位可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那报仇的劲头简直是从早到晚!
骆养是什么子,这种抄家之事东厂跟锦衣卫还不是一个德行,到时候能上缴个五万十万都是算骆养公忠体国了。
崇祯处理完章百善的事之后,沉吟了一下:“统计司官员不便在提升职阶,不过朕会加封皇儿兼领统计司,你拟个奏章,到时候把库藏之事划给统计司管辖。”
朱慈烺大喜:“谢父皇,那粮库的事是不是儿臣也兼领着?”
崇祯有点犹豫了,钱粮大权全部都归于太子之手,崇祯还真不放心,不管怎么,太子还不宜太出风头。
崇祯想了想道:“皇明商号经营着粮食生意,不适合在管理粮库,这样容易让人怀疑你倒卖库粮,加之粮仓关系朝廷命脉,这事朕还是另外找人负责吧。”
朱慈烺哦了一声,要是完全控制了钱粮,那大明的财权就全部都归到自己手里了,不过现在也不错,朱慈烺可以已经掌握了大明朝廷钱粮收入的六七成。
这件事明面上是算计了百官,其实何尝不是算计了崇祯一把,不过随着朱慈烺的皇明商号挣得钱上缴内库渐增多,朱慈烺已经尾大不掉。
不其他的,那十万新军的军饷粮食,可都是朱慈烺一手安排的,没有了朱慈烺,换了谁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到时候要是十万新军闹起来,估计崇祯自己就要下台了。
而且这种依赖还在逐渐加深,朱慈烺虽然没有在勇士营和神机营安排一个将领,但是这两军确没有一个不把朱慈烺当回事。
借着这次户部变动,朱慈烺捡了这个大便宜,统计司虽然没有六部之名,但是掌握了大明所有财权之后,他就是大明的财部!
第181章 太子对内阁的影响力
果然第二的朝会,轮到朱慈烺休息读书,所折子没有经过朝堂而是直接送去了内阁。
几位阁臣刚一开始商议京城就传的沸沸扬扬的,涉及到大家的切利益,关注的人自然就多了。
特别是各部的吏,这些人在县衙里,也就是个没有品级的吏员,但是在京城,这些人可都是有品级的官员。
还有什么翰林编修啦,馆阁学士啦,太学生啦,等等,等级底指正俸禄贴补家用的人是大有人在。
所以太子上书言官员俸禄底,且不能足额实发的问题,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也赢得了大家的好福
内阁中吴宗达对于官员俸禄的事没啥讨论的,他重点关注的是,太子要各部把收入上缴统计司,再由统计司发放。
这个事可就不简单了,在座的能混到这一步,哪个不是人精,一瞬间就想到了太子的打算。
这样的事可不是事,最起码要讨论几,吴宗达觉得最好拿到朝堂上在议一议,才好判断形式。
温体仁被下诏狱之后,杨嗣昌得补内阁空缺,但是长时间从事剿匪,根本无力管辖内阁事物。
而孙承宗份尊崇,所以任宣大总督之后也加了内阁的官衔。而且孙承宗加的还是首辅。
同样孙承宗督师宣大,也不参与朝政的商议,所以现在内阁实际上是以吴宗达为首。
吴宗达字上于,号青门。江苏宜兴人。万历三十二年杨守勤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
后升为国子监祭酒。充任《神宗实录》副总裁。崇祯三年,他与温体仁一同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朝政。
不久,又加少傅衔,进建极。曾出任会试主考官,号称得人。晋少师、中极大学士,六年十二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七年二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大学士。
吴宗达本来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