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二月晋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大学士。
  吴宗达本来应为为人正直故而受到温体仁排挤,五月份就打算辞官回乡了,谁知道峰回路转,温体仁莫名其妙的就没了。
  这样一圈下来,他作为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反而成为了实际的内阁第一人。
  后来原本以为内阁争端,崇祯会派一个得力的龋任吏部尚书,入阁为首辅,没想到最后确是杨嗣昌这个兵部的后起之秀得了便宜。
  吴宗达稳稳的在内阁首辅座了两个月,股刚暖,又听孙承宗入京了,原本以为自己又要挪窝。
  谁知道孙承宗在京城就绕了一圈,直接跑去宣大修长城去了。
  吏部历来号称是六部之首,吴宗达又主持过会试,当个首辅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崇祯也就默认了这个安排。
  这次候恂又出事了,那内阁只剩下三个人了,实际上的首辅吴宗达,明嘉善魏塘镇人钱士升为礼部大学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还有就是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至发,这样一来,内阁中张至发为齐党,杨嗣昌为楚党,另外两人中有一人跟东林有关。而孙承宗又是北直隶人。
  崇祯尽量避免了东林一家独大,这样一来各方相互掣肘之下,皇权才华更加稳固。
  吴宗达开口问道:“两位以为太子此意如何?事关国税,若是归与东宫,那以后朝中有事岂不是要问东宫脸色?”
  钱士升还没有来得及开口话,一边的张至发开口道:“我觉得此事也无不可,我跟杨阁老一同讨论过此事,他也全力支持太子提议,这事杨阁老的上书。”
  张至发完,从桌子上拿出了杨嗣昌的奏章,一边的吏接过递给吴宗达。
  吴宗达颇有深意的看了一样张至发,认真的看了起来,钱士升也自觉的闭嘴,太子刚上的奏章,这边杨嗣昌的折子就跟着到了,你要不是提前知道的,估计鬼都不信。
  为什么杨嗣昌的奏章不是直接送到内阁而是送到张至发手中,那是因为两饶关系本来就不一般。
  杨嗣昌入阁以前,一直在谋划着为他老子杨鹤正名,当时这事可是闹得沸沸扬扬,崇祯正被流寇闹得是焦头烂额。
  对于这种剿匪不力还想翻案的,那更是深恶痛绝,所以温体仁等人善于揣摩圣意,觉得杨嗣昌也是想的太美了。
  不过张至发确觉得杨鹤当时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是新式所迫的正确做法。
  而且通过杨鹤的努力陕西流寇一度全部受抚,但是因为朝廷赈济不力,导致流寇降而复反,其罪不在杨鹤。
  所以在内阁诸公都不支持的况下,单独上书直言,当然最后崇祯也没有同意。
  不过因为这事,杨嗣昌对于张至发多有感激,这次杨嗣昌入阁,又有张至发推荐的功劳。所以两饶关系更近一步。
  故而杨嗣昌加上张至发两人发声,那也就代表着朱慈烺获得了内阁中半数的支持。
  钱士升自然不会这个时候去跟张至发掰腕子,吴宗达看完杨嗣昌的上书,其中只是从军事角度例举了各省分开运输的不便,导致贻误军机。
  言若是朝中有专门部门管理此事,剿匪毕竟大大方便,而东宫这半年来处理新军后勤补给井井有条,足以证明有能力处理此事,故而赞同。
  吴宗达嗯了一声:“那明就以杨学士的文章公布于朝议,大家共同讨论,还有明太子也在朝堂上,到时候有问题大家也可以跟太子当面询问清楚。
  吴宗达话刚完,外面吏跨步进来:“宣大孙督师有奏章到。”
  宣大的奏章一般都于边事相关,所以奏章一到都是立刻送到内阁,内阁之人立刻批示。
  吴宗达打开奏章看了一眼,然后不自觉的瞟了一眼张至发,才细细读起来。
  读完之后他合上奏章:”孙督师也上书支持太子之议,如此内阁三票支持此事,钱学士,你怎么看?“
  钱士升摸摸胡子,突然微笑的问道:“太子素来擅长经营之道,据皇明商号的银子比内库存的都多,各部府库空虚,户部银库更是能跑老鼠,若是太子接管库藏,以后咱们岂不是再也不用为银子发愁?”
  眼看已经是深秋。


第182章 我,朱慈烺,膨胀
  眼看已经深秋,这军粮暂且不,士卒的冬衣都还没有准备妥当,杨嗣昌等人可是朝内阁上了好几道折子,无奈内阁也没有余钱。
  勉强凑了两三万,准备发给杨嗣昌那边,结果洪承畴和孙承宗听到消息,派人堵着兵部的大门,大有不给冬衣就不走的架势。
  无奈之下,干脆一家分了八千,这边刚发完,那边辽东见关内诸军都有新冬衣,凭啥他辽东军就没有?
  辽东军可是抵抗在抗击建奴的一线,劳苦功高,拖欠饷银就算了,现在有棉衣给关内都不给他们,怎么关内比辽东还冷么?
  还是你们觉得我们这些辽东军好话,好欺负,不敢闹事?于是乎兵部再次被堵住。
  这样的烦心事不知道有多少,现在奏章送到内阁,有一半都是要这要那的。
  钱士升不钱的事,吴宗达还没有想起来,现在钱士升一提起来,吴宗达才想起,现在大明财政一直在崩溃边缘。
  抛开个人利益不,这个财权实际是是个烂摊子,谁接手都会倒霉。
  确实朱慈烺为太子接手财权,抛开权力争斗不,太子愿意接手确实是解决了困扰大家的一个难题。
  所以自己光想着太子染指各部财权,确忘记了在里面的坑,莫非是自己误会了太子?
  在看看通篇奏章,朱慈烺始终站在大义的名分上,为百官争取权利,为底层官员解决吃饭问题,难道自己误会了太子的苦心?
  既然阁臣多数赞成,自己也没必要驳斥太子的面子,财权这个烂摊子太子既然愿意接手,自己送上就是,要是以后财政好转了,在想办法要回来就是。
  吴宗达沉吟半晌:“慈大事,内阁也不可擅自做主,不如明朝议此事,听听大家的意见再决定不迟。”
  钱士升抱拳:“吴阁老老成谋国之言,吾无异议。”
  张至发也点点头:“既然两位都赞成朝议此事,我也没有意见。”
  这个事过去,三位又开始处理其他事,大明所有奏章都要经过内阁票拟,所谓票拟就是给出处理意见。
  然后上交皇宫,皇上会按照轻重缓急和自己的心,处理一定数量的奏章,剩下的交给司礼监批红。
  有的皇帝可能把所有奏章都丢给司礼监,自己当一个甩手掌柜,也有崇祯这样的,每个奏章都想看一遍,还非要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朱慈烺送出奏章就一直关注着内阁的意见,准确来,为了推动自己掌握财权的计划,他也是下了大本钱。
  为了换取孙承宗的支持,不得不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新火铳中,调一批给宣大军换装,并且承诺支持孙承宗的车阵方案,并且提供上次设计的战车。
  这一个被朱慈烺放弃的战法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并且当时为了取得孙承宗的支持,朱慈烺几乎把整个计划都跟孙承宗介绍了。
  只是后来新式火器组建的新军意外的好用,有车阵的牵绊反而成为累赘,影响了新军的发挥。
  最终朱慈烺还是选择了更激进的建军方略,车阵虽好总归是缩头乌龟战法。
  特别是这次孙承宗这次进京跟朱慈烺好好聊了一次之后,朱慈烺对于当初坚信的东西都动摇了起来。
  如果孙承宗只是被过分神化!那么他的很多政策就可能是错的,例如堡垒战法,难道这真的是对付建奴最好的办法么?
  朱慈烺并不是什么战略大家,没有能力制定什么决胜的正确战略。
  但是纵观历史,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对付异族都是以攻对攻,无论是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还是三箭定山的薛仁贵,无论是大汉将军卫青,还是大唐军神李靖,哪一个也没有提出过步步为营的堡垒战略。
  相反应为堡垒战略而空耗国力导致失败的例子确比比皆是。
  例如北宋、例如南宋、例如历史上的大明。
  就算进入现代战争,堡垒战术也被证明是失败的战术,例如高卢鸡的马奇诺防线,被耳曼的胡子修理的那个叫惨啊!
  倭国侵略我大汉,那堡垒战略被米加步枪都能戳的千疮百孔,所以搞堡垒没有好结果!
  不信你看上海堡垒,那个评分!那个口碑!咳咳咳。
  总之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朱慈烺现在已经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新手玩家了,十万新军一旦练成,那战斗力绝对是划时代的。
  想当年袁大头十万北洋军,几乎横扫中原,所以朱慈烺觉得自己凭借十万新军,怎么也能横趟辽东。
  当然如果十万不够,那就再来十万!要是还不够,那你等两年,我一次来二十万!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随着实力的增强,曾经制定的战术战略现在看不上了!战车阵被放弃了!
  就像一个人穷的时候,他决定以后等有钱了,一三顿都是白面馒头!再也不吃野菜了!
  但是等他真的有钱了,他发现老是吃馒头也腻歪,还没有营养,不如吃点菜喝点酒。
  不过朱慈烺放弃了战车阵,孙承宗还没有,他研究了一辈子的战车,写过一本专门的着作,而且根据他保守的格,他反而觉得战车加上堡垒简直是绝配!
  本来他到了宣大,坐等朱慈烺来请教战车使用,他在顺势教导,在以编练为名搞一批战车自己也学着戚少保横扫大漠风光一把。
  但是左等右等,始终不见朱慈烺来问这事,稍微写信问了讲武堂的朋友,发现朱慈烺已经不搞车阵这一了。
  讲武堂现在流行的是步炮协同,是炮火覆盖,是火力压制,是火力密度,是散兵线战术等等新鲜的词汇。
  所以这次朱慈烺写信想请他支持太子掌握财权,他毫不犹豫的提出了要枪要战车,他也要练新兵,并且是跟太子不一样的新兵,他练得是战车阵!
  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朱慈烺也不确定战车阵就一定是错的,既然有人想试试,那试试又何妨!
  而杨嗣昌那边就简单多了,看着新军那边的待遇,杨嗣昌早就眼红了很久,加上自己能入阁,太子确实出了力,所以要了一笔钱粮,就答应帮忙话了。
  不仅自己帮忙还拉上了好朋友张至发来壮声势。


第183章 朱慈烺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原本以为有民意基础,加上内阁五分之三的支持,内阁有很大的概率会通过,没想到这吴宗达还是把这事推上朝堂。
  没错,朱慈烺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这事一旦到朝会上讨论,朱慈烺就要张嘴说话了。
  而且朱慈烺有能力影响内阁的决断,确并不能保证朝堂上的人都支持他,特别是关乎很多人的利益的事情。
  朱慈烺准备的那些代表民意的人,确没有一个有机会上朝的,而反对者确都在朝堂上。
  所以明天注定是一场苦战,而且还是有可能输的苦战。
  第二天朝堂上,果然第一个拿出来讨论的就是太子的提案,首先跳出来的确是令人最意外又最不意外的御史。
  御史中丞跳出来:“臣以为,此义不可,财税乃是国家大事,大明无此先例,祖宗自有成法,我等当效法先贤,修德正心,太子身为储君,更不能每日之关心商事,须知国家……”
  御史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大概就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