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1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都是炎黄子孙,那就是一家人了,也就不要分彼此了。”
  “本来就是嘛~”
  “……”
  大明早报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报纸一发出来,立即就会有船和火车迅速的将它传播到大明各地,甚至于海外各地。
  朝鲜和倭国,当这一期大明早报传到朝鲜、倭国的时候,整个朝鲜、倭国上下一片举国欢腾,朝鲜、倭国的有识之士无比欢呼雀跃起来。
  一直以来朝鲜人、倭国人都自认为和大明人是同种同源,因为本身和大明人长相上没有任何的差异,其次使用的文字还是和大明人一样,又是大明的藩属国。
  所以一直以来朝鲜、倭国对外都自称和大明人是同种同源,不过大家都不是很愿意承认罢了,现在好了。
  大明这边自己都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认为朝鲜、倭国的人和大明人也是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也都是从炎黄子孙之中分出去的。
  甚至于朝鲜和倭国这边还有诸多的文物能够证明这一点,证明他们也是炎黄子孙。
  现在得到了肯定,朝鲜和倭国上下岂能不欢呼雀跃,这身份上得到了认可,同时也是证实了自己的来源。
  他们也是炎黄子孙,流淌着和大明人一样的高贵血脉,有着和大明人一样的文字、语言和文化。
  这样的消息,让两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欢腾无比。
  当然了,除了朝鲜、倭国之外,当消息传到中南半岛这边之后,暹罗、真腊、苏禄、麻六甲等等南洋诸国一时之间竟然也是跟着欢呼雀跃起来。
  一直以来,南洋诸国的人因为长相偏黑、又非常的瘦小,关键是颧骨突出,尖嘴猴腮的,和大明人的长相相差有点大,关键是还不符合大明人的审美。
  这朝鲜人和倭国人可以说自己和大明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他们却是没有办法去说,因为大家也不信,长相上相差太远了。
  这多少让他们也是觉得有些自卑的,因为根据大明帝国这边发布的五等级划分来说,他们处在最底层的。
  现在好了,大明这边竟然说他们其实也是炎黄子孙,和大明人一样,流淌着高贵的血脉,之所以长的不同,那是因为长期和大明人有着不同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所造成的,但本质是还是炎黄子孙的。
  这可把这些南洋诸国的人给高兴坏了,一时之间,这些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在纷纷庆祝,也是纷纷发表各种各样的符合声出来。
  什么中南半岛的人都是从闽越百族迁移过去的,还有就是从大明云贵川这些地方迁移过来的。
  还有什么要学习大明人,要和大明人一样吃米饭、吃小麦,吃菜,穿大明的衣服,和大明人一样建造仿佛,甚至于要学习大明的礼仪等等,因为这样才可以慢慢的改变回去,变的更像炎黄子孙。
  甚至于还有人则是发起认祖归宗的活动,认为应该到大明这边去寻找自己的祖先和宗族,改汉姓取汉名,学习汉字和语言等等。
  诸如此类的非常多,有些甚至于听起来很荒谬,但却是在这些国家之中大行其道,让无数人都觉得很有道理。
  毕竟能够和强大的大明帝国扯上关系,证明自己出身的高贵,这是大家都喜欢看到的事情。
  在大明内部,伴随着大明早报的流传,消息很快就在大明诸多的部族这种传开。
  西域的一座座城镇之中,来自各个部族的人载歌载舞的庆祝起来,他们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弄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
  现在终于弄清楚了,原来他们也是炎黄子孙,是炎黄大帝的后裔,只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所以在外貌上和汉人有着一些差距。
  但现在都已经弄清楚了,他们也是炎黄子孙,也是华夏儿女,彼此之间以后要以炎黄子孙自居,要以大明人自居,至于什么乌孙、康居、鲜卑、契丹等等就应该要逐渐的淡化。
  部族之间原本的仇恨和矛盾也应该要放下来,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黄子孙,团结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宣传,效果是很显著的。
  西域这里,诸多部族彼此之间的交流、往来变的更加的密切和频繁,同时不同部族之间的通婚也是变的越来越多。
  原先多少还会觉得是不同的部族,不能通婚什么的,可是有了这个观念之后,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彼此通婚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南云省这里,消息传过来的时候,当地的格鲁吉亚人和高加索人更是欢呼雀跃,对于大明帝国他们是非常认同的,原先的部族意识淡化,大明人的身份在不断的强化,现在又从理论上给予他们支持。
  他们自然而然就更加的高兴了。
  他们也是炎黄子孙,是华夏传人,至于是那个游牧部族逐渐的分出来的,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现在相信这个说法,也坚信这一点,并且以此为荣就够了。
  当消息传到奥斯曼帝国的时候。
  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的皇宫之中,巴耶赛特二世正在一边享受午餐,一边听人翻译最新的大明早报,这样的习惯,他已经保持几年了,通过大明早报也是能够知晓大明乃至世界发生的诸多大事。
  “我们和大明人竟然有着同样的祖先?”
  听完手下的人翻译的大明早报,巴耶赛特二世忍不住傻眼了。
  “是的,伟大的苏丹~”
  “根据大明人这边的说法,我们的祖先突厥是大明本土北方草原上诞生的强大游牧部族,后来在同唐王朝的战争之中失败,最后被迫不断的往西迁移,最终到了中亚、西亚这里。”
  “而突厥人的祖先是匈奴人,匈奴人的祖先则是从炎黄部族之中分出来的一些人,他们从中土迁移到草原上生活,并且逐渐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匈奴人和突厥人,最终又迁移到西边来。”
  “所以这份报纸上面说,突厥人也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我们和大明人其实是有着共同点的祖先。”
  手下负责翻译的大臣连忙回道。
  “还真是让人意外啊,我们竟然和大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


第1466章 竟然是他!
  京城,关于炎黄子孙的讨论席卷整个大明上下,不过很快就和以往无数的大事一样,转眼间就被其它的事情所覆盖住。
  弘治二十一年的科举考试很快就成为了整个京城老少爷们最关心的事情了,三年一次的盛世,每一次都要会上演一幕幕才子佳人的好戏,让人永远也看不够。
  十月初一,这一天正式会试开始的日子,整个京城似乎好像都因此变的安静下来,贡院周围更是提前就已经进行了清场,防止有人影响会试。
  这一天,作为主考官,刘晋很早就起床了,一翻洗涮过后,穿上自己正二品的绯红色锦鸡官服,再戴上管帽就往会试的贡院而去。
  在以往,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都是在二月的时候举办,故而一般称之为春闱,而乡试一般都是在会试前一年的秋天举行,故而一般称之为秋闱。
  不过在弘治十八年的时候,因为赠送东榜,再加上大明地域辽阔,从海外、关外诸省前来京城考试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就将会试的时间改在了十月,这也是大明第一次将会试的时间拖延到十月来举行,目的还是为了给前来参加考试的学子更多的时间,毕竟大明太大了,这个事情的交通又相对落后。
  从黄金洲或者是澳洲前来京师参加考试,至少都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抵达京城,如果在乡试之后继续在三月进行会试的话,很多学子都极有可能赶不上,适当的推迟到十月来举行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
  十月会试,估计着以后也是会定下来,等于是乡试在秋天,会试也在秋天,中间差不多隔着一年的时间给学子们赶路和准备。
  刘晋不紧不慢的坐着四轮马车往贡院这边走去,另外一边贡院这里,众多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自然是早早的就来到贡院这里。
  三年一次的会试,这是足以决定人生成败的大事,历朝历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鲤鱼跃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最终成为叱咤风云、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人物。
  这其中明朝是最多的,从明朝开国一来,明朝几乎所有的大臣、能人都是从这贡院这里开始,明朝初期的三杨,还是土木堡之变当中力挽狂澜的于谦,又或者是一代又一代的内阁阁老,全部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放到这弘治朝来,也是一样,无论是内阁的三阁老,最差的就是刘健了,但好歹也是二甲的进士,至于李东阳、谢迁,一个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总第四名,因为一甲只有三人,一个更是状元出身。
  这一次的主考官吏部尚书刘晋,那也是弘治十二年的状元了,当朝的这些六部尚书、侍郎等等,随随便便一个,最差那也是二甲的进士,状元啊、探花啊、榜眼什么的一点都不稀奇。
  “鱼跃龙门啊!”
  李南云看着眼前的贡院,巨大的门此时正关着,下面是长长的石阶,下方的空地这里站满了前来参加考试的学子,三五成群,或孤傲不群,或自信满满,又或者是激动万分、忐忑紧张……
  “李兄,准备的如何?”
  田丰、王奇、阮文杰、武义等人聚在一起,看着李南山似乎在想什么,也是笑着问道。
  “李兄还用准备?”
  “他才华横溢,随随便便也是能够高中的。”
  裴文卿笑着说道,这些天大家处在一起,对于李南山的才学,大家也是知道的,别看他不是汉人,可是比起裴文卿、武义、吴浪这些汉人学子还要有才华,大家都觉得不出意外,李南山高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嗯,主要是东榜的竞争力比起南北榜来要小得多。
  “言之尚早,言之尚早~”
  “我希望的是大家都能够高中,以后能够同朝为官,为天子分忧,为黎民百姓谋福祉。”
  李南山谦虚的说道。
  “对,对,一起高中,一起高中,大家到时候一起去草原上吃烤全羊庆祝、庆祝~”
  来自北方草原的云天空连忙说道。
  在贡院外的另外一处地方,景旸、戴大宾、吕柟等人也是聚在一起,一个个气定神闲,显得非常的自信,似乎好像是过来随随便便走一个过程,丝毫没有担心自己会落榜的事情。
  聚集在三人身边的,那都是来自两京十三省的大才子,很多都是各省的解元,对于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基本上都是十拿九稳,关键就在于谁能够夺得状元。
  “你们有谁见过刘公吗?”
  吕柟撸起自己的袖子看了看时间,还有十几分钟就可以开始进考场了。
  “没见过~”
  “听说刘公还很年轻,仅仅只是三十出头,长相英俊潇洒,又才华横溢。”
  “当年刘公当状元游街的时候,整个京城的怀春少女都出来了。”
  有人笑着说道。
  “我也听人说过此事,当时刘公才刚刚十九岁,这才十年的时间,刘公就已经是吏部尚书了,真是我等之楷模啊!”
  戴大宾跟着感叹一声。
  其实他们的年纪和刘晋也都差不多,有些甚至于比刘晋的年纪还大,可是刘晋十九岁就已经当状元了,到了现在更是已经位居高位,而他们这才刚刚开始踏足这贡院。
  他们都可以想象到当年十九岁的刘晋,审批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京城游街时的场景,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