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1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一个则是修建一条沟通四川的铁路,四川是天府之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然而自古以来因为入川的道路实在是太难了,故而一直以来四川都没有得到什么太大的发展。
  四川的人和物资很难出去,外面的人和物资也是很难进入四川,形成了一个闭塞的环境,这对于四川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
  四川如果能够迅速的发展起来,跟上大明发展的脚步,那么大明等于是在西南之地拥有一个大后方。
  当然,来自后世的刘晋也是深知各个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后世因为种种原因;  选择了集中力量和资源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然后再指望着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
  尽管也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也是导致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可以比肩欧洲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甚至于还和非洲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东部地区有的人一顿饭可以吃掉上百万,而西部地区一个学校全校师生几百人一年的伙食费还不到十万块。
  巨大的差异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人口过度的集中到东部的沿海大城市地区去,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什么留守儿童、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就业读书等等诸多的问题。
  另外,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也是充满了优越感,歧视、看不起外地人,觉得他们之所以能够比人富裕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更勤劳、更有能力等等。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他们之所以能够富裕起来,完全是因为最初的时候集中了整个国家的资源和政策优先发展了这些地区,才让他们能够迅速的富裕起来。
  而他们却是将这一切觉得是他们的努力,又看不起那些中西部地区的穷苦人,却是不知道在开始的时候,沿海地区根本就比不上内陆地区,他们很多时候甚至于连饭都吃不饱,故而才有了下南洋谋生之类的。
  刘晋是穿越者,所以知道这一些;  知道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所能够带来的巨大好处。
  天府之地是一定要修铁路过去的,铁路修通了就等于是打通了天府地区发展的脉络,可以让天府之地变的繁荣富强起来。
  后世四川天府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之后,也是开始不断的发力,逐渐的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经济、工业中心,成都更是拥有了成为一线大城市的潜力,这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不仅仅是天府之地。
  在刘晋的基建计划之中,还包括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湖广和江西两地。
  后世本来依托长江这个黄金水道,湖广和江西其实是可以获得和沿海地区一样的地位,拥有便捷河运之下,经济也是可以迅猛发展起来的。
  但是奈何政策上是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再加上长江上面所有的桥梁建的都太低了,导致万吨油轮过不去,结果江西和湖广就悲催了。
  湖广地区还好一些,依靠铁路交通慢慢的发展起来,江西就彻底沦为毫无存在感的地方了,妥妥的农业省,环江西周围地区以前没几个比江西强的,结果到最后江西谁也比不上了。
  不得不说,这纯粹就是政策倾斜所导致的,如果慢慢各自发展的话,恐怕湖广和江西未必就会比沿海地区差多少。
  所以在新的即将规划之中,刘晋就明确的提出了要发展湖广和江西,对长江的航道进行疏通,将险峻的地区给打通,发挥出长江的河运价值。
  现在有了蒸汽轮船又有了内燃机,完全是可以克服逆水所带来的航行不便的问题,只要将长江河道之中的险峻之处疏通,按照后世科学家们所勘探和估计的情况来看,长江的航运价值是完全可以直接到湖广核心的武昌地区。
  甚至于如果在三峡的位置这里修建水库的,航运价值还可以直接到重庆这边去,当然了,在这个时代建三峡水库肯定是行不通的,想都不要去想。
  能够打通航运到湖广地区去就已经可以。
  现在的长江流域地区,水土流失是非常少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刘晋上次去南京的时候,都还在长江里面看到了大量的江豚。
  因为水土保持的很好,长江的水量是非常稳定、非常充沛的,鄱阳湖、洞庭湖的面积都很大,甚至于大船都可以直接进入这两个大湖之中。
  另外,大明这边一直在对外移民,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了海外、关外等地区,这也减轻了这些地方的生态压力,这同样意味着,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再很长的时间内都可以保持的非常完好。
  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因素,有利于大明对湖广、江西等地发展的支持,疏通长江黄金河道,在湖广和江西沿江地区修建港口和码头。
  另外就是再修建铁路,水陆并行,湖广和江西两地是完全有可能可以和沿海地区相媲美的,拥有便捷的交通,再加上这两地本身人口众多,又是大明的富裕之地,湖广和江西的发展也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到时候,再修通往两广地区的铁路来,往北再往河南的铁路联通起来,那就可以成为交通中枢之地,发展就可以更快。
  除了铁路之外,就是大修公路。
  刘晋的这份计划之中,要修建联通大明每一个州府的公路,当然目前来说,这仅限于大明的本土地区。
  海外之地,地广人稀的,实在是没办法说修公路过去。
  像黄金洲这边,人口都集中在沿海的少数城镇地区,彼此相隔甚远,利用船只的往来反而更方便。
  还有澳洲这边,更是地广人稀,人口集中在少数的移民城镇地区,只要需要在这些地方修建水泥公路,加强彼此之前的联系和往来就可以。
  关键还是大明本土这边,这里的人口是最多的,同时各地之间的差异也是最大的,也是最需要交通的。
  在五年计划之中,修通公里连接大明的每一个州府,再进一步就是联通每一个县,对于很多偏远地区的乡镇来说,只要交通不便地区。
  刘晋的计划是将这些地区的人给全部迁移出去,黑土省这边有着广袤宽阔的平台黑土地,比起很多偏远的乡镇地区、穷苦地区来说,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些地方既然不适合生存,过的苦,那就全部迁移出去算了,留着这些地方当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也防止水土流失。
  像西南地区的很多地方,交通是非常的不便,修公路和铁路的投资都太大了,划不来,赶紧迁移出去算了,又不是没有土地,没有选择。
  当然现在最关键的是现在大明朝廷有的是银子,银子多到没地方花了,放在国库里面也是一堆铁疙瘩,还不如拿出来大搞基建,既可以搞好交通来,又可以带动大明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现在的大明是拥有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家底厚、资源足、又是新的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时期,自然是要抓住机会将基础给搞好了,带动各地均衡发展。
  不像后世,经过了百年的动乱和半殖民半封建的掠夺,整个国家的财富都已经被洗劫的干干净净,一穷二白的程度是完全超乎一般人想象的。
  当时甚至于连吃饭都是一个大问题,你还指望着怎么去好好的规划和发展?
  谈什么环境保护都扯淡,连饭都吃吧的情况下,什么都给弄得干干净净,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发展起来,也就只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一些地区了,没有办法说像刘晋这样,充分考虑各方的去均衡发展。


第1769章 天子不好当啊
  弘治皇帝一边看也是一边微微点头。
  相比起以前的那些大臣来,还是刘晋用的顺手,而且做事也更有规划性和前瞻性。
  如果是刘健当内阁首辅,那么他基本上根本就不会想着去搞什么基建之类的,顶了天也就是修下河堤防止黄河泛滥什么的。
  没办法说在站在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和层面,充分利用大明现在的有利形势来好好的规划整个国家的发展。
  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留在以前的那种天子垂拱而治、无为而治、仁义道德、以孝治国的理念和犯愁上,只是空谈;  至于说具体的该如何去治理好一个国家来,他们是很难拿出一个好的办法和方法来。
  就像以前,明知道国库空虚,他们也是始终拿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之中,除了多征税之外就是节流了;  而征税在他们的印象之中往往就是民不聊生;  至于节流;  那也是天子节流,和他们这些当臣子的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
  故而有问题,他们也是无法解决,或者是根本就无法站在更高的层次,更长远的角度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们所能够做的就是祖制、祖制,又或者是就如同八股文一般,在四书五经之中寻找治国之道。
  刘晋就不一样了,总是能够想出好的办法来解决眼下的问题,又能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以及整個大明利益的层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刘晋从来都不会劝弘治皇帝要勤俭节约什么的,甚至于刘晋还觉得弘治皇帝应该要注意休息,所以早朝要推迟,每周只上五天班,节假日要多放假什么的。
  不仅仅天子,整个大明上下都应该是如此,人人都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所以才有了大明的休沐法典。
  同时刘晋也是知道天子的事情多,所以内阁在奏疏的审理上,将那些拍马屁、问好之类的奏疏统统打回去;  将这一类官员贬到偏远地区去当官,天天问好、拍马屁什么的,你不累,天子都累了。
  还有那些卖弄自己才华的,本来百来字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非要写个几千字,又长又臭,懒婆娘的裹脚布一般,纯粹就是浪费内阁大臣和天子的事情。
  像明朝有一个刑部主事官员茹太素给朱元璋上了一个奏疏,朱元璋让人去读这个奏疏,整整读了三个小时还不到一半,关键是还没有到正题上面,该说你文采好呢,还是说你文采号呢。
  这一类官员,那也是必须要贬斥的,该贬就贬,该骂就骂,浪费内阁大臣和天子的时间;  这不是浪费整个大明的宝贵财富嘛。
  所以刘晋进入内阁之后,朝廷上下的奏疏数量就以可怕的速度锐减;  以前的时候,弘治皇帝一天要批上千的奏疏,多的时候甚至于有几千。
  这些奏疏基本上都垃圾,官员们拍马屁、问安的,互相检举打小报告的、弹劾官员的、让弘治皇帝勤俭节约的、提醒弘治皇帝纳嫔妃的、还有写诗词给皇帝欣赏想借此获得提拔升迁的、还有一些即便是没事做也要来皇帝面前打卡的,比如有些官员实在是没什么可奏的就写自己管辖内有妇人拾金不昧、有百岁老人什么之类的。
  这一点明朝可能相对还好一些,因为明朝的文人们有时候讲究一个风骨二字,有些拍马屁的奏疏实在是不能多写,不然会被其他官员笑话的。
  但是在螨清的时候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各种各样的拍马屁的奏疏多如牛毛,以至于雍正皇帝每天最多的时候要看7000多道奏疏,批阅的字数超过起点最牛的读者了。
  在我们看来,奏疏这样重要的东西,那肯定都是设计到国家大事的,谈论的也应该军国政务之类的大事。
  但事实上,奏疏往往都是变成了拍马屁、问安、互相检举打小报告,变成了官员们在皇帝这里打卡的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