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镇海王-第1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求陛下及朝中诸公重新再三考虑此事!”
工部尚书杨一清将孙槃发来的电报递给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仔细的看了起来,电报之中孙槃、丘野等人详细的讲述了蜀道的艰难,讲述了修筑铁路所需要面对的困难,认为在这样的地方修筑铁路,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而且即便是可以修筑铁路; 其花费恐怕也会非常巨大,根本就是用银子铺出一条铁路出来,对朝廷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同时也是在电报之中直言,只有亲自走一趟才会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绝对不是什么夸张的形容词,而是真真切切的非常艰难,即便是靠走路都已经难如登天了,更何况是要修筑铁路; 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你们都看看吧。”
弘治皇帝看完,随即将电报命人拿给刘晋、王守仁、佀钟、韩文他们来看。
刘晋结果电报,仔细的看了起来,看完之后也是默不作声,将电报又递给佀钟、王守仁他们看。
蜀道难,我又岂会不知道?
还说亲自走一趟,我又不是没去过云贵川这些地方,山川险峻、地势起伏极大,这些我都是知道的,也正是因为清楚的知道蜀道难,也清楚的知道天府之国对外交通的不便,所以才力主要修建这样的一条铁路。
天府之地如果能够打通对外交通的脉络,那么大明的整个西南都可以变的富裕、稳定起来,就像后世; 伴随着成都的崛起和迅猛的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以四川成都为中心,迅猛的发展起来。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以前的时候,出川外出务工的人非常多,但是随着四川、成都的发展,外出务工的人大量的减少,大家在四川都可以找到工作,整个西南也是发展的极其迅猛。
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重要性对于整个大明了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四川盆地搞好了,那也是一个超级大粮仓,是一个鱼米之乡。
现在的四川,人口都非常多,根据大明户部的人口普查,四川这边的人口数量超过800万人了,绝对是一個人口大省。
但是因为四川的交通极其的不便,故而四川的人口没有办法像其他省一样大规模的迁移到关外、海外去,只能够继续窝在四川,导致四川这边的人地矛盾依然非常的尖锐,大量的士绅地主等等占据着大量的土地,真正耕种的农民却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生活困苦。
又没有办法像其它地方的人去大城市里面务工; 故而云贵川这几个地方; 现在已经可以说是大明最穷苦的地方了。
这里的交通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人出不去,外面的又进不来。
大明其它地方的工厂、作坊、商行等等都已经在起飞了,发展的极其迅猛,但是四川这边呢,发展的非常缓慢,因为外面的机器很难运输进来,懂技术的人又不愿意来四川这里。
因为到哪里谋生都可以,日子都可以过的相当不错,没必要去四川这里吃苦受累。
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四川对外的货物、信息往来都非常的慢、非常的少,发展自然而然会滞后,甚至于都比不上很多新纳入大明的疆土。
铁路肯定是要修的,修通了铁路就打通了四川发展的脉络。
四川大量的多余人口可以源源不断的迁移到海外、关外各省去,四川本身也是可以迅猛的发展。
四川的发展,同样也是可以的带动云贵川渝地区的发展,成都如果可以成为和天津、淞沪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自然而然就可以吸引大量云贵川地区的人前去成都这边工作、生活、定居。
难,肯定难!
但并非真的就无法修建,内燃机都出来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器械、机器也都是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来。
开山挖洞,架桥铺路也是完全可以打通一条道路出来的,现在基建技术可是已经达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钢筋水泥的,又有各种各样机械设备的,刘晋才不相信,连一条通往四川的铁路都修不通。
其他人也是互相传递着将孙槃等人发来的电报给看完了,一个个也都在思索着。
“陛下,臣以为正是因为四川通往四川的道路非常的艰难,我们更应该要修建通往四川的铁路。”
“天府之国,四川盆地,这是一个不会属于江南的鱼米之乡,四川的人口超过800万,如此庞大的人口,如果修通铁路的话,完全可以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关外和海外去。”
“另外四川关系这个西南地区,如果修通铁路到四川,带动四川的发展,那么就可以稳定整个西南,不管是云贵的土司,还是乌斯藏地区的土司,只要四川稳定、繁荣,朝廷能够通过铁路迅速的调遣大军和粮草入川的话,他们都是翻不起任何的浪花。”
“这是朝廷为什么要不惜代价修筑长城铁路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四川,更是为了整个西南的稳定、发展。”
“至于说修筑铁路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臣以为是因为孙槃、丘野等人对于新型机械没有什么了解。”
“京城机械厂这边依靠内燃机技术,研究出来各种各样的新式机械,这些机械极大的提高了工程的效率,将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变成了可能。”
“另外,孙槃、丘野等人身为工部官员,不思进取,不学习和知悉新的工程基建技术,臣以为既然他们没有本事,那就换有本事的人去负责此事,长成铁路的修建,臣以为可以交给工程学院这边来负责,让他们来修筑这条铁路。”
刘晋第一个站出来,阐明修筑铁路的重要性,同时也是直言孙槃、丘野他们这些工部官员思想陈旧、见识少,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看看钟藩就不一样了,在治理长江这一块做的就很不错的,大量的利用各种各样的新式工程机械,修筑荆江大堤都修的如火如荼。
到了孙槃、丘野这边的时候,他们竟然说修筑铁路有困难,是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还要天子再三考虑此事,还暗暗的隐喻自己没有走过蜀道,不知道蜀道的艰难。
“陛下,臣以为刘公所言有理。”
“现在运输方面有汽车来运输,挖掘方面有挖掘机和推土机,即便是遇到了岩石之类的,也可以使用钻孔机、还可以使用炸药来开山凿石,各种各样的工程机械都非常的多,效率也是非常高。”
“工部左侍郎钟藩来电就详细的说明了在湖广荆江修筑荆江大堤的事情,电报之中重点强调了工程机械的强大,以前修筑大堤可能需要十万人来修筑,但是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工程机械。”
“有个几千人就足够了,而且修建的速度比起以前十万人肩扛手提的速度还要更快,预计今年年底的时候就可以将荆江大堤给全部修好,让荆江北岸成为一片良田沃野。”
“四川的蜀道确实是非常难,但我相信以我们现有的技术以及各种各样的工程机械,完全是可以修筑一条铁路通往四川的,甚至于在未来还可以修筑从四川到重庆、湖广,四川到云南、云贵、广西等地的铁路。”
王守仁也是跟着开口道。
他当初为了看看机械的效率,可是特意创办了彩云纺织厂,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明最大的纺织厂,以生产成衣畅销全球而闻名,一年赚的银子有上万两。
所以他对机械也是花了一番的功夫去好好的研究,甚至机械的强大和高效,同时以前又负责修建南京长江大桥,见识过大量工程机械的效率,在长江上都能够修建大桥出来,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无非就是开山凿石,无非就是架桥挖洞嘛,用人力来做的话,可能确实是不可能,但是用机械来的话,完全是有可能的。
“陛下,刘公和王公所言有理,臣也以为既然孙槃和丘野他们觉得不可能,无法完成,那我们就应该换有本事、能完成此项任务的人去做此事。”
“长成铁路,关系我大明的长治久安,关系我大明对西南的稳定和发展,岂能因为有困难就退缩。”
佀钟也是跟着说道,这个孙槃,还说让我们重新再三的考虑,我们是经过了再三的考虑之后才做出这个决策的,不然你以为为什么要修长成铁路?
现在大明的局势非常好,要钱有钱,又非常的稳定,大家的心也比较齐,都在想着搞好建设,治理好国家来,不趁着这个时间去修这个铁路,以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故。
难道说要等到以后朝廷没钱?
朝局动荡了?
还是说等到朝野党争不断的时候再来修?
第1786章 川人的渴望
当朝堂之上在商量着换人负责修建长成铁路的时候,四川这里,各种各样的消息也是早已经在四川这边传开。
起先是让整个四川人都兴奋无比的好消息,朝堂要出重资修筑一条从陕西长安府经汉中、广元到成都的铁路。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四川都沸腾起来,几乎是人人都在奔走相告,不断的互相传递这个好消息。
川人太渴望能够有一条便捷的出川之道了。
当京津地区、淞沪等地的工厂、作坊迅猛发展的时候,当其它地方的人一个月都能够赚好几两银子的时候,四川这里,大家依然还非常的穷苦,依然只能够在田里面辛苦的劳作,只为了果腹的粮食。
当其它地方的人在大规模移民的时候,在辽东、河中、中亚、南洋、黄金洲、澳洲等地过上富足生活的时候。
四川人却是只能够从报纸上看着,眼睛都是红,羡慕嫉妒。
当其它地方的人坐上了火车,开车走上了宽敞的水泥公路的时候,四川这边知道现在,都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也没有一辆汽车,因为这里的交通实在是太闭塞了,往来实在是太难了。
当朝廷要修建铁路到四川的消息一传开,整个四川都沸腾了,人人都在兴奋的讨论着这个事情。
有的人甚至于都规划好了,以后要移民出去,去辽东、去河中,甚至于去黑土省都可以,只要土地就可以了。
还有的人也是想着以后去京津地区打工,或者是去长安、开封都可以,听说外面去工厂里面上班,随随便便一个月也能够有五六两银子。
还有的人都已经在规划着以后是不是可以出去做一些生意什么的,将四川这里的好东西运出去卖,将外面的好货运进来。
人人都在期待,期待着铁路的动工修建。
朝廷这边的速度也是很快,不久就派遣了工部右侍郎孙槃带着一支队伍前来考察修筑铁路的事情,这让四川人更是兴奋,都眼巴巴的期待着。
然而,最近却是传了一个坏消息。
孙槃、丘野等人走了一遍蜀道之后,竟然向朝廷这边上书建议取消这个修筑铁路的计划,认为修筑铁路到四川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消息传到四川这边,顿时就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打在了四川人的头上。
盼星星盼月亮的,到最后竟然盼来了这样的消息,这可是让四川人愤怒起来。
“杨公~”
成都杨廷和的府上,四川众多的官员、士绅们齐刷刷的来到了杨廷和的府上,找杨廷和来出面。
杨廷和是朱厚照的老师,不过朱厚照不喜欢学传统的这些东西,再加上后来刘晋的出现,杨廷和也是被弘治皇帝下令卷铺盖回家养老去了。
历史上的杨廷和可是因为自身是朱厚照老师的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