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14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弘治皇帝坐在其中的一辆汽车上面,饶有兴趣的看着窗外的景色。
  这条大明最早的水泥公路,修建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
  如果放在后世,20年的水泥路估计着早就已经烂的不行,后世的豆腐渣工程,别说是20年了,就是下一场雨就可以让新修的道路变的坑坑洼洼;  很多时候都只是表面糊了一层水泥皮子,地下的沙土都没有夯实。
  但是在大明这里;  工程质量往往是跟性命挂钩的,从朱元璋制定出严格的工程管理办法和追责制度之后,工程质量就相当的严格。
  修建道路的工人、工程师、所用的材料、那个工厂生产的等等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要刻在道路上面的,要专门立碑来详细记录这些事情。
  一旦这个道路出了问题,到时候官府这边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追责,极其讨厌豆腐渣工程的朱元璋,在这方面非常的严,动不动都是丢脑袋的。
  这条修建了近20年的水泥道路,它的质量依然非常的好。
  道路上竟然没有一丝的坑坑洼洼和破损的地方,道路中间和两边的绿化带,经过多年来的生长,种植的树木也都已经变成了参天大树,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休息的阴凉之所。
  得益于大明这些年来的迅猛发展,水泥道路所带来的便捷交通和大量的客源,道路的两边到处都是一排排的房屋,各种各样的客栈、茶楼、饭店之类的是随处可见,生意也是相当的火红。
  因为这条道路上面的人流量非常大。
  不仅仅有快速往来的汽车、四轮马车,自行车等等,连走路的行人都非常的多,这条贯穿大明最繁华的两个城市的道路,它每天通行的人次都要达到几十万人次。
  源源不断庞大的人流量给道路两边的小店带来了滚滚的生意,累了要坐下来歇息下,喝杯茶水什么的,饿了要吃些饭菜什么的,累了、困了,晚上了也需要客栈住一晚什么的。
  这条道路养活了沿途地区成千上万的人。
  也是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房屋修建在道路的两边,离道路更近一些,交通更加的方便,同时也是能够顺带着做点小生意什么的。
  “这树都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
  “这道路的两边也是房屋成群,商店云集啊。”
  “当年朕去天津的时候,这两边的这些树木啊,还都只有一点点高,道路两边都很少能够看到村庄什么的。”
  弘治皇帝是看的津津有味,仔细的想一想,自己似乎已经好像有好些年没有出来走一走,看一看了,上次去天津都还是在弘治十几年的时候吧。
  “陛下,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这条京津水泥公路联通的是我大明最繁华的京城和天津两座城市,每天通过这条道路往来的人都不知道有多少。”
  “这交通便捷,又可以做点生意什么的,自然而然也就会吸引大量的人在道路两边安家落户了。”
  和弘治皇帝同乘一车的刘晋也是笑着回道。
  “是啊,要想富先修路!”
  “看看这两边的房屋,一栋栋都修的很漂亮,再想想以前,我大明百姓的房屋,还都是那种土房子,破破烂烂的。”
  “现在看来,我大明的百姓是真的富裕起来了。”
  弘治皇帝深表赞同的点点头。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道路就是带动富裕的纽带,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道路就是活络经济的经脉,让各地之间的货物能够快速的不断流转。
  没有现在大力兴修起来的便捷交通,也就没有现在大明的繁荣鼎盛了。
  以前的时候,北方发生饥荒,想要运个粮食赈灾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北直隶基本上都已经无人种粮了,但是北直隶这边却不会缺粮。
  因为有铁路、有公路、有汽车的运输,分分钟都可以从辽东给你调粮过来。
  弘治皇帝太清楚交通的重要性了,这些年来,大明并不算没有发生灾荒。
  事实上因为大明这边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明的降水基本上都是南涝北旱或者是南旱北涝,很少说有风调雨顺的时候。
  干旱、洪涝、蝗灾几乎是每年都在上演,但是现在对于大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弱了。
  大明在各地大搞基建,其中的重点就是历朝历代都重视的河提、大坝、水库之类的,这些工程的存在极大的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现在大明的交通条件已经起来了,你河南大旱,我立即就可以从辽东、河中、西域、山东、南直隶、湖广等地给你调粮过来,粮食一家给你发个几百斤,够你吃到明年。
  玉米、番薯、土豆之类的再给你发几百斤,这东西便宜的很,又好种,产量又高,都没人要的东西了。
  再大的灾荒都架不住朝廷如此大手笔的赈灾,纵然是地里面干旱到颗粒无收,老百姓也是可以坐在家中悠闲的抱怨着几个月不下月。
  这放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但这就是大明现在的现状,自然灾害对大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甚至于已经到没有什么太大影响的地步了。
  种地人的百姓越来越少,大量的人口都迁移出去了,剩下的人当中又有大量的人进入了工厂、作坊之中工作,工厂和作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就更小了。
  所以搞基建的事情,弘治皇帝历来都是极其的重视和支持的。
  纵然是修往四川的铁路要耗费数亿的庞大资金,弘治皇帝也是要修的,因为四川的铁路一旦通了,那就等于是打通了西南地区的命脉了,受益的可是整个云贵川地区。
  纵然是疏通长江河道,在长江流域地区大建港口、码头,大修堤坝,修建长江大桥之类的,耗资巨大。
  弘治皇帝依然也是要修的,因为长江航运一旦发挥出来,受益的湖广、江西就可以起飞了,到时候就可以形成沿长江带经济了,这些地方发力了,大明南方就可以起飞了。
  基础建设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对于基建还刚刚开始的大明来说更是如此了,道路所到之处,沿途的百姓都可以跟着富裕、发展起来。
  弘治皇帝感叹不已,同时内心之中还是有一点点的小成就,自己这些年励精图治总算是有了结果和回报。
  看看沿途的房子,看看大明老百姓的生活,这比起以前来那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了,大明人现在是真的富裕起来了,尤其这京津地区的老百姓,单单是看这房屋就能够看得出来,都过上好日子了。


第1826章 天津的繁华
  天津十里商行,弘治皇帝和刘晋两个穿着普通的衣服,手里面拿着扇子,犹如文人雅士一般,非常随意的行走在这条天津现在最为有名的街道。
  十里商行是整个天津商行最云集的地方,整个街道的两边,一栋栋大楼伫立;  每一栋大楼都是一家商行。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大明大江南北几乎所有有名有姓的商行,只要是有实力的商行,几乎都会在这里设置一个办事点。
  甚至于不仅仅是大明的商行,倭国、朝鲜、暹罗这些藩属国的大商行也是在这里开设了分行,西班牙、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埃及等也是在这里设有办事处,宁国、楚国、西洋联合商行、南非殖民地等藩国、殖民地也同样在这里设置了办事处。
  可以说;  在这一条街道这里,几乎可以找到全球范围内有实力的商行;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来到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一种商品。
  这里每天交易的买卖都是用亿两白银来计算的。
  放在后世来说,这里就等于是大明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中心,得益于无线电技术的突破,这里商行之间的买卖和交易就更加的便捷。
  极有可能地中海的奴隶买卖,双方之间就是在这里谈成的;西非这边的海战,双方所需要的粮食、布匹之类的也都是在这里谈拢购买的。
  这里几乎是掌控了大明的经济中心、乃至是全球的经济中心,全球范围内的大额交易和买卖,几乎都是在这里谈成的。
  时代在变。
  以前那种需要面对面带着货物和金银谈买卖的时代已经逐渐的远去,在这里设置一个办事处或者是干脆将总部设置在这里。
  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和任何的买家、卖家去谈任何的生意,甚至于你都不需要带金银来谈,因为大明第一银行在这里就设有一個大型分行,专门为各大商行提供转账的服务。
  资金的往来使用大明第一银行的转账服务即快速又方便,关键是还非常的安全,钱财和金银都不外露;  这极大的便捷了商贸的往来。
  “啧啧,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十里商行啊,果然名不虚传啊,这来来往往的可都是汽车啊;  还都是奔驰汽车,真是有钱啊!”
  弘治皇帝看着眼前的十里商行,这条街道很长,说十里并没有丝毫夸张的意思,而是真的有十里,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
  道路非常的宽敞,双向十六车道的设计,宽敞无比,道路两边的一栋栋大楼装饰的也是极其的富丽堂皇,全景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栋栋大楼的门口这里,牌面是一个比一个大,大狮子坐镇,两排站立笔直的迎客伙计,穿着统一的制服,站得笔直,每当有汽车来的时候,立即就满脸笑容的上前去迎接。
  每一栋大楼的墙体上都有着醒目的标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某某商行,同时传承自海上的传统;  大楼的顶部都还高高的竖立起多面旗帜。
  大明帝国的龙旗、商行的旗帜,还有商行东家家族的族徽之类的,又或者是一些藩国、殖民地的标志、旗帜什么的。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商行是什么商行,是那个家族的又或者是那个藩国、藩属国之类的。
  站在十里商行看过去的时候,那感觉就非常不一样了,随处可见的旗帜,还有一个个商行的巨大字眼,来来往往的车辆,还有进进出出衣着不凡的商人、资本家、工厂主之类的。
  “陛下,这十里商行几乎云集了全球范围内最有实力的商行、工厂之类的办事处,在这里可以谈成任何的买卖。”
  “可以说这里是我大明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中心,每天这里成交的买卖金额估计着都要用亿两白银来计算。”
  刘晋笑着说道:“这些商行,在天津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商行数量都超过了500家,其中大部分的市值都超过了1000万两白银。”
  “超过1亿两白银市值的商行也是有十几家,另外还有大量的商行根本就没有上市,但是自身的实力非常的强大。”
  “我大明每年在这里收到的税银就超过1亿两白银!”
  “啧啧,看来我大明是真的富了啊,这动不动都上亿两白银了,以前的时候,国库一年也才不过300万两银子而已。”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笑着感叹。
  想想以前的日子,那真不是皇帝过的日子,国库一年才300万两银子,要放到整个庞大的帝国上,那是毛毛雨、杯水车薪,连用来玩过家家都不够的。
  再看看现在,仅仅只是这一条十里商行而已,每年都可以收到上亿两的白银,这放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
  “走吧,去天津港所看看。”
  弘治皇帝微微摇头,大明的商贸发展的是真的快。
  想了想决定去天津港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