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15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晋一走,内阁就剩下王守仁和韩文了,按照以往的惯例,肯定是要再提拔一个大臣入阁补充的。
  能够入阁的大臣一般都是六部尚书侍郎这个级别了,像杨一清,蒋冕,钟藩,杨廷和,毛纪都是完全是完全有资格入内阁的。
  杨一清,蒋冕,钟藩,毛纪本身就已经是六部尚书级别了,杨廷和因为四川修铁路的时候,弘治皇帝去了一趟四川,觉得他还是很不错,有能力的,于是又将他重新提拔重用起来,现在也已经是礼部尚书。
  杨廷和的能力是母庸置疑的,也是一个能臣,以前给朱厚照当老师,本来按照历史轨迹,朱厚照一上位没多久,他就当内阁首辅了。
  只是刘晋这个穿越者扇动的翅膀让他被弘治皇帝给凉回四川老家多年,要不是修铁路的时候,弘治皇帝去了一趟四川,估计着他这一辈子都可能还要被晾着了。
  弘治皇帝去了四川一趟,想起了以前的很多事情,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对待朱厚照的老师,当初给朱厚照选老师的时候也是自己精挑细选的。
  大明太子的老师,他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将来太子的班底,选有才能的老师就非常重要了。
  事实上弘治皇帝这一点上还是选对了,这个杨廷和的能力非常强,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正徳朝朱厚照虽然胡闹,但也一直都没有出什么太大的事情,即便是朱厚照突然的驾崩了,朝野在他的努力下也是稳住了。
  对于谁入阁的事情,朝野上下的大臣们也是争论不休起来。
  按照以往的惯例,首先自然是由吏部尚书拟定一个推荐的名单人选出来,然后交给弘治皇帝这边定夺,当然天子也可以直接自己任命大臣入内阁,像刘晋就是弘治皇帝直接任命提拔入内阁的。
  一般来说前者因为是大臣们商量推荐的,故而必然是威望较高,大家也更信服,当了内阁阁老之后,说话也更有分量,支持的大臣会比较多一些。
  后者相对来说就更没有威望,也无法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往往做事的时候,处处都会受到掣肘。
  当然,最终还是要看人,像刘晋本身威望就足够高了,分量又足够了,他入内阁大家也是服气的。
  毕竟刘晋是状元,翰林院里修过书,又在军中带过兵,还主持过税务改革,当了户部尚书,后来当吏部尚书又推行吏治改革,实行考核制度等等。
  所以刘晋入内阁大家意见并不大,尽管是弘治皇帝钦点的,但一样有威望,一样有话语权,关键是入内阁之后,刘晋依然掌管着吏部,手握大权。
  当时内阁的刘健和李东阳,一个年事已高,一个身体不好,事情都是刘晋在做,故而大家都清楚刘晋未来是要当首辅,手握大权的。
  现在推荐谁来入阁的事情,朝野上下也是争论不休。
  有人觉得该让钟藩入阁,这钟藩是改革派的官员,是刘晋一手提拔上来的,他入阁自然是改革派官员最希望看到的。
  王守仁和韩文也算是改革派的官员,和传统只谈仁义道德,勤俭节约的老旧官员是完全不同的,做事喜欢用数据来说话。
  这得到了很多地方官员的支持,因为治理一方,只要好好的去干,多修道路水库堤坝,鼓励生育,多办学校,重视税收,工业什么的,政绩还是很容易就出来的。
  也就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朝中很多的官员都是这样提拔上来的,钟藩就是代表人物。
  当正因为钟藩是改革派的人,所以自然也是遭到了老旧派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更支持杨一清,杨廷和入内阁。
  刘晋的存在,一直压的这些老旧派官员抬不起头来,好不容易等到刘晋走了,自然是要赶紧推举自己老旧派官员上去,这样大家才更有希望,更有话语权,不会被改革派官员给死死的压着。
  双方之间因为这事情也算吵闹的不可开交,一连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因为这件事情早朝就没有安静过。
  已经清静多年的弘治皇帝也是突然间就感觉彷佛是回到了以前的时候,以前的时候也是如此,朝野上下的大臣们为了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吵闹不休,无休无止的吵闹下去。
  早朝成了吵闹的菜市场而不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真正重要的军国大事反而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各种各样的小事确实闹的满天飞。
  这也是政治斗争的一个特点了。
  政治的斗争,权力的斗争始终是贯穿人类发展的历史,不会因为谁而发生任何的改变,只有在少数的时期,这种斗争表现的比较温和,平静,大部分的时候,权力的斗争和争夺都是极为残酷而猛烈的。
  谁都想要往上爬,谁都想要掌握更多的权力,更何况又还涉及到党派,治国理念的争斗,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吵闹起来。


第2010章 荣归故里
  京城的事情刘晋完全的撇下了,不管也不问,也懒的去管这些事情,地球少了谁都是一样要转的。
  大明没有了刘晋,它还是大明,所以在其位的时候尽心尽力的去做自己的事情来,不再其位的时候就不要再去操心这些事情,活在当下或许是后世之人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刘晋穿越过来的一大特点了。
  京城通往辽东的水泥马路上面,几十辆黑色奔驰汽车急速的行驶着,其中一辆车内刘晋透过车窗看向外面。
  自己已经有20多年没有回家乡了,也不知道家乡现在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
  仔细的想一想,自己自从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就一直是在京城,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天津了,虽然自己的家乡昌黎县离京津地区也是非常的近,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回去过一次。
  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本身是穿越者,对昌黎县的老家并无什么太深的感情,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其次是自从刘晋高中之后就将母亲接到了京城,家乡也没有值得挂念的人,自身又一直都很忙,忙着朝野的事情,忙着麾下产业的事情。
  这就更没有时间回家乡了,这一晃就是20多年的时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时此刻,刘晋就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离开的时间太久了,20多年的时间,这整整都是一代人了。
  汽车在不断的行驶,早已经进入了昌黎县的范围。
  作为刘晋的家乡,昌黎县也算是跟着享受到了诸多的好处,在水泥公路才刚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昌黎县这里就早早的修建起水泥公路了,交通极其的便捷。
  后来朝廷修天津通往辽东的铁路,这铁路也是从昌黎县这边经过了,铁路公路都有,再加上离京津地区很近,故而也算是最早享受到大明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红利的地方。
  此时此刻,道路的两边能够看到一个个漂亮的村庄,这些村庄的房子都建的极为漂亮,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三层房屋,外面粉的雪白,有些还贴了瓷砖。
  村庄里面的道路也都是已经用水泥进行了硬化,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并且还能够看到不少的汽车停放在门口,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样子,汽车的普及率竟然还相当的高,至于摩托车,那更是随处可见,非常的多了。
  很显然,这里的人生活水平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也是极高的,要不然昂贵的汽车,摩托车是不可能如此普及的。
  同时也偶尔能够看到在一些大的村庄旁边,竟然还有足球场。
  足球早已经风靡大明各地了,甚至于都已经传到了全球各地,在大明足球现在是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了。
  连这种村庄里面都能够看到足球场,可以看到很多的大人带着孩童在里面踢球,足见足球的风靡程度了,也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生活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大家有闲情逸致的去踢踢球。
  “大明发展了20多年,从全世界掠夺了不知道多少的财富和资源,也终于是让我们大明人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了。”
  看到这样的一幕,刘晋也是笑了起来,觉得非常的欣慰。
  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和付出,最终还不是为了自己深爱的这片土地,深以为傲的这个伟大古老的民族。
  想想后世,尽管社会已经发展起来,我们富裕强大起来,但是底子太薄了,发展又落后,起步晚,终究来说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如人的地方。
  其中最大的一个地方就是老百姓过的比较累,工作时间长,休息的时间少,工资收入有限,内卷极为的严重。
  再加上人口众多,大量的集中在城市之中结果就是兴百姓也苦,也累。
  反观同时期的欧美人,他们因为历史上的殖民掠夺,科技和工业的领先优势,这小日子就过的非常的舒坦。
  工作时间短,社会福利好,收入高,生活相对来说就轻松多了,纵然躺着也都可以过得轻轻松松,舒舒服服。
  现在的大明倒也是已经慢慢的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了。
  尤其是相比起同时期全世界其它的地方来,大明的发展,大明人所过的生活,绝对是最好的。
  当大明的老百姓都已经开始购买汽车,乘坐火车出行,用上电灯的时候,世界上其它的地方,大部分的地方依然还是非常的落后。
  道路依然还是泥土路,出行基本上靠走路,晚上基本上都是早早的就睡了,根本就无法想象电灯汽车火车这些的车这些的存在。
  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都在为果腹而忙碌奔波,累死累活。
  相比之下,大明人现在的生活才叫生活。
  喜欢我就去城里面打工上班,轻松养活一家人,如果不喜欢了,也可以选择移民出去当地主老财,种种地的日子也是很不错的,收入又不差,也没有什么压力。
  城里人也不会说是歧视农村人,因为你可能还没有他们的收入多,种地的现在过的可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在辽东,河中,黑土省,南洋,黄金洲这些地方,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几千亩的良田,有自己的农场养殖场什么的。
  家里面除了正妻之外,基本上都还会有几个小妾,不仅仅给自己生孩子开枝散叶,而且也还可以给家里面干活。
  轻轻松松就养活一大家子,日子舒服,根本就不是城里面的打工仔能够相比的。
  这个时代的大明人有太多,太多的选择,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完全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本被死死的捆绑在哪一亩三分地上面,一年到尾累死累活的种地连肚子都吃不饱。
  车队不断的前进,沿途还能看到大量的工厂,作坊,这些都是从京津地区外溢出来的。
  交通和运输便捷了,工厂和作坊自然是会慢慢的外溢到土地更便宜的地方去,现在京津地区的土地可是太贵了,再慢慢的将一些工厂作坊逼到周围的地区去。
  昌黎县外十里地秋风亭这里,永平府以及昌黎县的诸多官员,乡绅,工厂主,商行主等等有头有脸人基本上都已经到齐了。
  刘晋要回自己的家乡丁忧守孝,这是刘晋20多年来第一次回家乡,这可是把大家给激动坏了,故而大家合计了一番之后,也是决定在这秋风亭这里迎接刘晋。
  刘晋是辽国公,又是内阁首辅,更是天子身边的红人,跟刘晋搞好关系了,这平步青云就指日可待了。
  至于那些有头有脸的士绅们,那更是巴不得能够和刘晋攀上关系了,这家里面的孩子要做官,家族的生意等等,这些如果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