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镇海王-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间在慢慢的过去,一转眼会试考试就结束了。
贡院的门口,士子们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走了出来,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互相抱怨李东阳这个变态,竟然出如此变态的题目。
大家互相一番讨论,很快就有人忍不住痛哭起来,痛苦的发现自己竟然解错了题,三年的时间算是白费了,辛辛苦苦来京城赶考又是白来一趟。
“恩师~”
黄锦泉和童源同时来到刘晋的身边,见刘晋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忍不住发自内心的喊道,前年在望月楼上面的对赌,拜了便宜师父,没想到竟然可以让自己两人金榜题名,这个师父拜的简直太值了。
“嗯~”
刘晋笑了笑点点头,正准备回去就看到了唐伯虎、伦文叙、丰熙、刘龙、孙绪等人朝自己走了过来。
“刘兄~”
“唐兄~”
众人彼此一番称兄道弟,接着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开始讨论起来。
“刘兄,不知道你考的如何?”
唐寅此时的张狂气焰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消失了很多。
“还行吧~”
刘晋笑着说道。
“恐怕这次刘兄要赢了~”
唐寅一听,顿时就苦笑着说道,他自己很清楚,他这一次没有考好,这题实在是太难了,他虽然写出了一篇八股文,不过却是非常的不满意,心中就知道,自己要输了。
“哦?”
“唐兄谦虚了,还没有放榜,一切都尚未可知,更何况还有殿试呢,殿试过后才知道。”
刘晋看唐寅的样子,顿时就笑着说道。
此时的唐寅有点像后世高考考砸了的学霸,进考场时信心满满,目标是清华北大,出了考场整个人都跟霜打的茄子一般。
其他人看到唐寅的样子,顿时也是微微有些惊讶,这个唐寅开考前不是狂的要死,现在竟然也有谦虚的时候,还真是让人想不到啊。
会试过后,整个京城的人都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
下注的人太多了,尽管会试放榜还不能知道结果,以唐寅和刘晋的才华,通过会试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意外,毕竟历史上实在是有太多、太多有名的大才子折戟科场了,多刘晋和唐寅两个人也不算什么。
等到了会试放榜的时候,放榜的地方早就已经人山人海,闲着没事的人太多了,几乎挤满了放榜的地方。
不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刘晋和唐寅都上榜了,但都是二甲,刘晋二甲第六,唐寅二甲第十七,会试的第一名出乎所有的人意料之外,竟然是来自广东的伦文叙,顿时一下子,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伦文叙的大名。
能够力压群雄拿下会试第一名,特别是连刘晋和唐寅两个人考的名次都不高的情况下,他竟然能够拿下会试第一,顿时整个京城的人都想要认识下这个广东怪才。
“一门三进士~”
不过很快,众人又发现了一个谈点,刘晋不仅仅自己中了进士,连门下的两个门生也一起中了进士,而且也全部都是二甲。
一门三进士,顿时整个京城的人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会试是何等之难,他一门三个人参加考试,竟然三个人全部都中了进士,顿时无数的人都忍不住改换门庭,想着是不是可以改拜刘晋为师。
对于刘晋,大家又忍不住再次叹服,这高人子弟就是高人子弟,自己牛叉就算了,连带着门下的两个门生都如此厉害,师徒三人去年的时候也是一起乡试,一门三举人,今年更牛叉了,一门三进士了,足以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当然了,大家讨论过后,又是焦急的等待起来,按照刘晋和唐寅的对比约定,两个人比的是最终殿试过后的名次,毕竟两个人都是心高气傲,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如果仅仅只是比一比会试的名次,岂不是显得很调身份,显得没有自信。
这一次,因为程敏政提前就因为官仓失窃案下了大狱,唐寅也没有去拜访老乡之类的,至于刘晋,他一直都宅在家里,所以也就没有了历史上的鬻题案,殿试也就得以按照以往的时间准时开始。
第340章 殿试
京城皇宫高大才城门口,刘晋和众多的士子站在一起,正在等待入宫参加殿试。
尽管刘晋也是进过一次皇宫的,不过那一次仅仅是朱厚照带进去的,身份也仅仅只是一介草民,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
他是今科士子,来皇宫之中参加殿试,不管殿试考的好不好,按照以往的惯例,刘晋都算是买入了大明的官僚阶层。
如果殿试考得好,能够考到前面几名的话,接下来就是进翰林院,翰林院待几年就可以青云直上,不出意外基本上都能够到六部九卿的级别。
当然如果考的中游,不算太好,进不了翰林院,那也是可以供职于六部,妥妥的京官,成为某部主事之类的官员,一般来说也属于前途无量的地方了,当然,没有进翰林的话,未来升职空间会有所限制,非翰林不能入内阁,这也基本上算是不成文的规定了。
如果考的很不好,进的二甲末尾或者三甲榜单的话,那也不用担心,至少也是能够有机会成为外派到地方做官。
尽管一开始起点比较低,可能是个八品、九品的小官,但是一般升职都很快,稍微干上几年都能够升职做县令什么的,县令再干上一些年,又能够很快升职。
总的来说,只要能够通过会试参加殿试成为天子门生,那都是前途无量,特别是靠一甲和二甲靠前的这些。
先是去翰林院呆个两三年的事情,几十个人或者是几百个人一起修书、编书之类的,又或者是去东宫詹事府正字、校字什么的,都是一些清职,一旦有空位出来,立即就可以实缺,升职超级快的那种,很多人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能够升到六部侍郎、尚书的位置。
三年考一次的科举考试,从整个大明录取的进士也就是一百多个,自然一个个都宝贵的很,也都前途无量,明朝历史上一个个大名鼎鼎的文臣,也都是从这科举考试里面选出来的。
所以此时,在刘晋身边的同科进士们,一个个都意气风发,面带春风,从一介书童慢慢的走到了今天,每一个人都为此吃过了无数的苦。
现在也总算苦尽甘来,成功的实现了鲤鱼跃龙门,实现了读书人最高的理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父亲,您看到了吗?”
唐寅身穿一身崭新的士子服,看着前面一群又一群不断往里面走的朝中大臣,在内心里面忍不住向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问道。
唐寅的家境并不算好,他父亲经营着一家小酒馆,家道算是落败了,所以他的父亲从小到大对他的要求就非常高,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唐寅的家族曾经其实非常的辉煌,他的始祖为唐辉,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的孙子唐瑶是晋昌太守,在其后唐瑶的儿子唐褒因功劳被封为晋昌公。
后面唐褒的孙子唐俭跟随唐太宗起兵,封为莒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由此可见他们唐家曾经也是牛过的,都有人封国公,显赫至极。
奇*书*网*w*w*w*。*q*i*s*u*w*a*n*g*。*c*o*m
不过到了宋朝的时候,唐家就没有出国多少牛人,只是出了御史、兵部车架之类的小官,当好歹也是官宦之家。
到了明朝的时候,唐家就算是彻底的衰败了,没有再出过什么能人,也没有人再当官,出将什么的。
因为这样的缘故,他的父亲就对唐寅要求非常严,唐寅从小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学什么都特别快。
前几年,唐寅的父亲、母亲、原配和儿子等等相继离开,这对唐寅打击很大,所以也是寄希望于科举考试能够振兴自己家族。
现在他终于如愿的考上了进士,实现了他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
“终于考上了~”
和唐寅差不多,年轻的王守仁同学此时也是感慨万千,他的父亲是状元,他可以说生而不凡,他妈怀他怀了十四个月才生,她妈生他之前梦见了天神衣斐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所以王守仁一开始是叫王云的。
简单的说就是他出身牛叉,出生的时候又跟圣人出世一般,有天降祥瑞,牛叉的不行。
他也确实是年少有为,十二岁开始读私塾,十五岁就屡次上书给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而且十五岁还敢满大明游历,甚至于还敢去塞外。
十八岁就开始学会格物,七天七夜格竹子的事情说的就是他了,年纪轻轻就已经考中了举人。
不过在会试这一关,他却是屡试不中,第一次考会试不中,李东阳就说他‘这次不中,下次科举必定中状元’。
但是他下次再考会试,还是不中,顿时整个人就觉得压力山大了,自己的父亲是状元,又被李东阳这样的大佬说是状元之才,却两次都没有考上,以至于被人笑话。
现在,他今年刚刚好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考中,整个人也是松了口气,不至于再被人笑话,这虎父犬子的话可是非常刺耳的。
可以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唐寅、王守仁差不多,每一个人看着前面往皇宫内进去的朝臣,都感触良多。
额,当然,这要除开刘晋来。
刘晋有金手指,考这科举都是睡着考过去,也没有感受过这个时代科举考试的艰难,更是不知道现在这身份意味着什么,他此时此刻正在觉得古代森严的制度实在是太不人性化了。
他都已经在这里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站在这里,既不能随意的走动,也不能交头接耳的谈话,甚至于站也要站的笔直,要有一个样子。
总之规矩很多,对于他这个来自后世的人来说,实在是有太多的约束和束缚,总觉得非常累。
“唉,要不要故意考砸了,这要是以后天天上早朝,站着上早朝的话,肯定要崩溃的。”
想到了上早朝,刘晋就更是一脸的忧愁,天天三更半夜的起来,在这里等着,上早朝又是一站站一两个时辰,想一想都觉得这不是人干的事情。
终于,左等右等,等的刘晋双腿发麻的时候,这才到了他们这些新科士子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的地方安排在金銮殿前面的太和殿广场,此时广场的四周坐满了当朝的大佬,龙阶之上,弘治皇帝也是大大咧咧的坐在自己的龙椅上面。
一番繁华的仪式过后终于也是到了考试的时候,殿试是皇帝亲自出题,当然有时候皇帝很懒就会派个重臣来代劳。
弘治皇帝是个勤快的皇帝,对于这种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那更是重视无比,自然是不可能偷懒的。
弘治皇帝的目光在刘晋这些人身上扫来扫去,很快就锁定了坐在前面一排的刘晋,顿时就忍不住笑了笑。
“出个什么题好呢?”
弘治皇帝脑海中思索起来,殿试是皇帝出题,皇帝主考,所以大家才叫天子门生,不过皇帝出题一般都是和时事政治有关,很少会出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毕竟皇帝需要的是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
“有了~”
很快,弘治皇帝就想到了什么,拿起笔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字。
何以安西南~
这就是这一次科举考试殿试的题目了,也是结合了现在的时事政治来出的,有明一朝,西南就一直不稳,西南地区的土司经常叛乱,有时候甚至于还会闹的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