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4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怎么会有怎么多税银?”
  弘治皇帝有些难以置信的接连摇头,这税银也太多了,这仅仅只是天津一地而已,整个大明要是算起来,这一月怕是要有大几百万两银子了。
  “陛下,诸公~”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天津是我大明北方的重镇,是大明最大的港口,同时天津这边的工厂、作坊、商行等等也是多如牛毛,这一个月收上来三百万两银子的税银并不算多。”
  “大家觉得少,主要是因为以前朝廷根本就收不到税银,所以觉得这个数字很大,现在认认真真的去收税了。”
  “以前那些偷税漏税,不肯交税的,一下子无所遁形,这税银自然一下子就多了。”
  刘晋笑了笑解释道。
  以前,朝廷根本就收不到税,各地官府基本上不收税,因为收税没有好处,还坏名声,商人们都不交税的,那都不叫逃税漏税了,那就是不交税,没人找你收税,你会主动交税?唯一能够收点税的也就是盐税了。


第643章 银子多了也发愁
  “仅天津一地,一个月就收到了三百多万两税银~”
  “整个大明算下来,这一月收个七八百万两银子不过分吧,这算下来,我们一年岂不是可以收到七八千万白银的税收?”
  内阁首辅刘健伴着手指粗略的算了算,顿时就被自己算出来的数字给吓了一跳。
  这一年收税银七八千万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现在大明国库一年的税银也不过不到六百万两银子,这还是因为这几年资本主义萌芽,单单是长芦盐场一年都要交两百万的税银。
  这税银一下子能够征收到七八万两银子的话,那大明的国库都要装不下了。
  “七八千万两白银的税收?”
  众人一听,顿时一个个都忍不住微微瞪大了自己的眼睛。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这朝廷要是真的一年能够受到七八千万两税银的话,那就真的不得了。
  到时候,这银子估计都要犯愁着该怎么去花了。
  “七八千万两税银?”
  弘治皇帝一听都忍不住微微瞪大了自己的眼睛。
  尽管他现在也是很有钱了,可是这朝廷一年要是能够收到七八千万两银子,这以前很多想办但是办不成的事情,似乎一下子就变的轻而易举了。
  钱是好东西啊。
  即便是他这个皇帝也不得不承认,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陛下,诸公,以臣的估算来看,今年税银总数达到七千万两应该是没有任何难度。”
  刘晋站出来,笑了笑回道。
  仅仅只是天津一地,算下来这一年也要超过三千万两银子,大明很大,还有诸多的海外领地,去年去黄金洲的船队也要回来,到时候肯定又能收到很大的一笔税银,算下来,七千万两的小目标是很轻松的事情。
  “一年七千万两税银~”
  “看来以前我们是真的什么税都没有收到啊~”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忍不住笑了笑摇摇头。
  以前每次开征商税都会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朝廷的收入真的是少得可怜,偌大一个大明朝,一年的税银仅仅只有不到三百万两银子,说出去都没有人信。
  现在重用刘晋,立竿见影,一下子就看到了巨大的差距。
  要是以前一年能够收到如此多的税银,他弘治皇帝早就将很多事情给办完了。
  “好啊,有银子好啊,有银子好办事啊~”
  接着弘治皇帝就感叹一声,想了想说道:“这一年能够收到七八千万两税银,大家都说说吧,这银子该怎么花?”
  “银子放在国库里面,它是铁疙瘩,没有什么用,这花出去了,才是钱。”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谢迁顿时就黯然了。
  很显然,他刚刚递的奏疏是等于白递了,一年能够收到如此多的税银,不仅仅是弘治皇帝,朝中的这些大臣们一个个都会立即闭上嘴。
  朝廷需要银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办什么事情都是需要银子的。
  至于其他人则是一个个纷纷微微一愣,这样阔绰的日子似乎从来就没有过。
  这一年收七八千万两税银,这银子给怎么花?
  这个问题也是一下子就难住了大家。
  以前过日子都是抠抠搜搜的,恨不得一文钱搬成两文来花。
  现在好了,国库的收入暴增,这一年大几千万两银子,让你来花的似乎,大家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花了?
  “陛下,臣以为可以继续修葺长城,以防外敌~”
  有人想了想提议道。
  修长城这几乎是明朝历代皇帝的必修功课了,只要条件允许,那都是会去修的,主要也是为了防御北方草原人的进攻。
  只是现在北方草原都已经被大明给征服了,纳入了大明的版图,现在继续修长城是不是太过多余了?
  “陛下,臣以为可以扩张泰陵的规模~”
  又有人提议道,泰陵也就是弘治皇帝的给自己准备的陵墓,历朝历代的皇帝从登基的那天开始都会给自己开始修建陵墓。
  活的久的皇帝,这陵墓自然是修建的非常奢华,陪葬的东西也是很多,至于短命的皇帝,很多时候就只能够匆匆下葬了。
  修建陵墓的开支占比一直以来都不小,也是国库当中的重要开支。
  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开始想办法花钱,这样富裕的仗,以前都没有打过。
  刘晋一直静静的听着,脸上挂着笑容。
  这些大臣们虽然提出了很多花钱的点子,但却都是没有说到点上面去。
  弘治皇帝看了看刘晋,一下子就看出了刘晋的心思,顿时就笑了笑说道:“刘晋,你说说,这银子该怎么花啊?”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众人也是再次齐刷刷的看向刘晋,想要听一听刘晋能够说出什么新的东西出来。
  “陛下,诸公~”
  “国库的税银,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所以在如何花国库银子的上面,核心点还是要围绕着用之于民来。”
  刘晋想了想缓缓开口道。
  “一般国库的开支,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几类~”
  “一个是官府官员和日常运转所需要的开支和支出,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官府开支~”
  “还有就是维持大明军队所需要的开支,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国防开支~”
  “另外还有供养皇亲国戚的开支,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皇室开支。”
  “这几样是现在我们大明国库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开支现在已经划归到陛下的内帑,所以现在最主要的开支就是官府开支和皇室开支~”
  明朝官府的开支一直很小,老朱同志给明朝官员定的薪酬待遇确实是历朝历代最低的,这个开支从大明开国一直到大明亡国,其实都没有什么变化,几乎从来就没有提高过。
  真正占比越来越大的是皇室开支这一块。
  老朱家的王爷太多了,上百个王爷,犹如上百个寄生虫,寄生在大明的身上,他们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的扩大。
  这些老朱家的王爷,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也不能做,所以只能够不断的造人,每增加一个人口,大明的国库这边就必须相应的给予供养。
  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单单是这一块的开支就占到了明朝财政开支的三分之一以上,犹如一个沉重无比的负担压在了本就捉襟见肘的大明财政上面。
  听到刘晋的话,大家也是微微点点头。
  大明国库的开支其实很少,主要是没有什么银子,更多的是征收上来的实物,所以官员的薪酬待遇方面都还包括了实物,什么粮啊、布啊、绢啊、茶啊之类的,七七八八,林林总总。
  反正就是看不到多少银子,甚至于刚刚开始的时候,老朱同志还拼命的给官员发宝钞,宝钞这东西它就是纸。
  最终宝钞又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转移到了大明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去了,苦的还是老百姓,官字两张口,自然是不可能真的饿着当官的。
  “臣以为,朝廷的税收开支方面,应该进行一个详细规划,比如这官府开支方面,它占整个开支的比例应该控制在一个点数上面。”
  “比如大明官府这边的开支是10个点,也就是十分一,那么今年用于官府开支的税银就应该要达到七百万两银子左右。”
  “七百万两银子用来给大家发月响?”
  在场的众人一听,顿时一个个都忍不住瞪大了自己的眼睛。
  要是这七百万两银子用来给大家发月响的话,大明官员一年的俸禄岂不是要涨几十倍?
  尽管大家都不是靠朝廷俸禄过日子的,但如果能够名正言顺的拿到更多的俸禄,大家自然也是很乐意的。
  “当然,我这仅仅只是举个例子,这朝廷税收多了,给大家涨涨俸禄也是合理的嘛~”
  刘晋笑了笑回道。
  “对,对,合理的,很合理~”
  其他人一听,顿时就连连点头,涨薪水谁不


第644章 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
  “公共开支?”
  “修桥铺路?”
  “建公办学校?”
  众人一听,顿时一个个都忍不住再次看了看刘晋。
  “陛下,诸公,这水泥马路的作用想必大家应该是已经很清楚的,天津和京城,以前没有水泥马路的时候,往来一次非常的麻烦,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可是有了水泥马路之后,往来就非常的方便,两三个时辰就够了,朝发夕至,天津这边的鱼货运到天津都还是新鲜的。”
  “如果我们整个大明各个省份都能够有这样的水泥公路连接的话,那么对于我们大明的货物流通,人员流通极为有利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发生灾害来说,以前从南方这边调粮到北方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而且因为道路不顺,路途上面的损耗也是非常大,往往一百斤粮食,路上就要损耗掉差不多三四成来。”
  “但有了水泥马路,利用现在最便捷的四轮马车,按照天津到京城的速度来算,从南方调粮到北方来,有几天的时间就足够了,而且路上的损耗也是可以降到最低,甚至于连一成的损耗都不需要。”
  “以后朝廷赈灾的时候,压力就会很小,因为一个地方出现了灾害,其它地方都能够迅速的调粮支援。”
  刘晋看了看大家,继续开始讲起修桥铺路的重要性和好处来。
  要想富,先修路。
  在后世这几乎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道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都已经搞出水泥来了,这水泥马路自然是要大规模的在大明修建起来。
  “说得好~”
  听到这里,弘治皇帝也是忍不住直点头。
  华夏这片土地,因为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所以历来都是多灾多难,南涝北旱,或者是背旱南涝的事情,几乎是年年都要上演,很少有说风调雨顺的时候。
  所以赈灾也是成为了历朝历代朝廷的一件大事。
  在赈灾方面,最重要的还是粮食。
  老百姓吃不饱饭,这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只要能够吃饱饭,那什么事情都可以消弭的干干净净。
  但偏偏粮食是一个大问题,历朝历代都很重视粮仓的建设,重视屯粮,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赈灾的。
  现在刘晋提出了在大明各地大修水泥马路,这一点上面是讲到弘治皇帝的心里面去了。
  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始于灾荒,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