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挥η蟆
  再多的蜂窝煤现在都能够卖的精光,自己张氏煤业一天2万多快蜂窝煤,一个时辰就卖的精光了。
  现在的关键就是产量,自己这边雇佣了上千的村民来做蜂窝煤,一天能够做出2万多块蜂窝煤。
  可是这西山煤业这边的产量,似乎比自己这边要高上很多、很多,一天五家店敞开了卖,这运煤的车队都没有停过,仿佛有卖不完的蜂窝煤一般。
  “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你上次说这西山煤业雇佣了上千人做蜂窝煤。”
  张鹤龄转头对着张延龄问道。
  “对,没错,我让人打听的清清楚楚,这西山煤业做事的主要是西山村的村民,算下来也就是1000多号人,前些天又招了一些流民,算下来最多也就是2000多号人。”
  “当初我也是按照西山煤业这边的人手去招人的,我也同样招了上千人,当时,哥你也是同意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张延龄到现在还没有想通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头雾水的说道。
  “问题大着呢,我们雇佣了上千人,一天只能够生产出2万多块蜂窝煤,这算下来一个人一天也仅仅只是生产了20块蜂窝煤而已。”
  “这西山煤业这边同样的雇佣上千人,他们一天可以生产出几十万块蜂窝煤,算下来一个人一天可以制造几百块,甚至上千块蜂窝煤,你说有没有问题?”
  张鹤龄狠狠地瞪了一眼张延龄,稍微简单的一算,立刻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
  张延龄一下子傻眼了,脑海中顺着这个思路仔细的一算,顿时就明白了。
  “这群狗东西,一天10文钱,他们就给我们一个人生产出了20块蜂窝煤,我回头就将他们给全部埋到山里面去。”
  接着张延龄就忍不住咬牙切齿的说道,一天生产出20块蜂窝煤这说出去都没有人相信,可是数字是不会骗人的,算下来事实就是如此。
  “不,虽然我们的手下的那些人会偷奸耍滑,但是我们监督也很严厉,干活其实也还算可以了。”
  “我们的产量之所以低,是因我们这蜂窝煤他需要从山上采挖下来,单单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肩挑手提,一个人一趟顶多也就是几十斤,再加上还要运到京城这边来,诸多的生产步骤等等。”
  “我估计三公煤业、周氏煤业这边也应该和我们差不多,不会相差太远。”
  “只是这西山煤业,它的产量为何会如此之高,实在是让人想不通啊。”
  张鹤龄沉思着,摇摇头说道。
  “我们必须要向西山煤业这边学习,西山煤业这边怎么做,我们就跟着怎么做,这就一定没有问题。”
  “如果我们也能够有西山煤业如此高的产量,这一天的产量能够增加十倍、几十倍的话,那这一年赚几万两、几十万两都是有可能的。”
  “我现在是明白了,原来并没有撒谎,这蜂窝煤其实是真的可以一年赚上百万两银子。”
  张鹤龄很快就想到了办法,竟然搞不清楚这西山煤业为何产量会如此之高,就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跟西山煤业这边学。
  西山煤业这边怎么做,他们就跟着怎么做。
  这世界上搞创新也许是个技术活,很难有创新,但是学别人却是很简单的事情,而张氏兄弟在这方面一向都是非常‘好学’的,只要赚钱,他们什么都要愿意学。
  “哥~怎么学?”
  张延龄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问道。
  “这西山煤业这边不是招收了很多流民嘛,我们也跟着招收流民,你去打听下当初西山煤业这边招收流民的时候开出了什么待遇,我们也都一样。”
  “还有找人去西山这边,仔细的打听清楚西山煤业这边的情况,特别是刘晋每天做什么,都说了什么话之类的,我们兄弟以后都向刘晋这边学习,我们照搬照抄,我就不信了,西山煤业这边的产量一天可以达到几十万块,我们偏偏就只有2万块。”
  张鹤龄似乎有所决断,很是果决的说道。
  “是,我这就让人去招流民,让人去西山这边打听清楚。”
  “西山这边的人难道都是三头六臂,这一天竟然能够有几十万块蜂窝煤的产量,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
  “难道他们每个人都天天吃鸡吗?”
  张延龄连连点头,接着也是摸着自己的脑袋说道,在他看来,最能刺激一个人干劲的事情就是吃鸡了。


第82章 好巧啊
  随着离年关越来越近,天气是越来越冷。
  近日又下了一场大雪,此时正是化雪的时候,更添几分寒冷,寒风一吹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想早点回家,围着煤炉,烧一壶水,喝上一杯热茶。
  天气越冷,聚集到京城这边的流民就越多,西山煤业上次才招收了上千的流民,这才没过多久,很快在京城各个城门口的又再次聚集了更多的流民。
  没有办法,越到后面的时候,没有粮食的人就越多,没有粮食只能够出来当流民,到大城市去乞讨或者是做苦力才能够熬过这个冬天。
  这些流民聚集在一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期盼着能够进入城里面,又或者是能够有人过来施粥、发馒头之类的。
  张延龄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十几个家丁来到西便门这里,准备招收一些流民回去用来生产蜂窝煤。
  他兄弟两个都已经商量好了,西山煤业这边招上千个流民,他们也准备招上千个流民,全面向西山煤业这边学习。
  “呸~走到哪里都能够碰到这鸟人。”
  刚刚出西便门,张延龄就忍不住骂道,顺着的他的目光看过去,赫然是长宁伯周彧也同样带着一群家丁正在往流民群这边走去。
  庆云候、长宁伯两兄弟和寿宁候、建昌伯两兄弟一直以来都彼此互相看不对眼,周氏兄弟是太皇太后的弟弟,张氏兄弟则是当今皇后的弟弟。
  两家人都是皇亲国戚,同样圣眷甚浓,弘治皇帝对周太后非常好,因为这是亲奶奶,小时候又是周太后养大的,自然而然,这周氏兄弟也跟着鸡犬升天。
  弘治皇帝又只有一个老婆那就是张皇后,而张皇后又生了弘治皇帝唯一的儿子,对张皇后也是宠爱有加,所以这张氏兄弟虽然跋扈,名声不好,但是一直以来也是无人敢惹,有什么事情也顶多就是被弘治皇帝骂几句,来点微不足道的惩罚。
  这张氏兄弟和周氏兄弟,本来彼此没有任何的仇怨,但是张氏兄弟两个交横跋扈,曾经想要侵吞周家的田产,为此两家人还闹到了弘治皇帝这里,所以彼此也是看不顺眼。
  “这不是建昌伯吗?”
  周彧也同样看到了张延龄,也是笑着和他打招呼。
  相对来说,周氏兄弟两个更会做人,也更低调很多,没有办法,这太皇太后毕竟是昨日黄花,现在年纪又大了,虽然依然圣眷正浓,但是能够庇佑周家的时日不会太长。
  所以面对张氏兄弟,周氏兄弟两个往往都是尽可能的忍让一些,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都不会去得罪张氏兄弟。
  对方的姐姐可是地位无可动摇的皇后,又生了皇帝唯一的儿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张氏兄弟都是可以横着走的,自己根本就惹不起。
  “真是巧啊,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长宁伯。”
  张延龄也是笑着回道,尽管两家人有点矛盾,互相不对眼,不过表面上却是依然和和气气,周太后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是啊,好巧,建昌伯这是要去蜂窝煤作坊?”
  周彧年纪比张延龄大很多,人长的比较儒雅,留着短短的胡子。
  “啊……这个,听说你们周氏煤业今天开张了,不知道生意如何?”
  张延龄打个哈哈,没有直接回话,将话题一转,也是反问道。
  “一般、一般,马马虎虎吧,混口饭吃。”
  周彧模棱两可的说道,接着也是停下了行程,似乎在等张延龄这边先走,而张延龄这边也是同样如此,在等着周彧这边先走,彼此大眼瞪小眼。
  “哈哈,长宁伯、建昌伯,真是有缘啊。”
  这时一道粗犷的声音传来,只见一个满脸胡须,长的五大三粗,人高马大的中年人也同样骑着高头大马走了过来。
  “见过英国公~”
  周彧一见来人,也是连忙恭敬的说道。
  来人赫然是英国公张懋,这张懋可以算是现在武将勋贵里面的代表性人物了,一向也是负责祭祀的事情,备受当今圣上的宠信。
  “见过英国公~”
  张延龄看了看张懋,虽然也是打招呼,不过态度却是有些傲慢。
  “不敢当建昌伯如此大礼~”
  张懋虽然是勋贵,算是武将,别看长的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的,但却是个人精,对张氏兄弟,那是绝对不敢得罪的,和关系要好的周彧,却是比较随意一些。
  “国公爷来这里是?”
  张延龄见到周彧和张懋的时候,心里面其实也是一咯噔,用脚趾头也都猜出对方的意图的了,多半可能和自己一样,是过来这边招收流民的。
  “这天寒地冻的,我看城门外这里有很多的流民,觉得他们可怜,所以也是准备招一些人回去家里当下人使唤。”
  张懋看了看周彧和张延龄,眼睛一转,顿时也是知道了他们的目的,所以想了想笑着说道。
  他的话自然是说的很漂亮,根本就没有替招人做工的事情,只是说这天气寒冷,看这些流民可怜,所以想要帮一帮他们。
  “这个老狐狸~”
  张延龄和周彧两个人心里面忍不住骂道,招工就招工嘛,非得要说的如此漂亮,不过两人互相看了一眼也是跟着说道:“我也是看这些流民可怜,也是准备过来招一些回去。”
  “那还真是凑巧了~”
  张懋笑了笑,也没有点破对方,聪明人很多,不单单是张氏兄弟这边想要向西山煤业这边学习,这周氏兄弟,张懋等人也是如此。
  “这做事总要讲究个先来后到,我是第一个过来的,这里的流民就归我如何?”
  这流民就是廉价的劳动力,涉及到利益问题的时候,周彧却是率先开口了。
  “什么叫你先来的,我来的也不会比你晚,这些流民我都要了。”
  抢食,张延龄还真是没有怕过谁,立刻也是非常霸道的说道。
  张懋一听,微微皱眉,接着笑了笑说道:“我看我们三家都别抢了,这流民愿意跟谁就归谁如何?”


第83章 流民成了香馍馍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田二牛和同村的赵猴子非常艰难的行走着。
  现在在化雪,道路非常的泥泞,再加上寒风呼啸,肚子里面又没有吃什么东西,每走一段路,两人就要停下来歇口气。
  “再走一走就要到京城了,也不知道这京城里面好不好找事做,有没有人施粥,带出来的干粮坚持不了几天了。”
  田二牛看了看京城高大的城门,对于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担忧。
  两人都是天津卫的军户,说到军户就不得不再提一下明朝的户役制度,因为这个户役制度,这军户和其它的灶户、匠户等等一样,都是世袭的,祖先是军户,这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是军户。
  别以为这世袭是个铁饭碗,听起来似乎还很不错。
  但事实上却是刚刚好相反,军户是大明最底层、最底层的存在,除了那些能够世袭百户、千户的之外,其他的底层军户,全部都是大明最穷苦的存在。
  原本明太祖的军户制度其实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