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交手-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原沦陷前,太原市区绝大多数共产党,都参加了抗日武装,上山打游击去了,市内没有保留党的组织。
  各根据地创建后,为了使城市斗争和农村斗争紧密配合,夺取革命的胜利,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地下党的工作,已经十分必要。
  太原城周的太行、太岳、晋察冀和晋绥等四大抗日根据地党委,根据中央开展敌占城市工作的工作,于今年先后成立了敌情工作委员会和敌军工作委员会,分别领导太原及其他各大、中城市的搜集情报、瓦解敌军的工作。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地委和军分区,决定派机智勇敢、赤胆忠诚的苏昭进入太原开展工作。
  张晓儒的任务,是将苏昭安全送到太原,而苏昭的任务,是在太原扎下根来,建立党的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抗日斗争。


第二百六十一章 唯一选择

  跟着张晓儒,苏昭很顺利地出了太原火车站。在火车站,有日本兵检查,张晓儒一口流利的日语,再加上他的证件,一行人没遇到任何麻烦。
  出了车站后,张晓儒问苏昭:“有没有落脚的地方,要不要跟我们住了起?”
  苏昭谦逊地说:“不必了,一路上已经很麻烦张队长了,不敢再打扰。”
  他来太原是工作的,虽然跟着张晓儒有吃有喝,但对方是汉奸,非常不利于他的工作。
  张晓儒也没有强求,把苏昭安全送到太原,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苏昭与自己待在一起,对他未必是好事。
  陈景文等苏昭走后,问:“队长,我们去哪里?”
  张晓儒说:“你们先找地方住下,我去总会训练处报到,晚上在旅馆碰头。”
  带着陈景文等人,表面上保护自己,实际是保护苏昭。顺便也保护王朴堂所带的钱款,这次来太原,要采购一批榨油机器。
  陈景文说:“我跟着你吧?”
  张晓儒摇了摇头:“不用,这里可是省会,皇军强化治安很在成效,安全得很。”
  他的身手其实不差,当初宋启舟想偷袭,反被他算计。
  张晓儒独自去了省公署,找到新民会总会训练处报到。训练处主要训练省新民会以下各级新民会事务部的一般雇员,此事每期训练三个月,学员三百多人,由日本人中川主持。
  这期已经训练近两个月,张晓儒属插班生,递交身份证明材料后,训练处让他自行去东仓巷一号培训。
  到地方后,张晓儒才知道,东仓巷一号是山西省甲种警察训练所,新民会借用这里作为训练场地。
  山西省甲种警察教练所是专门培植伪警官的训练机构。受日伪山西省警务厅直接领导。成立于一九三九年九月。
  日军山西省陆军特务机关,太原宪兵队分别派人担任主任教官、专任教官与兼任教官。下设教育、事务、医务三室与学生队。训练内容为:精神教育,即奴化教育;学科包括各种法律常识,警察业务知识及日语;术科包括军事训练、射击、捕绳术等。
  新民会总会训练处,借用这里的场地,同时也能借用这里的教官。毕竟两者的训练内容有共通之处,比如说精神教育、日语、军事训练、射击等。
  当然,新民会的训练,还会增加一些特务、经济、情报的内容。
  这里实行军事化管理,所有人都要穿军装,还是日式军装。晚上也得住在训练所,没有特殊情况,还不得外出,晚上也得在十点前回来。
  张晓儒到了太原,自然不想天天待在东仓巷一号,他用联银券五元,买通守门的警卫,让他天天有“特殊情况”,只要正常的训练结束,都可以外出。
  训练的内容,对张晓儒没什么难度,他来参加训练,就是想混个资历,回去后可以进调查科。
  晚上在旅馆,陈景文看到一身日军军装的张晓儒时,差点掏出了枪。
  陈景文惊诧地说:“队长,你怎么穿成这样?”
  张晓儒笑了笑:“难得穿皇军的军装,这是来太原最大的收获。你们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有了这身军装,在太原可以畅通无阻,路上的日本兵看到他,甚至还会行注目礼。
  王朴堂说道:“报告会长,我们今天去了几家商行,看了些榨油机器,目前榨油的机器实在不少。”
  此次太原之行,主要是购买榨油机器,他跟陈景文找好旅馆后,马上去市面上寻找相关设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中国传统榨油方法主要有水代法和压榨法两种。水代法是把油料经过筛净、火炒,用石磨磨碎成浆,然后兑热水搅拌振荡,再用水把油代出。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小磨香油,就是用水代法生产的。
  压榨法是把油料经过蒸炒、粉碎后,用杠杆或撞击方法把油压榨出来。
  土榨工具主要为木制,各地种类不一,有卧式榨、立式榨、大梁榨等。压榨法用途较广。目前全国这两种方法仍一直在应用,众多油坊的筛、炒、磨、碾、搅拌、压榨等工序仍以人力为主,辅之以畜力,只是有些油坊将部分设备材料改用钢铁。
  机器榨油技术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由洋商引人中国的。
  1867年英商在牛庄设厂,用蒸汽机作动力,榨油制豆饼。用蒸汽机榨油,比土法“制造成本要低百分之二十,榨油量要提高百分之七”,因而一些华商也仿效。
  这些厂虽然在动力上使用了蒸汽机代替原来的一部分畜力,但是在榨油工艺上仍然沿用传统方法和设备,所以被认为是半机器榨油厂。
  1900年在美国发明了用螺旋连续挤压油料而取油的榨油技术,使取油方法从间歇式变为连续式,产量剧增。
  这种螺旋榨可用人力,构思先进而技术简单,不费很多资金,很快就被中国榨油业接受,20世纪初在营口、大连一带传开,并迅速向全东北及关内推广。
  后来中国又从欧洲引人水压机,生产效率比人力螺旋榨提高三倍多。但是人力螺旋榨因投资少,仍然在使用。
  张晓儒问:“都有些什么机器?”
  “最省钱的,自然是用人力螺旋榨,如果要高效,则需购买蒸汽机和柴油机,再配以水压机,效率是人力螺旋榨的三倍以上。”
  张晓儒问:“价格呢?”
  王朴堂说:“人力螺旋榨的机器需要一万五千元联银券,用水压力,需要八十万以上。”
  联银券持续贬值,目前的行情,一万五千元联银券,不足一千大洋。可就算如此,价格也不便宜。
  张晓儒夸张地说:“八十万?想都不用想啊,肯定用螺旋榨。这也要一万五千元?能不能还价?最好五千元就成交。”
  如果在双棠县,他还真有办法,以他的身份,一顶抗日分子的帽子甩过去,不要说五千元,甚至都不用钱。
  王朴堂轻声说:“这是日本人的商行。”
  张晓儒骂了一句:“娘的。这么贵,不如用土法榨油呢。”
  王朴堂劝道:“现在的油坊,已经没有人用土法榨油了。”
  他知道张晓儒心疼钱,就那么一堆破铜烂铁就要一万五,如果用水压机,更得八十万,根本不是三塘镇能负担得起的。
  张晓儒说:“你们再多问几家,除了日本商人外,看还有没有其他欧美商人,他们的报价,或许更低。”
  他自然不能选择土法榨油,也不能用水压机榨油,他把自己卖了,也拿不出八十万。显然,人力螺旋榨油,是三塘镇唯一的选择。


第二百六十二章 表露心迹

  晚上的太原街头,行人并不多,人力车倒是偶尔可见。张晓儒没有招手,他已经很久没回太原,想好好感受一下被日军侵占数年的太原,如今是副什么模样。
  不知不觉间,张晓儒朝着原来住的杂货铺走去。他是在太原加入的地下党,如今再回到这里,感慨万端。
  走了快一半时,张晓儒突然停住了脚步,他猛然想到,杂货铺早就歇业了。那个欺凌他的师父,已不知所踪,相亲相爱的师兄师弟们,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站在路口,张晓儒犹豫不决。
  蓦然,一个慌乱的脚步声,从背后传来,张晓儒迅速摸到腰后的枪把手上,侧过身子移到街边,看到一个黑影迅速朝自己奔来。
  那人跑到张晓儒身前时,并没有停留,甚至都没来得及看他一眼,就慌乱地朝着左边路口跑去。
  借着昏暗的路灯,张晓儒注意到,他手上拿着一叠纸,攥得紧紧地。至于相貌,他只看到个侧脸,感觉很瘦削,个子也高,穿着中山装。
  那人刚跑过去,一群穿着黑色警服的警察追了上来,看到张晓儒,为首之人停了下来。
  街上路灯昏暗,张晓儒又故意躲在阴暗处,只能看到有个人影。他斜睨了张晓儒一眼,冷声问:“看到有人跑过去了吗?”
  张晓儒走了出来,点了点头:“看到了。”
  那人此时才看清,张晓儒穿着土黄色的日军军服,马上换了一种语气,有点巴结、奉承:“请问你是……”
  张晓儒平静地说:“我是新民会的受训人员,双棠县的张晓儒。你们这是抓什么人?”
  他是故意走出来的,既然追的是警察,跑的自然是抗日人员,他能拖住这些人多一分钟,就能让对方跑得更远。
  “原来是新民会的受训人员,鄙人警察大队段质夫,刚才跑的是抗日分子,在大街上贴抗日标语呢。”
  段质夫中等个子,国字脸,看着还算正派,身上有股英武之气。
  张晓儒“惊诧”地说:“现在还有人敢贴抗日标语?”
  城市工作不比前线作战,在街头到处宣传演讲,不仅不会胜利,反而会暴露自己。地下工作应当隐蔽的,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段质夫苦笑了一声:“这种事几乎天天有。”
  太原虽被日军占领,但民众并未屈服,有良知的中国人,依然在抗日。特别是今年以来,时常见到各种抗日活动。
  张晓儒指了指右手边:“刚才没留意,好像是朝这边走了。”
  段质夫拱了拱手:“多谢。”
  他带着手下,朝着右边的路口跑去,张晓儒等了一会,则朝着左边走去。
  没走多远,张晓儒发现,这是一个死胡同。张晓儒马上转身,他不想跟那个贴抗日标语的所谓抗日分子碰面。
  张晓儒的身份是新民会的受训人员,与抗日分子碰面会让他左右为难。在平时,张晓儒都是以一名“汉奸特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如果真的碰到抗日分子,张晓儒肯定得抓。如果周围有外人,他就更得表现。在太原,他没有上级,也没有其他同志可以协助,一切只能靠自己。
  然而,已经晚了。
  就在张晓儒转身要走时,后面传来一个带着北方口音的声音:“谢谢。”
  张晓儒停下身子,却没有回头,淡淡地说:“不用。”
  那人却很坚持:“救命之恩,一定要谢的。”
  张晓儒无声地叹了口气:“好吧,你想怎么谢我?”
  他不想让对方看清自己的着装,故意走到边上的暗处。这是个死胡同,只能靠外面大街漏进来的灯光,才能勉强看个大概。
  “这个……”
  张晓儒劝道:“回去吧,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
  那人振振有词的说:“你还是不是中国人?我这样做错了么?日本人占了咱们的国土,全国同胞不应该联合起来抗日吗?”
  张晓儒的语气突然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