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第一狠人-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着森然变成暴喝,炸雷一般道:“如果还不听,那就只有死……”
 死?
 众人全是一惊,下意识去看皇帝。大家恍然又记起三年前的事,西府赵王在国宴大殿杀了王氏嫡子王凌云。
 也就在这个时候,李云的声音再次响起,冷冰冰道:“今有谏议右大夫王珪,祸国殃民,谋朝篡位,太原王氏一族,实为祸乱之源,按大唐律,谋反者死,诛之九族,太原王氏满门抄斩,首犯王珪予以车裂,曝尸荒野,野狗食之,为了以儆效尤,令史官将其谋反之事载于书册,传播天下,咸使闻之……”
 好家伙!
 直接盖上了谋反之罪!
 而且要写入史书让天下人骂!
 如果有人说史书掌握在世家之手不愿意写怎么办?好办,把不愿意写的世家也打成谋反,再找下一个愿意写的就行,下一个不愿意,继续找……
 这一番话让整个朝堂大殿鸦雀无声。
 唯有李云笑呵呵看着王珪,道:“刚才陛下给出一番说法,本王现在也给出一番说法,两个说法孑然不同,选择结果截然相反,我说谏议右大夫啊,不知你想选哪个一个呢?”
 不知你想选哪一个呢?
 这几乎不用选了吧……
 只要是个聪明人,就得选皇帝那个说法,乖乖告老还乡,还能留个名声。
 王珪深深吸了一口气,忽然转头看向李世民,面色肃重问道:“陛下让老臣辞官,就不怕天下官员同样辞官吗?”
 这才是世家的底气!
 天下九成官员,几乎全出于世家之门,皇族为什么一直对世家忍让,就是因为世家掌握着基层官员。
 把他们杀光之后,谁来治理整个天下。
 王珪目光带着傲然,问出这话之后底气十足。
 李世民再次看向李云,明显是想李云继续解决这件事。
 李云毫不迟疑,哈哈一笑伸出两根手指头,慢悠悠道:“这两年来,河北道没有一个世家之官……”
 只这一句话,王珪的脸色就变了!
 他张口想要反驳,然而李云哪里给他机会,李云接着道:“这两年来,河北道没有一个世家之官,但是这两年来,河北道没有饿死一个百姓,都说缺了官员天下会乱,但是河北道为什么没有乱?”
 这时有个重臣走出来,赫然竟是大唐文臣第一的房玄龄,老房明显带着担忧,轻声对李云道:“殿下坐镇河北,但是其他地方不是河北。河北有殿下才不会乱,其他地方没了官员肯定会乱。”
 这是想劝李云手腕不要太过激烈。
 然而李云冷笑起来,大声道:“乱又如何?会死人吗?死又如何?只要死的不是百姓!此事皇族再也不会退缩,以后也永远不会退缩,宁肯打烂江山十年,也要坚持执掌天下,从今天开始,世家不准指手画脚……”
 宁肯打烂江山十年,也要坚持执掌天下!
 从今天开始,世家不准指手画脚!
 这短短两句话,凸显了李云的坚决和信心。
 “好!”
 人群之中陡然一声叫好!
 但见河间郡王猛然站出,大声力挺道:“只要百姓饿不死,管它天下乱不乱,其实人人都想当官,基层官员未必非让读书人去做。就算需要读书人,难道我皇族没有读书人吗?就算皇族的读书人不够,难道亲近皇族的世家也不够?自从两年前范阳交易中心建立,世家早已不是原来的世家了,到了今天还想拿着辞官当威胁,王珪不可以威胁一下试试看……”
 这才是真正的强硬缘故所在。
 两年之前世家热炒人参,结果被李云玩了一手狙击战,那一次釜底抽薪,世家破产无数,那些世家为了活下去,只能乖乖投入皇族的怀抱中。
 世家的威胁,其实早已降低到无法掀翻桌子的程度。
 众目睽睽之下,王珪终于做出了选择。
 这老东西轻轻把官帽放下,然后向着皇帝拱了拱手,道:“陛下,臣告退!”
 这是选了皇帝的方案,乖乖辞官回家。
 如果选了李云的方案,那应该是一头直接撞死在珠子上,然后整个世家开始动乱,天下九成官员一起辞官。
 幸好王珪选了第一项,否则今天就是溅血的开局。
 早朝还未完结,王珪已然转身,这老东西迈步向着大殿门口走去,恰好和迎面而来的李云走个对头。
 王珪忽然脚下一停,看着李云微微一笑,道:“果然英雄出少年。”
 李云拱了拱手,淡淡道:“本王给你行个告别礼,不敬你别的,只敬你行为,站在皇族角度来看,你乃是祸乱朝纲的老贼,但是站在太原王氏的角度来看,你是个为了家族不断争抢的长者。”
 王珪点了点头,有些感慨道:“可惜,输了。”
 李云呵呵一笑,道:“年纪大了,回家歇歇吧,含饴弄孙,天人之乐。”
 王珪忽然怆然涕下,喃喃道:“老夫怕的是,从此没有钟鸣鼎食之家。”
 李云伸手拍拍他肩膀,微笑道:“没有钟鸣鼎食之家,但是大唐人人如龙,这样不好么,民富才是真的富。”
 “你不懂!”
 王珪忽然把眼泪一收,语气竟然又变得强硬起来,道:“钟鸣鼎食之家,永远不能消退。”
 李云的笑容也收起来,淡淡道:“那我等着看。”
 王珪一甩袍袖,傲然走出大门。
 李云目视他的背影,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世家还是不服啊!
 ……
 ……今日7700字更新送上。
第194章 【明目张胆抢人】
 世家不听话怎么办?
 多半是惯的!
 李云遥遥看着王珪背影离去,直到再也不能看见对方身影,此时朝堂众人都在观察他的表情,而李云却忽然念出一首诗,悠悠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好!”
 朝堂之中,有人脱口而出。
 那是几个国子监的文官,明显被李云的诗句给震住。
 这群家伙最喜欢舞文弄墨,性格里面带着一些酸腐啰嗦,但见他们跪坐在垫子上摇头晃脑,口中不断念诵李云刚才的诗句。
 看那越念声音越高的架势,很像喝酒喝嗨皮的酒鬼,其中一人还对李云拱了拱手,由衷赞叹道:“赵王诗文,冠盖士林,单凭您这一首诗,已可登堂入室也,诗词大家啊,这是真正的诗词大家……”
 言罢又是摇头晃脑,面色显得由衷钦佩。
 李云老脸一红。
 这首诗他是抄的!
 倘若后面那位叫做刘禹锡的大佬出世之后,某一天突然灵感迸发想要写一首乌衣巷,突然发现自己的灵感竟然被人写过了,也不知那位大佬会不会骂上一句‘麻麦皮’。
 李云心里打个哆嗦,估计自己很可能会挨骂。
 但是,抄都已经抄了。
 这诗写的就是豪门兴衰,世间没有永远兴盛不衰的豪门,王珪说钟鸣鼎食之家不会没落,李云用这首诗来进行反击,他不担心王珪会听不到,有人会把这首诗告诉王珪。
 王珪临走之前说的话,是为了激起朝中其它世家的信心,而李云故意在他走后才念出这首诗,是为了让朝堂中的世家静下心来琢磨琢磨。
 世间没有恒久不衰的豪门,就算世家永远无法灭绝,但是可以进行扶持和替换啊,比如诗中说的‘王谢”,指的乃是两晋时代的王家和谢家,谢家先抛去不提,王家却不是太原王氏……
 那是琅琊王氏,当初的第一门阀。
 可是现在呢?
 琅琊王氏早已沦落为小门小户的存在。
 据说穷困潦倒不堪,甚至连祖宅都给卖了,那个祖宅位于山东琅琊,宅子里有着赫赫有名的洗砚池。
 大唐早朝有律,五品以上登朝,能当五品官的没几个文盲,李云这首诗他们一听就懂。
 也正因为一听就懂,所以全都陷入了沉思。
 人群中忽听一个朝臣喃喃自语,语带感悟道:“以前都觉得世家不会没落,其实是被表象给蒙蔽了,如果静下心来细细一想,千年以来更新换代了多少世家?赵王这首诗,赵王这首诗……”
 忽然苦笑两声,喃喃道:“还真是一针见血。”
 世家的更替甚至比王朝更替还要频繁。
 ……
 “陛下,这个早朝应该怎么上啊?”
 李云念完诗后,再也不管那些埋头沉思的朝臣,他一路走进大殿,忽然发现自己啥也不懂。
 装逼他会,耍横他也会,但那是为了斗争,属于赶鸭子上架。
 现在真要开始上朝了,必须老老实实按照规矩来,规矩能约束别人,也能保护自己,自古朝堂有着各种规矩,偏偏这些规矩他一窍不通。
 李世民面色明显带着迟疑,似乎也在思考李云应该怎么上朝。
 这时魏征老头突然开口,道:“赵王若是感觉迷惑,老夫可以稍加指点,您是藩王之身,按理该在那里……”
 老头说着伸手一指,指着朝堂第一列的位置,那里摆放着十来个坐垫,此时已经做了几个少年。
 那几个少年李云并不熟悉,但都睁着眼睛好奇观望他。
 虽然不熟悉,但是李云能猜出来,这几个少年能坐在第一列,不用说也知道是些什么人。
 肯定有太子李承乾,也肯定有魏王李泰,也许还有李恪和李佑,剩下的基本也都是皇子。
 “我要去那里坐吗?”
 李云微微有些迟疑。
 魏老头冷眼旁观,呵呵笑道:“赵王乃是陛下子侄,又是分封实地的藩王,你在朝堂的位置只能是那里,文臣武将的位置都没有你的……”
 这话却让人不爽了,首先出声反驳的就是李孝恭。
 李孝恭乃是第一王爵,无论身份地位都是一等一的存在,他丝毫不给魏征颜面,大喇喇冲着李云一招手,直接道:“赵王过来,咱们爷俩坐一起,你是军中武将,自然要在武将的位置,中间那些垫子坐着没意思,一抬头就能看见陛下的脸。”
 这话让李世民老脸一黑,瞪着李孝恭道:“河间郡王什么意思?抬头看见朕的脸很不爽吗?”
 李孝恭哈哈两声,挤眉弄眼对李云道:“赵王看见没,上朝就是这个样子,陛下动不动就翻脸,你坐在正对面难不难受?”
 皇帝的脸色更黑了。
 李云差点憋之不住。
 原来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大唐早朝,果然显得奇葩和有趣,君臣坐而论道,风气很是祥和,没有那些见面就跪的规矩,也没有那些战战兢兢的揣摩。
 他见李孝恭不断向自己招手,旁边老程等一票国公也在频频示意,李云心中一动,终于决定到那边坐下。
 哪知就在这个时候,陡然听到另一侧响起反对之声。
 “且慢!”
 说话的竟然是房玄龄。
 这位大唐文臣第一的老头慢慢悠悠从垫子上站起来,笑呵呵望着李云道:“赵王殿下不急选坐,老夫想问你一句话。”
 李云微微一怔,随即拱了拱手,微笑道:“房相请问。”
 房玄龄呵呵一笑,道:“赵王坐镇河北,靠的是武力吗?”
 不等李云回答,紧跟着又问:“赵王发展民生,靠的是武力吗?”
 然后继续不等李云回答,再次问道:“赵王治理封地,靠的是武力吗?”
 一连三问,显得莫名其妙,但是三问之间却隐含深意,因为三个问题的答案全都是否。
 坐镇河北靠的不是武力,靠的是李云幽燕之地大都督官职。
 发展民生靠的也不是武力,李云从来不会跟老百姓耍强横。
 至于治理封地,李云压根就没有治理,河北道官员众志成城,一门心思都在开荒种田,他们不需要李云治理,只需要李云带头。
 房玄龄一连三问之后,直接再次开口出声,笑呵呵道:“虽然赵王天下无敌,然而现在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