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狠人-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红翎急使已经疲累到极点,整个人完全凭着一股毅力在支撑,他一日之间狂奔八百里,昨夜同样狂奔了六百里,一日一夜没有睡觉,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从辽东出发已经七天七夜。
这七天七夜里,他每隔一天一夜休息一次,总共只睡了两个晚上加一个白天,却在路上狂奔了六天五夜。
六天五夜时间,连续狂奔七千里地,虽然古代的里程比不过后世,但是折算之后也有五千里之遥。
红翎急使已经累得摇摇欲坠,然而他精神却变得亢奋无比。
长安城,终于到了。
因为已是傍晚,长安城门正要关合,红翎急使陡然狂抽马鞭,同时把背后插着的红翎拔了出来。
他把红翎高高举起,整个人的精神再次亢奋,他发疯抽打战马,口中发出一声嘶哑狂吼,大叫道:“辽东大捷,阵斩三十万,吾乃红翎急使,来此上报大捷,停止关门,停止关门……”
狂吼声中,发疯一般朝着城门狂奔。
此时长安城门已经关了一半,关城门的守卒陡然停住所有动作。
辽东大捷?
咱们没听错吧?
辽东啥时候打的仗啊?
咱们大唐最近一段时间貌似没有出兵吧。
守城门的兵卒们面面相觑,一时只觉得脑子嗡嗡乱响。
红翎急使发疯狂奔,终于越来越接近长安城门,但是谁也没能料到,他的亢奋竟然害死了他。
人在万分疲累之时,纯粹凭着一股毅力支撑,毅力是什么?毅力就是胸膛憋住的一口气,这口气一旦放松,人的精神瞬间也会败落。
红翎急使狂奔六天五夜,眼看自己终于到了长安城,他的精神亢奋到达顶端,胸膛里憋住的一口气已然松懈。
噗嗤!
就在距离城门还有十仗的位置,这位红翎急使陡然喷出一口乌血。
但他似乎已经陷入某种无法形容的状态,竟然不知道自己口中喷出了血,他手中仍旧高高举着那根红翎,不断嘶哑吼叫道:“辽东大捷,阵斩三十万,辽东大捷,阵斩三十万,吾乃……”
他在嘶喊中忽的轰然坠地,整个人直直砸在长安城门前。
这种情形在后世人看来匪夷所思,然而在古代却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而守城的那些兵卒似乎也颇有经验,顿时知道这红翎急使怕是扛不住了。
唯有那个红翎急使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他虽然坠落马下,竟然还以为自己在骑马报捷,他手里死死抓着那根红翎,口中仍旧嘶吼乱喊,趴在地上大声叫道:“辽东大捷,阵斩三十万,吾乃红翎急使,速速让路闪开……”
喊声之中,气息迅速在萎靡衰竭。
这时城门口出人影一闪,猛见一个将领狂冲而出,这将领发疯般冲到红翎急使跟前,一把将红翎急使从地上抱了起来,然后口中一声炸雷般厉喝,嘶吼道:“同袍,醒来!”
然而红翎急使双目茫然,脸上带着非人一般的异样潮红,他气息萎靡万分,口中有血沫子溅出,他整个人陷入一种不知名状态,不断重复着那句无法忘却的话,道:“吾乃红翎急使,来此上报大捷,辽…辽东,阵斩三十万……”
守门将领眼中滚滚热泪,陡然把红翎急使背到身上,然后他发疯般朝着守城兵卒厉喝一声,大吼道:“马!”
其实不用他喊,兵卒们早已牵来一匹马。
守门将领背负红翎急使翻身上马,热泪滚滚再次大吼,道:“同袍,你撑住!”
他使劲抹了一把泪水,脸上现出异常坚决颜色,道:“本将军现在带你去闯皇宫,必要让你完成自己的使命。同袍,撑住,撑住啊,陛下在等着你的消息,整个长安也在等着你的消息……”
红翎急使听到‘使命’两个字,整个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这时他从那种不知名状态中清醒过来,立时知道自己已经撑不下去。
他忽然吃力岣嵝起身躯,撕开自己的衣服探手入怀,他从怀里最隐秘的地方掏出一个份厚厚帛书,连同那根红翎一起塞进守门将领的手中。
然后。
他双手死死箍住将领的脖子,喉咙里发出生命中最后一声嘶吼,道:“红翎不倒,信使不灭,举着它,喊大捷……”
“好!”
守门将领热泪横流,真的把红翎高高举起来,他另一只手狠狠抽动马鞭,大吼道:“闪开,吾乃红翎急使!”
他明明是长安城的守门将领,这一刻却自称是红翎急使,只因他接下来同袍手中的红翎,他要完成同袍未曾完成的使命。
战马一声嘶鸣,从城门口冲入长安。
此时长安城内尚未宵禁,大街上还有络绎不绝的行人,然而守门将领不管不顾,他手举红翎不断嘶吼,咆哮道:“吾乃红翎急使,来此上报大捷,辽东一战,阵斩三十万……”
整条长街,为他让路。
无论是悠闲逛街的士子游人,又或是做生意的小商小贩,所有人自觉闪开避让,站在两旁目视战马狂奔。
他们认识这个骑马的将军,知道他是守卫城门的将领,他们看到守门将领背后的红翎急使,心中不由自主生出一股悲伤莫名。
他们看得很清楚,红翎急使已经闭上了眼睛。但是临死仍旧不忘自己使命,双手死死箍住守门将领的脖子。
渐渐地,有人双手抱拳,渐渐地,长街变得寂静。
唯有战马的蹄声轰然,仿佛整个长安笼罩着守门将领的嘶吼。
“吾乃红翎急使,来此上报大捷……”
……
终于到达皇宫,已然看见正门。
守门将领的官职不高,按律没有资格进入皇宫,然而他毫无停马之意,反而手举红翎再次嘶吼,咆哮道:“闪开!”
皇宫门前羽林卫,真的给他让开了一条路。
不但让开了一条路,而且还有人帮着开路,但见守卫宫门的大将发足狂奔,竟然跑出了不逊于战马的速度。
于是整个皇宫之中,响彻了如雷滚滚的嘶吼!
“辽东大捷,高句丽平定……”
此时天色已然擦黑,声音越发显得激昂,仅仅半盏茶之后,陡然皇宫中冲出几百个骑士,这些骑士全是皇家百骑司,他们奔往了长安城中各大门户。
百骑司们每到一家,立时下达李世民的口谕,语气异常坚决,带着不容置疑:
“传皇帝令,文武百官即刻进宫,帝王将相一同聚集太极殿中,大唐今日要上一次夜朝。”
上夜朝?
历代以来只听说上早朝,从来没听说过上夜朝,然而李世民开创了这个先河,文武百官今日上夜朝。
不止文武百官,连皇家未成年的皇子也得参与。
所有人必须聚集太极殿,面对一个死去的红翎急使听大捷……
如今已是贞观七年,李世民的权柄越来越稳固,没有哪个大臣胆敢明面上抗拒皇命,即使是四姓六望也得乖乖的遵从着。
很快,整个长安街道热闹起来。
但见一辆一辆马车出现,一匹一匹健马上街,文臣乘车,武将骑马,所有人急急赶往皇宫,渐渐竟有一千五百多人聚集太极殿的大门前。
往常大唐上朝,人数一般不会超过三百人,偶尔有某些政事僵持不下,才会出现八百人左右的朝会。
至于人数达到一千五百之众,这样的朝会一年只有两回,元旦一次,冬至一次,这叫做大朝会,无故不得缺席。
上朝从来没有晚上一说,大朝会更加不可能放在晚上,然而李世民却派出百骑司下达口谕,召集一千五百多个大臣前来夜朝。
这事透着一股怪异,让大臣们心中很是莫名,更有一部分大臣惴惴不安,总觉得今夜可能要发生几件大事。
长安乃是帝都,藏不住任何消息,不久前红翎急使进城的事情他们已经获悉,很多人已经知道辽东那边打了一个大胜仗。
大胜仗而已!
论功行赏便是。
何必弄得如此大张旗鼓,竟然要在大晚上的举办夜朝?
夜朝……
这两个字眼闻所未闻,简直开创了历代的先河。
大唐这几年经常打胜仗,打完之后也经常有红翎急使报捷,偶尔也有报信急使累死当场的情况,但也没听说因为累死个信使就大动干戈。
事情一旦反常,往往意味着不可推测,而大臣们最害怕的就是不可推测。
轰隆!
太极殿大门忽然打开,但见两个金吾卫站在门口道:“陛下有令,请诸位臣工上朝。”
上朝!
上夜朝!
大臣们相互对视一眼,各自按照自己的官位鱼贯进门,第一批进门的大臣先是一愣,脸上现出极其意外的神情。
但见殿内燃烧着巨大的牛油火烛,将整座太极大殿映照得亮如白昼,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世民竟然提前到了。
这又开创了一个先河!
历朝历代以来,上朝从没有皇帝等臣子的说法。
并且李世民没有坐在龙椅之上,反而负手站在朝堂大殿的中央,在皇帝身前的地上伏地趴着一个信使,信使旁边单膝跪着那个长安城的守门令。
当大臣们鱼贯进入大殿的时候,李世民正负手仰望殿顶,忽然口中轻轻感慨,语带深意道:“朕等今日,多年矣……”
仅仅七个字,让大臣中某些人心中隐隐一突。
……
……两根连发,一起送上。
第253章 【裂土封王】
巨大的牛油火烛噼啪作响,李世民的声音意味深长,整座太极大殿一千五百多名大臣,一时之间竟然没人敢开口问问皇帝的意思。
今夜的事情透着诡异,大臣们吃不准皇帝的心思,陛下不但大动干戈召开夜朝,而且一开口就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
“朕等今日,多年矣……”
啥意思?
还是没人敢问。
大臣们只敢在心底不断猜测,揣摩皇帝这番话到底什么用心。这话若是只看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李世民等待辽东大捷多年矣,可若是稍微琢磨一下,谁都能听出皇帝的话里话外别有所值。
一千五百多人的朝堂大殿,竟然有种落针可闻的寂静,除了巨大牛油火烛的噼啪声,只余无数人略显谨慎的呼吸声。
李世民突然轻轻一叹。
但见皇帝伸手一指地上那个红翎急使,问众臣道:“诸位臣工对此有何感想?”
有何感想?
一个累死的红翎急使呗!
但是这感想只能藏在心底,面上必须显出肃重沉痛之色。不过也有一些人发自真心的沉痛,开口出声道:“终于使命,恪于职责,自我大唐建立红翎急使制度以来,信使为了传递大事常有疲累致死之事,臣以为,甚悲壮。”
说这话的必然是公允之人,然而李世民明显很不满意,但见皇帝继续负手仰头,轻声又问道:“仅仅悲壮么?”
那大臣顿时闭口,一时不好再接茬。
李世民的声音陡然变得高昂,大声道:“在朕看来这不仅仅是悲壮,在朕看来这是大唐的大英雄。连续狂奔六天五夜,七千里长途碾于脚下,不眠不休,直至累死,临死陷入痴迷梦魇,高呼吾乃红翎急使,声嘶力竭,长街让路,如此英雄之事,岂能以一句悲壮作为他的置评?”
皇帝的情绪似乎很激动,突然看向大殿中某个臣子,大声道:“房玄龄,朕要发一旨,传告天下。”
这话说的无头无脑,前后跳跃性十分严重,然而房玄龄却肃穆点头,郑重道:“陛下但请放心,老臣必然用心措辞!”
皇帝要发圣旨传告天下,但是圣旨不一定是皇帝亲手撰写,有些圣旨需要文采斐然,必须让大臣用心撰写。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文采不行,而是大臣们多方商量更容易出彩,历史上许多大事所用圣旨,都是宰相们带领文臣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