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狠人-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嘿!”
李云忽然嘿了一样,语气带着莫名古怪,道:“世间之事,真是奇妙,明明咱们话题歪了楼,想不到歪了半天竟然歪到正点子上。”
说着抬头看向李世民,一脸诚恳微笑道:“陛下您肯定不敢相信,微臣刚才要说的就是这个,我先以中年汉子武大作为开端,其实要说的正是建立大帝之国构想……”
以一个小人物为开端说大帝之国构想?
李世民眉头微皱,显然想不通这两者有何关联,旁边房玄龄和李孝恭对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中的好奇和迷惑。
皇帝三人几乎同时看向李云,目光之中都现出期待解惑的神色。
李云轻轻吸了一口气,顺势游到河水较浅的地方,他抄起水花朝着脸上拍了一拍,感受着河水驱散暑气带来的清爽,轻声开口道:“世间至大者,当从小而论。”
皇帝三人下意识游了过来。
李云再次抄起水花拍了拍脸,又道:“武大,性格忠厚之人,曾是前隋民夫,沦落辽东为奴,然则心性忠厚,可舍自己而顾他人,这种人虽然不容易发掘,但也不是不可或缺的人才,我之所以给他一个差事,无非是想给他一条养活孩子的路。”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朕猜也是如此,你这臭小子一向心肠柔软。”
李云并不接茬,只是继续道:“我真正要做的事,勉强能从武大说起,武大被我安排成为看门人,看守的是蒙童小学之门,不管有他没他,小学都要建立,就算用他做事,他也只能看守一座小学,而我要建立的小学有多少,至少得是一千所起步……”
皇帝三人面面相觑,忍不住道:“小学应该就是民间所谓蒙学?建立一千所蒙学可是非同小可,就算你真有能力建成,又和大帝之国又和牵扯?”
“免费!”
“人才!”
“普及民众知识!”
“提升全民素养!”
李云一连开口四句,郑重说出了他的思想,紧跟着又道:“我建这个蒙童小学,不似民间那种开蒙之学,民间蒙学虽然也能开蒙,可惜大多都是世家大族别有用心而建,不但要向学子收取学费,而且还在教育之时暗加遴选,目的很明确,只为强大豪门……”
他说到这里停了一停,紧跟着又道:“而我要建的蒙童小学,不存任何特殊目的,我只为了免费普及知识,并且颁布法令要求小孩子必须读书!”
说到这里又是停了一停,语气忽然变得郑重道:“陛下您应该注意到了,我用的词语乃是必须……但凡我渤海国的子民,家中孩子必须读书,哪怕穷的揭不开锅,孩子父母也不准阻拦上学,一旦有所违逆者,严惩。”
李世民眉头皱起!
旁边房玄龄看了皇帝一眼,代替皇帝问出疑虑,道:“渤海国主若是如此,可曾想过开支何等巨大?光是一千所蒙学建筑,恐怕就得耗费几百万贯。”
李云呵呵一笑,淡淡道:“我有钱!”
房玄龄迟疑一下,目光忍不住看了看李世民,然后再次问道:“几百万贯只是建造所耗,此后还有更加骇人的开支,比如你要征召读书人为用,让他们负责蒙学的教导事务,一个蒙学最少需要十个蒙师,一千所蒙学加起来就得上万人,老臣虽然不是户部尚书,但也常找长孙无忌帮我算细账,渤海国主你有没有计算过,供养一万个蒙师得花多少钱?”
老房不等李云回答,先自苦笑一声,道:“老臣也曾有过开设蒙学的念头,却被长孙无忌算完的账目吓了一跳,别说是上万个蒙师,一千蒙师都得耗费很多钱……”
说着伸出一根手指,举着冲向李云摆了一摆,郑重道:“一个蒙师,一月一贯,一千蒙师,一年万贯,倘若供养上万蒙师,最少也得开支十万!”
李云面色不变,淡淡道:“十万贯而已,可算是小钱!”
房玄龄有些焦急,忍不住警醒他道:“这只是一年支出,蒙学乃是个持续经年的产业,若你开设十年蒙学,就得耗费百万之巨。”
“那也不算太多!”李云还是面色不变。
……
……两更连发,这是第一更
第321章 【人口难以养活?种点高产粮食吧!】
房玄龄转头看了看李世民,随即转回头来苦笑道:“好吧,老臣再帮国主算一个更吓人的帐。”
李云目光正视于他,点点头道:“您说,我听着!”
老房深深吸了一口气,道:“以渤海国主做事的魄力,恐怕一个小学最少也得招收几百个孩子,你刚才说要全部免费,这才是真正的骇人开支。”
说完目光肃重看着李云,沉声道:“渤海若建千所蒙学,便是几十万孩子读书,每个孩童都要笔墨纸砚,花费乃是庞然之数,倘若再供养一日两餐,那更是难以想象的耗费,恐怕一年所需就得几百万贯,渤海国主认为自己能赚到这么多钱吗?”
房玄龄这一番话可算是老成持重之言。
虽然话是从老房口中说出,但其实是老房代替皇帝劝诫李云。
建立一千所蒙学,免费给几十万孩子读书,这种花费实在太过庞大,搁在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建学校,得花几百万贯。
招蒙师,每年也花十多万。
最吓人的是孩子免费供养,一年就得几百万开支,这才是古代无法大面积读书习字的原因,所需的资金实在太过骇人了。
无论皇帝还是房玄龄,又是待在一旁倾听的李孝恭,君臣三人其实并没有坏心思,三人只是担心李云会被这个事情压垮。
然而李云却微微一笑,道:“刚才听房相一番算账,听起来似乎真的很吓人,可是,钱财这东西有个奇妙之处,流通起来,才能叫钱,越是流通的快速,越是钱财不缺,你们可能不会相信,我建蒙学不会压力太大,倘若蒙学之中拥有几十万学子,整个渤海国的财富反而会越来越多。”
皇帝三人愣愣呆住。
这话怎么听着跟傻子一般?
钱花出去了难道还会生钱不成?
李云早就知道三人会是这种反应,但他一时之间又无法给三人普及清楚,只能道:“这是经济学原理,以后我会慢慢说给你们听。咱们现在先不提花费和支出,咱们只说一说建立蒙学的意义。”
李世民目光一肃,道:“你说,朕听!”
李云深深吸了一口气,神色前所未有的肃重,轻轻道:“假若渤海拥有五百万人口,孩童应在五十万之数,皆入学,习知识,饱读数年之后,便是粗通学识的学子,十中选一,继续深造,可得五万良材,开启科举之路。”
李世民目光登时一闪。
五十万孩子,培养数年之后十中选一,这就是五万个学识较强的学子,几乎等同于天下世家豪门的读书人数。
最主要的是,这些学子是李云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心,会向着李云。
大唐为什么开了科举又废弃,就是因为民间学子基本都被世家把控,即使通过科举选拔英才,最后选的还是亲向世家之人。
李云继续道:“五万学子通过科举,再次十中选一可得五千,五千人,已可满足整个渤海基层官位。这五千人不但要治理地方,而且要引领被刷下的四万五千人做事,再加上最初接受蒙学的四十五万学子,我整个渤海国到处都能看到读书人,人一旦有了学识,做事就会注重条理,一旦条理分明,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如此,渤海国就走上了一条快速强大的道路。”
李世民忽然轻轻吸了一口气,若有所思道:“最主要的是,这只是第一批招收的学子。”
“不错!只是第一批!”
李云呵呵而笑,道:“只要夫妻建立家庭,必然会生养子嗣,若按我渤海国每年新生孩童十万算,蒙学每年都会补充十万个学童,如此前赴后继,人才源源不绝,只需十数年时间,渤海必成人人向往的学府之国。”
“有了人才,就不缺治理地方的官……”李世民忽然再次轻吸一口气,仿佛喃喃自语般道:“自古历朝历代,最难的并非开疆拓土,最难的其实乃是内政,内政通达才能强民养兵。”
“是呀!”
李云嘿嘿一笑,看着皇帝道:“二大爷您经常念叨天下英才尽入彀中,想必您渴盼英才已经到了难以自持的地步,不如让我支持您一把,您每年送一批孩童来渤海读书怎么样?等到他们学成之后,需回大唐那边参加科举,如此一来,您也有了人才……”
“也是免费的吗?”李世民语气有些急切。
李云沉吟一下,道:“路费不包!”
“好!”
李世民毫无迟疑,重重一拍水花道:“等朕回去,立办此事,每年送递孩童五十万,保证让你有学子可教。”
李云登时吓了一跳,连忙道:“那可不行,五十万能把我拖死。”
李世民想了一想,十分肉痛减低一个数字,道:“四十九万。”仅仅减了一万,皇帝却似乎感觉损失极大。
李云一蹦三尺高,大怒道:“最多五万,否则立马翻脸。”
皇帝眼睛一瞪,呵斥道:“你敢杀价?”
李云岂会害怕,大声道:“是您漫天要价!”
伯侄两个眼看又要吵起来,一个是大唐皇帝,一个是渤海诸侯,身份都很高,谁也拉不下脸认输,幸好还有房玄龄和李孝恭,两个臣子在一旁好生相劝道:“十万学子,每年十万学子,陛下不要开价太高,国主也不要杀价太黑。”
李世民和李云各自哼了一声,勉强算是成交了这个约定。
这时李世民才忽然哈哈一笑,道:“朕这次来渤海观礼,想不到竟还有意外收获,哈哈哈哈,不错不错,每年十万学子,十年就是一百万读书人,等到人才济济之时,朕还怕科举无法开启么?”
说着像是小孩子一般得意起来,冲着李云道:“最主要的是,有人免费帮朕培养。”
皇帝如此做派,惹得房玄龄和李孝恭全都笑呵呵起来。
唯有李云却语气一肃,突然道:“要想做成这件事,其实有个大前提。”
皇帝三人顿时脸色郑重。
李云缓缓抬头看向河岸,轻轻道:“靺鞨人,几百万,山东人,五十万,河北道,又是五十万,仅仅两年不到,人口一直在涨……”
他说的是渤海国目前人口问题。
除了举族归附的靺鞨人,还有此前李治和李恪帮他征发的民众,再加上这次随着大唐车队迁徙的百姓,渤海国的人口基数已经庞大无比。
李世民突然开口一声,语带肃重道:“你指的莫非是吃饭问题?”
李云转回头看向皇帝,同样肃重道:“若是人都吃不饱,免费蒙学何以谈起……”
李世民轻轻吸了一口气,道:“这件事,朕在路上的时候一直想问你,现在既然你自己提起,朕便趁机问上一问!”
说着停了一停,紧跟着无比严肃问道:“你欲何为,才能养活几百万人口!”
李云慢慢仰头望天,喃喃道:“白山黑水,沃野千里,一旦开荒,良田成片,但是,这只能满足果腹,谈不上丰衣足食……”
他忽然叹息一声,用一种极其低微的声音道:“这个时代没有高产物种啊!”
语气隐隐有些颓丧。
李世民脸上现出一抹疼惜。
气氛忽然变得压抑起来。
好半天过后,皇帝才再次开口,似乎故意要转移这个话题,大声道:“朕来观礼,不来听难,眼下辽河已到,你的渤海城就在不远,洗澡也洗的差不多了,暑气该退的也退了,尔乃大好男儿,勿要哼哼唧唧,穿上衣服,随朕上岸,路是人走出来的,咱们先去把你的渤海国建立再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