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狠人-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借十贯的资格?”
那汉子微微一怔,屋中的百姓也有些不解,角落里的李世民一脸若有所思,但又一时抓不准祖师爷的用意。
李云在旁边轻声解释道:“这是立规矩,也是定守则,银行此业,经营钱财,倘若没有严苛到了极致的规矩作为条款,那么一旦推广开来不需几年就得崩盘,当年商鞅变法城门立柱,厚赏第一个扛柱子的人作为典型,咱们开银行虽然也要立个典型,但是这个典型在竖立之初就得遵照规矩。”
李世民更加若有所思,沉吟道:“朕大约懂了,此乃保护性限制,哪怕银行急需要竖立典型,也不能破了借钱给人的规矩,譬如紫阳仙师方才所言,人有多大能力才可承担多大责任,这个汉子穷困潦倒,他绝对没有资格借到一万贯,倘若为了树立典型借给他一万,等同于银行还没开始就已经埋下祸端。”
“对啊!”李云轻轻吸了一口气,低声笑道:“今日若是有个穷困百姓借了一万贯,将来肯定有其他穷困百姓也想借到这么多,然而一万贯对于穷人来说,借给他们的意义并不大,不是怕他们不还钱,而是他们不能把一万贯的效力发挥最大。”
李世民点头表示认可。
这时只听祖师爷又开口,对那汉子道:“你有借到十贯的资格,想不想要借到这笔钱?”
询问之声很是和蔼,给人一种长辈鼓励晚辈的慈祥,明明祖师爷的相貌稚嫩如童,然而众人却都有种这是我家爷爷的错觉。
那汉子同样有这种错觉,但他脸上仍旧带着迟疑,好半天过后,他才道:“我想不通,我为什么有这个资格,十贯钱不是小数,怎能白白就借给了我?”
当初他三个孩子遭难,他想借几百文钱都借不到,现在却有人说能借十贯给他,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他不得不迟疑。
毕竟十贯钱真的不是小数,换算成铜钱几乎等于一万文,曾经一个借几百文都没资格的人,怎么突然就能借到翻十倍的钱呢?
“呵呵呵呵!”
祖师爷忽然笑了起来,悠悠然道:“你有迟疑,乃是好事,但是贫道身为渤海李氏银行的执掌,我说出的话语不会有丝毫偏差,说你有十贯钱资格,你便有十贯钱资格。”
这话勾起所有人好奇,就连李世民都忍不住竖起了耳朵,唯有李云早知一切,所以只是躲在角落里默不作声。
那汉子明显是个忠厚之人,突然郑重拱手对着祖师爷行礼,道:“敢问小掌柜,可否说清楚。”
“可!”
祖师爷毫不迟疑,直接点了点头。
点头之后,语气平缓,说是要给人解释,然而开口竟然是发问,问那汉子道:“贫道先问你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便是你资格的由来,第一个问题,你现在是什么身份?”
我现在是什么身份?
汉子微微一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问题太宽泛了,确实也难以回答,问人是什么身份,其实有很多答案,比如可以回答他是个农户,比如回答他是个丈夫,可以回答他是个父亲,也可以回答他是个黎民。
李云突然开口,躲在角落里道:“这汉子的身份很简单啊,他现在是渤海城里的百姓,不但建立了身份户籍,而且还立有家室。”
“好!”
祖师爷点头一赞,似乎对李云这个‘看热闹闲汉’的插嘴很满意,而那汉子受到李云引导,连忙也点头回答道:“刚才那位小哥说的不错,俺现在乃是渤海城里的百姓,有户籍,有家室。”
“好!”
祖师爷再赞一声,似是几位满意,突然又道:“第二个问题,你这人讲信义否?”
这次不用李云引导,汉子直接一挺胸膛,大声道:“俺田七虽然穷苦,但俺做人从无坑骗,一口唾沫,一个钉,做人若是连信义不都不讲,那和畜生有何区别。”
“好!”
祖师爷仍赞一声,接着发问第三个问题,道:“最后一问,你缺钱否?为何缺钱,借钱何用?”
“这……”汉子迟疑。
这最后一问其实又是三问。
幸好祖师爷似乎并不是要他答案,祖师爷自己忽然笑呵呵道:“你缺钱,很缺钱。为何缺钱,因为穷困。至于借钱之后作何用途,贫道这里早已知道你的渴望。”
汉子怔怔,目光看着祖师爷。
祖师爷再次呵呵一笑,悠悠道:“首先,你家中有病妻,病者,家梁垮塌之根源也,若你心狠无情,可把病妻赶走,但你心性忠厚,必想医好妻子,故而,你借钱第一个用途是抓药。”
汉子忍不住点头,屋中众人也不由自主点头,都是忠厚老实的百姓,都觉得祖师爷言之有理。
唯有李世民面含期待,分明在等着听听下一个用途,皇帝刚才听得很清楚,祖师爷说话用了一个词汇叫‘首先’。
果然只听祖师爷又道:“还有一个用途,你借钱是想赚钱。”
借钱!
赚钱!
这似乎确实是一脉相承的事。
有了本金之后,才可去做钱生钱的事情,李世民对于这个用途有些失望,皇帝原以为祖师爷能说出什么高深的用途。
哪知那汉子却一脸憧憬,忍不住问祖师爷道:“那您可知道俺想干啥?”
“呵呵呵呵!”
祖师爷神秘一笑,淡淡道:“自然知道,你脸上写着呢。”
汉子再次一怔。
然而祖师爷却不说明这茬,反而突然把话题回到刚才,温声道:“方才问你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你借钱的资格,贫道看你仍是不懂,在场诸人同样不懂,既然如此,便细一说。”
汉子连忙正襟而立,那些好奇的百姓也摒气凝息,就连李世民也是下意识伸长脖子竖起耳朵眼巴巴等候,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样子到底多可爱。
李云憋的想笑,但他生怕被李世民暴揍。
却见祖师爷悠悠吐出一道气,对那汉子道:“方才贫道问你身份,你答乃是渤海居民,仅此一项,便合银行借贷之规,但凡渤海国的子民,都有资格向银行借贷款,但是,借贷有很多种方式,所以贫道又问第二问,你这人可讲信义否,得你郑重而答,目光清澈纯净,所以贫道由此确定一件事,你向银行借钱的方式乃是信用贷。”
这番话其实已经有些后世词汇,但是祖师爷娓娓道来让人一听便懂,李云在角落里大为惊叹,他缺少的就是这种普及知识的能力。
那汉子分明也听懂了,忍不住开口道:“信用贷?”
“不错,信用贷!”祖师爷点点头,和风细雨道:“这是一个贷款的名目,你可以把它记在心中,渤海李氏银行,可放天下之贷,贷款方式多种多样,这种信用贷款乃是最适合你的方式,至于其它抵押贷款,担保借贷,一则需要物权相押,二则借贷钱款较大,贫道知你现在还住着按揭的四合院,所以并不适合抵押贷款和担保借贷。”
这些话更加贴近后世,然而由于先期的铺垫谁都能够听懂,那汉子甚至明悟更进一层,忍不住脱口而出道:“俺想到了,俺的四合院按揭也是借贷,那是国主的仁义政令,其实也是一种借贷给人。只不过他借出的是房子,允许俺们一辈子慢慢的还。”
“然也,孺子可教也!”
祖师爷缓缓点头,对着汉子大加赞赏。
随即拿起十串,抬手托在掌心,眸子仍旧漆黑无光,却让汉子看到了渴望。
“这百姓,现在你敢借了么?”
祖师爷的声音,宛如推动船帆鼓起的一道清风。
那汉子毫不迟疑,终于郑重点了点头。
银行的第一笔业务自此成功,既竖立了典型又科普了知识,最主要的是,规范了借钱的章程。
该有什么资格,就借什么款项。
李世民看的大为拜服,此事完全可以借鉴为治国之道。
而李云开办银行的目的,至此也算是小小圆满了一步,有了银行的助推,他和祖师爷的筹谋才能继续……
第449章 【是对是错,很难断言】
画个押,打手印,一张写满借钱条款的文书,慢悠悠被祖师爷放在嘴边吹干墨迹。
这时百姓们发现,柜台后方的小门走出十几个年轻人,个个眉清目秀,脸上带着稚气未脱,似是略显忐忑拘谨,又带三分踌躇满志。
看起来都是小书生。
这十几个小书生走出之后,很快沿着柜台一排溜站好,百姓在柜台之外,他们在柜台之内,忽然各自探手入怀,掏出纸笔册子搁在台上,然后,一脸恬静微笑,让人如沐春风。
祖师爷把第一份文书吹干墨迹,随手把它递给一个小书生,这才转头对那汉子道:“虽然是个信用借贷,但是也得立下文书,便如房契地契一般,这东西算是银行和你之间的双方约束。”
那汉子擦了擦手上的墨汁,诚恳点头道:“俺知道,俺懂得。银行是咱家国主的产业,国主的产业一向和别家不一样。”
自古以来的印子钱,从无订立文契之说,都是口口约定,借钱直接拿走。这在后世看来似乎有些不大可能,然而古人做事就是这么有趣,哪怕是破家灭宅的高利贷行业,借钱给人竟然也不需要订立文书,似乎信义二字重达千金,给人订立文契乃是极大侮辱之事。
祖师爷缓缓吐出一口气,又道:“其实订立文书这个事,原本你们国主是不同意的,他心性良善,他渴望赤诚,他希望看到天下尽是信义之人,然而贫道却狠心给他泼了冷水。有些规矩,该守得守,借钱立契这个先河,就从渤海银行开始了吧……”
屋中众人目瞪口呆,人人看着这个小掌柜满脸惊色。
他们的国主李云,竟然要遵这个小掌柜的规矩?
只见祖师爷再次缓缓吐出一口,脸上的云淡风轻还是首次消失不见,似是眉宇之间有些痛苦,又似隐含着遗憾和自责,喃喃道:“订立文书是好事,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贫道明知如此,心中却百感惆怅苦叹,那孩子渴盼的天下尽是信义之人,始终只是他梦想中才有的世界。”
这番自言自语,说的声音极低,不远处角落里的李世民努力竖着耳朵倾听,可惜听了半天一个字也没能听的清楚,皇帝有些焦急,忍不住压低声音问李云,凶巴巴道:“紫阳仙师在叹什么?朕还是第一次看到老前辈面色惆怅。”
李云远远看了柜台一眼,避而不答道:“祖师爷在叹,世上信义值千金。”
“这却不错!”
李世民忍不住点头,神情很是骄傲,道:“自古中原汉家,传承源远流长,以孝治国,以信义通天下,信之一字,便是民间蒙童也知,便如老百姓那句俗语,一口唾沫一个钉,但有对人承诺,再难也要做到。”
皇帝说的满眼喜色,李云却在一旁暗暗叹息。他岂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忠厚?他岂不想看到满天下的信义之人?
古人的信义和赤诚堪称一种执拗,有时候甚至有些迂腐和可笑,比如诗仙李白曾经在诗中写过一句‘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讲的就是一个信义无比的真实例子。
说是有一个男子和女子相约桥下,女子不至,男子就在那里痴痴的等,因为他们约定了见面的地方,既然约定了那么就一定要等,然而河水上涨,很快浪头湍急,那男子坚守信义仍然不走,竟然抱着柱子继续等候,最终,淹死在了河中。
这就是长存抱柱信的来历。
很多读诗的人一时不明就里,很可能会愤恨那个女子的失约,然而李白诗中接着写了下一句,叫做岂上望夫台。
原来那个女子是被家中阻拦,所以才无法在约定时间到达桥边,等到男子死讯传来之时,女子刚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