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辽宁1950-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我们给前辈们上夜校晚课的时候,一定想办法把安全规章讲明白!”

    众人接连表态,信誓旦旦地承诺,张连德并不怀疑他们的诚恳,这些肯到大庆油田这里参与前期开发工作的年轻人都非常热情,而且对建设国家的渴望比他这个老同志还强上不少。

    就在此时,有一名工程师跑进了会议室里,对着张连德大声说道:“张工,二号井也出油了,你要不要赶紧去看看?”

    众人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一阵兴奋,张连德立马问道:“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稳定住?”

    “您放心,情况很稳定,现场的工人们正在庆祝呢!”

    仿佛为了印证这位工程师的话语,外面传来了人群的欢呼声和鞭炮声,油井首次喷油对石油工人而言是一件大喜事。每一口油井的顺利建成,都意味着新中国面临的石油问题得到了一点缓解。

    “好,我们去看看。”张连德听到油井安全的消息之后便放下心来,对他而言,石油生产不求快不求多,最要保证的是一个安全。

    在热闹的庆祝活动结束之后,天色也已经越来越黑了,一月初的黑龙江省十分寒冷,上夜班的工人们会穿着从辽宁省带来的保暖大衣继续工作,而张连德则有时间稍微休息一下。

    他在回到自己的单人宿舍之后,打开了陪伴多年的三防笔记本,准备给留在辽宁省宁的妻儿写邮件报平安。由于邮政系统尚未整合完毕,为了保证出省工作的辽宁人可以和省内的家人联系,工程队在大庆油田的工作区拉起了基本的网络。虽然做不到视频和语音通话,但是给省内发发邮件还是做得到的。

    作为老资历的高级工程师,张连德在穿越之前的收入就很不错,一家人生活比较富足。而在穿越之后,他的妻子很快适应了情况,但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不太适应生活水平的下降。经过夫妻二人的劝导之后,他们的儿子才又恢复了斗志。

    由于张连德是在在省外,而且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工作,他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不过省内的消费水平仍然受到限制,多出来的钱都存在银行里不能用。不过他们一家的消费限额也因为张连德出省工作得到提高,虽然米油盐这类东西的限额不会变,但是在购买肉类和蔬菜以及其他工业品的时候可选择性高了很多。

    张连德在写给家里的邮件中,首先和妻子讲了一下自己在这边的工作情况,虽然工作量比起穿越前大大增加,环境也更加恶劣,但是他本人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吃不消的地方,和这些热情似火的年轻人一起建设祖国让他觉得年轻了几十岁。

    “说不定还有机会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呢。”

    然后是给正在大连市读大学的儿子的话,听说学习集成电路的他们在之后面临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新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基本就靠他们这几届学生去重建。张连德知道自己的儿子在穿越前非常喜欢的流行文化现在基本上销声匿迹了,他还得给小张推荐一些更符合当前时代气息的娱乐方式,就像他年轻时候那样。

    与张连德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新中国各地的工程基地上,辽宁省的各类工程队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分批出省,现在许多工程都已经进入了正式的建设阶段。辽宁省正在像中央期望的那样,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造血骨髓。

    在穿越发生后的崭新时代里,辽宁省依旧如同原历史上那样,成为了共和国的长子。带动全国的工业发展与其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既是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也是一种在如此激情似火的时代中的长子的温柔。

第163章 稻花香遍

    如果说工业化建设是在打造新中国的骨架,那么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钢铁铸就的骨架中填充血肉。在1951年这个年代,新中国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依旧是那个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粮食问题。

    在原历史上,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保障全国上下的人民都吃得饱饭、吃得上好饭,我党在艰辛而曲折的道路上摸索了数十年,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饥饿问题才最终被摆脱。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当年的新中国走过弯路,苦过百姓,但是随着辽宁省的到来,这一切都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1951年初的新中国土地上,仍有三成左右的农村地区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席卷全国上下。新中国革命最主要的中坚力量农民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属于他们的回报,但是随着原本集中在各级地主手中的大量耕地被分给没有太多生产工具的农民,如何在这些耕地上种出更多的、足以养活全国人的粮食便成了新的问题。

    农民固然在分到自己的土地之后爆发了无穷的生产积极性,但是生产工具落后匮乏的客观现实不随农民迫切想要增产增收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在辽宁省农业部门为党中央整理的农业建设报告当中,为了解决目前的农村问题,政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全国各地农村缺乏的生产工具问题,质优价廉的锄头和镰刀在后市的农村供销社里可谓要多少有多少,而小型柴油机带动的机械化设备也在精耕细作农业区得到推广。但是目前的新中国农民,只能从城镇里购买到劣质的铁农具,至于机械化设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个村子里能养多少头耕牛都不一定,全国上下除了辽宁省能找到的农用拖拉机大概两只手就数的过来。

    辽宁省上报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是从辽宁省的数千万吨钢铁产量中分出一些,制造优质农具,并随着前来辽宁省学习的农村干部向全国进行推广。农具的制造对辽宁省的工业能力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而成本方面则通过对外贸易进行补贴。

    其次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农村生产技术主要是农民之间的代代相传,一个镇子能有几本古代农书都很难说。中国农民虽然在几千年的劳动当中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但是也把一些坏习惯代代相传,想要全方面增加农村产出,改革农业生产技术势在必行。辽宁省的数据库中存有21世纪农村扶贫的所有信息,有精确到每个村庄的土地条件和耕种方案。

    政务院农业部已经号召全国每个农村至少派出两名学员到辽宁省开办的农业技术学校进行学习,另外辽宁省内的各所农业大学也将把新一届毕业生立刻安排到全国各地另行开办农业技术学校,目的是尽快地向全国范围普及最基本的农业知识。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并非朝夕之功,但是既然现在有这个条件,就应该尽快做起来。

    “向全国农村地区推广农业化肥和农药是这几年农业工作的重点之一,辽宁省在解决了原油的问题之后,很快就会开始增产化肥。在座的各位同志都很清楚,化肥和灌溉系统是当前我国农业增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其他的什么都是长远目标。”

    在位于沈阳的全国先进农业技术培训第一学校里,身为辽宁省最顶尖的农业技术专家的王守同正在向学校的其他教师们布置任务。王守同是辽宁省内极少数拥有在全国绝大多数农业区基层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之一,他自从业以来坚定地相信技术的力量是农业增产的根本所在。

    “大家之前都是在一线有很长工作经历的,但是教导别人成为农技员可能还是第一次。你们心里要随时记得,你们不仅仅是要把这所学校里的学员都给教会,你们的使命是让他们也能教会别的人。”王守同在过去不仅仅是一线工作者,也是农技员的培训员,由他担任目前这个职位是最合适不过的。

    “以前在基层工作的时候,和群众打好关系多多少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虽然学校里的学员们会比较好说话,但是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很不好说话的!我们要注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能结合各地方言,向学员们明白地解释我们交给他们的东西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道理。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的肥田粉一撒下去能增产,但是绝对不能撒太多,这些方面你们得解释清楚!”

    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解放出来的新中国还残留着浓重的保守主义气氛,尤其是在近两年才被解放的地区。虽然基层思想工作并不是农技员需要处理的,但是群众的保守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技术人员的工作。

    就比如辽宁省提交的农业改革报告中有提到过尽快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形式的农村互助组织,将农民的私有土地整合为公有的连片土地,以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耕种。主席和总理在审视这一部分的时候,就向辽宁省的农业专家们提问过,这种“代表着正确的历史发展道路”的政策是否有考虑过刚刚获得私有土地的农民是否都愿意土地归公的心情,让适应了未来时代的专家们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因此,中央在推广农业改革的时候,特地嘱咐基层干部要注意先示范后推广,先让农民能看到新技术的好处,再让农民心甘情愿地加入技术改革的浪潮,不能强迫所有农民立刻进行技术改革,这也是为了防止改革方案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在中央的长期规划当中,农业生产规模化是必经之路,在原历史上的改革道路中,由于我党的经验不足,以及突发的恶劣气候问题,导致了在五十年代末发生了全国范围的饥荒。农业生产集体化要如何在激发农民生产热情和发挥集体优势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困扰我党多年的问题,直到辽宁省穿越发生的那一刻,这个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农村已经面临劳动力凋敝的问题。

    为了能够赶上1951年的春耕,辽宁省的各所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必须争分夺秒,距离各地春耕季节的到来最多也只剩三个月时间。来到辽宁省的各地农村学员们还来不及惊叹这个未来世界,就投入到了日夜不休的学习当中。

    这些学员和工业部门一样,大多来自于近两年退役回家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纪律性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先进的技术。而且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岁月中,我党所及之处基本都有大量青壮年参军,由退伍军人担当现代技术与思想的传播者是新中国社会改革中的特色之一。

    除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中央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总体的农业政策。在原先的新中国历史上,农业是建国初期最主要的财政来源,正是在土地革命之后几年时间的增产,使得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能从苏联买到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支撑起了全国的工业建设。而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和工业不应该存在建设哪一边就必须牺牲另一边的问题,由于辽宁省的存在,中国终于有了将建设成本转移到国外的能力。

    “农民的减负,这是我们的责任之一,要想让工业发展更加顺利,让农村地区更有活力。减少农业税收,增加农民收入是最直接的办法之一。”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如是说道。

    后世学者根据明代学者黄宗羲之语总结的“黄宗羲定律”证明,只要农业税这一税种继续存在,任何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的改革政策总会因为行政和其他因素,最终导致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越是在短期内有效的政策,越会在长期上造成负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