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包拯很忙-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包拯没料到自己一句话,就让这丫鬟吓得如此失色,看来古代的等级制度真是害人不浅,为奴为婢者,当真是一点地位都没有。
包拯上前伸手将兰儿扶了起来,只觉那兰儿一接触包拯,就是浑身酥软,身子颤抖,不知道是害怕还是紧张。看来包拯这次又是好心做了坏事了。
包拯笑着说道:“兰儿,你放心好了,本少爷不但不会赶你走,而且还要让父亲涨你的月钱,以后你就继续服侍我的起居吧。我看你聪明伶俐,以后我还有很多事情要让你帮我。今天我心情很好,你尽心陪我到这庐州府四处逛逛。
兰儿听了包拯的一席话,心情总算放松了许多。以往那个严厉的包少爷已经变了,自从落水后,包少爷变得更近人情事故,更懂得关心他人。想到这些兰儿不由得小脸通红,扭捏的跟在包拯身后。
庐州府城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有着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庐州府正是二十一世纪的安徽省会合肥,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此时正是秋季,风清气爽,让人心情愉快。包拯在府城走了许久,不知不觉间,一条河流呈现在了眼前。依据以前学的地理知识,包拯猜测出这就是南淝河,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在宋朝被称为施水。施水并不宽,只有二十七八丈而已。
眼前就是有一座偌大的石拱大桥,因为是清晨桥上人并不多。包拯登上桥头,只见施水两岸绿荫成群,水面清澈干净,让包拯有忍不住要去捧起来喝一口的感觉。
包拯立在桥头不由得吟唱道:“石桥长扫净无苔,河边绿荫似剪裁。施水护城将桥绕,迎风秋意扑鼻来。”
就在这时,湖中和桥上却是同时响起两声叫好声。
桥下此时水声涌动,刚才居然没察觉,桥下已经出现一艘游船。那游船上站着正是那庐州张知州之女。刚才也正是她拍手叫好。
桥头上却是有三人和一头驴,三人中一个手提酒壶的青衣白须瘦削老者,一白衣提棒方脸壮年,而毛驴上坐着的却是一位华服少年,约莫十二三岁,那少年意气风发,手摇折扇,一身贵气不由得显露出来。刚才叫好的也正是这少年。
船上那张小姐,此时对着桥上包拯道:“上次偶然相遇,小仆莽撞更是将包公子推入岱山湖,今日见了公子无恙,这才心安一些。今日再次偶遇,定要亲自向包公子道歉,如若不嫌弃,不如上船来一叙,如何?”
那华服少年见了船上张小姐的美妙容颜,也是惊为天人,手中纸扇一合,在手心拍了几下,对着船上拱手道:“姑娘既然相邀了这位才子,在下汴京龙贞,也仰慕这位才子的才学,更仰慕姑娘的天仙容颜,如果能得允许,我希望随着这位才子,一起上船和你们一叙。
包拯没想到这个少年只是总角年纪,说起话来却是滴水不漏。船上张小姐却是有些皱眉,包拯也算熟人,而且父亲和包拯父亲算是同僚,让包拯上船也合情合理。但是那三个陌生人,素未平生,张小姐作为一个女子难免有些踌躇。
岸上那提这酒壶的老者却是笑道:“姑娘你大可放心,我们几个非老即幼,样子就不像什么歹人。倘若我家公子今日有幸能和两位才俊一叙,我们走入这庐州府城也不枉此行。姑娘要是不肯,那么庐州府百姓当真是冰眼冷漠,看来我们三人都是踏错了地方,行错了路。”
这老者三言两语就把张小姐将了一军,张小姐要是反对,那么就是承认庐州府城的人待人冷漠无情。张小姐父亲就是这里的知州,哪里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老者三人也却是不像坏人,张小姐也就点头允许他们上来。包拯欲上船,自然不会回去得太早,为了让父母不担心,包拯知会身后的兰儿让他先回家里去和父母知会一声,自己要晚些才会回去。兰儿乖巧的转身回去禀告。
包拯见兰儿走远,当即先上船,华服少年和老者居后,那壮年却并未上船,而是在岸边牵着毛驴。
这船是艘双层的游船,第二层上早已经有丫鬟拜了一些瓜果点心,桌上更是摆好了茶水。
数人上了二层,依宾主落座,老者当先开口道:“今日能和包公子相遇,又能结识张小姐,真是三生有幸,不过刚才听得包公子对河而吟,如此快就吟出如此佳句,真是才华横溢,文思泉涌呀。”
包拯拱手道:“老先生莫要取笑后辈了,我看老先生手中酒壶上刻着寇字,莫非老先生姓寇?这位龙公子,又是和老先生来庐州府所为何事呢?若是只为游览,后生包某,倒是可以做个向导。”
老者呵呵笑道:“小兄弟,你不仅才气过人,观察更是入微,我不开口,你已经知道我姓什么了。没错老夫就是人称一壶老醋走天下的寇老西儿寇准,现在刚好被罢官,正带着义子寇随,赶着回老家种地呢。不过这龙公子老夫也是前几天才认识的,他只是想骑着毛驴行走天下,见识一番,倒是正好和老夫合拍就一路同行起来了。”
张小姐听了老者一番话后,当即惊呼:“先生难道就是当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大人?刚才有眼不识泰山,还望寇大人千万不要见怪。”
包拯此时心中更是震惊,眼前的这个糟老头居然是闻名天下的寇老西儿,历史上他可是风云人物,宋真宗曾数次贬去他的相位,又数次把他请回来。起起落落的频繁程度当真是古今第一人。而寇准最出名的却是,曾经一力力挺真宗亲征大辽,抵御外敌,让北宋避免被辽国所灭,后来由于真宗软弱和辽国签定了澶渊之盟,由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来了大辽和大宋长达百年的和平。
………………………………
第五章:施水论政
包拯不由得想起曾经在二十一世纪看过的寇老西儿的电视剧,其中有一句主题曲是这样唱的:寇老西儿!不爱酒,不爱钱,老醋一壶你莫闲!
观此时寇准已经有六十岁左右,他数十年为了大宋的基业耗尽心血,如今却被再次贬官归田。寇准一生清廉,连个后人都没有,只有一个养子而已,现在看起来当真是有些凄惨。用两袖清风用来形容寇准生平显然还是太肤浅了。
包拯正在打量华服龙公子和寇准,而寇准听了张小姐的话笑道:“如今我寇准已经是一介平民,你们大可不必注重那么多礼节。如今我只想好好找个地方度过残生。”寇准说道此处,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苍老的容颜上尽显憔悴。
包拯听到此时,心中已有愤愤之情,不由得重重的拍了一下檀木茶桌,怒立而起道:“寇大人此生对朝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难道朝廷当真是瞎了不成,居然让这样一个忠臣,孤身一人归乡!凄凉若此!数十年效忠大宋,连个荣归故里都未求得。”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包拯此时是一时激怒之言,但是却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古代都是君本位的思想,普通老百姓有几个敢如此明目张胆的指责朝廷呢?
寇准见包拯这副气愤难平之色,居然露出欣赏之色,右手不由得捋了捋胡须,将那葫芦老醋打开喝了一口,却只是微笑并不多言。
此时那龙公子却用扇子拍了几下手心,站了起来笑道:“包公子,请问阁下尊名?”
包拯神色稍微缓和,抱拳道:“在下包拯!”
龙公子道:“包拯!不错!好名字,意为拯救万民。有此名字又有这等气魄,乃是大宋之福。但是包公子,朝廷中的事情并不一定如你想得那么简单,有道是一入朝堂深似海。即便是朝廷一个小小的决定,怕是都暗藏玄机,你只看到表象,又怎么知道皇上心中到底想的是什么?”
包拯笑道:“龙公子的话,都是安慰自己的借口,看似有道理,但是国之所以为国,就是有万民拥护。民为水,君为轻,君每一言行即化成民之感念。皇上即便有难处,一样不能做有违天下之民的事情。寇大人今日被贬,看似只关乎寇大人一人荣辱,但是却寒了天下忠臣之心。试问还有谁敢如同寇大人一般,做那为民请命的清官?”
包拯一席话直接把龙公子说得有些愕然无语。
张小姐此时娉婷起身,嫣然笑道:“包公子,言行切忌过激。如若传入宵小耳中,怕是会落人口舌。”
包拯不以为然道:“倘若朝廷真的要因为我出言批评而抓我的话,我想这个朝廷也是岌岌可危了,我想朝廷还没有昏聩到此程度。所谓朝堂之稳,在于仁,不在威。一个正义的朝廷,绝对不会怕民众去说,而且反而应该欢迎民众去批评,这样朝廷才能越来清明,民间才能一心忠君,国家才能富强安稳。”
一直静坐的寇准此时拍手笑道:“包公子年纪轻轻却伶牙俐齿,对于治国之论,更是别开生面。不知道包公子可有功名在身?日后可有为官从政,为国家效力的打算?”
包拯本就是二十一世纪开明青年,思想本就与古人不同,爆些新奇的言论也不足为奇,但是此时包拯却真的有些愤慨,这是发自内心为寇准这种好人而愤慨,包拯正色道:“莫说我包拯是否还有功名,就光朝廷贬寇大人这点,就已经打消了我入朝为官的打算!所谓正者为官,要遇明主仁君,如若朝廷不清,不如归隐。”
一旁张小姐听了包拯的一番话语,秀目流转,嫣然对寇大人道:“寇大人,您莫要见怪包公子的言论,他也是心中为了朝廷才有这番怒言。包公子此时已是庐州府的秋帷解元,开春就会去京都参加会试,寇大人日后如果有机会,是该好好将包公子这样的年轻才俊举荐到朝廷中去。”
寇准捋须笑而不语。这时那龙公子却开口道:“张小姐,不知道你芳名为何?女子中有小姐这般识得大体的却是罕见。其实即使小姐你不说,像包公子这等人才,日后也是定会为朝廷所用。”
张小姐欠身回道:“小女子乃是庐州知州之女,名雨惜。龙公子倒是过奖了。”
龙公子转身又对包拯道:“包公子,你刚才说,正者为官,要遇明主。我很想知道,在你眼里,什么主可称得是明主?”
包拯见这龙公子年纪轻轻,说起话来却头头是道,俨然一个大人模样,甚至比大人的才思还要敏捷,心中不由得对这龙公子有了几分好感,当即回道:“要为明主者,需做到四点。对民仁,对奸恶,广纳言,重军务。所谓对民仁,就是要时时刻刻都站在老百姓的方面想问题,即便是喝水吃饭的举动,都要慎思是否会牵连到百姓受苦,身为君,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到百官乃至万民,一些小事往往决定了一个君主是否是仁君。”
龙公子、寇准还有张雨惜听了包拯这段话,都静坐倾听,仿佛都陷入深思之中。包拯不知道他们分别想着的是什么,自己心中却有不吐不快的想法。
包拯接着道:“所谓对奸恶,就是要严惩坏人奸臣贪官。太平盛世中,外敌并不是最大的危害,但凡能威胁政权的就是这类朝廷的蛀虫。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明君就该让朝野一片清明。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贪官污吏四起的朝代,归根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