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封侯-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生活窘迫,她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孤苦生活。
  “有什么关系啊!我又不是没有经历过,当年我从济州一路南逃,路上几次大病都差点死去,我都挺过来了,再说我在路上也是躺在牛车里,阿莲和阿樱也会照顾我的,阿莲,对不对?”
  余莲点点头,“我们会照顾阿姑的。”
  李清照握住吕绣的手,央求道:“绣儿,我就想和你们一起走,别把我扔下。”
  吕绣无奈,只得苦笑着点点头,“好吧!师父不怕病重,就一起走吧!”


第三百七十五章 廷论
  现在已经一月下旬,进入早春时节,夜里虽然还很寒冷,但白天在太阳照耀下,天气还是比较温暖。
  甘泉堡内,屋顶上几乎都晒满了蜂窝煤和煤球,十分壮观,从天空向下望去,就是黑压压的一片。
  少量的蜂窝煤已经晒好了,女人们都开始迫不及待地使用,每天早上生炉子实在太痛苦了,能有过夜的蜂窝煤当然让她们欣喜万分。
  聪明的工匠对陈庆的配方做了改进,分成了点火蜂窝煤和普通蜂窝煤两种,只有点火蜂窝煤里面才会掺入硫磺和少量硝粉,普通蜂窝煤就不用放了,这样能大大减少成本。
  赵巧云也在点炉子,她的蜂窝煤是陈庆亲自帮她做的,比别人做得都好。
  旁边站着一群女子正探头看她点火,一个个摒住了呼吸。
  赵巧云蹲在炉子旁,小心翼翼地用火布在铁钎子上绕了几圈,用火石点燃了,慢慢将燃烧的火布塞进蜂窝煤正中间的孔中,这里周围含硫磺粉和硝粉最多,果然,孔道内很快燃烧起来,煤粉也点燃了。
  周围女子欢喜得直拍巴掌,这简直太容易了。
  赵巧云脸上也绽露出难得的笑容,她连忙用火钳夹起点燃的蜂窝煤,小心翼翼放在炉子里,但这是点火蜂窝煤,会很快燃尽,上面必须再放一块普通蜂窝煤,或者放煤球也可以。
  蜂窝们是将士们做的,但煤球却是女人们捏的。
  “如果烧完了以后怎么办?”一个女人问道。
  旁边有人瞪她一眼,“你笨啊!教官不是说过了吗?烧完了用火钳夹出来就是了,不会散架的。”
  “可是上面还压着一块正在燃烧的蜂窝煤呢!”
  “哎!说你笨就笨,你把正在燃烧的蜂窝煤夹出来,先放在一旁,等会儿再放回去,不就行了吗?多简单啊!”
  女人们纷纷跑去点自己的炉子了,有人笑道:“卞春水,你的炉子就让某人来点吧!他一定正愁找不到机会为你效劳呢!”
  众女子一起开怀大笑,汴春水是一个身材比较丰满的年轻女子,她满脸通红,眼中却不恼火,甚至还透着一丝喜悦,连忙拎着炉子跑到后面去了。
  赵巧云蹲在炉子旁,托腮望着水壶,她心中也荡起了一丝涟漪。
  ……
  临安,御书房,陈庆和吴阶的两份战报以及川陕宣抚司的报告都已经放在官家赵构的御案上,三份报告在述说同一件事,却出现两个不同的结论,在朝廷中引起了强烈争论。
  陈庆的军报只是阐述了他作战的详细过程,包括全歼一万两千协从军,杀死投降金国的前宋将张中孚,俘获了一批女真人的家眷,陈庆在报告中并没有说完颜兀术撤军是他的功劳,因为金兵撤军时,他已经离开凤翔了。
  这是一份比较务实的战报,包括行军路线,歼敌经过,自身伤亡情况,以及粮草筹备等等,非常详细,很难找茬。
  陈庆写这份战报交给朝廷的意思就是说,事情我已经做了,封赏你们自己看着办!
  引起争论的是吴阶的战报和川陕宣抚使司的报告,当然,川陕宣抚使司的报告其实就是朱胜非的报告。
  吴阶在战报中极力表彰陈庆的功劳,他认为完颜兀术撤军完全是陈庆的功劳,吴阶自然也没有忘记自己将士的功劳,‘每日数次进攻,昼夜不息,金兵伤亡巨万,守军死伤数千,前赴后继,剑门关始终屹立不倒。’
  但川陕宣抚使司的报告却否认了陈庆的功劳,也否认了吴阶军队艰苦抗敌的事情,报告中把吴阶和陈庆的作战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却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他们怎么组织百姓撤退,怎么在汉中坚壁清野,导致金兵在汉中觅粮无果,军中粮食不足,再加上冬天寒冷,金兵不适应气候,以及完颜兀术准备不足等等,不得不撤军。
  御书房内,张浚毫不客气地斥责朱胜非寡廉鲜耻,身为川陕宣抚使抢先逃到成都,不管不问前面宋军在敌军作战,最后却把金兵撤退说成是自己坚壁清野的功劳,简直无耻之极。
  “陛下,事实摆在这里,陈庆威胁到金兵老巢的安危,加上吴阶率军艰苦抗敌,才是金兵撤退的根本原因,朱胜非却颠倒黑白,居然说金兵撤军是他的功劳,简直让天下人耻笑,这样的人还适合做川陕宣抚使吗?”
  张浚看似在为陈庆和吴阶请功,但大家都明白,他其实是在攻击朱胜非。
  赵构看了一眼旁边的秦桧,问道:“秦相公怎么看?”
  秦桧可没有朱胜非那么蠢,现在否定陈庆的功劳,不就是在否定天子的决策吗?
  他不慌不忙道:“陈庆围魏救赵的方案是陛下批准的,也是陛下命令沿途支援的结果,如果没有陛下的支持,陈庆不可能以岳州镇抚使的身份前往关中。
  所以微臣认为,陛下才是这才大胜的主帅,陈庆是实现陛下策略的主将,主帅策划得好,主将落实得力,所以这个方案便成功了。”
  秦桧的无耻献媚让张浚和赵鼎差点吐了,李回却暗暗佩服秦桧会说话,关键时候把功劳归给天子。
  不过,秦桧这次没有支持朱胜非倒是难得,张浚和赵鼎也就保持沉默。
  虽然秦桧的马屁有点太直白了,但赵构心中还是很舒服,至少秦桧有一点说对了,陈庆只是大将,他上面的主帅是谁?当然是自己,这个方案的名称就是自己拟定的,叫做‘攻凤翔救汉中之策,’自己为此下了几道密旨,要求李纲全力支持陈庆北上。
  这次成功不光是陈庆的偷袭凤翔,也是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成功。
  赵构简直就想给自己加官进爵了。
  赵构把朱胜非的报告放在一边,问道:“大家说说吧!怎么奖赏善后?”
  一直没有说话的赵鼎道:“陛下,事实证明,陈庆留在西北更加适合,卑职建议陈庆坐镇熙河,在外部牵制金兵,力保汉中不失,巴蜀不失!”
  “枢密院的态度呢?”赵构笑着问李回。
  李回是出了名的中间派,专门做老好人,他心中已经有数了,天子派陈庆去偷袭凤翔,本意就是把陈庆放回西北,连秦桧都没有反对,自己又何必做恶人?
  再说他私人对陈庆的印象非常好,陈庆还送了一套汝窑杯壶给他,这个人情他得还。
  “陛下,枢密院赞同让陈庆坐镇熙河路。”
  张浚也道:“赵相公说得很有道理,陈庆灵活机动,擅出奇兵,吴阶、王彦、刘子羽等大将都一直认同他适合在外围作战,牵制金兵,微臣也赞成让他坐镇熙河路,另外,微臣草拟了一个方案,请陛下过目。”
  说完,张浚取出一本奏折,呈给赵构,最上面附有一份知政堂的讨论结果,其实就是表决结果,张浚、赵鼎赞成,秦桧反对,李回弃权。
  赵构瞥了一眼笑道:“让朕先仔细看看吧!时辰不早,大家可以回去了。”
  众人起身告辞,秦桧连朝房也没有回去,便匆匆回府了,他找妻子王氏有急事。


第三百七十六章 密议
  秦桧刚刚到府中,便在大门口遇到了妻子的车队,王氏坐着一辆宽大华丽的马车,前后有数十名带刀侍卫替她开路和保护。
  倒是秦桧自己不太张扬,坐一辆普通马车,随从也少,他毕竟是宰相,表面的清廉俭朴要做到位。
  “娘子从哪里回来?”秦桧拉开车帘问道。
  王氏指了指上方,就是告诉秦桧,自己刚从太后那里回来。
  秦桧连忙道:“我找娘子有急事,请娘子随我去书房。”
  “待我换一身衣服。”
  “不用换,娘子恐怕还得出去。”
  王氏眉头微微一皱,什么事情这么着急?
  王氏来到丈夫书房,秦桧也来不及喝茶,便问她道:“太后知道陈庆攻打凤翔的战果吗?”
  王氏点点头,“她听说了,有点不太高兴。”
  “她是怕陈庆又升官吗?”
  王氏走到外屋门口,向两边看了看,关上门,这才回来对丈夫道:“表面上她是不愿陈庆再升官,但我知道,她不高兴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什么事?”
  “听说陈庆俘虏了完颜喝离撒的家眷,她就说了这句话,她说有些女人很不自爱,甘心伺候女真人,这种女人就不用再回来了,你懂她的意思吗?”
  秦桧微微皱眉,“她是不希望这些女人回来?”
  王氏点点头,“她当然不希望这些女人回来,她们知道得太多了,郑太后被她逼得几乎要出家,赵珊儿回来不久就出嫁了,其中的原因你还想不到?”
  秦桧明白了,韦后在金国的一些事情她绝不允许宋朝人知道,这些女人回来后会传出去。
  “她如果担心这个,问题不大,官家让我派人去秦州安排她们,我可以安排让她们留在巴蜀,就不用回临安了。”
  “这样最好,就算是我帮她的大忙了。”
  秦桧连忙道:“这是小事,还有一件大事,你要立刻去见太后,张浚建议把朱胜非任命为岭南宣抚使,今天下午知政堂已经通过,表决案已经交给官家,如果官家批准,就要下旨,那时再想挽回就来不及了。”
  王氏眉头一皱,“夫君是右相,难道不能直接否决吗?”
  “下面官员提出的方案我可以直接否决,但这是张浚提出的方案,我就没法否决相国提出的方案,只能进行知政堂表决,你知道赵鼎支持他,李回又是老好人,结果知政堂就通过了,让我怎么办?”
  秦桧虽然也不喜欢朱胜非,但他现在在知政堂孤掌难鸣,太被动了,朱胜非是张浚的政敌,如果他能进政事堂,那么表决就会出现二比二的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天子来决断,想必天子也很喜欢这样的结局。
  “你赶紧去找太后,必须让太后阻止官家批准!”
  王氏点点头,“我现在就回去!”
  ……
  其实秦桧多虑了,朱胜非是韦太后的心腹,一旦朱胜非入相,太后党就形成了。
  这当然也是天子赵构的安排,作为天子,他的帝王之术就是驾驭各个派别,挑拨派系之间的斗争,支持一个派系打击另一个派系,他最后出来做好人。
  他一点都不在意再出现一个太后党,他甚至还推动它形成,而且只要太后自成一派势力,她就不用每次来压迫自己,让自己很被动。
  换句话说,太后想参与权力游戏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纳入规则,让她的党羽来替她实现权力意志,自己就能摆脱她的压制了。
  所以张浚提出把朱胜非调去岭南当宣抚使,赵构肯定不会同意,这一条他用朱笔划掉了,其他几条他都可以考虑。
  其实任命陈庆为熙河路节度使,赵构倒不是很在意,这是他早就同意的,在陈庆没有立功之前,他就准备任命陈庆为广南西路副节度使,熙河路节度使管辖范围比广南西路小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