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封侯-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概万余人吧!”
  “把他们都组织起来,然后再从各县征集两万青壮男子,以每天每人五十文的工钱,雇佣他们修建新城墙,在小麦成熟之前大致完工,差不多一百天左右,等收了小麦后再收尾。”
  王淮想了想道:“如果是用砖砌勉强可以完成,但如果是采石砌城,恐怕一百天不够。”
  “就烧砖,我派三千士兵过来负责烧制砖块。”
  “可就算三万青壮干一百天,也需要十五万贯钱啊!”
  陈庆微微笑道:“钱不用担心,甘泉堡有钱,我也会通知各县征集民夫,王通判先把成纪县的青壮组织起来,把城墙清理干净,把能利用的大石清理出来,把事情先做起来,不能等所有人到齐后再做,那样太耽误时间了!”
  王淮默默点头,任务很重,不过有士兵协助,会好一点点。
  “好吧!我今天就开始召集人手。”


第四百零四章 筑城
  招募百姓修城墙的消息传开后,便有无数百姓络绎不绝从其他各州赶来,西北远没有江南那样富裕繁华。
  江南百姓一天能挣百文钱,但在西北一天能挣二三十文钱就不错了,而且挣钱的路子还很少。
  主要是西北市场上流通的钱太少,大宋的钱都流向了富裕的江南。
  所以陈庆一天开五十文钱,管吃管住,这个消息就像巨大磁铁一样,吸引各州县的百姓跑来干活,短短十天内,便有三万青壮云集成纪县。
  此时,蒋彦先、吕纬等官员都赶到了成纪县,还有一万名负责防御和维持秩序的士兵也到了,大量物资源源不断送到成纪县。
  陈庆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攘外必先安内,他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熙河路节度使,首先要把秦州掌控在手中。
  王淮是地头蛇,父亲被金人所杀,可以用,但能力差了点,担不起秦州通判的重担,陈庆随即任命蒋彦先为知秦州事,吕纬为成纪知县,让他们二人接手了大权。
  一顶大帐前,陈庆遇到了无精打采的通判王淮,便笑道:“王通判,我想去看看小麦的情况,有没有时间陪我同去?”
  “节度使有令,卑职怎敢不从?请随我来。”
  王淮言语之间带着一丝不满,自己带着成纪县百姓逃过了金兵的屠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结果新任命一个知州,一个知县,就把自己的权力夺了,他心里怎么舒服得起来。
  王淮沉默着陪同陈庆来到麦田,成纪县正好是渭水、亭川水和籍水三条河流的汇合处,沃野百里,水源丰富,加上光照也好,所以这里历来被称为陇西江南,一直就是盛产粮食之地。
  大片麦田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岸和籍水北岸,足有二十余万亩之多,田间沟渠纵横,水流充足,使小麦长得郁郁葱葱。
  “成纪县现在也是两年三熟吧!”陈庆笑问道。
  王淮点点头,“唐朝的时候,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农作物都是一年两熟,一季小麦一季水稻,现在气候变冷了,大部分地区只有一年一熟,土地贫瘠一点只能种产量低的粟米,成纪县条件不错,水源足,土地肥沃,所以能两年三熟,今年七月收了小麦,休田几个月,冬天种冬小麦,明年六月初就能收割了,抓紧时间再种一季豆子。”
  “王通判不愧是成纪大户,确实了解成纪县,不知王通判对巩州可熟悉?”
  王淮微微一怔,便回答道:“巩州就是原来的渭州,和秦州历来血脉相通,姻亲相连,我母亲就是巩州陇西县人,我小时候就在陇西外祖父家中长大。”
  “你母亲也是大族吧!”
  王淮点点头,“陇西李氏虽然没有唐朝那样强势了,但依旧是巩州第一大家族,出了好几个进士,在巩州影响很大。”
  陈庆笑道:“我考虑推荐你为巩州知事,你本人可愿意?”
  王淮着实出乎意料,半晌说不出话来,他当然知道陈庆所谓推荐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就是直接任命,不管朝廷是否同意。
  好一会儿王淮才道:“都统准备出兵巩州了?”
  陈庆淡淡道:“巩州就只有一千伪齐军驻守而已,随时可以拿下,我准备先把秦州巩固好,秋天再考虑出兵,毕竟我是熙河路节度使,拿下巩州是迟早之事。”
  王淮迟疑一下道:“就怕卑职能力不足,让都统失望!”
  陈庆微微笑道:“为什么我不让你做秦州通判,反而让你出任巩州知事,这个道理你想得通吗?”
  “坦率说,卑职想不通。”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对秦州要求很高,要每一个县都坚决服从州衙的指令,要时时刻刻掌握每一个县的动向,要在三年内,将秦州人口翻一倍,要让秦州捏成一个拳头,而不是五根手指,坦率说,王通判对成纪县有贡献,看这片麦田就知道了,但对秦州的掌控还是弱了点,我说得没错吧!”
  王淮满脸惭愧道:“都统说得一点不错,我父亲就说我只能当个知县,秦州各县我确实掌控不住。”
  “所以我才考虑让你去巩州,对巩州,我的要求就是掌控陇西县,巩州五县中,通渭、通安、安西、定西,这个四个县太弱,几乎没有存在感,只要掌控了陇西县,就掌控了巩州,这恰恰很适合你。”
  王淮恍然大悟,连忙躬身道:“卑职愿意去巩州,为都统分忧!”
  陈庆点点头,“今年秋天我的军队会拿下巩州,你到时一起去上任,还有四五个月,这期间你要全力支持蒋彦先把城池修建好,今年秋天,熙河路节度府就要迁徙到成纪县,希望你在成纪县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卑职遵令!”
  ……
  一番深谈,解开了王淮的心结,他开始全力以赴做好蒋彦先的助手,使成纪县涅槃重生的建设高速运转起来。
  但光靠官员努力,没有足够的资源,依旧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让成纪县尽快涅槃重生,陈庆开始动用了这些年储存的老本。
  官道上,长达十几里的运输队伍络绎不绝地满载物资从甘泉堡赶来,上万顶大帐分布在城外的原野、丘陵之上,还有十几万石粮食,二十万贯钱,七八万百姓和军队住在大营内,蒋彦先、王淮、吕纬、杜敏等一帮官员忙得脚不沾地。
  成纪县基本上一天变一个模样,几天内就清理干净了,开始挖深坑筑基,用旧城墙中的长条大青石筑基,再用新砖开始修葺城墙,城墙内部用旧城的砖块泥土填实。
  在修建城墙的同时,城内被烧毁的房屋开始重建,为了鼓励和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宋军甚至免费提供烧制好的红砖。
  众志成城,整个成纪县变成了一个大工地,男女老幼都参与了重建家园的建设。
  工地上热火朝天,到处一队队忙碌的百姓,挑着箩筐,搅拌泥浆,熬煮糯米浆,远远望去就像蚂蚁大军一般忙碌。
  陈庆站在一里外的一座小丘陵上巡视进度,这是他一个月内第二次赶到成纪县,他对蒋彦先笑问道:“看这个进度,小麦收割之前城墙应该可以完工吧?”
  蒋彦先笑着点点头道:“城池小麦成熟前可以完工,但百姓自己的民居要到入冬前才能完成,现在大家都去修城墙了,缺乏人手,而且红砖也供应不上。”
  陈庆沉吟一下又问道:“还有官宅、军营、仓城,还有甘泉堡的家眷,还有这么多百姓,城内面积够吗?”
  “都统不用担心,成纪县原本城池周长二十五里,现在我们把它扩展为三十八里,在整个西北只比京兆城略小一点,比凤翔城的三十里还要长八里,足以生活三十万人口,那怕仓城和军营占去很大位置,也能二十万百姓生活。足够了。”
  陈庆欣然道:“这样我就放心了,现在还有什么困难?”
  “还是缺一些资源,煤炭、木材,生铁,还有炉子,现在几家人合用一个炉子,但炉子好解决,附近有耐火泥,我请烧砖士兵烧一批就行了,关键是前三样,修建房子要横梁,要晒干的木头。”
  陈庆呵呵笑了起来,“你想要甘泉堡西仓库那批物资就明说,我会不给你吗?”
  甘泉堡的西仓库内堆放着十几万根营栅木,上万斤煤炭,还有大量被焚烧过的废旧兵器,蒋彦先早就想要过来,就是不好意思开口,那毕竟是军方的物资。
  “卑职不太好意思提出来,怕军方不满。”
  陈庆摇摇头,“那不完全是军方的物资!”
  他想了想便道:“三种物资我都可以给你,但你知道甘泉堡缺木材,以后要组织成纪县百姓伐木,把木材还给甘泉堡。”
  蒋彦先大喜,连忙答应道:“这个没有问题,百姓拿到木头后,打下欠条,以后用木材偿还。”


第四百零五章 匪患
  一早,蒋彦先快步来到陈庆的大帐前,躬身道:“都统今天要回甘泉堡吗?”
  “预定是今天上午回去。”
  陈庆笑问道:“有什么情况吗?”
  “鸡川县李知县和秦安魏知县今天中午左右将赶到成纪县,恳请都统能接见他们。”
  陈庆要求各县知县都来成纪县述职,秦州一共有七县,甘泉县不用说了,另外甘谷县、陇城县、冶坊县和清水县四县知县都已经到了,还缺鸡川县和秦安县的知县。
  如果不是陈庆知道这两县的知县不错,他就要将他们全部罢免,接到命令迟迟不来,首先态度就不端正。
  “他们是什么原因来迟?”陈庆有些不悦问道。
  “回禀都统,魏知县是因为父亲三天前去世,他一时走不开,而李知县是因为鸡川县闹匪,他带人去抓土匪了,刚回到县城。”
  这两个理由还算不错,陈庆点点头,“你立刻派人去通知魏知县,让他回去继续给父亲办理丧事,这次算他特殊情况,下次再过来。”
  “卑职这就安排!”
  中午时分,鸡川县知县李万楼赶到了成纪县,之前县丞张宏已经带了六千青壮赶来修建城墙。
  陈庆接见了李万楼和县丞张宏,鸡川县是甘泉堡南下第一个县,甘泉堡多次和鸡川县打交道,也得到了鸡川县全力支持,但陈庆还是第一次见到知县李万楼。
  “参见节度使!”李万楼和张宏一起躬身行礼。
  “两位县官请坐!”
  陈庆很客气地请两人坐下,又让人上茶,他笑咪咪问道:“见过蒋知州了吗?”
  李万楼连忙道:“还没有正式述职,只是寒暄了几句,正式述职安排在下午。”
  陈庆微微笑道:“不用太紧张,鸡川县一直配合甘泉堡,尤其在安置移民方面功劳很大,我听说鸡川县的皮靴子很有名气了。”
  李万楼也笑道:“鸡川县的皮靴子其实就是甘泉堡的皮靴子,他们迁徙到鸡川县后,几乎都重操旧业,因为品质好,所以名气很快就出来了,不仅巴蜀,关中也有很多客商过来购买。”
  “有税收吗?”
  “目前暂时不收税,因为皮靴卖得好,买鞋的,卖皮子的商人纷至沓来,使原本死气沉沉的商业变得慢慢繁荣起来,很多人都在当学徒学习鞣皮、做鞋,能学到一门吃饭的手艺。”
  “不错!很有远见,以后鸡川县很可能就会成为远近闻名的鞋城,其实可以不光做鞋,还可以做皮帽子,皮袄,只要是皮革类都可以尝试,做大了就要正常收税。”
  “如果军队需要皮靴,可以交给鸡川县,我们县衙准备成立一个商行,准备接大单子。”
  “如果军靴品质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