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封侯-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失去购买资源的机会,自己的十万斤白银怎么发挥财富效应?


第五百一十五章 把柄
  过了八月后,天气凉快了很多,成纪县不像江南还有厉害的秋老虎,成纪县进入八月后,就迅速凉快下来,麦子黄了,秋收时节要到了。
  这天上午,陈庆来到一座巨大山坳内,这种山坳在黄土高原上很多,基本上都没有名字,山坳位于城南二十里外的赤谷镇,是军匠署的兵器试验地,火器火油署的试验地也在这里。
  山坳本身有十几里长,狭窄不够开阔,但里面有三条支谷,每条支谷都是一个很大的空间,简直是武器试验的天然场地。
  军匠署的兵器试验地在最里面一条支谷内,支谷深约三里,宽两里,里面修建了两排大仓库。
  陈庆和众将站着方圆五十丈的看台上,数百步外,一辆巨型投石正在进行投掷演练,这架巨型投石机高达两丈,长长的抛竿足有四丈两尺,是用一棵枣树为主干,反复试验近一年时间才制成,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可将八十斤重物投掷到三百五十步外。
  “如果换成五十斤重物,是不是投掷更远一点?”陈庆笑问道。
  首席大匠谢长治连忙解释道:“回禀都统,并不是越轻投掷越远,就像大汉投掷羽毛,反而有力使不出,我们反复调试,发现八十斤最合适,而且如果重量准确,基本上就是三百五十步,比较精准!”
  精确对熙河军现在非常重要,他们不是为了守城,更多是为了攻城,所以才耗时一年研制这种巨型投石机。
  陈庆点点头,“开始试验吧!”
  红旗一挥,八名士兵推动绞盘,铁链将抛竿渐渐拉下,抛竿另一头挂着两千斤重的铁箱子,通过杠杆原理,八个人就能操纵了。
  士兵小心翼翼将一个装满火油,重达八十斤的薄皮大陶罐放入投兜,并点燃火油,士兵们发一声喊,铁钩脱开,抛竿瞬间挥出,黑色的火油罐带着火焰腾空而起,飞向三百五十步外的仿造城墙,精准地击中了城头,陶罐破碎,火焰散开,城头上顿时一片火海。
  看台上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所有将领都经验丰富,他们知道三百五十步外正中城头是多么不容易,难怪用了一年的时间研制。
  陈庆有点明白了,笑问道:“是不是越简单越精准?”
  谢长治点点头,“我们最初是韧性比较好的杨树为抛竿,但发现总是会有偏差,后来决定用没有韧性的枣木,发现比较稳定了,一次次反复试验,找到了最佳抛竿长度和坠物重量。”
  陈庆想了想又问道:“可现在是在试验场,如果转到战场上,会不会就有误差了?”
  “确实有这个可能,而且我们也不知道精准的三百五十步在哪里?所以需要工匠现场调试,大概三次就能调准。”
  陈庆欣然道:“多考虑细节,运输、防护、我甚至建议你们把在运输轮子上下下功夫,不一定非要木轮子,用铜合金做轮子也可以考虑嘛!”
  “卑职一定仔细考虑!”
  ……
  从试验场出来,不远处都是大片麦田,已经完全黄了,风吹麦浪起伏,俨如一片金灿灿的海洋,还两三天就完全成熟,就可以收割了,此时,百姓们都是全家出动,守候在麦田内,主要驱赶鸟雀。
  鸟雀也是成群结队在麦田上空盘旋。
  陈庆望着即将成熟的麦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他们有三大产粮区,尤其是河湟谷地的粮食产量将完全满足百姓和军队的需求,甚至还可以从牧区换取羊只。
  这时,前面出现一支庞大的骆驼队,足有四五百头之多,满载着货物,这让陈庆不由微微一怔,这条向南的道路是一直通往北仙人关,这支骆驼队是从哪里过来的?
  他立刻命令一名亲兵前去打听情况,片刻,一名中年男子被带上来,他认识陈庆,连忙跪下行大礼,“小人拜见及经略使!”
  陈庆示意士兵将他扶起,笑着问他道:“你是秦州的商人?”
  “小人是清水县人,世代经商!”
  “你的商队是从哪里回来?”
  “从成都府?”
  “满载货物从成都府回来?”
  “正是!”
  陈庆不解,又问道:“难道你们经过剑门关时没有被严查?”
  “是查得很严格,说是官方采办的货物不准北上。”
  “那你怎么证明自己不是官方的货物呢?”陈庆好奇地问道。
  “小人在成都府交税的,检查时就是以是否交税为衡量尺度,而且他们好像有一份货物清单,小人采办是绸缎和茶饼,不再清单内。”
  “清单上有哪些货物呢?”
  “具体有多少种小人不知,小人只听说生铁、粮食、火硝、盐、明胶、白蜡杆、羽毛这几种。”
  陈庆有点明白了,刘光世既不准熙河路官方采购货物,但又想收税,所以限官不限民,而且他限制的货物基本都是军需之物。
  想到这,陈庆心中又燃起一线希望。
  陈庆赶回经略府,立刻让朱遂去把张晓和蒋彦先找来。
  不多时,张晓和蒋彦先匆匆赶来,陈庆请二人坐下,把今天遇到商队之事说了一遍,最后笑道:“我们可能搞错了一个方向,刘光世并不是要限制普通商人的正常贸易,而只是禁止官府采办,禁止军用物资流入熙河路,如果我们采购之事交给民间代办,不涉及军用品,是不是一样能大量采办物资?”
  “倒是可以试一试,或者让西域胡商来代办,我想效果会更好。”
  三人商议片刻,决定先尝试一下,找一支胡人商队作为代理,专门给他们进货,至于进货的物资,也主要以绸缎、布匹、茶饼为主。
  ……
  汉中,幕僚杨垂安匆匆走进刘光世的官房,抱拳行礼道:“成纪县那边传来重要消息!”
  刘光世精神一振,连忙问道:“怎么说?”
  “熙河路确实在大举开采铜铁矿,就在赤铁山,之前是由西夏战俘负责开采,西夏战俘回去后,一直在招募矿工,官方招募时说是铅矿,实际上就是铜铁矿,铁产量和铜产量都很大,这下知道陈庆的军俸是从哪里来了。”
  “好!”
  刘光世欢喜的一拍桌子道:“朝廷三令五申,不允许各地军队私自铸钱,私采铁矿,一直是禁令,这下子我倒要看看他怎么给官家解释。”
  “但会不会监军已经向官家提过此事了?”
  “不可能!若监军说了,太后岂能不知,御史台的监察队伍早就该到了,肯是这个宦官收了陈庆的重贿,一直替他隐瞒。”
  “宣抚使说得有理,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还能怎么做?”
  刘光世冷笑一声道:“立刻向官家和太后汇报!”


第五百一十六章 心机
  几天后,天子赵构接到了刘光世的飞鸽传书,赵构狠狠一拳砸在桌上,忍不住大骂道:“亏朕还那么信任他,他竟然敢擅自采矿铸钱,朝廷法度在他眼里算什么?”
  张浚和秦桧都愣住了,张浚小心翼翼问道:“陛下,是陈庆吗?”
  “你自己看!”
  赵构把刘光世的鸽信递给了张浚,张浚接过看了一遍,叹息道:“陛下,这个问题确实情有可原!”
  “为什么这样说?”
  “微臣出任过川陕宣抚使,知道巴蜀的财力最多只能负担八万军队,微臣又看了川陕宣抚司今年的军费开支报告,光川陕宣抚司管辖内的军队就有六万人,汉中军队三万,巴蜀军队三万,那么给熙河路的军俸最多只有两万人份,而陈庆去年与西夏军作战报告中说他军队有五万人,也就是说,还有三万军队的缺口,他怎么解决?”
  “熙河路的税赋难道不够吗?”
  张浚摇摇头,“陛下,熙河路人口太少,又比较贫瘠,一年最多几万贯税赋收入,怎么可能负担得起三万人的军俸?陛下,如果说陈庆有不妥之处,那就是没有向朝廷汇报采矿铸钱一事,微臣觉得,他可能是担心朝廷不批!”
  赵构心中怒气稍稍平息一点,又望向秦桧,“秦相公怎么看?”
  如果是以前,秦桧一定趁机抓住这个把柄把陈庆罢免或者调走,但现在秦桧也摸不清金国的态度,他只得稍微放缓一点语气,躬身道:“陛下,张相公说得有道理,陈庆还是比较年轻,又是武将,对朝廷法度不熟悉情有可原。
  但通过这件事,微臣深刻体会到,熙河路应该有一个主政的文官,才能时时刻刻和朝廷同步,军俸不足,军粮不够,文官就有义不容辞之责,挺身而出,要求朝廷补足,这样陈将军就不会犯下私采铁矿、私铸铜钱的违规行为了。”
  难得秦桧没有私心,把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有节,让张浚也忍不住赞同了,“这个建议我赞同,陛下,宦官监军本身就不符合陛下的初衷,把宦官监军改成文官主政吧!”
  赵构沉思片刻又问道:“那文官和陈庆又是什么关系,仅仅主政,不涉军事吗?”
  秦桧笑道:“调兵打仗、部署防御这些权力应该给陈庆,但微臣觉得,像后勤保障,粮俸物资调运,就应该由文官来协调,经略使是经略使,观察使是观察使,这个两个不同职务,各施其责,没有什么上下级关系,这样也能安抚住陈庆,朝廷只是想让熙河路走上正轨。”
  赵构又反过来问张浚,“秦相公的建议,张相公是否同意?”
  “微臣……赞同!”
  “那好!就这么决定,朕先召回监军,然后由朝廷选派得力大臣赶赴熙河路出任观察使一职。”
  ……
  监军王铣是太后推荐的,要调回他,还必须经过太后同意。
  下朝后,赵构和往常一样前来给母后请安。
  “哀家听说陈庆有严重违规之事?”韦太后冷冷问道。
  赵构知道一定是朱胜非告诉了母后,他连忙道:“之前朝廷也允许各地自己铸钱,像陕西路和四川路的铁钱就是他们自己铸造,还允许他们发行交子,陈庆估计就以为可以自己铸钱,他却不知道必须要得到朝廷的批准才行。”
  韦太后冷笑一声道:“这种常识,连哀家这个深宫妇人都知道,他堂堂的经略使会不知道?”
  “儿臣的意思是说,他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
  “那皇儿打算怎么处置他?”
  “儿臣想先召回监军,不知母后是否同意?”
  “哀家同意!”
  韦太后一口答应,她对王铣轻描淡写的报告早已心怀不满,把他换掉,也正中韦太后下怀。
  “然后呢?皇儿接下来怎么处罚?”
  “朕考虑明天春天宣他回京述职,对他进行严厉批评,然后再任命一名主管政务的观察使,和他一起返回熙河路。”
  “难道现在就没有处罚?”韦太后冷冷道。
  赵构心中暗暗有些恼火了,太后管得太多,会坏自己的计划。
  他连忙道:“处罚当然有,本来朕承诺封他为陇右宣抚使,但因为这件事,暂时停止宣封,等他来临安后,再酌情考虑。”
  “官家,你这样对臣下太宽容了,不是驭下之道,会生后患。”
  赵构一咬牙道:“儿臣心如明镜,一切等他回临安再说!”
  韦太后看了天子半晌,点点头,“这件事哀家不过问了,你下去吧!”
  “母后好好休息,儿臣告退!”
  赵构起身,慢慢退了下去。
  ……
  这天上午,监军王铣找到了陈庆。
  “咱家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