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封侯-第8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相国,并不是我们一定要强人所难,实在是看不到贵方的诚意,如果不肯接受我们的百万两银子,那么双方可以各让一步,八十万两银子,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合理的数额。”
  张浚摇摇头,“八十万两白银还是强人所难,占了我们一半的财税收入,二十万两白银已经是我们能拿出来的极限,说实话,我们都认为二十万两白银会是我们头上的一座大山,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只会让百姓更加困苦,毕竟这二十万两白银最后都是由百姓来负担,如果雍王殿下真的心怀百姓,就不要答应这个条件。”
  胡云微微笑道:“我们是不会答应,但不是因为百姓,而是数额太少,我不妨告诉你底线,我们的底线是每年六十万两白银,少一两都不行。”
  停一下,胡云又道:“或者我们变通一下,我们协议一年一签,贵方也不要要求雍王殿下永久承诺,我们也再让一步,每年五十万两银子,签一年,下一年再谈,如何?”
  张浚摇摇头,“五十万两也拿不出,何况天子要的是永久承诺,一年一签毫无意义!”
  “这样的话,就不能少于每年六十万两白银,我已经拿出诚意,白银数量上我不会再让一步!”
  张浚手一摊,“那么在补偿方面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我们确实拿不出六十万两白银,说说别的吧!雍王殿下还有其他条件吗?”
  胡云沉默片刻道:“如果金钱补偿谈不拢,那就只有土地了!”
  张浚心中一沉,他有一种明确的直觉,这才是陈庆真正的条件,如果自己没猜错,陈庆是想要福建路。
  张浚一摆手止住了刚要跳起来的万俟卨,故作轻松的笑道:“既然是谈判,那么什么条件都可以提出来,至于答不答应是另一回事,但说不定我们能从中找到共识,所以不要有什么顾虑,胡特使尽管把条件提出来。”
  胡云缓缓道:“如果朝廷肯把福建路交给雍王府管辖,那么雍王也不会考虑僭越,会全心替大宋治理江山。”
  果然是福建路。
  张浚自然无法答应对方,他们要回去请示天子,事实上,就算天子答应了也不行,还要知政堂同意才行,只有之前江淮和江南西路,被陈庆彻底占领了,知政堂不同意也没有办法。
  就在胡云刚刚离开知政堂,万俟卨便急道:“怎么能用土地来交换一个承诺,承诺随时会推翻,但土地一旦丢了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张浚淡淡道:“福建路已经是西军的口中食,他们只是想吃相好看一点而已,你不给,他们还是一样会拿下福建路。”
  万俟卨沉默半晌道:“不管张相国理由再充分,我相信这一次知政堂都不会同意。”
  张浚笑道:“事实上,我也不会同意!”
  ……
  陈庆最终提出的条件被天子赵构和知政堂双双否决,到了这一步,谈判就无法再进行下去了,实际上就破裂了。
  陈庆并不想要白银和铜钱,他之所以漫天开价,就是让对方负担不起,否则谈倒一个对方能接受的价格,一旦达成协议,巨额的补偿金最终还是落在江南百姓的头上,陈庆会被整个江南百姓所仇视,这种蠢事他不会干。
  陈庆真正想要的是福建路,他对福建路已经势在必得,正如张浚所言,陈庆只是想吃相好看一点,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永久承诺,在江山社稷面前毫无意义,当年赵匡胤也曾经发誓永保大周江山,可结果呢?
  何况就算陈庆答应,他的手下文官武将们也不会答应,大家为此奋斗了多年,怎么可能为一个虚名放弃。
  江山社稷唯强者可居,赵构想通过一纸承诺来约束对方,未免也太幼稚了一点。
  此时,陈庆已回到了京兆,下一步,他要着手重要的官职改革,将地方官从法理上彻底和朝廷脱钩。
  这是他酝酿了很多年的改革,现在终于要着手实施了。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太学
  时间已到八月下旬,京兆城最炎热的季节已经过去了,早晚有了凉意,白天也没有那么闷热,这天上午,数十名骑兵护卫着陈庆的马车在京兆城内缓缓而行。
  在京兆城,由骑兵护卫的马车比较多,几名参事出行也有二十名骑兵护卫,还有都统以上高层将领,他们都有自己的亲兵,陈庆允许他们在京兆城内出行可以带二十名亲兵。
  所以陈庆的马车在京兆行走也并不引人注目,加上他的马车也不华丽,只有双马拉拽,车身宽大而坚固,就算神臂弩强大的穿透力也射不穿车壁。
  陈庆心中烦闷或者考虑重大事情的时候,都会坐上马车在京兆城内走一圈,他的思路就慢慢开阔了。
  透过车窗,陈庆望着窗外的街景,左边都是林立的店铺,堆满了各种货物,而右边是一条漕河,岸边每隔十几步就会有一棵垂柳,很多人坐在垂柳下休息闲聊,漕河右岸也是一条小街,街对面则是一排排民居,这种布局看起来非常整洁有序。
  这时,陈庆忽然看见一件事物,喊道:“停车!”
  马车停下,陈庆向一座小院望去,只见院子里长出一根藤蔓,一直长到屋顶上,藤蔓上长了几个圆瓜,再仔细看,果然是南瓜。
  陈庆着实惊讶,居然有种南瓜的人家,他对亲兵道:“去打听一下,那是什么人家,居然种上了南瓜。”
  几名亲兵笑道:“殿下,其实不用去打听!”
  “为什么?”
  “城内种南瓜的人家很多,只是殿下没有注意到,喏!前面还有两家也种有南瓜。”
  陈庆顺着亲兵手指方向望去,果然,在前面两家屋顶上也有南瓜瓜蔓盘绕。
  “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陈庆饶有兴致地问道。
  “就是今年开始种的,据说有几千户人家种了,我们亲兵营内还开辟了一个南瓜园,长了几百个南瓜。”
  “受欢迎吗?”陈庆又笑问道。
  “不知道呢!等收获后才知道,不过我们都估计应该很受欢迎,它很香甜,蒸熟后能当点心吃,晒干后能当粮食储存,冬瓜、葫芦之类就没有它这么香甜了。”
  陈庆点点头,南瓜的普及对减少饥荒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也是他极为看重南瓜和玉米的主要原因。
  陈庆忽然有了一个想法,立刻命令道:“掉头去太学!”
  马车掉头,加快速度向太学方向驶去。
  太学和国子学是京兆的两大学府,一个偏于工农,一个偏于文学,国子学位于城东,是原来由京兆府学改名,陈庆听取了众人的意见,不能一味偏向于工学和农学,要两条腿走路才稳当,所以又成立了国子学。
  国子学学生目前有两千人,由各州州学学生考进来,主要是培养州学助教,相当于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当然,在州学当助教也是从九品官阶,和太学一样。
  不过今天陈庆不去国子学,而是去太学,这是陈庆排除一切反对意见,殚精竭虑打造的工学和农学的学堂。
  里面有军器、治水、采矿、冶炼、铸造、造船、纺织、印刷、农学、畜牧、历法等等二十几个学科,学生一千五百人,教授和兼职教授近两百人。
  校长不是别人,正是折彦质,折彦质退出了军方,但他感觉自己还有一点余力,就向陈庆提出投身教育,正好太学没有学正,陈庆就任命他出任太学学正。
  听说雍王殿下到来,折彦质连忙到主堂台阶前迎接。
  陈庆下了马车,折彦质和副学正柳向阳上前迎接雍王殿下到来。
  “参见雍王殿下!”
  “两位免礼!”
  陈庆微微笑道:“我只是临时想来看看,没有事先通知你们。”
  “殿下能来太学指导,我们欢迎之致!”
  “不要打扰学生了,我只是想了解几个农学方面的情况。”
  折彦质笑道:“这就是柳学正的专长了!”
  柳向阳原本是劝农署副署令,折彦质毕竟年事大了,并不管太学的具体事务,太学的各种琐事都是柳向阳负责,他同时也负责农学。
  众人簇拥着陈庆向南学院走去,南学院主要就是农学,占地有两百亩,种满了各种庄稼,远处小河边有座巨大的水车,在水力的推动下缓缓转动,把水不断提升浇进田里。
  “这是玉米!”
  陈庆来到一片玉米地前,玉米都长了一人高,腋下都结了玉米苞,几乎都是两个,再过一个多月就能收获了。
  陈庆蹲下仔细看了半晌,问道:“这是去年的种子?”
  “正是!”
  “有没有结三个苞子的?”
  “有!有五株结了三个苞子,在这里。”
  柳向阳指着几株玉米,陈庆细看,果然结了三个苞子,“这是偶然出现的吗?”陈庆又问道。
  “不是!这是去年结了三个苞子的种子,我们在这个角落试种了二十颗,结果只有五株出了三个苞子,我们打算明后年继续试种,种五年左右,把长三个苞子的种子稳定下来。”
  陈庆赞许道:“这就是我今天来太学的缘故,我在路上看到有很多人家种南瓜,我就在想,能不能培育出那种又大又圆,色泽金黄的大南瓜?
  但显然需要专门的人来做这种事,我就想到了太学,这其实也是我办太学的主要目的,不断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农业方面培育出高产的农作物。
  现在看见你们在培育三苞玉米,着实令我深感欣慰,说明我办学的方向完全正确。”
  折彦质连忙道:“感谢殿下的教诲,太学已经办了几年,我们自己才慢慢摸索出了方向,太学培养学生是往两个方向走,一个是研究技术,一个是推广技术,推广技术其实就是去各地当技术官,而研究技术则需要沉下心来,一年年培育种植,最是熬人,通常都是研究一辈子,但有人喜欢做这样的事情,关键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陈庆点点头,“专门做研究的教授要给他们职位,要给优厚的俸禄,还要和其他官员一样有官宅和官院,解决他们住房之忧,如果做出成就来,我还会给与重赏!”
  后面一群教授都面露喜色,殿下要给官宅和官院,这是他们最期待的事情。
  “感谢殿下厚爱,有殿下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陈庆又被众人簇拥着来到南瓜园,有两亩地,里面的南瓜都和篮球一般大小,比在路上看到的屋顶南瓜大多了,这是精心种植的结果,普通人家都是散养,当然种子也不一样。
  陈庆走进田里,仔细查看一个个南瓜,这比他之前种的南瓜还要大,长势喜人,看样子最后会长得很大,陈庆回头问道:“这南瓜是谁种的?”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编制
  一名中年男子举手道:“殿下,是小人所种!”
  “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叫杨度,耀州人!”
  陈庆笑眯眯问道:“这应该也是你第一次种南瓜吧!有什么秘诀,居然种得这么好?”
  中年男子连忙道:“回禀殿下,小人三代都是种冬瓜的,我父亲种的冬瓜,每个都有四五十斤重,乡亲们都叫他冬瓜王,父亲就教了我一些窍门,选种、土壤、水量、施肥还有光照都很讲究,比如这里的土质都是从河里挖出的淤泥,然后再追鸡粪堆的肥,我父亲发现家禽的肥要比人畜粪肥更适合种冬瓜,还有用硫磺粉撒在周围杀虫等等。窍门有几十条!”
  这时,柳向阳在一旁道:“前两天还有富商找到我们,想和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