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封侯-第9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 初谈
  雍王特使官署已经在梅花卫的骚乱烧毁了大半,还有一座小房子保留完整,吕纲便在小房子内重新挂上了牌子,牌子上写着‘雍国特使’四个字。
  原本是雍王特使府,改了一个字,意义就不一样了,原本是王和帝的关系,现在已经是国与国的关系。
  吕纲一边雇人清理院子,一边派手下去朝廷通报,很快,得到消息韦太后派徐先图和朱胜非二人前来试探态度。
  两人来到特使府,走进大门,只见吕纲在指挥人清理瓦砾,吕纲连忙上前见礼,“面目全非,让二位见笑了!”
  徐先图也叹息道:“梅花卫之乱荼毒甚深,莫说特使府,我的府邸也被冲击,幸亏我家里有间密室,一家人躲进去才得以逃生,但管家被杀,使女被辱,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系都被抢走,朱相公府里也被抢走了上万贯钱,他也是幸亏妻女不在临安。”
  朱胜非也道:“朝廷正在登记损失,被抢走的一些物品还能还回来,吕特使可以去登记一下。”
  “我这里财产损失倒没什么,就是一些家具被烧毁了,还有房子,就不用麻烦朝廷了,两位请吧!”
  吕纲把两人请进小房,在客堂坐下,一名手下给他们上了茶,吕纲又关切道:“听说天子被刺,刺客可抓到?”
  徐先图摇摇头,“当时临安城一片混乱,刺客正好逃跑,现在再查已经不可能了。”
  “有什么线索吗?”
  “朝廷基本上已经定性,是权贵报复天子,和向家有关,极可能是向家豢养的死士所为,向府的管家也证实了,死士有一种毒箭,见血封喉,天子就是被这种毒箭所刺。”
  “那就太遗憾了,既然天子驾崩,不知谁来继位?”
  徐先图和朱胜非对望一眼,两人面露尴尬之色,徐先图苦笑道:“目前暂时由太后临朝,大宋皇族子嗣稀缺,朝廷还在寻找之中。”
  吕纲淡淡道:“随便一个人,管他是白痴还是蠢货,只要姓赵就能当皇帝,主宰天下人生死,你们觉得合理吗?”
  朱胜非不以为然道:“规矩如此,只要是大宋江山,那么只能是皇族血统才能登基!”
  “可如果不是大宋江山呢?”
  朱胜非脸色一变,“雍王当真是要灭宋?”
  吕纲笑了起来,“赵氏苗裔都消亡了,哪里还有宋朝,莫非韦太后自己想登基称女帝?”
  徐先图沉吟一下道:“前太子可是有两个幼子,他们是正宗的皇太孙。”
  吕纲取出两份文书递给他们二人,“这是赵谌去年写的一份声明书,声明他和两个儿子放弃皇权,永为平民,第二份是他妻子在赵谌被金国探子刺杀后写的重申书,她继承丈夫遗志,再次申明两个儿子不再继承皇权,更姓为李,永为平民,雍王和内政堂已经正式批准了她的请求。”
  徐先图和朱胜非面面相觑,这一招绝啊!彻底断了他们的后路,赵伯琮和儿子也死了,但说赵氏血脉彻底断绝了,其实也没有,赵伯琮的父亲就还在,只是那人是临安城出了名的老酒鬼,让他当皇帝,根本就德不配位。
  “那雍王殿下的方案呢?”
  “雍王殿下的方案只有一个,可以暂时保留宋朝的存在,但必须迁都回汴梁,那边皇宫还在,军队不准保留,可以保留侍卫,宋王朝受雍国保护,成为国中之国,太后想登基为宋帝,雍王也不反对。”
  朱胜非急道:“放弃军队,怎么可能?”
  吕纲淡淡道:“让你们放弃军队,其实是为你们好,一旦军队养不活,朝廷就会被军队反噬,这种后果你们想不到吗?”
  ……
  韦太后并没有勃然大怒,陈庆开出的种种条件她固然不能接受,迁都、放弃军队等等,但同意她临朝称帝,当心军队叛乱等等建议,却说中了她的心理。
  她立刻把秦桧找来一起商议,没有了张浚,剩下的三个相国她就容易控制了,秦桧是佞臣,尤其他的妻子王氏和自己关系密切,韦太后有把握控制他,朱胜非更不用说了,他本来就是自己的人,剩下一个徐先图,韦太后早就看透他了,一个滑不留手的家伙,骨子里的妥协派。
  “三位相公都说说吧!我们皇位怎么办?”
  韦太后将两份声明书放在桌上,“前太子已经彻底放弃了,现在只剩下临安城的那几位了,你们能接受吗?”
  秦桧已经从妻子那里知道了韦太后的心思,这女人想称帝,她现在这样问,显然是希望否决立新帝的希望。
  “回禀太后,大宋江山已处于危机之中,我更不能随意立新帝,否则德不配位,更会使天下人不再认可宋朝,微臣建议耐心等待,太后可以兼任摄政,把朝政的重任先担起来,等将来有合适的人选,再考虑新帝不迟。”
  秦桧没有同意太后立刻称帝,但他建议太后可以长期摄政,当然也是含蓄地告诉太后,立刻称帝行不通。
  韦太后算是勉强接受秦桧的方案,先摄政,时机成熟再登基,当年武则天不就这样干的吗?
  “就怕哀家才能不足,担不起这个摄政重担!”
  韦太后嘴上谦虚,目光却瞟向了徐先图,徐先图虽然没有接到陈庆的纸条,但他从吕纲的口中,完全明白陈庆的意图,灭宋这种事情,就让韦后去做,鼓励她登基为帝。
  “微臣支持秦相国的意见,支持太后摄政!”
  这是这么多年来,徐先图和秦桧第一次意见统一,韦太后正要开口,却见朱胜非向自己使个眼色,她便淡淡道:“好吧!你们先退下,让哀家好好考虑一下,朱相公留下,哀家要和你商议一下官家出殡之事。”
  其实天子赵构的出殡方案早就定下来了,就安葬在先帝徽宗的陵寝旁,谥庙号为平宗,韦太后只是找个借口把他下来吧!
  秦桧和徐先图告退了,两人走出紫薇殿,秦桧冷冷道:“徐相国,中牟县余县令就是你的儿子吧!”
  秦桧得到另一名手下的消息,尉迟县尉余寿已经升任中牟县令,没有徐先图这层关系,那位余县尉不可能升官这么快。
  徐先图这次不再否认,淡淡道:“彼此彼此,令郎不也在扬州吗?”
  秦桧的儿子林一飞目前就在扬州,看守秦桧转移到扬州的家产,但这件事很隐秘,连妻子王氏都不知道。
  秦桧脸色一变,“你怎么知道?”
  徐先图微微一笑,“我知不知道没关系,只要相国夫人不知道就行了。”
  说完他呵呵一笑,扬长而去,秦桧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心中着实担忧起来,必然是西军探子一直监视着自己的儿子。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夺兵(上)
  书房内,韦太后沉思片刻,直接对朱胜非道:“哀家想登基称帝,可能性有多大?”
  朱胜非躬身道:“这也是微臣想给太后的建议,称帝不是不可以,因为现在没有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所以称帝的可能性就有了。”
  “然后呢?”
  韦太后继续问道:“要怎么做才能把称帝从可能性变成现实?”
  “启禀太后,其实就是内外统一,众望所归,现在外面问题不大,陈庆已明确表态支持太后登基……”
  “他为什么要支持哀家?”
  韦太后打断朱胜非的话题问道:“哀家和他关系恶劣,得罪过他无数次,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站在我这一边?”
  朱胜非苦笑道:“太后,陈庆是枭雄,这种鸡毛蒜皮的个人恩怨他不会放在心上,只要能为他所用,他就支持,若太后登基,大宋的正统就不存在了,他怎么能不支持太后?”
  韦太后半晌才道:“好吧!就算他支持哀家是为了自身利益,有了外部支持,那是不是关键就是内部了?”
  朱胜非点点头,“一点没错,关键就是内部要理顺,尤其是军方,如果太后能得到军方支持,那就真没有问题了,个别大臣反对,让他滚蛋就是了,起不了什么风浪。”
  韦太后负手走了几步,缓缓道:“哀家也有这个想法,把军权捏在自己手上。”
  韦太后忽然道:“哀家想让韦桐出任都元帅,取代韩世忠,你觉得他能胜任吗?”
  韦桐是韦太后的亲兄弟,也是她最信得过之人,她当然想让兄弟掌握军权,等于军权就掌握自己手上了。
  朱胜非明白太后的思路,点点头道:“大宋素来就是文臣掌控军权,可以让韦桐出任知院,然后以枢密知院的身份出任都元帅之职,掌控军符大印,这样制度上就没有问题了,至于他能力方面,关键是他要有一个好的幕僚,在后面给他出谋划策,教他怎么驭下,这两点做好,韦桐可以掌军权。”
  朱胜非句句说在韦太后的心坎上,她也知道自己兄弟不学无术,腹中空空,不堪大用,无法替自己排忧解难,但她又需要兄弟掌握军权,她才能放弃,所以朱胜非的幕僚建议就非常及时了,如果兄弟有个好的幕僚,就等于有了一副好的头脑,就把韦桐最大的不足弥补了。
  韦太后欣然道:“朱相国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朱胜非微微笑道:“我倒是有一个幕僚,叫做司马春,卫州人,思路清晰,头脑灵活,如果太后没有合适人选,微臣推荐他做韦桐的军师幕僚。”
  韦太后长期生活在后宫,哪里有什么幕僚,而朱胜非是她在朝廷中的利益代表,除了朱胜非,她也不信任别的大臣,韦太后点点头,“那就这么决定了,哀家亲自交代韦桐。”
  次日上午,韦太后召开小朝会,提出完善相国和内政堂制度,她任命韩世忠为尚书右丞,替代张浚的相位,主管吏、户、兵三部,又改任徐先图为尚书左丞,主管礼、刑、工三部,秦桧继续为右相,执掌朝政,朱胜非为左相兼度支使。
  这样便以提升的方式,剥夺了韩世忠的三军主帅军权,同时也把徐先图从枢密院调走,空出了枢密主官的位置,尤其她让朱胜非兼任度支使,掌握着真正的财政大权。
  朱胜非又提名韦桐为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韦太后当即批准,使韦桐成为第五个相国,这时朱胜非又强调文官掌军的原则,韦太后接受这个原则,任命韦桐以枢密院知事的身份,出任神武军宣抚使兼三军都元帅。
  当然,所有人都明白,太后真正的目的是让韦桐掌握军权,韩世忠当然也明白,这个军权看起来风光,实际上也很烫手,搞不好就会成为大宋罪人,他也毫不恋栈,欣然把军符大印和元帅令箭移交给了韦桐。
  不过真正让百官开心的是另一件事,中午时分,沉寂了近半个月的《京报》忽然又出现在临安街头,一个个卖报郎脆生生的叫喊,让所有人喜出望外,有了这份报纸,他们就能掌握天下大势,以免自己失去方向。
  新报馆在城外的钱塘江边,是一座占地十亩的大宅,所有的原料、设备和人员都转移到这里继续办报,陈庆当然不可能放弃《京报》,这是他的舆论武器,也是他发声的喉舌。
  南城外的新丰茶馆内,王牧把一张纸条给了吕纲,纸条上只有一个名字,司马春。
  “此人是韦桐唯一的军师幕僚,以韦桐的才智,不足以掌握军权,必须听从这个司马春的安排,此人是关键。”
  吕纲点点头,“此人的背景和其他情报都有吗?比如他的家庭子女之类。”
  “他是卫州人,太学出身,建炎四年辗转逃到临安,家乡应该还有族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