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封侯-第9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后明智!”
  韦后叹了口气,“我也要去京兆吗?”
  徐先图点点头,“太后收拾一下吧!今天下午出宫,西军要进宫清理,然后封闭皇宫。”
  当天下午,太后带着六百多名宫女宦官离开了皇宫,前往城外大营,西军在大营内专门开辟一座营中营,供他们居住。
  十天后,由数百艘万石海船组成的船队离开钱塘湾,浩浩荡荡驶往京兆城。
  存在了不足一年的韦朝,由此彻底覆灭。
  韦氏以大宋太皇太后的身份,向天下颁布诏书,宋朝因为不再有皇室继承人,宣布宋朝就此终结,同时承认雍国为社稷正统,为大宋的合法继承者。


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登基
  就在韦太后正式昭告天下不久,京兆也发生了大事,百官、将领和数十万民众再三要求他登基称帝,陈庆先是婉拒,但百官和众将再一次要求,如此三次请求,陈庆终于答应登基。
  五月初五,在京兆数十万百姓和将士的瞩目下,陈庆在承天门正式登基,接受百官朝贺,随即祭拜天地,建国号为雍,史称雍朝。
  并改年号为永太,今年为永太元年。
  陈庆随即册封王妃吕秀为皇后,册立世子陈冀为皇太子,册封五个妾为五妃,其他几个孩子皆封为亲王和公主。
  陈庆定京兆为都城,同时大赦天下。
  登基对陈庆其实只是一个形式,他早已是天下之主,只是一些称呼需要改变,其他并无实质性变化。
  登基大典结束后,陈庆便率领百官前往蓝田县,参加丹灞水道落城。
  丹灞水道长只有三里,它挖低一道峡谷约百丈,终于把丹水和灞水连接起来,使千石货船能从长江直接驶往京兆。
  丹灞水道在唐朝时曾接近完工,但由于政治缘故,唐朝政治中心迁往洛阳,丹灞水道不再受重视,不久便坍塌了。
  唐朝丹灞水道还是留下了一些基础,使工匠们只用了两年时间便挖掘完成,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量铁火雷的使用,松土、炸石,极大节省了劳力,也加快了进度,原本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两年就完成了。
  陈庆带着百官乘坐数十艘千石客船前往丹灞水道。
  船只都是车船,四名船夫踩踏船舶,一名船夫掌舵控制方向,在水面上行驶得非常平稳,速度也快。
  在最大一艘客船内,七名相国和天子陈庆以及太子陈冀坐在一起。
  徐先图和张浚是半个月前才抵达京兆,还有韩世忠,徐先图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财政,张浚出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刑律。
  韩世忠出任兵部尚书。
  大部分宋朝官员都在新王朝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也是雍朝合法性的一个保证。
  望着水道两岸连绵不绝的山峦,徐先图感叹道:“虽然走黄河也能运输江南物资到京城,但江南西路、荆湖两路和四川路就不方便了,开通了丹灞水道,对于沟通连接南方中部和四川意义重大。任何交流都是从货物运输开始。”
  “不光货物运输,其实客运也是一样!”
  坐在对面的周宽笑道:“我以前去襄阳都是先骑毛驴到商洛,后面一个书童挑着担,行李还不能多,这一段就要走半个月,旅途非常劳累,我不想走第二次。”
  “现在就不用那么劳累了!”徐先图笑道。
  “没错!现在坐在船上,坐乏了可以下船去走走,遇到集市还能去逛逛,时间充裕的话,就是一路游山玩水。”
  说到这里,周宽兴致盎然,躬身对陈庆道:“陛下,微臣建议设立班船,每天一班从京兆开往襄阳,这样也能大大促进京城和南方各地人员往来,对朝廷控制地方大有好处。”
  陈庆微微笑道:“官船肯定会有的,但普通百姓的交通往来就不用朝廷操心了,自然有商人会抓住商机,不光是襄阳,大一点的县城都会有船只和京城往来,但官府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比如建造好码头,大力发展造船业等等,这就等于是种下了梧桐树,自然会引来凤凰。”
  周宽点点头,“微臣明白了,确实多虑!”
  这时,陈庆又对旁边的张浚道:“前几天张尚书和我谈到限制土地问题,认为土地限制太大,不利于江南各大世家对朝廷的认可,现在张尚书相通这个节点了吗?”
  张浚欠身道:“微臣已经想通了一点,但还没有完全悟透,请陛下点醒!”
  陈庆见众相国都在倾听,索性把声音放大一点。
  “现在我们的各项政策,基本上都是延续宋朝,宋朝在鼓励商业,发展商品产业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牙人们很活跃,这就是商业兴盛的一个表现。
  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该抓的要抓严,像盐铁酒的专卖必须严格到底,还有矿山开采,也要用官府主导,其他该放的就要放松,能交给商人去做的,朝廷就不要多管,比如取消沿途盘查,取消夜闭城门,京城和关中都做得不错了,但别的地方不行,必须要跟上……”
  船舱内都开始讨论起来,十分热闹,这时,陈庆又对张浚道:“前几天朕接见了一名刑部的官员,叫做沈江南,张尚书应该知道吧!”
  张浚点点头,“他是沈家的嫡长孙,现任刑部员外郎。”
  “对!就是他,朕其实就只是想问一问沈家的情况,他告诉朕,沈家购买了三百多艘船只,组建了三支货运船队,又在余杭府和平江府购买了十几座仓库,还准备再买百艘客船,还要买土地建造三座丝绸纺织工坊,朕就问他,沈家哪里来这么大的本钱?
  他告诉朕,因为限田后,沈家只能拥有二十顷土地,他们只能把一百多顷土地都卖了,沈家将全力转为交通运输业和纺织业,以后还准备开办绵纺工场,沈家已经派人去琉球县买土地建仓库了。”
  张浚沉吟片刻道:“微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抑制土地兼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发展工商业,对吧!”
  “一点没错,其实商机很多,各行各业都可以做大,不像唐朝,对商业和商人都很歧视,豪门权贵只能去兼并土地,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和黄巢造反,作为朝廷,既然鼓励工商业,那就不能歧视商人,这一点宋朝做得很好,值得我们继承,沈家就是江南世家的一个典型,转身很快,说明江南世家很务实,不需要我们担心!”
  张浚点点头,“陛下说得对,微臣是考虑得太多。”
  陈庆笑道:“朕知道张尚书是担心北方的规矩不适合于江南,从而造成江南的离心,但有一点朕相信哪里的人都一样,那就是逐利,相信江南世家也不会例外,获利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什么政治、宗教、文化、婚姻、战争等等,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朕让江南世家赚大钱,不要整天盯着一亩半分地,他们一定会理解的。”
  ……
  丹灞水道落成后,都水监令张元朗被陈庆赐爵郡公,同时升任工部侍郎,以表彰他的功劳。
  张元朗随即在东城外拓宽广运潭,并在广运潭修建一个规模巨大的船港、码头和仓库,把它打造成天下最大的水运枢纽。
  使广运潭同时成为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交汇点。
  而这时,远在海外的雍南县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雍南
  雍南县就是刘大江购买的那座大岛,后世的纳土纳群岛,刘大江又把它转卖给了泉州府和海外贸易署,雍王陈庆给它改名为雍南岛,又在这里建立了南洋经略使司,由曹德出任第一任经略使。
  由官府接手后,官府般开始运作起来,首先是驻军两千人,大型战船二十艘,小船五十艘,随即从琉球岛运来一万名日本劳工,由他们进行开辟土地建城,官府也不亏待他们,每人每天能赚一百文钱,县城建成后送他们回国。
  驻军之地叫做珍珠镇,位于海边一座天然海湾内,距离日本劳工平整土地的地方只有三里。
  珍珠镇是曹德起的名字,附近的一处浅海滩内发现大量珍珠贝,士兵找到了大量珍珠。
  这里有淡水河,军队就在淡水河边建造了一座军营,搭建了几百座大帐,一百多名生活在巨港的汉人家庭率先迁徙而来,他们就在军营旁边开店军营,深受士兵们欢迎。
  士兵们用木头替他们修建了房屋、店铺,又把街道地面夯实,铺上一层细沙,一条长约三百步的小镇正式落城。
  小镇上率先开业的是两家妓院,是官方开办的,招募了一百多名日本妓女和高丽妓女,深受士兵欢迎,但官办妓院是给军队使用,劳工不能进。
  然后居民开设了杂货铺、酒馆、茶馆、妓院、客栈,居民开设的妓院是从三佛齐国找来的数十名土著女人,皮肤黝黑、身体健壮,价格很便宜,主要是针对日本国劳工。
  所以妓院修在距离小镇最西面,夜里就会有不少日本劳工偷偷摸摸跑来,然后在偷偷摸摸跑回去,他们不能进珍珠镇,一旦抓到就要立刻遣返回国,难得出国赚钱,没有人愿意被遣返回国。
  官方又建了一座小学堂,由一名文职军官教这些汉人的孩子读书识字。
  官方还建了一个驿邮所,驿邮所就是邮局,士兵们给家人写了信就送来这里,再由往来的商船把信件带去泉州,再泉州官府通过驿站将他们信件送去各自家乡,家人收到信至少要半年后了。
  驿邮所只有一个老者,老者便是向导张九公,他年纪大了,无亲无故,便索性留在了雍南岛,至少他的名字还能留在雍南岛的县志上。
  当然,还有补给站,这也是官办的,给往来的船只补给粮食和淡水,当然,粮食也是从泉州运来的,只是一次性运来得很多,完全足够了。
  这天下午,十艘万石大船驶入了海湾,靠岸停泊,紧靠海湾的珍珠镇立刻热闹起来。
  这十艘大船便是刘大江率领的商船队了,刘大江的身份是皇商,专门替天子陈庆做海外贸易。
  刘大江率领船队刚从细兰回来,细兰就是斯里兰卡,宋朝叫细兰,后来才改名叫锡兰。
  刘大江将丝绸瓷器卖给了那边的商人,又购买了大量的猫儿眼、宝石、青红宝珠以及白荳蔲、木兰皮、麝细香、龙涎香等名贵香料。
  曹德陪同着刘大江前往珍珠镇,建立珍珠镇的一百多户居民还是刘大江从巨港带出来的。
  没想到才短短几个月时间,一条颇有生活气息的街道出现了。
  “这里还有杂货铺?”
  刘大江有些惊讶,“从哪里进货的?”
  曹德笑道:“其实我也很好奇,进去看看吧!”
  两人走进店铺,店主是一名三十余岁男子,身材中等,福建路人,他叫徐松,官话说得很好,听起来颇有几分汴梁的口音,实际上他从未去过汴梁。
  徐松原本是一名船员,娶了一名三佛齐女子为妻,就留在了巨港,后来妻子跟人跑了,他心情郁闷,常常光顾妓院,不料在一家妓馆遇到一个被拐卖的同乡。
  徐松替这名女子赎了身,两人便生活在一起,一晃过了十年,儿子都已经七岁了。
  “经略使来了,欢迎欢迎!”
  徐松一下子看到了刘大江,顿时又惊又喜,“刘大哥什么时候到的?”
  刘大江在他头上敲了一记,“少装了,刚才我在码头上看到你,你敢说那不是你?”
  徐松挠挠头,不好意思道:“我真没有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