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崛起1639-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如翰林之类的穷京官穿不起貂皮,就穿用猫皮染色做出来的假貂皮,价格只有真貂皮的十分之一,手艺好的话,几可乱真,因这种染貂多数是翰林穿用,又被称为翰林貂。
  满洲人不满意的,是貂皮价格。
  三十个银元十张公皮或者十五张母皮!
  三十个银元,抵原先二十两银子,是一个城市平民一年的收入,也是一个五口之家维持温饱的保证,已经不低了,但那时捕捉水貂是非常困难的,辽东天气寒冷,为了多赚钱,会有很多人冒险在春初和秋末就下水捕捉,惹来一身伤病,甚至还会送命。
  通常来说,做一件水貂皮外衣,需要公皮十八张,或者母皮三十张,以一件衣服千枚银元计算,成本连手工在内,约百枚银元,这是十倍的利润啊!
  无论是人参还是貂皮,李信都不可能吃亏,而且挖参取貂既辛苦,还稍有不慎会送命,满人老爷显然不可能去做这种事,最终都会落到汉人头上,将会进一步加剧满汉之间的敌视和冲突。
  这也恰好给多尔衮抓住了机会,以出卖大清为由,下诏济尔哈朗与豪格速回沈阳,接收迅问。
  还在山海关城,二人收到了诏书。
  济尔哈朗眉心紧锁,负手来回走动。
  以他的老成持重,在与李信达成了卖清协议之后,没有立即回沈阳,而是强行拽住了如野马般的豪格,先派人去沈阳探听动静,自己则留在山海关以定行止。
  果然,他心中暗道,警觉如狐的多尔衮必然嗅出了非同寻常的意味,这也使他更加认定了皇太极之死有问题。
  “皇叔!”
  豪格愤怒道:“我等若回了沈阳,怕是立刻就会被拘押起来,走个形式过下堂,再胡乱定个罪名杀死,兼并你我的部下,此人好生歹毒,不如尽起精兵回沈阳,他若要战,就战上一场!”
  “哎~~”
  济尔哈朗叹了口气,心里又恨又为难。
  是的,多尔衮的一封诏书,已经尽显了森森杀意。
  政治斗争有政治斗争的规矩,尤其是皇室内部,暗杀是最让人不齿的行为,不教而诛也等而下之,多尔衮有摄政王大义名份在手,直接下诏,以堂堂大势压迫,你来还是不来?
  来了是受死,不来是反叛,因此摆在面前的,只有带兵去沈阳这唯一一条出路。
  豪格催促道:“皇叔,多尔衮狗贼不给我们活路,哪还须顾忌这顾忌那,你为大局考虑,他怎就不考虑大局,此事唯有快刀斩乱麻!”
  说着,便转头唤道:“来人,把本王的老丈人请来!”
  “喳!”
  一名亲兵身而去。
  济尔哈朗心里一阵悲凉闪过。
  很明显,豪格是要借孔有德的势了。
  在三顺王中,只有孔有德的实力保存了下来,其余耿仲明与尚可喜的部队都被打残了,招降来的明军也没再配给他们俩,这二人只是虚顶个王爷的名号,混吃等死。
  三日后,豪格与孔有德尽起精兵三万,连山海关都不守,全师回返沈阳。
  孔有德也是没办法,从他的本心来说,是不愿参与满清皇族内部的权力之争的,作为汉人中的高层,满汉冲突再激烈也影响不到他,可谁叫他生个好女儿呢?
  孔四贞被豪格强索为侧福晋,就注定了多尔衮不会再信任他,只能站在豪格一边。
  这与他的本心无关,是他的行为决定了外界对他的定位,如果他真有心效忠多尔衮,完全可以不把四贞嫁给豪格,哪怕豪格以死相胁,他也不是没有一搏的机会。
  又过数日,大军逼近沈阳,多尔衮如临大敌,亲自率军于沈阳城外列队相候,打,当然不会立刻打,不说豪格领的三万军,济尔哈朗本身也是旗主,手底下有近百牛录,在大清的势力里位列第三,而两黄旗在这种情况下,又能出得了多少力?
  甚至两黄旗内部都会因此而分裂。
  同时,沈阳是大清的都城,豪格带兵前来,其中的道理与名份是要说清楚的,在自家都城底下,多尔衮绝对做不出不教而诛的事情。
  罪名要一项项罗列,让沈阳的满人看清楚,豪格是自己取死。
  豪格也不可能平白被扣上一顶谋反的大帽子,他放了大招,指责多尔衮害死了皇太极,哪怕拿不出直接证据,但皇太极之死本身就很蹊跷,以前没人计较,是因为多尔衮势大,现在出了豪格这个挑战者,就不能视若无睹了。
  双方还在唇枪舌剑,为自己争取尽量多的名份大义,永福宫内,布木布泰已是极度不安,跪在佛龛前,喃喃低语,为多尔衮和小皇帝顺治祈祷。
  宫廷争斗的残酷她是有数的,如果多尔衮失败,不仅仅是多尔衮三兄弟族灭人亡,她与顺治,也会不得好死,只是做为一个女人,她在其中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第四三三章 自相残杀

  (谢谢好友书友151019224751952与好友空想修心的各两张月票~~)
  就在城外剑拨弩张的时候,城内,一所不起眼的小宅里,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及几个投降明军将领悄悄聚在了一起。
  如果搁在以往,这几人根本没有聚会的机会,满人的各方势力都会盯着他们,但今日不同,眼见多尔衮与豪格就要干仗了,都是忧心如焚,谁还会盯着这几个汉人?
  聚会是吴三桂发起的,自献了山海关之后,他的关宁铁骑精锐命丧于北京城下,之后随多尔衮征伐李自成,也是损失惨重,而可悲的是,这两战都未取得胜利,他的损失形同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寸功未立,白损失了!
  如果仅止于此,没有功劳还有苦劳,问题在于,他的父母亲族仍在北京,李信并未杀害,而是圈禁起来,一应生活供养都颇为周全,哪怕南朝从未派人联系过吴三桂,可是吴三桂心里不踏实啊,他明白,这是李信在做给多尔衮看。
  虽然在表面上,多尔衮没有任何异常,还不止一次的对他说过不会因此心生猜忌,可谁知道心里面是怎么想的?
  而且满汉局势异常紧张,不时就有老部下劝他偷偷和北京联系,看看有没有回返的可能性,这说明底下的人心,已经开始思变了。
  吴三桂心里越发不安,他逐渐感受到了部下那沉重的压力。
  毕竟别人跟他担负骂名降清,是来投奔荣华富贵的,可如今倒好,荣华富贵还没影子,小命已经随时不保。
  在部下的劝说下,吴三桂召集了此次会议,他无从选择,他不干,他的部下会先杀了他,自己干。
  大明朝以下克上成风,谁做起来都没有压力。
  屋内的气氛极其沉闷,大家都清楚此来的目地,没必要明说,只是各自在斟酌着利弊得失,以及相应的风险。
  范文程与洪承畴,吴三桂没请,在场众人也极为认可,毕竟范文程投了满清几十年,没人会信任他,长子又被李信当众处死,早已是不共戴天之仇。
  洪承畴更是不堪,全家都死在李信手上,福建族人得知消息之后,苍皇奔逃海外,下落不明,这二人,绝无可能投降李信。
  至于耿仲明与尚可喜,虽然有李信的必杀令,但这么多年过去,李信并未再提,再有崇祯、郑芝龙、李自成与张献忠接二连三的被赦免,让他们生出了侥幸心理。
  有时就会想,如果自己被李信流放去海外做个土霸王,岂不是胜过给满洲人当奴才?
  “各位!”
  吴三桂扫视一眼,便道:“吴某请各位前来,想必大家心里也有数,我就长话短说了,大清已是穷途末路,摄政王爷和豪格的火拼谁都没法阻止,此战过后,胜者也是惨胜,大清盛极而衰,姑且不论,但我等该当何去何从?今日就定个章程下来,还请诸位畅所欲言。”
  尚可喜道:“长伯(吴三桂表字)兄的意思可是反出大清,重投大明?我是汉人,当初降清实是朝廷腐败,无我容身之处,若有机会重做汉人,我自是愿意,不过……那摄政王爷未必肯宽恕我等啊!”
  吴三桂摆摆手道:“某观摄政王,行事灵活多变,就拿那郑芝龙来说,前一刻还打生打死,后一刻随着郑芝龙把西夷诱入伏击圈,予以全歼之后,就赦了郑芝龙,允许海外立国,如果我们趁多尔衮与豪格鏖战之后,煽动沈阳汉人,突然发兵,屠尽满人,再向摄政王请降,即便不成,亦可整合辽东汉人,自己立国便是!”
  众人均是沉默不语。
  吴三桂心知事关重大,也不催促。
  好一会儿,耿仲明道:“瑞图(孔有德表字)兄对大清的忠心尤在我等之上,而他的兵马未有过大的折损,要想成事,也得瑞图兄首肯才行。”
  “哈~~”
  吴三桂哈的一笑:“孔有德只忠于他自己,难道大清都这破败模样了,他还往火坑里跳不成?”
  尚可喜点点头道:“确是如此,瑞图兄降清,也是实属无奈,若有他参与,此事并非不能成,怕就怕豪格拿他当先锋使,耗损他的兵力,而且,该如何与瑞图兄联络?”
  吴三桂沉吟道:“瑞图兄论起资历,比你我都老,我料他必不会给豪格当枪使,况且瑞图兄老谋深算,一旦城中有变故发生,他哪还不知道该做何选择?“
  “不错!”
  一名明军将领附合道:“天下事,哪有十成十的把握,有个五六成,就可搏一把了!”
  “王爷,王爷!”
  这时,一名心腹匆匆奔了进来,喘着粗气道:“城外打起来啦!”
  “哦?”
  几人顿觉心脏狂跳。
  吴三桂深吸了口气道:“诸位各自归位,速作准备,以炮响为号!”
  众人纷纷拱手,各自散去。
  城外的多尔衮与豪格势同水火,一个要把威胁狠狠掐死,近乎于颠狂,另一个为保命,就必须杀了多尔衮三兄弟,当然了,或许在豪格心里,还有伟大的情怀与天命之子的自我认知。
  这场战争,谁都阻止不了,两黄旗内部也分裂了,有支持多尔衮的,有支持豪格的,主要是以少壮派的索尼、鳌拜为主。
  这些人本来就亲近豪格,又对多尔衮失望至极,毫不犹豫的带领部下加入了豪格阵营。
  从表面上看,豪格拥正蓝旗,代善与济尔哈朗拥两红旗,两黄旗一分为二,而豪格又有孔有德相助,实力远远强于多尔衮三兄弟。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多尔衮毕竟是摄政王,又请来了顺治的圣旨,有名份大义,豪格也落下了卖国求荣的口实,至于皇太极死的蹊跷,没有真凭实据,除了豪格,谁敢乱说。
  再加上这几年的军事行动,几乎由阿济格主持,在软实力上,多尔衮远远大于豪格,另有孔有德出工不出力,这就使得豪格明明在军事上占有优势,却偏偏没法转化为胜果。
  双方的死伤越来越惨烈,这个时候,已经没人为大清去考虑未来了,都杀红眼了。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沈阳周边,尸体累累,豪格与济尔哈朗周边的战士越来越少,多尔衮也好不到哪里去,满清内部的所有矛盾与怨气在这一战中,彻底爆发。
  这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必须规律,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拓展的路子被封死之后,就必然会陷入内卷化。
  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与生存空间,内部会互相残杀,只是满清内卷化的速度,在李信的干预下,奇快无比,短短几年,就走过别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道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