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异时空之大中华-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苏联的义愤,对芬兰的同情,也许在英国、法国、瑞典和美国最为强烈,但在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甚至在德国,亲芬的情绪也颇为高涨。可是德国当局立即采取措施禁止对芬兰表示同情,并停止经由德国向芬兰转运任何战争物资。此外,经过希特勒批准,下达了这样的指示:德国轮船应向波的尼亚湾内的苏联潜艇秘密供应燃料和食品。

    英国、法国、瑞典为芬兰在冬季战役中的抵抗送去的武器固然重要,但是却无法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来自美国的援助主要是贷款,而此项贷款只限于购买民用物资。遇上了选举年,尽管罗斯福总统十分明确地对芬兰表示同情,华盛顿政府却不准备将其支援超出这个范围。其他国家在物质上的援助规模也不大。供应的物资要付现款,运到芬兰平均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武器运到以后,还得训练军队使用这些新武器,所以,在冬季战争期间,大批装备根本就没有用上。再说外国志愿部队,它总共只有大约一万一千五百人,其意义主要是精神上的。大多数志愿军直到战役结束也未能作战。丘吉尔在回顾往事时判断说:“事实上,他们什么有用的事也没做。”这句话可能是太苛刻了。但是,尽管在这年年底和次年年初之交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芬兰最高统帅部仍然认为,最后只有英国和法国的武装干预才能救芬兰。

    对于那些**者的为所欲为,人们是太习以为常了。尽管英国和法国的舆论界普遍感到愤怒,为之激动,但是最初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眼望着苏联入侵。然而,苏联受挫和芬兰持久抵抗的消息传来后,舆论转变了风向,越来越强烈地赞成提供积极的军事援助。尽管有人提出了警告,可是舆论界似乎从未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提出这样要求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由于干预芬兰的事,很可能使盟国陷入与德苏联合力量交战的境地。民间要求干涉得到了官方的响应。在法国,当苏联入侵刚刚开始,这种情况就出现了。而英国政府则自从苏德协定签订以后,对待苏联一向审慎,所以跟得比较慢。

    ~~~~~~~~~~~~~~~~~~~~~~~~~~~~~~~~~~~~~~~~~~~~~~~~~~~~~~~~~~~~~~~~~~~~~~~~~~~~~~~~~~~~~~~~~~~~~~~~~~~~~~~~~~~~~~~~~~~~~~~~~~~~~~~~~~~~~~~~~~~~~~~~~~~~~~~~~~~

    大战中的这一扑朔迷离,情况错综复杂到几乎自相矛盾的时期——这时西方盟国与苏联之间发生战争的危险是如此现实——所牵连到的更广的方面,不属于本章叙述的范围。西方盟国采取的态度是由下列因素造成的:反苏情绪;对苏德勾结和国内的**活动(就法国来说还有军队中的**活动)感到愤慨;法国由于西线战场无所作为而感到灰心丧气;以及对德苏力量的严重低估。与此同时,也有某些较为现实和具体的考虑,支持盟国在芬兰采取行动。由于挪威可能被卷入,而瑞典肯定会卷入,所以进行干预就将开辟一个反对德国的新战场,这个战场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马其顿战线。切断瑞典对德国铁矿砂的供应就容易实现。只要芬兰领土上的冲突在继续,德国就将丧失它原来可能从苏联得到的供应,特别是石油的供应。对芬兰事件进行干预,再配合进攻高加索油田,可望制止苏联在东南欧采取行动。但是,现在只要回顾一下,事情就很明白,就是把所有这些考虑到的事合在一起,与采取一项政策,使这两个西欧国家同时与德苏作战而必遭毁灭的后果相比,那就无足轻重了。

    这些计划很慢才考虑成熟,事态发展表明,要使芬兰免于战败,行动实在太慢了。第一次讨论派军队去芬兰的可能性。建议由达拉第提出,但是没有得到英国人的支持,他们担心与莫斯科的关系破裂。不过,到1月中旬,盟国进行干预的原则总算被接受了,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决定在摩尔曼斯克、佩特萨莫或纳尔维克登陆。直到2月5日,最高作战会议才批准派一支部队经挪威和瑞典前往援助芬兰人“并附带控制那利瓦勒矿区”的计划。预料到德国要干涉,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瑞典对抗德国。丘吉尔说,“纳尔维克及其越过山区通向瑞典铁矿的铁路,即使撇开其战略上的意义不谈,也有一种新的感情上的意义。”因此,在摩尔曼斯克或佩特萨莫登陆的主张被放弃了,而且,在回顾往事时,人们对这个未能实施的计划在军事上是否稳妥也表示了怀疑。1940年2月初利德尔哈特上尉就写道:“轻骑旅突击的办法,用在小战术上已经够蠢,用在大战略上就更糟不可言了。”

    柏林觉察到盟国援芬计划中包含着对德国造成的危险。1月间,德国海军参谋部从最高统帅部接到一项研究任务,根据的“前提是,如果英国在挪威地区立住了脚,将在军事战略上造成一种使德国无法容忍的局面,对德国来说,防止出现这种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抢在英国之前行动,首先占领挪威”。不管怎样,要是英国的这个计划成功,结果反将使德国立刻把战争扩大到丹麦和瑞典。同样,苏联对盟国在挪威和瑞典的意图,也有所猜疑。

    与盟国计划有关的是它们打算直接或是通过芬兰要求挪威和瑞典让它们的军队过境。很难理解,它们怎么能指望这两个国家会同意这样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结果之一将是切断瑞典对德国的铁矿砂供应,因而可以肯定会引起德国采取反措施。“如果挪威和瑞典拒绝——这看来是可能的——那该怎么办?”丘吉尔写道,“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得到过正视。”要取得它们的同意,的确很少希望。两国政府准备让非官方的援助以及志愿兵去芬兰,面对国内舆论,它们舍此还有什么办法?让志愿兵和属于芬兰政府的武器过境也获容许。可是,让英国或法国的武装部队和物资过境,那就根本办不到。

    关于这点,挪威政府和瑞典政府向德国人作了坚决保证。此外,1940年1月11日和12日,两国国王分别发表声明,强调两国对当时的冲突所持的中立立场;1月19日,丹麦议会也通过了一项类似的政策声明。2月间,当盟国的计划开始具体形成时,三国又重复了上述声明。在瑞典,2月16日汉逊首相直接指出不允许外**队过境;2月19日国王谈到这样做要冒严重的危险,不仅会卷入与俄国的武装冲突,而且还会卷入大国之间的战争,并谈到必须继续保持中立。

    ''
………………………………

第三百一十四章 铁钳

    第三百一十四章铁钳

    德国人在侵犯波兰以后,立即对苏联政府施加压力,要它在其利益范围内的土地上对波兰采取行动,这一利益范围,按照1939年8月23日苏德协定附属秘密议定书的规定,一旦作领土和政治的调整时将划归苏联。(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采取这一行动的必要性,莫斯科虽然承认,但是最初是犹豫的。它甚至承认自己对德国迅速得手感到震惊。可是,到了9月中旬,莫斯科终于下了决心,9月17日,红军越过苏联边界进入波兰。

    一天后,塔斯社的一条新闻谈到波兰的潜艇在当地“统治集团帮助下”——这是一句不祥的话——进入波罗的海国家港口避难。还说有一艘潜艇,由于爱沙尼亚当局的疏忽,在塔林失踪。因此,苏联将根据德军在波兰的进展来决定自己在波罗的海国家的行动速度。

    秘密议定书规定,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将作为划分苏德在波罗的海地区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正如舒伦堡的伙伴希尔格所说,彼得大帝血战二十年想夺取的地方,大笔一挥就到了苏联手中。议定书还规定,关于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问题,将根据以后政局的发展来决定。这样,立陶宛就将纳入德国范围。然而,议定书明白地承认立陶宛对维尔纽斯地区的权利。

    当苏联政府开始行动的时候,德国是准备遵守这些规定的,但正如上文所述,苏联政府重新考虑后,认为从它的观点看来,关于立陶宛的规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苏联重新考虑的内容,在9月25日斯大林接见舒伦堡时有所透露,他在谈话中说到,假如德国同意,并“慨然予以支持”的话,他将对波罗的海国家立刻采取行动。在这一点上,斯大林建议把立陶宛从德国范围划入苏联范围,作为报答,他拟将波兰境内的分界线改划,把德国控制的地区扩展到通称的寇松线。对此德国表示同意。9月28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签署了边界和友好条约新的秘密议定书,其中对8月23日的议定书作了适当修改。

    斯大林在9月25日接见舒伦堡时,谈到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但未提到芬兰,自然,芬兰问题是一件更为棘手的事。而一旦准备就绪,苏联的行动便节节进展,当第一阶段已接近结束。

    莫斯科的第一个目标是诱使波罗的海三国与苏联缔结互助条约,为它提供新的海军基地、陆军基地和飞机场。莫斯科已分别在9月28日、10月5日、10月10日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签订了这类条约。

    苏联爱沙尼亚条约

    爱沙尼亚外交部长卡尔?瑟尔泰曾两次访问莫斯科。第一次,他带着商业部的一个高级官员于9月22日动身,表面上是去签订一项贸易协定,并参观农业展览馆。9月26日,他一回国便提出报告,说苏联政府要求缔结一项互助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将在帕尔迪斯基港取得一个海军基地——原来曾要求在塔林建立基地——并在爱沙尼亚的一些岛屿上建造飞机场。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如果爱沙尼亚政府拒绝缔约,正如莫洛托夫警告瑟尔泰那样,苏联将“通过其他方式”迫使爱沙尼亚答应这些要求。9月27日,瑟尔泰再次动身去莫斯科。

    当塔林方面正在商量对策的时候,苏联飞机已在爱沙尼亚上空大飞特飞,苏联军队沿着苏爱边境集结的谣言甚嚣尘上。爱沙尼亚政府考虑到自己已面临立即遭受进攻的威胁,于是指示瑟尔泰在原则上接受缔约的建议,但必须设法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建立的军事基地,只有当缔约的双方中有一方卷入战争时才能使用。原来同第三方面缔结过互不侵犯条约而承担的义务,在双方执行拟议订立的这个条约时应不予考虑。

    这项条约于9月28日缔结,那天正是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签署新的俄德边界和友好条约的日子。苏联爱沙尼亚条约中有一条措词很明确:双方的主权、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不得因实施本条约而受到破坏。然而在其他方面,瑟尔泰无力执行指示。条约的条文是否逐条经过认真讨论也值得怀疑,因为里宾特洛甫的访问一定忙坏了苏联的高级官员。

    条约规定,万一遭到欧洲一个大国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胁时,双方保证互相支援。苏联应以“优惠条件”向爱沙尼亚军队提供作战物资。萨烈马岛、希乌马岛、帕尔迪斯基港的海军基地和飞机场应以“合理价格租给”苏联使用。根据防务需要,苏联有权在这些地方驻扎人数受到严格限制的部队。一项秘密议定书规定,“为了预防和不使缔约双方产生卷入当前欧洲正在进行的战争的任何企图”,授权苏联于“战争期间”在基地和机场保持二万五千名军队。议定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