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重生-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官纷纷应道:“臣等谨记”、“臣等遵命”。

    “今日早朝诸位爱卿可有要事要奏?”

    “皇上”申时行出了列奏道:“辽东总兵李成梁上报海西女真叶赫部要求开设义州大康堡马市请皇上定夺。”

    “海西女真?之前与他们没有马市吗?”

    “回皇上朝廷原本设有开原马市专待海西女真但隆庆初年时海西女真分裂为哈达部和叶赫部其中叶赫部北迁不能再南下进入开原马市故而要求开放义州马市以便与我朝互市。”

    万历知道辽东女真分为两部分别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在今天辽宁东部一带海西女真在今天的吉林、黑龙江一带地域很广。女真族现在是半农半牧的民族经济还不是很达跟蒙古一样急切需要与明朝通商互市。

    互市不但对双方都有好处还可以缓解民族矛盾万历又没有轻视外夷的观念哪有不同意的道理他说道:“朕同意开放马市传朕旨意以后辽东马市全部由李总兵负责女真部若再有分裂就再开马市他们女真族自己的内乱我们莫要妄加干涉。”

    申时行一怔不大明白皇上最后那句话的意思但已容不得他细想他应声“臣遵旨”后返回行列。

    想到马市万历想起一事问道:“殷尚书宁夏兵事如何了?”

    “回皇上”殷正茂说道:“叶总督前日刚传回消息北路军这时已经攻入宁夏围住了灵州城;麻总兵率领的南路军七天前已经攻破平凉府平凉、西安两地叛军都已投降现在南路军正挥军北上与叶总督会合相信不要多久灵州城可破。”

    灵州城是河西二十四堡的门户灵州一破收复宁夏全境也只是迟早的事不过万历心中犹有一丝疑惑为何蒙古骑兵到现在还未出现?
………………………………

第七十三章 :恐怖的土地兼并

    按照万历的估计官兵一旦进入宁夏叛军为求自保一定会邀请蒙古沃儿都司部出兵相助而蒙古人为了在明的即得利益也一定会不遗余力共同抗拒官兵。万历还曾一度担心宁夏会脱离明朝或并入蒙古或宣布独立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庆王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恐怕不会甘心跟那些蒙古人同流合污也许他们内部出了什么问题也说不定。

    宁夏军中有李如松、麻贵等名将料想不会出什么差错万历也不再细想他望着丹陛下的文武百官说道:

    “国以农为本当年朕刚登基时的第一次早朝就是论的这农田赋税今天是本朝的第一千次早朝千者满数而归一我们现在不妨也来论一论这国本不知诸位爱卿对扶助农桑有何看法?”

    “皇上”申时行说道:“历来扶助农桑不外乎是轻徭薄赋、遇灾免税本朝开朝以来推行一条鞭法百姓负担已经减轻很多隆庆六年的河南水灾、前年的长江水患皇上都免了灾区一年的税银。如今四海生平全国各地有六年不曾见到流民与历朝历代相比这扶助农桑我们已经做的很好了。”

    万历摇了摇头说道:“申爱卿此言差矣扶助农桑岂只是轻徭薄赋这么简单要想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日子如果单单是减赋免税如何能办得到?朕以为轻徭薄赋不过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国之本在于农农之本则在于田这田亩二字才是治本之道。”

    “田亩?”申爱卿疑道:“皇上可是说清查田亩一事?”

    “不是的。虽然我朝清查田亩田亩总数比之嘉靖年间多出了十之七八但是这些多查出来的田亩大都是土豪乡绅的不过是增加了朝廷田赋而已与百姓何干?朕以为助农扶桑的根本之一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百官听到“土地兼并”都是面面相觑没人出来说话。

    “朕知道现在土地兼并已经积重难返所以元年以来朕一直是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因为只要百姓还能过的下去他们就不会轻易卖掉祖宗留下来的土地。但是一直靠朝廷减赋免税来过日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诸位爱卿可曾想过万一有一天全国各省连绵遭灾国库空虚各地常平仓又存粮不足那百姓该当如何?到了那个时候难道要朕下令全国地主豪绅一律开仓放粮?”

    “朕即位已经六年了有心要未雨绸缪解决掉这个土地的根本问题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万历知道土地兼并的现状是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农民一旦遭遇天灾人祸为了糊口往往会卖掉自己的土地沦为替地主耕种的佃农从此命运就掌握在他人手中除非他们起义推翻朝廷否则再无翻身之日这就是封建制度下农民的悲哀。但是若是要把土地兼并全都归咎于农民恐怕并不恰当实际上更为恐怖的土地兼并是生在地主和士大夫之间。明朝的士大夫阶层有一项特权就是可以少交税品阶越高税就交得越少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地主豪绅竞相把自己的土地诡寄在士大夫名下以图避税。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朝的徐阶徐辅罢官后在应天竟有田产四十多万亩这么多田显然不是他祖先留下来的海瑞任应天巡抚后不顾徐阶对他有恩毅然下令查抄他的田产差点害得徐阶身败名裂。

    为什么那么多人寒窗十年就为了那一朝金榜题名?为什么都说士农工商把“士”排在第一位?恐怕大都是因为这一点。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刚一榜就有人争着来送房送地这真是“寒窗十年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现代人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却不知这句话放在古代更为合适。

    现在这大殿之上就是满堂的进士天下地位最高的士大夫都聚集于此多数大臣在家乡都有良田千百这时候听到皇上说要解决土地兼并他们心中已是惊疑不定暗暗想好了推辞准备制止皇上。

    还是申时行先站了出来奏道:“皇上历来土地兼并不外乎是以下三种:一是农户遭遇天灾无粮可收迫不得已卖掉土地维持生计;二是农户们承担不起苛捐杂税种出来的粮食全部用来缴税都不够只好变卖土地;三是富贾官绅们借投献之名强取豪夺霸占田地。微臣以为我们只要继续轻徭薄赋、打击不法便可以抑制这后两种。至于天灾历来也不外乎是广建常平仓囤积粮食同时鼓励民间捐建义仓以应灾年如今天下粮仓丰盈只要皇上能够继续敬天法祖料想上天也不会轻易降灾惩罚百姓如此土地兼并可以抑制。”

    万历听了暗暗摇头申时行连用了两个“历来”似乎一切只要仿照先例就可以了那还要自己穿越过来做什么?万历正要说话时却看见张四维也站了出来持笏奏道:

    “皇上申大学士说救灾不外乎是存粮微臣认为太过片面了。皇上微臣年少时在蒲州乡下有一年山西大旱草木皆枯百姓颗粒无收朝廷下令赈灾免除当年徭役赋税并开仓放粮。但是朝廷的赈粮毕竟有限如此不分男女老少一律给如何能令山西数百万灾民果腹?大旱不过是夏季数月无雨但灾民们以为有朝廷赈济就疏于自救早麦不种晚麦亦不种入冬之后常平仓再无余粮灾民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说到赈灾自己的第一反应也是开仓放粮明朝在各乡镇都建有常平仓它们之所以常年被用来囤积粮食可不就是为了能在灾年开仓救灾么?现在听到张四维这么说万历觉得很是新奇忙问道:“张爱卿可是有什么独到见解?但说无妨。”

    “是皇上。微臣认为一味靠朝廷救灾还不如鼓励灾民自救。以往我们鼓励灾民自救不过是布告、分给牛种而已殊不知田地既然遇灾哪还能耕种就算灾情稍缓能种上麦子、稻谷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收成的了的所以微臣认为应该以工代赈。每逢灾年由各地县府衙门组织灾民或兴建水利、修筑河塘或修缮城池加强边防由朝廷付给工钱。这样做一来可以解灾民之困顿二来也为朝廷的救灾工程提供劳力如此一举二得比单纯的开仓放粮要好上很多。”

    万历喜道:“张爱卿所言有理兴修水利河塘可以为农田供水预防旱灾修筑河岸堤坝又可以防来年水灾何止是一举二得实在是一举三得。此以工代赈之法大为可行应该加紧实施为要朱爱卿这事就交给你办了务必在明年之前落实使百姓每遇灾年都有工可做有钱粮可以养家糊口不再只靠朝廷赈灾。”

    “微臣遵命。”工部尚书朱衡应道。

    万历心想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再过两三年大明就将迎来连绵灾年的开端为了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单单以工代赈、救灾防灾不过是权宜之计再怎么救灾、再怎么赈灾也不过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全国的粮食总量还是那么多是禁不起连续灾年的自己还是得向土地兼并的罪魁祸――地主和士大夫下手才行。

    “诸位爱卿救灾一事不过是抑制土地兼并的一种方法而已但却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朕有一法可令天下地主豪绅不管是否灾年都无法兼并农户土地。”

    文武百官听言面面相觑莫非皇上是要立法用法律来抑制土地兼并?可是这种法令太祖皇帝已经立过却收效甚微毕竟人家是愿买愿卖朝廷又怎么好出面阻止?
………………………………

第七十三章 :自谋生路

    申时行问道:“皇上莫非是要朝廷出面干涉?民间土地买卖虽然不合律法但多年来已成定制此时若加以干涉恐怕有苛政之嫌啊。(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万历笑道:“不是的朕也知道不能这么做。不过我们以前只把限制土地兼并的目光放在农户身上变着法儿想让农户不挨饿却从没有想过从地主富豪身上着手。朕以为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农户卖田、也没有办法阻止地主买田但我们却有办法限制地主买多少田。

    天下士人为国效命朕自然应该给予他们应得的恩赐但这恩赐应当分成等次。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功名祖上也没留下什么地产只凭着自己投机倒把、钻钻空子就拥有了大把大把的土地朝廷又必须加以保护那么他和王公贵族们有何区别?这样岂不是在淡化皇恩?如果朕不加以制止以后人人都竞相效仿重商轻士到时该如何了得?

    所以朝廷应当颁布诏令凡我朝士人按照品阶高低各自享有不同的田亩总数功名不够不得过自己那一品阶的限制;凡天下商人、地主、富户如果没有祖上恩荫如果不是士人身份本不应享有大量土地但念及我朝祖制他们可以捐钱买爵有多少地就要按照与土地数目对应的爵位俸禄交上相应数目的钱两一年上缴一次。

    比如一个奉议大夫论品阶是正五品朝廷恩准他最大可以拥有三百亩田但他不能过这个数这样其他的地主富贾就无法将土地诡寄到他名下;而比如有一个商人用他多年的积蓄购置了三百亩田如果这些积蓄是他合法经商所得朝廷不会加以制止但是为了彰显皇恩、与士人区分他还必须按照奉议大夫的年俸每年上缴一定的捐银只要此银不断朝廷就负责一直保护他的田地但倘若他隔年又要买一百亩田那就必须按照上一级的朝列大夫俸禄交银。

    总之不管是士人还是地主商贾只要他们拥有的田亩数过了功名或捐银的限制就必须捐上更多的钱两土地越多捐得越多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抑制土地兼并。而朝廷多了这些捐银在太平年份将专门用以扶助农桑、兴修水利;一到灾年又可用于救济百姓也可用于放以工代赈的工钱。农户和佃农们平时耕作的辛劳所得这个时候又回馈到了他们身上。(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