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星穹-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非“哦”了一声,心中闪过一丝尴尬。
当初曹猛掌北军,他掌南军,司马亮之乱中,北军与南军在咸阳激战,南军损失极大。此后嬴吉重用刘遇,南军余部便被交给了刘遇整合,但在赵和入咸阳之后,南军又归于赵和帐下。
“赵都护知兵识人,赏罚分明,你在他手下,必有出头之日……”李非勉强鼓励了一句之后,试探着问道:“你从咸阳来?”
吕昭点头道:“小人奉命正要寻东海王与太尉送公文,原以为要到函谷才见得到太尉,却不想半途中遇上了。”
“给我的公文?”李非有些吃惊。
“正是,曾在朝中得三品以上官职者,皆有公文。”吕昭道。
他说完之后,从怀里掏出一个布袋,打开布袋之后又是一个油纸包,再拆了油纸包,露出里面的几封文书来。
他取出其中一封,递与李非之后,又将其余的都重新包好。
李非拆开来看了看,这其实是一封类似于邸报的公文,介绍了今日大朝会的情形。
“赵和果然不肯称帝!”看到其中第一部分后,李非长长出了口气。
此前赵和暂时不称帝的消息是从嬴吉口中得到的,李非还有些担心赵和会变卦——毕竟谁能够抗拒得了成为至尊天子的诱惑呢。
“为非常事者,必非常之人。”李非在心中暗暗感慨了一声。
里面的消息不算详细,至少今天朝会中争吵的情形都略过了,直接就提到结果,赵和以“护国公”的称号行“摄政事”,朝会之时天子御座空缺,在御座之侧,放置摄政公座,同时为表明对群臣礼敬,朝会中人人赐座。
这是一个细节,李非是老人精,自然看得出来,赵和通过这个细节向群臣示好,表明他虽然行摄政事,却不会象失去制衡的五辅一样专权。
“上午朝会国本之议……下午还开了朝会?”看完第一段之后,李非往下看去。
在他想来,下边无非就是些人事安排罢了,赵和夹袋之中武人多,文臣少,特别是声望与能力兼备的文臣尤其少。所以李非本来以为,这人事安排可能都是权宜之计,但却不曾想,此次朝会之上,赵和根本没有讨论人事。
他抛出了一个让李非心头一紧的议题。
“立道统……这是什么意思?”李非手抖了起来。
“呃,李公,那文书上写的是什么?”一直在旁的高迎见他这模样,有些担心地道。
李非伸手示意他安静,然后继续往下看去。
所谓立道统,就是要确定大秦帝国今后要信奉的“道”是什么。
而身为法家宗师的李非很清楚,诸子百家自战国时开始争鸣,一直持续到今天,所争者就是这个。
“道统,道统!”李非用了好大气力,才控制住自己的心情,然后再往下看去。
“还好,还好!”
一目十行地看完第二部分之后,李非稍稍松了口气。
如果说定国本之事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那么立道统之事所引发的争吵,更胜于前者。毕竟定谁为帝,不过是一人、一世的事情,而立何种学说为道统,关系的却是一个学派、数十上百年的国策!
故此,此次朝会下半段从开始到结束都在争吵,各家都竭力夸耀自己的主张,贬低对方的观点,甚至还出现了好几次全武行。
“不为天子,事出有因,可这立道统……何其急也?”
李非可以想象得出来,当时朝堂有多混乱。但他有些不理解,大秦治政,向来是杂用王霸,兼修儒法,赵和大可以延用此前大秦的治政理念,为何却要专门议论道统之事。
须知此时儒、法、道三家为显学,朝堂之上的文官多是出自这三家,而武官们则还多出了一家兵家。若要确定道统,李非判断不会偏离这三家之一。但让李非心中惊忧的是,这三家之中儒家最盛,道家进退自如,唯有法家则青黄不接。
他心中默默算了一回,发现还在朝堂之中的法家之人,不是学识在他看来不足,便是虽然博学却走上歧路,以这人和儒家争道统,胜率实在不高。
“不行,不能等了!”李非此时异常庆幸自己在赶往咸阳的路上。他收好文书,站起身来,向吕昭微微颔首,然后对自己的随从们叫道:“朝中有急事待我,只能连夜赶路了,各位辛苦一些,天明之时,必须进入咸阳!”
他向来治家甚严,因此随从们闻言即起,没有一人抱怨。唯有高迎,刚刚得了他的许诺,此时见他就要走,不禁有些患得患失:“李公,那小人呢?”
“你若有心,便随老夫一起走!”李非道。
高迎大喜,忙向驿丞告假,驿丞强捺心酸对他说了声恭喜,高迎便赶紧去收拾自己的东西去了。
李非车驾连夜冒雨而行,虽然道路泥泞,但好歹在次日天明之前赶到了咸阳城。他原本在咸阳城的府邸早就在北军之乱中被焚,因此只能寻了处旅舍安顿下来。旅舍主人准备热水之时,他又将高迎叫到自己的面前来。
高迎兴致冲冲来见他,但还没有开口,李非便喝道:“拿下!”
李非身边的护卫立刻扑了过去,将高迎按倒在地,高迎大惊失色,不停挣扎道:“李公,这是何意,这是何意?”
“将他交与咸阳令署,让令署好生审理,他身上应当背有不只一条命案。”李非对随从吩咐道。
高迎听到这里,这才惊觉过来:“老匹夫,你讹我?”
李非理都不理他。高迎心念一转,又叫了起来:“你们法家不是讲究无信不立么,你竟然骗我,不怕失信之名,传于天下么?”
“竟然还知道法家讲究无信不立……告诉咸阳令署,此人绝非普通歹人,身后可能还有隐情,若是咸阳令署挖不出,老夫亲自来。”李非面无表情地道。
高迎浑身一抖,愕然相望。
第十章、尽在一拜
打发人将高迎送往咸阳令署之后,李非美美地洗了一个热水澡,将连夜冒雨而来的泥泞都洗得一干二净。
随侍的其长子李岫前来问是否用车,李非却瞪圆了眼睛:“车?为何用车?”
“大人不是急着去见赵公么?”
“什么赵公,是护国公,护国公!”李非不满意地纠正了一下,然后又道:“我这不是来见他了么,我连夜冒雨入京,这姿态做得还不够么?我入宿客栈之后,便将途中发现的一名贼人送往咸阳令署,这意思表达得还有明确么?我人在这京城之地,法家便入了咸阳,这象征难道还不足么?还有,你这愚儿蠢子,如今正在大朝会之时,我无爵无职跑到仪门之外,是去自取其辱么?”
他一番脾气发得,令其子哑口无言。
看到自己已经四十余岁的儿子这副模样,李非长长叹了口气:“此前我为子孙谋,不得不与嬴吉携手,如今看来,幸好所谋不成,否则我活着时你们尚可不失富贵,但我一死,就你这痴顽模样,亡身灭族指日可待矣!”
且不说李非在客栈中如何教训他的老儿子,当说长乐宫大殿之上,这一日上午果然又是一番争吵。不过与昨时不同,昨时儒家在朝堂之上可谓气势汹汹,将大秦时至今日的积弊,尽皆归于法、道二家,逼得法、道二家不得不携手与之抗衡,甚至还拉上了其余百家,共同与之对抗。但今日法家之人气势突然盛了起来,他们的言辞也更为犀利,将大秦所有的弊端又归于儒家和道家,儒家则一反昨日的伶牙俐齿,被批得溃不成军,只能又拉住道家一起,对法家的观点进行反击,而那些零星百家,也尽皆掉过头来,对着法家一顿乱骂——总之,又是闹哄哄吵了大半日。
吵得赵和头疼。
此前赵和还真没有想到,抛出一个立道统的议题之后,会引发这么大的乱子。要知道,这还是经过北军之乱,满朝公卿或死或散,百家之中的学士们纷纷逃离未归的情形下。他可以想到,假如事情拖下去,闻讯而来的百家学者越来越多,朝堂之上的争吵就会越来越激烈。
你看只因李非回咸阳,法家不就气势大增,而儒家则相对削弱了吗?
不过他也没有办法,他本意是好的,就是要以定道统的方式谋求最大共识,确认今后大秦的国家走向。赵和这些年苦读不倦,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国家,成熟的政治形式,都离不开定道统。昔时齐国任用管仲,便是定下道统而后先霸诸侯,而秦也是作用商鞅,定下道统后变法革新。始皇帝死后天下大乱,圣皇帝召集天下学者入咸阳商议国是,也是以道家“清静无为”的观点为道统,一改始皇帝时穷兵黩武,这才让大秦从扩张到极限之后的内卷中摆脱出来。所以,定道统是他想谋求今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政治稳定的必然一步,没有这一步,就难免会朝令夕改,就难免会政局动荡。
他当然也可以强行确定某种学说为道统,不过强行推定的前题是有足够的声望与实力,可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声望与实力仍然非常欠缺。
确实,在军中他因为稷下学宫的缘故有一些影响,在百家学派之中同样也有这样的影响,论实力他在西域和关中有十余万大军——可是大秦太大,数千万人口的地方,只凭着这些实力就想要压倒一切,明显是不现实的。
更重要的是,他缺人。
夹袋里的人物就是那么几个,打仗的话勉强够用,治国的话远远不足。稷下学宫的学子倒是不少,他也能将之招来使用,但这些学子名望不足经验欠缺,他们在基层磨炼几年尚可,直接提拔到中枢,莫说别人信不过,就是赵和自己也觉得不稳妥。
所以才需要立道统,确定道统之后,志同道合者自然会加入他的阵营,他再用监察制度监督那些混入其中的投机者与阳奉阴违的别有用心者,能将这几年支撑过去,待那些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便有足够的人才使用了。
只不过与立国本不同,定道统之事直接涉及的人与势力都太多,争吵的范围也就更大。赵和此时心中虽然有一个模糊的框架,却也不能不慎重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让这个框架尽可能的完善。
是完善而不是完美。
“行了,今日之议便到此处吧,诸位将太多的精力用在攻讦别家身上,却没有多少自己的建树,这一点我甚是失望。下午暂休,诸位可以好生想一想,最好能跳出自家学派这一隅想一想,国之道统,当如何确立。”
眼见朝会的时间到了,赵和只能暂时散会,将人打发回去。
他自己散朝之后,并没有往长乐宫后宫去——他毕竟没有真当上皇帝,往后宫跑易招非议。在距离长乐宫不到一里的地方,原本属于羽林中郎将杨夷的宅邸,如今成了他的居所。事实上距离长乐宫最近的大宅还有,原大将军曹猛的宅邸可谓华堂广厦,虽然在北军之乱中遭遇兵灾,但主体结构还在,完全可以给他居住,但被他拒绝了。
“李非来了么?”回到自己宅中,自有人为他打来温水,这种事情原本该是使女做的,但赵和在军中时久,讲究不了那么多,来到咸阳之后身边也没有合适之人,故此暂时还用的是军士。
“护国公,他是半个时辰到的,如今正在书房恭候。”解羽在旁说道。
解羽此人心气甚高,军略武勇都是上上之选,而且有万夫不当之勇,赵和对其期望甚大,故此将之暂时留在身边随侍。他也很明确地跟解羽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