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全国各地需要花钱的请示却普通雪片一般飞到了新京城,董书恒的案头。
  彭玉麟准备修整西南的官道。他还想要修一条云省春城到钦州的铁路。
  这样西南就能够直接交通大海。
  铁路的方案,董书恒暂时没有批,他现在手中的铁路修建申请有几十个。
  要是都修了,还不得将国库的储备都给消耗掉。
  但是西南的官道确实要重修,西南地区经常发生动乱,就是因为道路不通,地方闭塞,让地方势力有机会发展做大。
  铁路自然要修,但是要先紧着重要的地方。
  董书恒觉得当前最重要的还是稳定北方。
  他准备利用五年时间,修建新京到张家口,到徐州到西安的铁路。
  北方不像南方那样水路发达,运输全靠陆路。所以应该优先发展铁路。
  运河的局限性太大。而且目前因为治理黄河,运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修建一条南北的通道。
  而且在北方修建铁路的难度更小,尤其是在华北平原,这里土地平整,河流少。
  目前新京的物资都是从原来的大沽口港口运过来。等到铁路建好了,南北间的联通才能更加的密切。
  为了方便物资的运输,一条新京到大沽口的支线铁路已经开建,另外新京到滦州的铁路也开建,今后这条铁路将延伸到关外去。
  这两条铁路的建设为之前几乎瘫痪的北方经济注入了动力,大量的劳动人口在铁路施工现场找到的活计。
  说白了,这还是华夏政府花钱修工程。百姓做工拿钱。然后在用工钱购买华夏政府从南方运来的物资。
  这个过程中最终消耗的是物资。其中大部分是华夏自产的,还有一部分是南洋进口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总统,我们研究之后觉得还是应该先发行一些代替纸币的东西。比如大额的汇票,这可以提供给那些长途货运贸易的商人使用。”
  “还有就是小额的军票,可以先给政府工作人员和军人当做工资发放。并且规定持有者可以在政府的供销超市优惠购买物品。当然也可以兑换同等面额的银元。”
  复兴军占领全国之后,董书恒已经下令将淮海公司变成华夏国有的公司。
  为了稳定各地的物价和商品供应。
  华夏政府在全国各地建立国营的供销超市。利用淮海运输高效的输送能力。保证各地最近本的物资供应。
  董书恒还在长江银行之外成立了复兴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责管理货币的发行,监管商业银行的运行,存放政府的财政资金……
  以后地方政府的资金全部都要放到复兴银行,这样更加有利于资金的安全,也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政府在需要的时候从复兴银行支取。不管怎么样这些钱都会留下痕迹。
  复兴银行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鼓励和支持各地建立商业银行。并且完善银行的准备金制度。
  现在长江银行的铸币权已经上交给了复兴银行。复兴银行统一发行的银元叫华元。
  而随着华夏一统,长江银行也向全国扩张,它依然还是最大的商业银行。
  现在他已经是一家公私合营的银行。董书恒那一部分股份转为了华夏国有。
  董书恒将原本自己手中的资产大量转变为国有的举动无疑让复兴军的官员们大为感动。
  哪怕是皇帝都还要将私库和国库分开了设立。
  董书恒还没有继位,他这么做只能用大公无私来形容了。
  另外,原本淮海军一些军工的企业也转为国有,像淮·克集团这样原本董书恒控股的企业则转为合资。
  董书恒并不准备将这些他当初拥有的产业继续作为自家的产业发展下去。
  这样下去,他本人的家族将把握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过大的权力会滋生不必要的野心,也许现在他不会,但是他们办法保证别人不会这样。
  在董书恒的华夏规划中,铁路、军工、电力等关系国家命脉的行业必须要掌握在国家的手中。
  这些关键产业掌控在个人的手中,那么个人就会间接掌控国家。
  董书恒要是想赚钱,再容易不过了,他知道未来经济的发展走向,他只要向这些领域投资就可以赚取大把的利润。
  这次对原来淮海军产业的国有化,也是对复兴军中其他人的一种鞭策,相当于给大家划了一条线,告诉大家要赚钱可以,但是有些线不能逾越。
  “雪岩,那么你觉得这个事情是你们复兴银行做还是由长江银行来做。”董书恒明白胡光墉的意思是纸币的发行不能直接进行。
  先通过汇票、代金券这样的东西,让人们知道纸质的票据也能够代表一定的价值。
  等过了一定时间之后,再发行正式的纸币。
  现在欧洲很多国家还是纸币和金属货币混合通行。
  也就是说,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纸币的信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董书恒很向往发行货币就可以在全世界进行收割的感觉。也许是后世见到老米动不动就印钞票被刺激到了。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很多人瞧不起的弱宋就曾经建立起了类似的货币霸权。
  那时候,大宋的铜钱被周围的国家所追捧,具有很强的购买力。
  可以说,当时的大宋只要有足够的铜,大量铸造铜钱也不会通货膨胀。
  因为周边的国家,对于宋钱的需求非常的旺盛。甚至出现了有人专门走私宋钱。
  货币在董书恒的大华夏圈计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后的大华夏圈国家,不光是要华夏人作为当地的主体民族存在,还要流行华夏的文化、语言并且要建立与华夏本土密切的经济联系。
  而这种密切的经济联系则必须要以一个统一的货币为纽带。


第三四七章 预算
  “总统,属下觉得这件事情还是要分开来办,发行大额汇票,只能商业银行来做,我们复兴银行是无权开展这方面的业务的。”
  “属下觉得这项业务可以先交给长江银行。他们的网点最全面,而且信用极高。在商业资金流转方面,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
  胡光墉上来就举贤不避亲,将自己的老东家长江银行推不来。不过现在华夏最成熟的商业银行也就长江银行了。
  “大总统,现在全国基本上统一,各地的商路全部打通。商贸往来必然将更加活跃,此时我们的推出汇票的制度,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
  董书恒认真听着胡光墉的汇报,极少插口。当你挖他过来的时候,董书恒还担心会不会拔苗助长。
  不过,经过了两年的历练,胡光墉确实比之前的变得更加成熟。
  以前他只算是一个商场上的奇才,有些天赋,也能吃苦好学。
  但是,现在的他已经有了几分金融家的资质。
  他平时就非常的好学,这两年时间胡光墉一直没落下学习。
  他自己学习了当前西方的经济学、经融学书籍,还研究了欧洲的金融发展史。他只能自学,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没有。
  而且,华夏的国内欠缺相关的经验,自清向前数,历朝历代在金融方面的探索都太少。
  “雪岩,货币体系的建立对于一个国家非常的重要,其作用不弱于建立一支军队。华夏的货币体系要是在你的手中诞生,你就将是华夏货币体系的奠基人。这样地地位到了后世不会亚于圣人。”董书恒给他画了一个巨大的饼。
  听了董书恒的话,胡光墉不知为何感到有些热血上涌。正如总统所说,这件事情办成了绝对是能够名垂青史的。
  “下官感谢总统地栽培!没有总统,下官还是杭州街头的一个典当行伙计呢!”
  “不,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你有今天离不开你自己的努力。我这里可是不会养闲人的。丑化说在前头,这次的事儿,你要是办不好了,我一样会找个人来换你的。”董书恒摆摆手说道。
  在用人方面,董书恒这里一直是能者上,庸者下。
  他现在要是换谁,完全可以自己一言堂,并不需要找人商讨。
  胡光墉现在的职位是财政部的副部长兼任复兴银行的行长。
  实际上主要就是分管金融、货币工作。
  另外董书恒最近还新提拔了一个副部长,分管度支工作,此人名叫阎敬铭。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人,今年三十八岁,原满清户部主事。
  复兴军占领京师之后,第一时间包围了户部的仓房。户部的官员竟然没有人能够说府库的全部库存情况。
  只有这个阎丹初对户部库存的情况了如指掌。
  后来此事传到董书恒的耳中。
  于是,董书恒专门找人调查了此人的情况。
  这才发现朝廷中还是藏着一些牛人的。
  阎丹初28岁就考取了进士,是一个颇有才华之人。
  但是他为官清廉耿介,在户部这个大染缸中一直有些格格不入。
  直到肃顺掌管户部之后才开始重用此人。
  过去的一年之中,他协助肃顺极大地改善了清廷的财政状况。
  因为肃顺的器重,阎丹初也开始涉足户部的各个方面。其杰出的理财能力逐渐展露出来。
  董书恒找其谈过之后,发现其人确实是个理财方面的天才。
  其性格方面的缺陷恰恰是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帮着国家理财,才更能让人放心。
  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董书恒让阎丹初做了财政部的另外一位副部长,他的工作主要是预算的审核,以及支出的执行,也就是所谓的度支工作。
  这个岗位是最容易弄虚作假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岗位。
  董书恒很想看一看,这个阎丹初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做的怎么样。
  当然了,直接给了阎丹初这个岗位,还因为他本就有户部工作的经验,另外也是想以此千金买马骨。
  华夏建立之后,如何去处理庞大的满清官僚体系,这是摆在董书恒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之前,复兴军采取的方式唯才是用,拉拢一部分,摈弃一部分。
  对于那些没有才能,还劣迹斑斑的满清官员要坚决清算。
  对于剩下的人,根据能力录用,不是那种有突出能力的要想在华夏做官就要从基层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正常晋升。
  当然也有很多同阎丹初一般的满清官员,被破格提拔录用。
  还有一些官员继续留任地方大员,比如四川的骆秉章、福建的吕佺孙就全部成了华夏政府的地方大员。
  当然,他们是为统一做出了贡献,并且本身确实在治政方面有几分才能。
  统一全国之后,董书恒并没有断了读书人的出路。
  而是准备在新京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官员初任选拔考试。
  这次选拔的官员人数非常的多,统一全国之后,华夏的新政府将产生大量空缺岗位。
  董书恒不会一次性地补全这些岗位,总要为今后留下一些岗位,但是这第一年放出的岗位是最多的。
  这件事情在华夏上下引起了轰动。人们称其为新朝第一次大考。整个华夏的读书人都趋之若鹜,现在这些人已经没得选了,只能为新朝效力。
  送走了胡光墉,董书恒将阎丹初叫了进来。
  “总统!”阎丹初对于新朝的礼节还有这个大总统的称呼还有些不适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