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回到清朝做盐商-第8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董书恒准备在藩属国大会中设置一个理事机构,由几个较大内部国家组成。
  东华肯定有一席,本土也有一席。
  另外几个他还没有选好,像是南华这样的地方还没有发展起来,等他发展好了肯定也有一个席位。
  整个大华夏共同体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
  大国和小国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
  有些事项可以按照一国一票,有些可能就要按照实力说话了。
  董书恒今后作为平衡者其实还是要依靠这些国家。
  加华和南华都是他能够控制的。加华是他的直辖领地。南华由西太公司控制,而他是大股东。
  东华也是董家人建立的帝国,自然也会支持他。
  东华、加华、南华加上本土,四个国家,还是不够。次大陆那里可以将圣国给拉进来。
  在东华,书同、书恒兄弟俩终于见面了。
  董书恒对这个兄长很陌生,但是董书同眼中的弟弟却没有怎么变。
  兄弟俩谈了很久,可以说是促膝长谈。
  从整个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到整个家族未来的延续都有涉及。
  董书恒还为东华做了未来的规划。
  他要让东华做南阿米利亚的霸主。作为华人势力向大西洋渗透的前进基地。
  这样东华今后至少能够成为除了本土之外,大华夏圈的第二把交椅。
  同时,东华也是董书恒为家族安排的后路。
  因为东华的多民族结构,董书同家族作为华人和殷地安人的混血家族,最后反而在这个位置上会非常稳固。
  无论是东华发展到什么地步,他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国王去平衡内部华人、殷地安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董书恒沿着太平洋途径东华的双子岛,也就是原本的纽西兰岛。
  在南岛他圈了一块地方,准备建成自己的度假别墅。
  岛上对残留殖民者的清除工作还没有结束。
  一部分原本分散在各地牧场的白人殖民者躲在山里面跟东华的驻军打起了游击。
  这样的战斗也许还要进行很长时间。
  各地还会出现零星的反叛和袭扰。
  当然了,这些零星的殖民者造成的危害有限。
  在南华,董书恒接见了陆顺,董书恒很喜欢这个年轻人。
  计划中的南华国还没有,这里还是西太公司的南华管区。
  内部的安全由复兴军和公司的安保人员共同承担。
  同双子岛的情况差不多。
  这里主要也有一些残留的白人殖民者。
  这些人躲在内陆地区,避开了第一波的攻击。
  在沙漠地区,他们还组织了游击队,躲到沙漠中的一些绿洲地带。
  时不时地出来袭扰一下。
  这让陆顺非常头痛。还是杜正文在原本悉尼的图书馆中找到了白人的笔记。
  上面记述了这些白人殖民者是怎么在来到这里的三十年内,让这里上百万人口的土着减少了95%。
  即使是一种种族灭绝,这样的效率也太高了吧。
  他们发现那些白人殖民者的手段其实并不复杂。
  南华岛这里干旱缺水,主要的河流也都不长,只要控住了那些水源地。
  那些残存的白人殖民者早晚都要走向灭亡。
  现阶段,南华的主要任务就是接收移民,加强对南华地区的投资建设。
  陆顺现在是花钱花到手软。
  不过他的压力也很大,这些钱可都是股东的钱,股东会派了专门的团队过来监督陆顺。
  他虽然只是一个经理,但是他行驶的却是一个总统的职权。
  董书恒跟陆顺聊了很多东西,还视察了南华城建设。
  苏霆专门从西边的前线跑了回来,就是为了见一见自己的这位老东家。
  当年苏霆犯了错误,被赶出了卫队。
  但是董书恒依然帮他安排了一个好去处。
  虽然他现在只是东华安保队长,但是未来南华建国之后,他就是妥妥的陆军总司令。
  经过这一圈视察,董书恒发现了一个问题。
  现在复兴军本土的发展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移民来带动的。
  当本土的建设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科技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发展会进入一个瓶颈期。
  这个时候通过移民,开发新的地区。能够让这样的发展延续下去。
  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扩大规模来延续经济的上升期。
  比如说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电气化的运用。
  当本土全部完成电气化之后,那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个饱和期。
  就比如修铁路,当有价值的线路都修好了之后,再继续修的话,就可能要亏本了。
  这个时候就要出现经济危机了。
  但是现在复兴军还有一个缓冲。
  那就是本土完成了建设之后,他可以将这些技术向整个大华夏圈扩散。
  因为董书恒实行了货币一体化,所以这种发展带来的红利可以分摊给整个大华夏圈。
  而通过移民拓边,可以将这个范围继续扩大。
  至少在未来的半个世纪内,大华夏圈内部都不会出现饱和的情况。
  但是前提是这种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能够持续保持下去。
  最危险的就是本土出现了反对这种普惠发展的苗头。
  要是本土倚仗自己是唯一大国的地位要是去吸整个大华夏圈的血,而自己却不思发展,那样就糟糕了。
  董书恒这个身份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
  他时刻牢记自己现在追求的是所有华人的发展。
  是要将这个民族给发扬光大。
  因此即使是他卸任了总统一职之后,他依然要保持对本土这个最大实体的控制力。
  因此他改变了当初的计划。
  他准备在沪上设置一个常驻的宫城,是为西宫。金城的宫殿称为东宫。
  这样他每年有半年住在本土,半年住在加华。
  能够平衡两块大陆。
  未来人类发展主要是还是在欧亚大陆和阿米利亚大陆。
  只要华人在这两块大陆发展好了,未来主导整个人类发展的还是华人。
  董书恒接下来来到了南洋地区。
  这里的小国,无论是华人小国,还是土着人小国,无一不是欢腾一片。
  这里因为地理的原因,小国林立。
  董书恒也不想将这里整合出一个大国来。
  成立了共同体之后,反而是大国更加难以管理,小国管起来要容易得多。
  还没有担任共主,董书恒就已经感觉到了这些。
  现在的本土,董书恒还没有卸任,就已经开始有人拉帮结派了。
  因为董书恒定下来选择的方案。
  聪明人都已经能够从中看到机会。
  魏玉祥已经从拉达克回来,他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回归中枢。
  他原本人缘就很好,再加上他外戚的身份,很多人都看好他,于是就在他的身边从中枢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另外刘青北在复兴军中做的时间最长,他的身边也有一群人,大都是以前董家的老人。
  大家都知道,左季高是要退了,他这几年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国内的大商人。
  董书恒都有些犹豫,是不是要继续将总统的位置再霸占着,这样至少他能够名正言顺地将复兴军给控制在手中。
  说白了,他还是身居高位的时间太长了。
  高位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疑心病。
  董书恒最后到了加尔各答,会见了次大陆各国的领袖。
  不过他单独见了石达开。
  两人进行了几个小时闭门会谈。
  董书恒访问完次大陆去锡兰岛看望了一下印度洋战区的士兵,然后就启程回国了。
  他原本还准备去波斯和阿曼看看,然后乘坐通到波斯的火车回国去。
  但是没有时间了。
  因为国内正在筹备的复兴十年的庆典就要开始了。
  这次庆典活动,复兴军上下都非常重视。
  准备工作早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在筹备了。
  而且这次有很多国家的都会前来观礼。
  当然这里面的国家大都是指欧罗巴国家。
  因为共同体内部的国家肯定是要来的。而除了共同体之外,只有欧罗巴才有正经的国家。
  其他的地方还真没有什么正经的国家了。
  现在的世界上只剩下两个阵营,大华夏圈和欧罗巴。
  阿米利亚可以看做被这两个阵营瓜分。
  米利坚、布西和格里纳达可以算作是欧罗巴阵营。
  剩下的全部都加入了大华夏圈阵营。


第八三六章 结束or新的开始
  复兴十年的阅兵,非常壮观,那爱华有些郁闷,他们装甲车部队没有能够参加。
  这个曾经在草原朝不保夕的小牧奴已经成为了战车部队重要的指挥官。
  没有战车的阅兵依然是非常的壮观。
  从新京夏宫前面经过的军队总数超过了五万人。
  另外还有巨大的飞艇从上空飞过。
  这给前来参观的群众以及外国友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包令看着头顶上铺天盖地的飞艇,心里五味杂陈。
  这些飞艇要是全部飞到伦敦的上空,那么绝对是一场灾难。
  欧罗巴人也在全力发展飞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无论是个头、安全性还是续航能力都比复兴军差的太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欧罗巴各国都开始习惯于模仿复兴军,追赶复兴军。
  复兴军的新东西只要一出来,他们就开始学习模仿。
  但是复兴军的技术更新得实在是太快了。
  这让各国本就已经有些紧张的财政更加的紧张。
  加上这几年,各国都在海军上你追我赶。
  大家都在制造更大更强的战舰。
  军备竞赛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即使你清除地知道它的危害,也不可能停下来。
  直到有一天,大家都坚持不下去了,那么就是拉出来打一架。
  将当初积存的军备全部消耗掉。
  复兴军重点研究院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十家。
  这十家研究院涉及了各个领域。大部分都有董书恒的参与。
  他们不光负责各自前沿领域的研究。
  还要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每一座研究院又是精英汇聚的书院。
  这里汇聚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拥有最丰富的研究经费。
  这让复兴军在科技创新上一直遥遥领先。
  这次大阅兵的一幕幕被录制成电影,在整个共同体内部传播。
  董书恒的高大形象也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复兴十一年,33岁的董书恒完成了交接。
  不过他暂领总统的职务。
  魏玉祥当选总理,开始主持内阁的工作。
  随即董书恒迁到了位于金城的共主府办公。
  刚刚上任的魏玉祥大感轻松,似乎自己头上少了一座大山。
  心中的一些执政想法也可以大胆的施行。
  但是他的第一个挑战就来自董书恒。
  因为董书恒要对复兴银行进行改制。
  复兴银行改为共同体银行,负责整个共同体的货币体系。
  董书恒将这个银行的控制权以股权的形势分成若干份。
  由几个主要的国家和共主府掌握大头,剩下的分给那些小国。
  这个银行的董事会和股东会,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议事机构。
  而在此之前,这个银行是本土控制的。
  魏玉祥自然不想这样。但是他又怎么争夺得过代表大多数人的董书恒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