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东皇传-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此时,大将军大敌为阉竖,而非刘杲。正如我适才所言,大将军行事,偏重于稳重求胜,胜中求利,善于堂堂之阵,而非奇术异谋。然阉竖尽是小人也,奸计层出不穷,稍有不慎,大将军全盘计划,便要损失殆尽。”
“昔日陈窦之败,历历在目。阉竖之狡诈,非我等君子所能相及。陈公{陈蕃}、李公{李膺}两人,尚且被害,况且大将军乎?阉竖与大将军结好婚姻,乃是缓兵之计,欲安大将军之心。”
“我等在外,阉竖在内。大将军政事繁忙,常须入宫。然,以梁冀一门之权势,一朝私入省内,立时为‘六侯’擒杀,大将军自以为能避身事外焉?似张让这等阉竖,又岂能相信哉?”
何进眉头微皱,拦住何?话语:“伯求,当前还是先考虑如何应付刘杲!”
何?略微失望,但还是回答何进所问:“刘杲之事,易尔。第一,大将军不是对董卓心怀犹豫么?如今正是驱狼逐虎之时。可令董卓驻守弘农,列阵陕县,隔拒刘杲。如此,一石二鸟,同时制约刘杲、董卓两人。”
“第二,大将军立时征辟刘杲为徐州牧,改迁徐州牧陶谦为青州牧。据说,刘杲征伐西羌时,与陶谦私交不错,一曲《陇西行》,便是因陶谦而作。刘杲此人,趋利避害,无有勇武、杀身求仁之心。如今雒阳混乱,刘杲得知大将军征辟他为徐州牧,而非入雒,或能接受任命。刘杲若去徐州,河东不复为患也!”
“第三,若是刘杲不应征辟,可知其心必倾向于阉竖,抑或刘杲想坐等大将军与阉竖两虎相伤,而后率大军入雒,以靖君侧之名,总揽朝廷内外大权。甚至……甚至刘杲敢妄行废立之事,乃至自己称帝封王。”
“刘杲如若不应征辟,大将军却要小心此人。不过,这也非难事,大将军可使人传起谣言,称刘杲欲自代为帝,心怀大不道。谣言传开后,再暗调一部人马,诈为刘杲帐下亲兵,烧杀州郡,斩首县令,转身再把这些罪名推给刘杲。”
“到那时,大将军宣布刘杲有反意,令廷尉坐征入雒,考究真假。如若刘杲不愿被廷尉坐征,却正好落下口实。大将军以此为藉口,责令左将军皇甫嵩、幽州牧刘虞、度辽将军贾琮、幽州诸郡国兵,齐伐刘杲。若事已至此,刘杲定身败名裂,必死无疑。”
何?说到最后,一脸阴狠。
何进冷吸一口气,道:“刘杲毕竟亦是国家大臣,宗室俊才,若是如此,是否有点过分?”
何?面色稍稍缓和:“刘杲若是应声征调,岂能至此。若是其不受命征调,其心必怀大不逆,非是欲取代大将军之位,便是妄想自代为帝。无论那种,对于大汉,皆是大害。事关国家前途,有杀错,无放过。”
何进揉揉额头,道:“这事,便如此定下罢。刘伯兴海内知名,又为郑玄、襄楷两人推崇,希望他不是白衣书生王巨君{王莽}。”
何进说到这里,起身远望朦胧烟雨,忽而问道:“伯求。你究竟为袁绍,还是为我?”
何?眼角不自觉跳动一下,干声道:“自然是为大将军。我与大将军出于同郡,五代之前,又是同宗。无论因何,却不会帮助汝南袁氏,残害我何氏一脉。”
何?,南阳襄乡人;何进,南阳宛人。襄乡县、宛县,相距不远。
………………………………
第183 刀不由我举,利等我收
第183刀不由我举,利等我收
汉世都城,不似李唐赵宋以后,街市交错,民居巷道直通大街。(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自周公建立成周,开创西小城连大郭布局后,这种都城建造方式,便被推广应用各地。而后,春秋战国各国都城,乃至秦建咸阳、“小咸阳”成都,萧何筑长安,皆是采用这西城东郭相连方式。
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城,为君王都城,郭,为民所居。
至东汉以后,都城结构开始变化:由西汉时代坐西朝东布局,变成东、西、南三面城郭,怀抱中央北城布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这亦是中国都城史上一大变化。
雒阳,以邙山、雒水、漕渠为外郭,充当雒阳屏障。以河流、山川连结以为屏障,这是中国古代营建都城惯用手法,类如长安、洛阳、北京等等,皆此类。
汉尚火德,故去“洛”之水,改为“雒”字,称“洛阳”为雒阳,呼“洛水”为雒水。
雒阳都城,有南、北两宫,中间以复道相连,东有马市,西有金市。南宫隔雒河相望,为太学、明堂所在;北宫东北,武库、太仓所在。
南宫邻雒水,北宫望邙山。
{题外话:简单介绍一下东汉雒阳城布局。等会传一张图片,以便更直观些。不过,我手里这张电子版“后汉京城图”,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只得随手在网上检索,寻到一副极其简单的略图。此图源自于日本学者所著,且图颇有争议,题外考古,此处不提。}
汉世都城,为封闭式。若居住之“里”,交易买卖之“市”,四周都筑有高墙,门户皆设小官管理,定时开闭,寻常不许夜间随意出入。这与后世城中各个小区,较为类似。
居民造房建屋,只许在“里”内,不许独自建住宅,甚至当面对街。凡是对街大宅,皆称为门第。汉世制度,非名门权贵,或立有大功,不得治第;爵位虽为列侯,食民不足万户者,不得治第。
雒阳,袁氏一门,所居之处,却是当街开门的门第之户。虽然袁氏一门,根基在汝南,但是四世三公之名门,在雒京却也不会寒酸。
袁氏宅邸内,一处议事堂所在。
一身朝装的虎赍中郎将袁术,愤愤言道:“阉竖所掌兵权寥寥,我只须率三四百虎赍,足以可斩杀张让、赵忠之徒。叔父、大兄何必非投依何进不可?”
袁术,自幼任侠好义,以侠气闻名雒阳,与袁绍秉性不同。
闻听袁术所言,袁隗面露不喜:“国家大事,岂能皆行武夫之事?你亲率两三虎赍,虽大多选自并州外郡,皆听你调遣,不受中官摆布,与司隶一带虎赍不同。但是,以雒阳之大,可信虎赍,却仅有两三百。两三百人又能成何气候?”
袁术扭头道:“雒阳集结豪杰无数,阉竖又已失势多日,只须兵戈一起,诸公立即群起响应。至于雒阳周遭豪强,更是墙头草,不足为患。此种详细,叔父、大兄,怕是心中亦知。”
“你们之所以不敢举刀诛杀……以我所思,怕是想既得诛杀阉竖之名,又不愿身披杀戮之议。(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我所言对否?”
袁绍起身劝道:“术弟既知如此,为何还如此说话。我袁氏,自玄祖后,能四世三公,尊崇不衰,所凭借着,非是武力权势,而是家学不失。”
“《欧阳尚书》,弘农杨氏、龙亢桓氏,世专其利,然杨氏、桓氏,一旦后继乏人,皆露疲软之像,乃至于雒阳言《欧阳尚书》者,竟是广汉人董扶!家失专利之学,由此知杨氏亦将败落也!我袁氏一门兴衰,不在一时权势得失,二三豪杰,而在于世代皆有能传家学之人。”
袁氏一族,世传《孟氏易》,袁绍故有此说。
袁术朝袁绍冷笑一声道:“《易经》所学,我不下于你。现在所论,非是经书学问,而是诛除阉竖,中兴大汉!”
袁绍停住话语,犹豫一番,又道:“昔日舅祖马融事梁冀,名望不损;父亲效力梁冀门下,亦至今传世留名。其中之理,术弟又岂能不知?”
袁隗妻子马伦,为大儒马融之女,故袁绍称马融为舅祖。
袁绍、袁术,两人同出袁隗之兄袁逢,同父异母。袁绍为庶兄,袁术为谪弟。而后袁隗、袁逢的二兄袁成早亡无子,袁绍遂被袁逢过继到袁成一脉,为袁成谪子,以传承子嗣。袁绍所言父亲,乃至指袁成。'1'
袁成,虽早亡亦有大名。梁冀当朝时代,雒阳各路名士争相与袁成交接。雒阳当时有知名传言:“事不谐,问文开。”文开,袁成之字。由此处看,若不是袁成英年早亡,袁汤诸子里,首先登位三公的,定是袁成。
若是袁成不早死,袁成、袁逢、袁隗,三兄弟相继为三公,与父亲袁汤合并,则为父子四公,袁氏之荣华,将远胜现在。
袁绍继续说道:“大汉之弊端,非独阉竖,外戚亦是一害也!外戚之辈,无有能力,徒借内宫宠幸而登高位。武帝用赵广利,折兵损将,又远逃匈奴;昭帝用霍光,遂有废立大事;元帝宠王氏,遂有王莽篡逆;今朝梁冀,更是造就‘国统三绝’。究其深处,阉竖之害,害在诸公,害在百姓;外戚之害,不仅害在天下苍生,亦害在天子。”
袁绍说道最后,面带凶厉:“若想大汉中兴,何进必如窦宪一般,没兵收印,去权归国。若只诛杀阉竖,何进毕竟趁势而起,则为驱虎迎狼。昔日,桓帝诛杀梁冀,天下大庆,然而‘六侯’却趁势而起,遂成阉竖之患。前车之覆,依稀可见,如何再能重蹈覆辙?”
“若是术弟率兵擒杀张让等人,无异于助何进揽权禁中。损人不利己,空为他人做嫁妆,岂是智者所为?”
窦宪,字伯度,汉和帝时外戚。窦宪破击匈奴,出塞三千里,灭杀诸部,而后,窦宪功成反朝,和帝却收其兵权,令其归国,以至于窦宪自杀。
昔日蹇硕,谏言灵帝刘宏,以何进统帅诸军,便是想让何进赴窦宪后尘。可惜何进识破蹇硕之计策,这计策遂不能建功。
袁隗击掌赞道:“本初所言不错。此时正是一举铲除阉竖、外戚之良机。外戚、阉竖,根源皆在禁中,一为女主,一为人君。两者道不同,必相互剿杀。公路还须有点耐心。何进感觉危机之时,定然会向阉竖举刀,只要暗计划行事,何进、阉竖时日不久矣!”
“何进举刀之后,便是我们收网之时。”
“一句话。刀不由我举,利等我来收。”
袁术抿起嘴,双眼微闭,道:“那叔父、大兄就看着何进向刘杲开刀?若是刘杲举兵,连势刘焉、刘虞,大汉半壁江山混乱,那时又该如何?”
袁隗皱眉道:“君郎{刘焉}、伯安{刘虞},与刘杲不同。便是刘杲心怀悖逆,举兵向雒阳,两人只会攻伐刘杲,而非助其成事!”
袁术失声冷笑数声,嘲讽道:“叔父、大兄,便是把大事,寄托在推测之中么?”
袁术说完,跨步走出堂外。
“啊呀!”
袁术跨门外出时,迎面与一人撞在一起。来人身子骨不若袁术壮实,仰面后倒在地,惨叫出声。
袁术正准备弯腰扶起这人,却看清来人竟是袁绍谋士许攸。
“哼,凶淫之徒!”袁术随口骂了许攸一声,甩袖离去,不再理会倒地的许攸。
许攸虽有智计,但是因为他贪财好色,袁术素来看不起他,觉得他不配行走袁氏宅邸。
听到许攸声音,袁绍连忙走出,扶起沾染一身雨水的许攸:“公路,素来莽撞,子远莫要介意。”
稍稍慰问一句,袁绍又问道:“子远,可见刘表?刘表又是如何说法?”
注'1':袁绍出身,采用《三国志》裴松之注说法。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